第十一章 不要傷害孩子的心靈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繁瑣的家務操勞中,也許你不在意,或者忽略了鼓勵孩子的上進心。其實,不論兒童還是青少年,都有上進心、好勝心,也和成年人一樣,十分需要樹立自尊心、自信心。

我念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有過一次當小記者的美好經曆。那年老師留給的暑假作文題是《一次獨立采訪》。采訪誰呢?爸爸說,“就去拜訪你二爹吧。”北京話二爹就是二叔,指的是作家老舍,我父親與他是拜把子兄弟,兩家人都是滿族,世交。那是八年抗戰的最後一年,我們都逃難來到了重慶,為躲避敵機轟炸,住在遠郊區。從我們住的歇馬場出發,最近的途徑,是走20裏山路到達北碚的舒家。弟弟也要跟著去玩兒,媽媽不放心,就動員爸爸帶我們乘公共汽車一起去。當年遠郊區的公共汽車一天隻有一趟,上午從北碚開往重慶,下午返回,從我家到車站有8裏地,還不如走山路便捷呢。爸爸說,“要是大人帶著去,那還算什麽獨立采訪啊?”他鼓勵我和弟弟自己走著去,又說,“咱們逃難的時候走過那麽多山路,遇見土匪都不怕,現在還怕什麽!”

第二天早飯後,我領著弟弟進了山,走羊腸小道,沿途問路,觀看山坡上的野花,聽著鳥叫,十分得意。來到北碚舒家,已是滿頭大汗,進門嚇了胡絜青二嬸一跳,“哎呀,你媽媽也真放心,讓兩個寶貝兒子自己走著來啦!”此時已近中午,洗洗臉就開飯了,是二嬸捏的碎子油(豬網油)韭菜餡包子,我走餓了,一連氣兒吃了8個,二爹繃著臉說,“孩子,悠著點兒,咱可還有下頓兒哪。”

飯後,我說明來意,二爹就領我參觀他的書房,給我講“文房四寶”,趕巧看到了他正在寫作的《四世同堂》手稿,還讓我看了大本紀念冊裏文友們的題詞墨寶。許多草字我不認得,隻記住了兩句,“換他肉二斤,寫稿三千字”。

傍晚和舒家的孩子們一塊兒玩,聽舒濟、舒乙講他爸爸的笑話兒:一天,家裏來了客人,老舍先生要留客人在家吃頓飯,就悄悄地夾了一套舊西服出門,送進當鋪,拿著那點兒錢到菜市場去買肉,湊巧遇見個賣貓頭鷹的,老舍一家人都愛貓,這貓頭鷹也長得十分可愛,他就用買肉的錢把貓頭鷹買回來了。孩子們非常高興,爭著喂貓頭鷹,可是饅頭、白薯都不吃,原來這家夥隻吃肉。老舍先生還是繃著臉兒對貓頭鷹說,“連我都沒肉吃,你請便吧!”就放生了。

回到家,爸爸讓我把這些見聞如實地寫進作文裏。還給予指點,“抗戰時期,大文豪如老舍者,生活也很清苦啊。”作為結尾。這篇作文果然得了高分,老師還在課堂宣讀,又讓我參加壁報社,當小記者,經常采寫小稿。這件小事大大增強了我寫作的自信心,喜愛作文,也敢於寫作,參軍後,19歲開始發表小說,甚至影響到我的一生,終於走上了文學之路。

家長隻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的機會是很多的,在學習、生活、社交活動中,乃至遊戲當中,處處都有這樣的機會。譬如,孩子把同學帶到家裏來玩,你最好讓他以小主人的身份出現,讓他自主地招待來客。孩子們玩什麽,下棋該走哪一步,打撲克該怎麽出牌,你都不必幹預。讓孩子感覺到他是這個家庭的小主人,自己肩頭也擔負著一份照管家庭的責任,做家務,搞衛生,講禮貌,他也就有了自覺性,好處甚多。又如,你帶孩子到朋友家去玩,你若送給朋友禮物,也要準備一份小禮物,由孩子送給那一家的小朋友,對於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很有益。這份小禮物,若是孩子自己畫的圖畫,自己製作的玩具,或者使用孩子自己的儲蓄由他自己買來的禮品,那就更有意義了。小禮物無須貴重,而在於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

