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內外研究述評

(一)國外研究概況述評

國外對稅式支出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始自英、美、前聯邦德國等國家對稅收優惠與財政支出同質性的發現,以及對稅收優惠引起的稅收收入漏洞、稅收負擔不公的關注。最先注意到稅收優惠具有財政支出性質的是英國皇家利潤和所得課稅委員會,1955該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許多稅收減免“實際相當於用公共的貨幣提供津貼”。(注:轉引自袁振宇等:《稅收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頁。)

現在一般認為,規範和通用的稅式支出概念,是由美國前財政部長助理、哈佛大學教授Stanley S.Surrey最早提出來的。他在1967年11月15日的一次演講中這樣說到:“……通過刻意安排的與淨所得通行概念的背離,並且通過各類專門的免稅、扣除和抵免,使我們的稅製可以借助支出來促進私營經濟步入正軌——有效地形成一個用稅收語言描述地支出體係。”同時,他建議對應該對稅式支出進行全麵計量和估算。1968年,美國財政部接受了Stanley S.Surrey提出的稅式支出思想,在其指導下編製了第一份以稅式支出方法分析稅法內容的報告,較全麵的揭示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稅式支出現象,並在年度財政報告中予以發表。(注:轉引自Emil M.Sunley:《美國稅式支出預算的實踐與經驗》,載《稅式支出理論創新與製度探索》,樓繼偉主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頁。)

1969年11月,Stanley S.Surrey在《美國稅務學會論文集》中發表了《稅收激勵——鑒別的概念和標準及其與直接支出的比較》。1973年,Stanley S.Surrey出版了《稅製改革的進路——稅式支出概念》(Pathways to Tax Reform:The Concept of Tax Expenditur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這部書是稅製支出理論與製度係統研究的開山之作,該書結合美國稅收優惠實踐,第一次對稅式支出作了較為全麵的理論上的探討和闡述,並正式使用了“稅式支出”一詞,使稅式支出概念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的財政稅收理論範疇正式出現;同時,該書還對實行稅式支出製度的原因、稅式支出的判別標準等製度層麵的技術問題進行了探討。Stanley S.Surrey認為,任何一種稅收製度都包含了兩部分內容,一部分為實施正常稅收結構所必需的條款,包括各個稅種的征稅對象、稅率、納稅期限及征收管理等一些基本要素的規定,這些條款構成稅收的財政收入功能;另一部分為減免稅優惠等一些偏離正常稅收結構的特別條款,這些特別條款構成了稅收的支出功能。稅式支出作為政府的隱性支出,也應該進行計算,加以披露。1974年美國國會新的預算法案接受了Stanley S.Surrey提出的建議,由此產生了美國政府每年一度的稅式支出預算。

此後,Stanley S.Surrey與另一學者Paul R.Mcdaniel,以及來自加拿大、法國、荷蘭、瑞典、英國的專家學者經過四年的共同研究,對部分國家稅式支出進行了比較研究,提出了所得稅、增值稅及財產稅的稅式支出確定的一般原則。1984年、1985年Stanley S.Surrey和Paul R.Mcdaniel合作出版了《稅式支出的國際問題:比較研究》、《稅式支出》兩部代表性著作,對稅式支出的概念、分配效應、美國稅式支出預算的經驗與問題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各國的稅式支出理論和實踐進行了較係統的比較研究。Stanley S.Surrey也由此被譽為稅式支出思想的集大成者和理論奠基人、稅式支出製度的主要設計者和稅式支出國際研究的主要發起者。(注:參見張晉武:《中國稅式支出製度構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頁。)

