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滋潤筆頭活

——《柿子澀,柿子甜》序

多年來,曉山先生在繁忙的公務之餘,一直堅持筆耕不輟。現在,他把發表過的作品結集出版,並熱情囑我作序。這是一件大好事,自然不好推脫,抓緊時間細致地閱讀了送來的文稿,不由為之一振,深切地感受到,先生作為官場中人,還有如此豐富的別樣情懷,可見曉山是個念舊的遊子,是個柔情慈愛的父親,是個樂山樂水的仁者,亦是個知恩圖報的學人。

縱覽全書,他的小說很有特色,特別是十三篇關於倫子的逸事,寫得生動有趣,同時也給人一種濃鬱的時代氣息。十三個故事裏的主人公都叫倫子,各個故事獨立成篇,連接起來又成一體,我們可以分開當小小說來讀,也可以渾然一體作為一個中篇來看。一個故事展示倫子的一個性情,同時也反映出湘西南的地域風情,還有就是那個特定時代裏的人物行為。通過十三個故事,一個善良、淳樸、上進的倫子躍然紙上,映入讀者腦海的還有那個時代裏的沉悶和抑鬱,尤其是作為農村知識分子的倫子不甘現狀,想要走出鄉村的那種強烈願望更是體現得一覽無餘。不難看出,小說裏有作者及作者同時代人的影子存在其間。中篇小說《泥坨》塑造了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草根人物形象,其遭遇讀來讓人心酸。總的來說,我覺得他的小說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小說的時代感強。倫子逸事都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修圳、保管、批鬥、演戲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通過一個個小故事,不僅描繪出了一個農村青年的各類生活際遇,也反映出了那一個時代知識青年的心靈迷惘。二是小說的情節設置很好。倫子的每一個故事情節都不複雜,但又不落俗套,總是出人意料,讓讀者有閱讀的驚喜。我覺得這種寫作手法深得中國古典傳奇小說之精髓,也頗具美國作家歐·亨利小說之精妙。二者的巧妙結合,彰顯出小說的無比魅力,既傳神,又好讀。三是小說的語言富有地域色彩。倫子這組小小說,整體都是運用了湘西南的方言俚語,濃鬱的地域色彩,就像一個湘西南漢子在跟你侃侃而談當年他經曆的那些事,這些事裏的人物、場景都神氣活現,這增加了小說的韻味。作為一個作家,方言俚語的使用是其文學素養的一個重要體現,使用好了是神來之筆,使用不當則成了敗筆,增加讀者的閱讀障礙。可他這組小說裏的方言俚語,特別好懂,無需注解,讀者便能心領神會。他的語言功力深厚,這和他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巧妙糅合是分不開的。

文學來源於生活。曉山在基層工作多年,生活閱曆豐富,各種人生角色為他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生,豐富的人生為他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人生滋潤筆頭活。這無疑為創作提供了優質源泉。全書不少篇什,就是直接寫他所經曆的人和事,是從身邊或者工作家庭裏擷取的一朵朵精致小浪花。他善於散文創作。首先,他的散文精於立意。“凡文以意為主”。要獲得它,必須依靠作者對生活的深入觀察、感受、理解。他的散文立意從生活實際出發,憑著鮮明的感受、鋒銳的觀察能力,憑著深厚的感情、豐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發現生活中蘊含的美和潛藏的詩意。劉白羽說:“哪怕是微弱的閃耀也比沒有閃耀要好,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這才是文學。”(《早晨的太陽》序)。其次,他的散文巧於構思。構思是寫作者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提煉的過程。構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鑒,更需自己創新。他獨具匠心,在構思過程中為散文的思想內容尋找盡量完美的藝術形式,使思想性與藝術性達到和諧的統一。他的散文總是通過一些場景或者小事件來揭示一些生活中的哲理,使得文章不是停留在狀物的層麵上,而是深入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質,給人感悟和教益。其文表麵看來很淺,但淺中蘊含道理。比如他在《登龍山》中寫道:“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瞄準一個目標,有舍我其誰的勇氣、必勝的信心和堅忍不拔的意誌,再大的困難也在腳下。”不僅如此,他的遊記還體現出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如在《雨觀文仙觀》一文結尾寫道:“文仙觀曆經滄桑,古建築已成殘垣斷壁,其文化價值和文物品位無可倫比,不可估量。在弘揚道教文化、做旺旅遊的今天,妥善保護文化遺跡已成當務之急,保護曆史文物,重建恢複道觀,吾儕責任重大。”更讓我覺得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地方官員,他在公務繁忙之餘,親自書寫“下水作文”,以身作則,指導女兒寫作。如《我為女兒做範文》裏的幾篇議論文旁征博引,論述有力,確屬難得的範文。《放飛風箏》等幾篇親情散文娓娓道來,展示出濃鬱的父愛。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回憶類散文,充分**出他的心路曆程。如《柿子澀,柿子甜》:“酷似楓葉的柿葉,使我想起秋天收獲的喜悅,尤其是柿樹那種樂於奉獻的精神,使我對自己偶爾產生的雜念不斷地沉思——又何必要為什麽事情放不下、了不斷而感到失落呢?”可以看出,家鄉的柿子不僅喂養了他的童年,還潛移默化地給予他做人處世的諸多教益。《啟蒙老師肖惠君》一文道出了他對老師對學子生涯的深切緬懷之情。《5·31,我們抗擊洪魔》一文記敘了他不畏洪魔,奔赴一線抗洪搶險的經曆,反映出了他的愛民情懷。諸此種種,不一而足。

承蒙曉山惠寄書稿,使我有幸先睹為快。其寫作勢頭很好,並有豐富的人生閱曆和對事物的敏銳洞察力,假以時日,我相信他一定能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是為序。

(原載2008年11月22日《邵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