同樣重要的是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現摘抄報紙最近發表的幾篇文章,供家長們參考。

2002年4月11日阿根廷《民族報》有篇文章值得一讀《輕視和羞辱將對孩子造成永久傷害》:

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輕視和羞辱孩子的父母可能對自己的子女造成永久的傷害,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讚揚和親吻,而不是尖刻地批評。

美國州立俄亥俄大學兒科教授查爾斯·約翰遜說:“身體所受的傷害還會愈合,但精神傷害卻可能伴人一生。”

這份題為《對兒童的精神虐待》的報告是美國兒科學院關於兒童遭受精神虐待的一係列報告的第一部分,報告發表在《兒科》4月號上,目的是幫助兒科醫生覺察和重視這種虐待兒童的現象。專家們列舉了父母可能對子女造成精神傷害的幾種行為方式。

輕視孩子,讓孩子感到羞愧,利用、嚇唬孩子,對孩子或者他喜歡的人進行暴力威脅,拒絕給孩子以情感回應和言行不一等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約翰遜指出,在每年掌握的近百萬例虐待兒童案件中,5%~7%與此類精神虐待有關。遭受精神虐待危險最大的是父母正在鬧離婚的兒童,父母吸毒或酗酒的孩子,以及大腦或生理有缺陷的孩子。

遭受虐待的兒童今後出現其他問題的危險也較大,例如意誌消沉、有自殺傾向、自我貶低、感情失控、飲食紊亂、有反社會行為、犯罪和健康狀況差等。

約翰遜強調,除了判斷孩子遭受精神虐待以外,兒科醫生還應該教會父母教育孩子的適當方式。他說,很多父母都會說:“我愛我的孩子。”但“他們是真的愛孩子本身還是愛他們理想當中孩子的模樣”?

教授建議家長們正視孩子的現狀,發揚他們的優點,而不是一味地指責他們的缺點。

2002年4月25日委內瑞拉《分析報》發表了題為《保護兒童的心理健康》的文章: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說,世界上20%的兒童有精神健康問題。

專家們指出,貧困和衝突局勢引起了兒童和青少年意誌消沉和自殺現象明顯增多。家庭環境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是關鍵。專家們認為,抑鬱心理是人所生活的家庭環境造成的。

由於濫用毒品、自殺、受傷和暴力等原因,每年大約有150萬青少年死亡。因為精神抑鬱、精神分裂症以及神經紊亂等疾病的困擾,造成許多青年走上了自殺的道路。其他不太嚴重的精神紊亂現象一半都有社會因素,它們是在病態環境和習慣中發展而來的。

對於有些青少年來說,父母離婚後,同養父母及其子女在一起重新組成家庭或者過多地搬家,都是造成精神紊亂的原因。

自殺是在極端情況下的一種“解脫”方式。自殺現象較多地發生在家庭結構解體的家庭中。

造成自殺的危險因素有:毒品、酒精、品行問題、利益喪失、學習失敗、衝突家庭等等。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已經達成協議,要求立即加強醫療衛生方麵的服務,投資將不僅僅限於醫院或衛生部門,還應該把援助送到居民團體和家庭之中。此外,必須開展教育,在青年和成年人之間建立交流關係,並且給予青少年發揮其能力的機會。

2002年6月26日法國《世界報》發表題為《中國一部分青少年麵臨心理健康問題》的文章:

兩個年齡為13歲和14歲的少年購買了一桶汽油。因為他們與位於北京海澱區學院路的藍極速網吧老板發生了爭執,於是下決心要洗刷恥辱。他們報複造成的結果是24人被活活燒死。這兩個愚蠢的少年在6月15日星期六夜裏放火焚燒網吧,當時裏麵還有許多大學生。

這一悲劇在中國引起了強烈反應,促使北京和上海的市政府關閉了所有的網吧,以便確認它們的合法性,因為有很大一部分網吧屬於非法經營。此外,這場悲劇還使中國麵臨著青少年犯罪問題。

