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開

村子坐落在半山腰。

這山,不見樹木,不見泥土,放眼望去全是齜牙咧嘴的石頭疙瘩。一代一代的冷洞人,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裏,展現自己頑強的生命力,多少代人都夢想著從這石疙瘩中走出困境,走向富裕,多少代人都失望地告別了人世。然而,每一代冷洞人都在為實現自己祖輩的心願不息地奮鬥著。

朱昌國這一輩冷洞人,登上了人生舞台,走進了這個石頭世界。2001年,朱昌國被選舉為冷洞村黨支部書記。他在前輩們打下的基本解決吃飯問題的基礎上,在心裏暗暗地給自己樹立了三個目標:要使冷洞人吃飯有米,出行有路,花銷有錢。通過八九年的奮鬥,全村在石頭的縫隙裏種植了兩千二百二十四畝金銀花,造地三百三十六畝,地變田兩百八十六畝,全村家家戶戶不僅吃上大米,還有餘糧出售,村民吃糧、飲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全村新修了二十多公裏公路,建起了金銀花加工廠,每年僅金銀花一項,農民收入最多的達兩萬元。全村人均收入從2000年以前的不足六百元,上升到兩千六百多元。石山上披上了綠裝,兩千二百多畝金銀花,有八百多畝已進入盛花期。眼看著,石山會一年比一年綠,金銀花會一年比一年開得鮮豔,村民的日子會一年比一年紅火。這位村支書在心中暗暗定下的目標,已穩定地實現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2009年,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降臨到了這片土地。這個原來三天兩天就有雨水光顧的地方,從這年的八月份起,竟一連二百四十多天滴雨未下。到2010年3月,全村各家各戶水窖、水池中的水,已剩不多了。一天晚上,朱昌國在心裏計算,全村一千六百三十二口人,每人一天按一百斤水計;全村兩千二百畝金銀花,每畝一天按一噸水算,這是一個多大的數字啊!水窖、水池裏的水,支撐不了多長時間了。朱昌國不禁嚇出一身冷汗。

這時候,爬在石疙瘩上的一片片綠色在變黃、變枯。全村百分之三十的金銀花卷葉枯死了。

怎麽辦?怎麽辦?

這場天災考驗著冷洞人的決心,更檢驗著冷洞人的智慧。心急如焚的朱昌國,猛地想起在電視中看到的西北缺水地區在地裏搞滴灌的事,然而一時間,他們不可能買來滴灌設備,鋪設滴灌管道。他決心土法上馬,立即找來一個空飲料瓶子,灌滿一瓶水,在瓶蓋上鑽一個孔,放在一株金銀花蔸蔸邊。水流很暢,一瓶水很快就流完了,這樣節水效果不理想。於是,他在瓶底部鑽一個小孔,利用瓶蓋的鬆緊來調劑水滴的大小急緩,效果極佳。他在一株已經卷葉的金銀花上連試三天,卷起的葉子終於又舒展開了,眼看已枯死的金銀花又鮮活了。

保住金銀花,就是保住冷洞人的錢袋子啊!

一時間,到哪裏去弄來數十萬個空飲料瓶子,給數十萬株金銀花“打點滴”呢?朱昌國使出了渾身解數。打電話向市裏領導匯報,求媒體記者援手,叫兒子到市裏各廢品站收購,讓兒媳到興義市八一公園設點募集……他們的這種與天抗爭的精神,終於感動了一座城,興義城裏的學生、幹部、老人都為他們收集空飲料瓶,當地的駐軍還定期為他們驅車送水,兩千多畝石山上,十萬多株金銀花,都打上了“點滴”……

枯卷的葉子又舒展開了,石山上又鋪展開了一片生命的綠色。一株株死裏逃生的金銀花,正在聚集力量,將為可親、可敬的冷洞人,獻出鮮豔的花朵!

這個石山上的村子,又將迎來開花的季節!

(文中所述的冷洞村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則戎鄉西南部。本文原載2010年4月23日《人民日報》。該報編者加了題為《文學,為不屈的民族精神放歌》的按語:旱魔在中西部一些地方肆虐,人們在英勇抗擊。近日,參加“走進紅色歲月”采訪活動的部分作家來到貴州和湖南等正在遭受旱災的地方。他們深入村寨,對旱災給當地環境和群眾生活帶來的巨大傷害感同身受。艱苦的生存環境、罕見的大旱景象、有效的抗災自救、可貴的樂觀精神——他們在經受一次思想和精神的洗禮,從中真切感受到了在災難中激揚起的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