在1974年美國新的預算法案引入稅式支出條款之後,稅式支出研究成為國際相關領域的熱點問題。美國專家和學者對稅式支出理論的研究也引起了有關國際組織的關注。1976年國際財政學會耶路撒冷大會首次對稅式支出概念進行國際範圍的討論。1977年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財政協會大會,也將稅式支出作為年會議題,對稅式支出進行討論,認為各國應製定完善的、正式的稅式支出預算,提供詳細的稅式支出的信息。之後,稅式支出概念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認同,並於1980年前後成為西方主要發達國家財稅學界討論和研究的熱點,許多經濟學家和財政學者都對該研究並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加拿大經濟學家、曾任內閣部長的DE.Kierant明確地將稅式支出概念稱為“近二三十年來財政和稅收上的重要發明”。(注:DE.Kierant:The Tax Reform Process, Canadian Taxation 2,No.1,1979.轉引自郭慶旺:《稅收支出簡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1頁。)世界著名財稅學者M.Feldstein在其於1980年發表的論文《對稅式支出的理論貢獻:以慈善捐贈為例》(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ax Expenditures:The Case of Charitable Giving, The Economics of Taxation, H.Aaronand M.Boskin Editiors,1980,pp99-122)中,運用比較研究方法,得出稅式支出成本小於直接支出成本的結論,認為政府應該以稅式支出作為重要的政策手段,以便有效而順利實現目標。哈維·S.羅森在其《財政學》(第四版)中引用薩菲爾的研究成果,他從稅收政策透明度的角度揭示了實行稅式支出製度的意義,“讓‘稅收開支’從躲藏處走出來,讓這些優惠戴上價格的帽子,沒有比這種做法讓政府更老老實實的與納稅人相處了”(注:參見哈維·S.羅森:《財政學》(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頁。)。Michael Veseth在其1984年出版的Public Fiance(Reston, Virginia, Reston Publishing,1984)一書中,站在稅製結構分析的基礎上,從納稅人收益的角度,描述了稅式支出的概念。S.C.Pond和R.Walker在其1980年出版的Taxation&Social Policy(London,1980)一書中闡述了稅收與社會政策的關係,其中稅式支出是其重要的研究內容,特別是對建立稅式支出預算與稅式支出預算控製的必要性予以了較為詳盡的論述。

1980年前後,緊隨學術研討之後,西方國家很快進入建立稅式支出製度的決策性研究。在1978年至1983年,英國、法國、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比利時等一批OECD國家政府相繼提出了自己的稅式支出界定模式,建立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稅式支出製度。

1984年,在OECD稅收政策和管理中心(Center for Tax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的工作支撐下,OECD財政事務委員會發布了第一個關於稅式支出的研究報告,即《稅式支出:問題與各國實踐評論》(Tax Expenditures:A Review of Issues and Country Practices, OECD,1984,Paris),該報告認為稅式支出與直接支出一樣要服從預算管理控製程序,分三大部分重點考察了稅式支出製度的一些基本問題,一是討論了建立了稅式支出製度的不同意見和稅式支出與直接支出的優缺點,二是研究了稅式支出概念及有關不同觀點,三是介紹了11個OECD成員國稅式支出實踐的過程與經驗。該報告是第一部涵蓋多國情況的總結性研究文獻,為稅式支出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路徑,也為其他國家建立稅式支出製度提供了多種不同的借鑒模式。

在已有理論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自20世紀80年代初,稅式支出研究在國際上進入了一個更加注重實踐、更加針對具體問題、更具科學性和世界性的新時期。美國財政部確立了以現行稅法基本結構為基準稅製的稅式支出界定模式,並采用了專門用於遞延納稅的現值法;荷蘭財政部研究實行了分類控製的預算體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在稅式支出成本預測模型設計和應用的研究方麵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基於理論與實踐的新突破、新進展,1996年OECD財政事務委員會發布了第二個稅式支出研究報告《稅式支出:近期的經驗》(Tax Expenditures:Recent Experiences, OECD,1996,Paris),該報告對以前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改進,比較了成員國在稅式支出的定義和統計測算方麵的做法,從稅式支出賬戶的範圍、公布和用途等方麵,總結了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意大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等14個成員國稅式支出實踐的最新經驗(注:1984年的報告沒有包括比利時、芬蘭和意大利。),具體講解了養老金、推定所得、加速折舊等具體項目的鑒別方法與原則。

2004年,世界銀行出版了Hana Polackova Brixi, Christian M.A.Valenduc和Zhicheng Li Swift主編的《稅式支出——通過稅製實現的政府支出:來自發達和轉型經濟體的經驗》(Tax Expenditures——Shedding Light on Government Spending through the Tax System:Lessons from Developed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 The World Bank,2004,Washington, D.C.),該書是國際上較新的稅式支出理論概念和實踐問題的研究報告和論文集,所選11篇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國際組織專家、各國財稅部門稅式支出工作的負責人。該書在評價發達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荷蘭、美國等國家稅式支出經驗的同時,還加入了中國、波蘭兩個發展中轉型國家的實踐經驗。該書的出版標誌著稅式支出的研究和實踐呈現出更加廣泛的國際化趨勢。