盡管沒有指出青少年犯罪的具體數字,但中國媒體大量報道了一些個別案例。如2000年初浙江省一名17歲的高中生用錘子將母親打死;今年3月18日,北京一大學生用假槍將兩名女孩劫為人質;同一天,天津一大學生因殺害自己的父親和祖母而被捕;3月19日,科學院一研究生被執行死刑,就因為沒能成功地**其女友的女伴,該研究生憤而將其女友殺害;3月20日,成都一大學生將一隻小狗放到微波爐裏烘烤。這最後一個事件與前幾個相比確實沒有那麽嚴重,但它表明對動物的傷害事件日益增多。今年2月底,北京著名學府清華大學的一名學生因向北京動物園的一頭熊身上潑灑硫酸而引起公憤。而據他本人解釋,他隻是想看看熊對硫酸氣味的反應。

很顯然,中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一個充滿各種形式的變化的社會裏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專家們認為,有3000萬年齡不滿17歲的青少年遇到了心理健康問題。在小學和中學,這個比例大約在21%至32%之間。在大學,這個比例介於16%至25%之間。

報紙上刊載了大量的分析文章。《工人日報》談到了年輕人恐慌不安的5個理由,如日益追求物質享受、過分嬌慣的“獨生子女”人數增多、父母離婚率上升、媒體的影響越來越大、大學裏和勞動市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最後一個因素讓一些年輕人感到很受傷害,因為他們普遍對逆境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法製日報》概括說:“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少年身體營養過剩,而心理營養不足。”

具有超人的競爭力這一想法促使家長想把孩子培養成“學習機器”,而現在已出現了一種對此持否定態度的反映。

2002年6月2日《北京晚報》的一篇報道《鐵鏈鎖頑童》引起了許多學校、家長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文章較長,摘要如下:

深夜,少年腳鎖鐵鏈流浪街頭

5月14日夜間11時許,江西省南昌市勝利路步行街有個少年一邊走一邊東張西望,腳還一瘸一拐的,引起了民警的注意。走近一看,民警大吃一驚,這孩子左腳上竟然鎖著一根比拇指還粗的鐵鏈……經過民警和記者耐心詢問,這孩子才說,“我叫張強,鐵鏈是我爸爸鎖的。”原因是家長怕他往外跑,已經鎖了好幾天,他還是偷著跑出來了。

張強被父母打怕了,不敢回家,所以不肯說清家庭的住址。夜深了,民警隻好把他帶回派出所,記者給他買來早點,跟他談心,第二天上午才用車送他回家。

回家,迎接孩子的依然是打罵

一見張強,外婆就想拉他下汽車,並且動手打他。在大家的勸阻下,白發蒼蒼的外婆禁不住痛哭失聲,卻還是說著“你沒上學,做賊啦”之類的話。

十幾分鍾之後,正在上班的媽媽聞訊趕回來了,大吼一聲“死下來!”隨即揮手便打。此時的張強,拚命往汽車的角落裏躲,哇哇大哭:“我不回家,我不回家!”

當地派出所的民警也趕來了,認為就這樣把孩子送回家,繼續挨打,效果不好。他卸掉張強腳上的鎖鏈,把孩子先帶回派出所,約請有關方麵的人士和家長共同解決這樁家庭暴力問題。

下午,派出所民警,居民委員會幹部,張強所在的子弟小學教師,和張強的父母一起出席了一個教育張強的協調會。記者這才了解到“鐵鏈鎖頑童”的來龍去脈。張強的父親是一家酒店的保安員,母親是紡織工人,他們白天都要上班,很少時間管教孩子。張強在子弟小學讀5年級,平時就很調皮,不喜歡上學,常常逃課去玩電腦遊戲,有時晚上都不回家。去年,他甚至偷著拿了家裏960元錢,一個人跑到了外省,被民警送回來。為了教育好這個頑劣不化的孩子,父母操碎了心,兩人還常常為他發生口角。在打罵都不起作用的情況下,父親隻好用鐵鏈鎖住兒子的左腳,以防止他到處亂跑,直到上學時才開鎖。

