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美神

也許,你到過湘西鳳凰,曾被小城的美韻神采所陶醉;也許,你去過雲南麗江,曾為古城泉在街前流、人在畫中走的景致所著迷。然而,你如果沒有來過黔東的鎮遠,你一生裏將留下抹不去的遺憾!

是的,至少現在,她的聲名不如鳳凰,她的影響不及麗江。但是,她確是華夏大地古鎮小城中的一尊美神,她還在沉睡,或者正在蘇醒。

我知道鎮遠,是緣於幾年前與一位文友的閑聊。他說:“你去過鎮遠嗎?”

“鎮遠?在哪裏?”我茫然。

“就在我們湖南的邊邊上,新晃過去不遠的山裏。太美了,你應該去看看。”文友說。

就這樣,鎮遠到了我的心裏。幾個月後,在這位朋友的引領下,我們驅車去探訪“太美了”的鎮遠。她躲在很遠的大山裏,下了高速後,山路崎嶇,又正逢路在“改造”,好幾個小時後我們才與她親近。走近她身前時已經黃昏時分了。老實說,一路顛簸,來前所懷的美好心情,被這顛簸大大地破壞了。

她與南方山區大多數小城一樣,依山傍水;她又與南方山區絕大多數小城不一樣,所依之山峻峭偉岸,所傍之水,秀美無比。山,一堵堵懸岩拔地而起,一聳數百尺;水,清澈得能見江底的卵石,看上去像一塊巨大而流動的碧玉。時代到了二十一世紀,哪裏還能有這樣的潔水淨土啊!剛才在路上因顛簸而生的不快,一掃而去。

我輕盈地邁步在古老的石板街上。街上行人很少,沒有喧囂,沒有噪音。一塊塊青石板鋪就的街道中心,丈餘遠就很藝術地鑲嵌著一塊古銅錢樣的石板,一路很規則地鋪展前去。我撲下身子一看,那是一個一個下水道的下水孔。我這才發現,街麵是兩邊高,中間低,水往街中流。一個個鋪子門前,都或新或舊地用木板雕刻著主人欣賞的一副副對聯,使整個街麵,飄動著一股極濃的文化氣息。

兩條河在城邊匯合。大的叫㵲陽河,是我們湖南沅水的支流。跨過一座橋,隻見陡峭的懸岩上,坐落著一座一座古建築。舉目望去,一座座建築緊貼著峻峭的石壁,簡直就是一尊尊石壁上的浮雕啊!友人告訴我,這裏是青龍洞,又名青龍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她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由祝聖橋、中元禪院、紫陽書院、萬壽宮、青龍洞、蓮花亭等六部分組成,共有大小建築三十六座,建築麵積六千一百平方米。在這裏,你能不為我們祖先高超的建築技藝所折服、所驚歎嗎!然而,更奇特的是,三十六座建築,集儒、道、佛三教。它們在這裏和諧相處,友好相伴。這裏確是塵世裏的一方淨土啊!

暮色漸濃,我們走到一處河邊,觀賞這座沿河而建的古城,隻見數百上千棟徽式建築,傍河而立,一堵堵青瓦白體的風火牆,像一麵麵旗幟,飄動在高高的石屏山下、清清的㵲陽河邊,看去是那樣威武雄壯,而聽來卻又靜無聲息。

夜幕落下了,小城更安靜了。好像,她還在沉睡,沒有醒來。

其實,這座眼下似乎在沉睡的小城,有過她威武雄壯的歲月,有過她紅紅火火的年代!

翻開她的曆史,在秦昭王三十年(前277),便在此建立巫陽縣。至今有史可查的兩千二百八十餘年的曆史中,這裏有一千三百多年作為道、州府和專署所在地。那時,火車還沒有問世,汽車還沒有誕生,世人還不知公路、鐵路為何物,而這裏,以她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華夏西南大通道的咽喉之地,素有“黔東門戶”“滇黔鎖鑰”之稱。由此往東可入湘楚及至廣袤的中原,由此往西可進入滇黔腹地乃至通達緬甸、印度及東南亞和西亞。曆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這裏,將府、道設置於此,均有重兵把守。那時的鎮遠,真可曰“遠鎮一方”啊!

沒有汽車,沒有火車,水道成為國之血脈,㵲陽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流向湖南,匯入沅水,進入洞庭,直達長江、大海。溯江而上的船隻靠岸這裏,古驛道上的“百代過客”在此登舟,去向湘楚,乃至東南沿海。商賈、遊客紛至遝來,帶來了各種文化的交匯,中原文化和西南文化、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在此碰撞、交融,使這裏成為黔東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清代鼎盛時期,小城沿河兩岸的鋪子多達三四千幢,七千多戶,三萬五千多人。如今,在這個黔東山城裏如此之多的徽式建築、如此氣勢恢宏的“八大會館”,以及四洞、八閣、八祠、九廟、衛城垣、府城垣、十二碼頭等等曆史遺存,無處不在爭相訴說著當年的鎮遠,是何等的紅紅火火,何等的威名遠播,又是何等的熱鬧、繁榮!

時代的車輪飛速向前,帶來了汽車、火車,帶來了現代文明,而這燦爛的現代文明,又讓一座座新城在一些地方崛起,一座座古城在一些地方沉淪。不知從什麽時代起,這座熱鬧的鎮遠古城沉睡了,沉睡在這高高的石屏山下,沉睡在這清清的㵲陽河邊,沉睡在一片原生態的美妙境地裏。

這次,我與許多作家朋友一起,走進黔東南的苗寨侗鄉,去感受這裏的原生態的文化,去領略這裏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奇特的民族風情。

於是,又到了古城鎮遠。

還是那沿河聳立的徽式建築的一堵堵旗幟樣的青瓦白體的風火牆,還是那條長長的一塊塊青石板鋪就的街道,還是那鑲嵌在高高懸崖上的浮雕樣的集儒、道、佛教於一體的古建築群……她似乎都沒有變,又似乎都變了。

到底哪裏變了呢?我在心裏尋思。

進山的路平了、寬了,汽車跑得更快了;街道上的行人多了,不時見到手拿小紅旗或小綠旗的姑娘、小夥,領著一隊隊外地人、外國人走過來了。夜幕落下以後,我們登上了㵲陽河上的遊船,清涼的河風拂麵,令人心曠神怡。放眼望去,沿河兩岸那些氣派高大的徽式風火牆上,懸掛著一串串紅紅的燈籠,燈火倒映在清清的㵲陽河裏,在河麵上**開一層一層紅燦燦的波光。頓時,一種別樣的喜慶氣氛,使你格外陶醉,我在心裏發出感歎:這座古城,怎麽變得如此如此新了呢?簡直像一個打扮入時的新娘子一樣。

其實,小城還是古樸的。你看那懸掛在風火牆上的紅燈籠,是何等的古色古香!古老的民族特色,從一縷縷的燈光中射了出來,把小城裝扮得更加深沉、雄偉、厚重!隻是老城的外邊,確是崛起了一座新城。在那裏,建起了一家家上檔次的賓館,大型的停車場,嶄新的購物商場……那裏,正張開雙臂,熱情地擁抱山外湧來的現代文明。而老城,依舊迷戀著它的過去,依舊沉醉在那麽美妙的原生態裏……

鎮遠,這個沉睡在石屏山下、㵲陽河邊的黔東美神,正在“一半清醒一半醉”——或者說,她正以更清醒的姿態,迎接著今天的世界!

(原載2011年11月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