OECD稅收政策和管理中心(CTP)組織的高級預算官員工作組(Working Party of Senior Budget Officials)、稅收政策分析與稅收統計第二工作組(Working Party No2 on Tax Policy Analysis and Tax Statistics)持續對稅式支出等問題進行跟蹤研究。稅收政策分析和稅收統計第二工作組參與了與中國財政部合作舉辦了兩次稅式支出國際研討會(2002、2007)。2002年OECD發布的Best Practice for Budget Transparency包含了一些如何處理稅式支出的基本指導意見。2003年OECD稅收政策和管理中心出版了涉及稅式支出的Special Feature for the 2003 Edition of Revenue Statistics:Note by the Secretariat(OECD Publishing,2003,Paris)。2010年,作為高級預算官員工作組與稅收政策分析和稅收統計第二工作組的有效工作成果,OECD出版了《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的稅式支出》(Tax Expenditures in OECD Countries, OECD Publishing,2010,Paris),該書是國際上最新的稅式支出研究成果,該書聚焦於研究稅式支出應用,重點介紹了主要趨勢和成功經驗,同時也涉及稅收政策製定、稅收和預算效率、財政責任和製度設計等公共財政問題。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稅式支出概覽,介紹了最新的概念界定、政策背景和實踐情況、稅式支出在預算進程中的作用,並側重從方法、機構和數據等方麵介紹了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韓國、荷蘭、西班牙、瑞典、英國和美國等10個OECD國家的稅式支出情況,該部分有指導性的從稅式支出界定和鑒別方法、報告、政策製定、政策評估、工資薪酬稅式支出(“make work pay”tax expenditures),稅式支出數量、稅式支出總額等方麵作了總結;第二部分依據各國官方發布的最新數據,采取分項目、圖表的方式對上述OECD國家的稅式支出占GDP比重、稅式支出數目和金額等情況做了比較研究。該書還刊登了有關國家的稅式支出支出總額、分項目以及總額占GDP比重等較為詳盡的統計測算數據。

近年來,國際上關於稅式支出的研究文獻主要還有,曾供職於世界銀行的Zhicheng Li Swift發表的《稅式支出對國家預算管理的影響》(《國際稅務信息》,2006年3月13日,第41卷,第10期)、《加強稅式支出的管理力度》(《國際稅務信息》,2007年8月20日,第47卷,第8期);Daniel Shaviro發表在《稅法評論》的“Rethinking Tax Expenditures and Fiscal Language”(Tax Law Review,2004,Vol.57 No.2);Joint Committee on Taxation的A Reconsideration of Tax Expenditure Analysis(JCX-37-08)(United States Congress,2008,Washington D.C.);Allen Schick發表在《OECD預算月刊》的“Off-budget Expenditures: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ramework”(OECD Journal on budgeting,2007,Vol.7,No.3,OECD, Paris);Leonard E.Burman, Christopher Geissler和Eric J.Toder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的論文“How Big are Total Individual Income Tax Expenditures and Who Benefits from Them?”(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Vol.98,No.2,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Nashville, Tennessee, United States.);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學Qazi Masood Ahmed的《稅式支出與直接財政支出的相對效力檢驗:一種新古典主義方法》(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1,Vol.65,477-489)等。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OECD國家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稅式支出研究和實踐取得了豐富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對稅式支出的連帶效應、互相關聯的不同稅式支出數據加總、稅式支出與直接財政支出的對應統籌等技術難題還沒有形成突破;二是稅式支出效益評估方麵還沒有形成係統的理論和方法;三是對稅式支出的法律問題、法律分析和法學視角的研究還很少,對稅式支出製度運行的內在規律、稅式支出預算管理的製度機理等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目前,有關國際組織、各國學術界和政府部門在繼續對稅式支出基礎問題進行完善的同時,也在探索稅式支出對預算政策、稅收政策和稅務管理的影響。國際上關於稅式支出的研究,還在進一步深入之中。

(二)國內研究概況述評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經濟學和財政稅收學者對稅收優惠和稅式支出製度問題已經進行了20多年的研究。對稅式支出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既源於國外研究資料的傳入,也緣起於國內財政經濟體製改革實踐的衝擊。隨著20世紀80年代國營企業兩步“利改稅”的實施,企業的資金來源逐漸包含了財政撥款、銀行貸款和申請減免稅三大部分。人們逐步發現對企業的減免稅發揮了國家政府撥款資金同樣的功能。