這個協調會開得比較好,居委會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幫教小組,一方麵耐心做好張強父母的思想工作,引導他們采取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另一方麵幫助張強補習功課,爭取他早日改掉貪玩的陋習。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張強的父母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承諾再也不打孩子了。5月16日,張強又回到學校上課。

孩子,怎樣健康地走向未來

“張強事件”發生後,南昌市民反響強烈,一時間,“家有頑童怎麽辦”、“怎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地走向未來”等問題,成了街頭巷尾人們議論的焦點。不少熱心人紛紛致電媒體,呼籲廣大家長充分考慮孩子的自尊,用溫和的教育方法,靠自己的愛心教育孩子健康成長。

第17中學的李老師認為,作為家長,應該對孩子多鼓勵、多引導,千萬不要在公共場合打罵孩子,因為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也是很強的。當著眾人的麵打罵孩子,隻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沒有麵子,久而久之,他就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棄,棍棒底下是出不了人才的。

共青團江西省委學校部部長陳琳認為,不管是出於什麽原因,張強的遭遇都是令人同情的,其父母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對孩子的教育,涉及家庭、學校、社會等方方麵麵,需要社會各界做出共同努力。孩子的可塑性很大,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愛。

家裏也有頑童的王先生認為,家長動手打孩子是錯誤的甚至是違法的,弊大利少。那些引誘青少年的黑網吧,應該依法取締了!

2002年6月16日《檢察日報》的一篇報道《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補課》,說一個孩子12歲被打受辱,16歲殺人報仇,讀後令人觸目驚心:

今年4月,重慶市潼南縣檢察院批捕了毒殺同學的高一學生、16歲的犯罪嫌疑人湯某。此案令人驚詫,發人深省。

3月1日是潼南縣某中學新學期的第一個周末,當天下午,該校高一學生徐某突然死亡,屍體被凶手扔在學生公寓三樓的樓道裏。

16歲高中生暴死,引起了當地警方高度重視,也引起了縣、市有關部門的極大關注。經過不到一天的偵察,案件告破。犯罪嫌疑人湯某承認,徐某“是我殺的。4年前我就想弄死他,隻是沒有機會,現在機會來了,我就把他弄死了。”接著,他不慌不忙地交代了作案經過和動機。

小學六年級時,徐某和他打過架,他被打得很慘,在同學麵前丟了麵子,他為此發誓:這個仇一定要報。由於初中時徐某與他不在一起上學,他不好下手。高中時兩人都考人同一重點中學,又在一個班裏,住上下鋪,每天看見同為班裏學習尖子的徐某,他心裏就有股窩囊氣,感到很恥辱,便狠下心來要報4年前的被打之仇。

3月1日早自習時,他開始了毒殺徐某的行動。課間,他到街頭買了無菌包裝的花生奶,將鼠藥投進花生奶裏。

下午學校放假,他約徐某一起到校外玩電子遊戲,打台球,並由他付錢。隨後,他又買了麻辣胡豆回宿舍請徐吃,吃完胡豆後,就將下了鼠藥的花生奶遞給徐“解渴”。不一會兒,徐某感到頭重腳輕,他便將徐扶進衛生間說,“洗個澡就會好了”,並將水龍頭開得很大,企圖讓水聲掩蓋徐的呻吟聲。徐某還未脫完衣褲便倒地身亡。

他鎮靜地將徐臉上的汙物擦掉,為其穿上衣褲,然後沿學生公寓的消防通道將徐背到三樓扔在過道裏。之後,他到食堂買了饅頭和包子,又到校外電子遊戲廳若無其事地玩去了。天黑後,他才返回宿舍,將作案工具帶出學校扔到小河裏,然後打“摩的”回家。後來警察找他去“作證”,他也是不慌不忙,鎮定自如。

據辦案檢察官介紹,像湯某這樣的年齡製造出如此大案,且作案手法老道,心態之平靜,實屬少見。

該校政教處主任得知湯某的惡行後驚得目瞪口呆:湯某雖然生在農村,家境貧寒,但在學校表現不錯,語、數、外三門主課成績都是全班第一名。如果正常發展,考重點大學絕對沒問題。現在他犯下如此罪行,叫人不可思議,真是太可惜了。

湯某父母得知此事後也是大吃一驚,感到不解。案發後,兒子回到家做作業,看電視,看不出絲毫異常。

心理醫學專家分析認為,誘使此案發生的原因很多,從心理學角度看主要有兩個:

一是在湯某成長過程中,片麵追求高分數,以成績好壞“論英雄”的應試教育現狀,使家長、學校忽視了綜合教育,使他不懂得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因此,當他遇到委屈或傷害時無法接受,極易產生報複心理。二是在湯某產生報複心理後,無人正確疏導其情緒宣泄。老師和學校則隻看重學生的勤學精神和分數高低,忽視對學生的社會行為、情緒表達的正確引導。因此,他在自我狹隘的情感裏越走越遠。此案是現在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典型,是湯某長期以來心理畸形發展的惡果。湯某的扭曲心理未被人察覺,一方麵有他的好成績掩蓋,另一方麵也是家長、老師與學生交流太少的結果,這使他們難以發現學生的思想包袱。

這不僅是兩個16歲中學生的悲劇,也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悲劇。湯某的高智商沒有引導他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相反,他卻製定如此周密的殺人計劃,成為駭人聽聞的少年殺人凶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家長、學校、社會應引起高度重視,否則,類似由畸形心理導致的悲劇難免重演。

2004年4月1日、2日,北京《娛樂信報》連續刊載兩篇報道,其一是,《15歲少女連刺情敵17刀》:

15歲少女,為了報複搶自己男朋友的好友,竟向好友身上連刺17刀。

2004年2月的一天晚上,家住朝陽區小紅門鄉的張師傅下夜班回家,經過鐵道路口時,聽到斷斷續續的“救命”呼叫聲。他循聲跑過去,看見一個滿身是血的女孩掙紮著走幾步又跌倒了……他立即報警。一起有預謀的故意殺人案浮出水麵。

15歲的小穎與14歲的小靜不僅是同學,還是談得來的好朋友。小穎在一次同學聚會上結識了17歲的社會青年張某,兩人很快產生戀情。小靜通過小穎認識張某,此後三人經常在一起吃飯、聊天、唱歌。有一天,小穎發現張某與小靜單獨幽會,小穎就跟張某分手了。但是看著小靜搶走了自己的男朋友,小穎心裏很不是滋味。

2月18日下午,小穎帶上一把水果刀,邀了另一位好朋友小霞,去找小靜“算賬”。二人把小靜騙至鐵道路口,小穎掏出水果刀要殺人。小靜平靜地說:“我知道你恨我,這樣吧,你紮我一刀,咱倆的事就算完了。”旁邊的小霞催促小穎:“要不你就紮她一刀,要不咱們就快點回家。”這一催,小穎也就動手了,先刺小靜的後背,又連刺她的胸部、腹部。小靜身中17刀,躺倒在地。此時有火車從遠處駛來,小穎和小霞就把受傷的小靜抬到鐵軌中間,二人匆匆逃走。小靜掙紮著爬離了鐵道。

朝陽區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逮捕了小穎、小霞。據負責此案的檢察官介紹,訊問中了解到,小穎、小霞平時很少跟父母交流,她們把父母的管教看成一種壓力和束縛。檢察官認為,家庭、學校、社會都有責任給青少年提供一個心理交流的平台,幫助他們解決自身遇到的情感、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障礙,避免他們用極端手段去解決問題的事件發生。

其二是,《母親管教嚴厲兒子逆反行凶一中學生砍殺生母判14年》:

小軍10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他跟隨著母親生活。小軍少言寡語,經常一個人跑到網吧,沉浸在遊戲的快樂中。母親對他非常疼愛,但為了使他長大後能夠出人頭地,在生活、學習上總是嚴格要求,如果小軍不聽話或學習成績不好,就會被打罵。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軍對母親的嚴厲管教越來越不滿,產生逆反心理。2003年11月9日晚,母親又打罵兒子。小軍已經是17歲的高中生了,無法忍受這種侮辱,情緒失控,拿起菜刀砍向母親的頭部、頸部,又用剪刀刺中母親的背部,導致生母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然後他就跑到網吧玩遊戲去了。