1984年馬大英首次闡述了稅式支出概念(《簡論稅收的本質及其分配的原則》,1984),該文專門論述了稅式支出的特點及其對稅製的影響,首次指出“和稅收負擔發生相反作用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國家通過稅收減免、給予納稅人某些利益,這種減免稱為稅式支出”(注:轉引自劉心一:《稅式支出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9頁。)。1986年首次有論文係統介紹國外稅式支出理論和實踐,王鐵軍、郭慶旺合著發表的《稅收支出(注:稅式支出傳入中國後,曾有兩種主要翻譯方法,一是“稅收支出”,二是“稅式支出”,後來隨著研究深入,人們發現“稅收支出”容易與“稅收成本”等混淆,後來“稅式支出”的譯法逐漸被普遍接受。)及其控製》(《外國經濟管理》,1986年第4期),簡要介紹了西方國家的稅式支出概念、表現形式和稅式支出製度的內容與功能,並提出“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稅收支出控製體係”。張晉武、齊守印合著的論文《稅收優惠預算控製初探》(《財政研究》,1988年第一期),針對當時稅收優惠失控的情況,再進一步從借鑒角度分析國外稅式支出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首次闡述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稅式支出預算控製體係的基本設想。

1994年分稅製改革和工商稅製改革之前,國內經濟學界掀起了中國曆史上第一輪稅式支出研究熱潮。期間,1989年中國稅務學會在全國基礎理論工作會議上將稅式支出確定為重點科研課題,主要財稅和經濟報刊相繼發表了較多的相關研究論文,一些專著也陸續問世,如郭慶旺著《稅式支出簡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主編的《稅收支出理論與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稅式支出簡論》從財政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麵提出了稅式支出預算控製的理論思路、方法與稅式支出規模的數量界限,根據當時的預算支出分類和減免稅政策,模擬了第一個中國稅式支出項目表,並提出了稅式支出政策運用的原則和管理措施,提出經濟效益係數調整法、資金缺口確定法、方案選擇確定法等稅式支出額的確定方法。《稅收支出理論與實踐》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際上關於有關稅式支出的主要理論與實踐運用的部分資料翻譯整理,較詳細的闡述了稅式支出的主要理論問題、各主要稅種的稅式支出鑒別準則和6個國家的稅式支出表及其項目說明等。鄧子基、高培勇、蕭承齡、丁淼、張貴彬、易凱等發表論文,分別從不同側麵對稅式支出概念和稅式支出製度等內容進行了梳理,並提出了一些應用設想(注:鄧子基的論文《稅式支出理論與實踐》(《稅務研究》1991年第1期)、高培勇的論文《有關稅式支出的幾個問題》(《稅務研究》1991年第1期)、蕭承齡的論文《淺談“稅收支出”分析》(《稅務研究》1991年第2期)、丁淼的論文《從美國稅式支出的情況看稅式支出理論在我國的運用》(《稅務研究》1991年第2期)、蘇中一的論文《關於稅式支出形式、計算及分類的探討》(《稅務研究》1992年第2期)、彭何俊的論文《論稅式支出及其預算編製方法》(《湖北財政研究》1992年第1期)、張貴彬、易凱的論文《借鑒稅式支出理論,完善我國稅收減免製度》(《稅務研究》1992年第2期)等。)。蘇中一的論文對一些形式的稅式支出的計量方法進行了初步設計。彭何俊的論文仿照直接支出預算探討了中國稅式支出預算管理的程序和方式。總體看來,這一時期的屬於稅式支出問題研究的起始階段,雖然形成了一些不同觀點,但都還是主要停留在將稅式支出作為特殊政府支出和經濟調節工具的淺層次上,涉及深層次問題和稅式支出製度和體係建設的研究還很薄弱,法學界對稅式支出的研究幾乎還沒有涉足。

1994年分稅製改革和工商稅製改革後至世紀之交一段時間,隨著稅製改革對稅收優惠的清理和規範,稅式支出問題的研究文獻數量相對減少,但是研究的科學性、係統性和深入程度有所提高,建立稅式支出製度成為了研究的重點。這一時期的代表性研究文獻中最重要的是劉心一所著的《稅式支出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該書最重要的成果是針對1994年中國財稅改革實踐,探索建立中國稅式支出製度,該書就稅式支出的確定、估算、微觀管理和宏觀管理,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見解,並針對中國主要稅種的稅式支出,相應提出了若幹具體的鑒別準則和定量公式,設計了建立中國稅式支出管理法的基本框架。劉蓉所著的《稅式支出的經濟分析》(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也是這一時期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獻,該書從稅負運動過程與納稅人經濟收益角度對稅式支出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見解,並對稅式支出製度進行了分析。鄧子基等所著的《稅收支出管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版),該書較為充分的探討了稅式支出規模的衡量指標和稅式支出規模的適度界限,討論了稅式支出管理與宏觀調控的關係,以及我國稅收優惠政策運用的時弊及其改革完善問題。但是,總的來看,上述文獻對稅式支出製度設計的研究涉及較少,從法律角度對稅式支出及其製度的研究則更為稀少。

世紀之交,建立中國稅式支出製度的議題開始進入國家財稅改革規劃和決策的視野。稅式支出問題研究也自2000年前後再次進入活躍時期。在學術研究的同時,政府決策研究的力度明顯加大,國家財政部組織了一係列以建立中國稅式支出製度為主題的國外考察。2002年12月3日至5日國家財政部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在山東濰坊召開了中外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共同參加的中國首次稅式支出國際研討會,並將會議論文和研究成果結集出版了專著《稅式支出理論創新與製度探索》(樓繼偉主編、解學智副主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同期,國內出版和發表了一些專著和論文。《稅式支出理論創新與製度探索》一書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文獻,采用論文匯編方式,介紹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比利時、荷蘭、德國、英國和墨西哥等OECD國家稅式支出理論與製度實踐,提出了中國建立稅式支出製度的框架和思路。(注:該書收錄了時任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的《稅式支出國際研討會開幕詞》,時任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原財政部稅政司司長解學智的《關於稅式支出製度建設的幾點意見》,史耀斌的《努力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稅式支出管理製度》,Emil M.Sunley《美國稅式支出預算的實踐與經驗》,Marc Seguin《加拿大稅式支出及評估報告》,Leo.Van den Ende的《荷蘭稅式支出製度》,Colin Brown的《澳大利亞的稅式支出》,Christian Valenduc的《稅式支出:從年度報告到稅收政策分析》,Zhicheng Li Swift(李誌成)的《稅式支出報告的國際比較》,Chen Duanjie的《微觀模擬模型和稅式支出估算——對中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研究》,解學智、史耀斌、張天犁、馮冰、張津的《關於建立科學、規範的稅式支出製度的思考》,劉佐的《關於稅式支出問題的再探討》,馬國強的《中國現行稅收優惠製度及其改革》,楊斌的《中國稅收優惠政策的特殊性及其控製策略——兼論我國現行稅製結構下稅式支出預算的控製重點》,孫鋼、許文的《關於我國實現稅式支出預算管理的初步研究》,趙傑、王浩川、張天犁、朱憲堂、於紅衛、藺雪冰的《關於德國、英國稅收優惠暨稅式支出製度的考察報告》,李新辰、容星火、李安東的《美國、墨西哥稅式支出管理及借鑒》,馮冰、藺雪冰的《國外稅式支出管理製度研究》,郭垂平的《荷蘭的稅式支出管理製度介紹》,譚崇鈞《德國的稅式支出管理製度介紹》,郭垂平、夏琛舸的《OECD國家稅式支出製度(1996年)簡介》等論文。筆者2002年進入財政部稅政司所得稅處工作,參與了有關美國稅式支出資料的翻譯和校對工作。)該書首次整理了稅式支出中英文詞匯表。該書匯集的論文,既展示了國外稅式支出製度發展的最新動向和經驗,也呈現了國內財稅界和一些國外專家對建立中國稅式支出製度的最新思考、政策和工作建議。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獻還有萬瑩的《稅式支出的效應分析與績效評價》(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以及若幹論文(注:如溫來成的《公共財政理論與深化中國稅式支出製度改革》(《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宋光輝的《淺談稅式支出及其管理》(《財稅與會計》2002年第1期),李新辰等的《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稅式支出分析製度》(《中國財政》2003年第3期),張晉武等的《稅式支出分析方法初探》(《財政研究》2004年第2期)和《構建我國稅式支出製度若幹基本問題的設想》(《稅務研究》2004年第7期),劉立的《論建立我國稅式支出預算管理製度》(《西北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苑新麗的《稅式支出管理的國際經驗及我國的選擇》(《財經問題研究》2005年第9期),李誌遠的《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稅式支出製度》(《稅務研究》2006年第3期),張靈芝的《我國如何實施稅式支出預算管理》(《商業時代·學術評論》2006年第6期),張威的《關於我國建立稅式支出預算的思考》(《地方財政研究》2006年第12期)等。)等。《稅式支出的效應分析與績效評價》是國內第一部專門研究稅式支出績效評估的著作,該書采用了較為簡單的計量經濟模型,對出口退稅、涉外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下崗再就業稅收優惠等進行了個案實證績效分析。這一時期,一部分碩士、博士研究生也以稅式支出製度為研究對象撰寫了學位論文,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思路和觀點(注:如中國人民大學李玉芳的碩士論文《建立我國稅式支出製度研究》(2002年)、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程浩的碩士論文《建立稅式支出製度,強化我國企業所得稅優惠管理》(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溫彩霞的碩士論文《對建立我國完善的稅式支出製度的研究》(2004年)、西北大學王尤的碩士論文《稅式支出評估分析體係研究》(2004年)、湖南大學李建軍的碩士論文《我國稅式支出管理研究》(2004年)、廈門大學黃顯福的碩士論文《稅式支出管理研究》(2005年)、東北林業大學李豔的博士論文《我國稅式支出製度研究》(2005年)等。)。