法院審理時,小軍表示很後悔,希望得到法律的嚴懲。

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過審理後認定:小軍不能正確對待母親的管教,竟故意持械非法剝奪其母親的生命,已構成故意殺人罪,應依法懲處。但鑒於小軍是未成年人犯罪及案件的具體情況,依法從輕判處有期徒刑14年。

據法官介紹,本案中的母子平時很少有交流,母親管教兒子的方法太簡單粗暴,結果導致悲劇發生。未成年人犯罪與成年人犯罪有很大不同,未成年人社會心理不成熟,作為家長應該隨時與孩子溝通,及時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

公安大學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針對這兩起案件分析說,現在很多家長迫於社會壓力的增加,對孩子的教育也就更加嚴格。他們對孩子在生活上百依百順,但在學習上卻是對孩子不斷施加壓力,而對孩子的情感、戀愛、性教育等問題,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不願意讓孩子接觸,但客觀上是回避不了的。現在是一個信息社會,孩子的社會信息來源很廣,由此導致孩子獲得的信息很多很複雜。家長有意回避,孩子遇到的問題也就很少有機會與你交談,更容易出現錯誤行為。與其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這些困惑,家長、教師為什麽不與之交談,多做些正麵的啟發誘導工作呢。

針對15歲少女刺情敵17刀的事件,北京教育心理學研究會理事溫方老師說,這些孩子屬於情感的缺失。首先,現在的獨生子女,家中沒有同輩人可以交流,而與長輩交流,他們又覺得有壓力,因此,將情感的溝通轉移到外界,而在外界一旦受挫折很容易采取偏激的做法。其次,十五六歲的孩子已經性成熟,情感容易衝動,處於“易激惹”狀態,對外界的刺激反應快、強烈,一旦受挫折會不擇手段地進行發泄,根本不會想後果如何,有的孩子會傷害別人,有的則是自殘或者自殺。溫老師說,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長除了保護孩子,還要幫助孩子成功進入社會,適應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對於媒體就此類事件的報道,家長不應采取回避的態度,而是應該抓住這個很好的機會,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

上麵幾篇文章都是散見於報刊的,收集在一起來看,問題就很明顯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必須引起家長們的關懷和重視,不要傷害孩子的感情,不要認為“吃得好,穿得好,功課好”就一切都好。還是與你的孩子交知心朋友吧!做到這一點並非很容易的事。為什麽孩子們之間愛說悄悄話,或者幾個小同學聚在一起的時候有說有笑,談得津津有味,而老師或家長一來就不說了呢?為什麽孩子有時像個“悶葫蘆”似的發傻發愣?為什麽孩子有時連續做錯事,行為失常?孩子心裏的秘密你為什麽不了解呢?工作忙,沒耐心,輕視孩子的情緒變化,對待孩子的態度簡單粗暴……這樣下去,你和孩子之間也就產生了隔膜。你與孩子思想感情交流的機會少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問題就會增多。久而久之,即使不發生上述文章披露的那些極端的事件,也會加深入們常說的“代溝”。

社會上不是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嗎:“孩子養大了變成狼!”“孩子翅膀一硬就飛啦!”剩下個“空巢家庭”。“如今的年輕人太自私,誰要指望他們孝敬父母,就是天字第一號的大傻瓜!”“美國的老人最可憐,孤獨地死在公寓裏都沒人知道;中國的老人問題也嚴重起來了”……所謂“代溝”,自古有之,社會在前進,觀念在更新,年輕人總要突破現有的一些規矩,才能獲得“空前的”發展,從宏觀方麵來看,“長江後浪推前浪”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從具體的、家庭的、親情的角度來看,“代溝”可不是什麽好東西。老一代視“新潮”為異端;小字輩視“傳統”為保守,且自我標榜為“另類”、“新人類”、“新新人類”。其實,不論你如何“新”法,自私自利總不是優良品質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尊老愛幼,重視家庭,贍養父母,孝敬老人,這些觀念並不過時吧?為什麽有許多年輕人拒絕這些傳統觀念呢?原因雖然是多方麵的,但是,孩子從小就與家長缺少感情交流,思想隔閡,也是加深“代溝”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