在這一階段,對稅式支出法律問題的研究和法學界對稅式支出的研究開始出現,董玉明、趙傑的論文《稅式支出法律問題研究》(《經濟問題》2003年第6期),是較早關於稅式支出的法律研究文章,概要論述了稅式支出與稅收法律主義、稅式支出存在問題、稅式支出原則以及完善稅式支出製度的立法建議;汲廣林的論文《稅式支出的法律分析》(《法學雜誌》2004年第3期),分析了稅式支出的法律性質,考察了稅式支出的法律功能,初步提出了完善稅式支出製度的建議;較有代表性的論文還有羅春梅的《稅式支出中的政治問題研究》(《經濟體製改革》2005年第4期)等。

2007年之後,中國稅式支出研究進入了實際工作與理論研究並重的新時期。2007年9月國家財政部與OECD、世界銀行等在廣西北海召開了第二次稅式支出國際研討會,將當時國內外的最新33篇研究論文成果匯編成冊,即《2007年財政部OECD稅式支出國際谘詢會會議材料(廣西北海)》,這些論文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比利時、加拿大、英國、烏幹達、中國、中國廣西等的稅式支出概要、報告、計量方法等的介紹文章;二是普遍性的稅式支出技術問題及其解決方案;三是稅式支出的宏觀經濟、有效稅率與直接支出比較等理論研究;四是稅式支出預算管理的影響、視角、方法等。

這一時期的代表性著作是張晉武的《中國稅式支出製度構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該文獻是目前經濟學界關於稅式支出研究的邏輯係統完整、內容較為全麵的著作,係統性的回答了稅式支出製度及其構建的有關問題,是目前經濟學界稅式支出研究的集大成者。現任中國財政部部長、曾任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的謝旭人在其專著《中國稅收管理》(中國稅務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中,對中國減免稅管理從稅式支出角度作了簡明而準確的介紹,評價了稅式支出的重要作用,並提出了建立中國稅式支出預算管理製度的基本思路。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論文發表數量雖然並不多,但是在稅式支出製度的實際構建方麵有所深入,如張威、崔惠玉的《關於我國稅式支出預算編製的基本思考》(《財經問題研究》2007年第10期),高樹蘭的《對稅式支出預算管理問題的探討》(《天津經濟》2007年第12期),中國第一篇分省研究的稅式支出論文,即蘇道儼、黃海華、吳曉青的《廣西稅式支出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8年第53期),李俊英的《基於納稅人視角論我國稅式支出的經濟效應》(《經濟論壇》2008年第8期),李長健等的論文《中國稅式支出中納稅人權利保護的法律研究》(《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楊海燕的《關於我國稅式支出管理體製改革的思考》(《管理觀察》2009年第1期)等。

目前,在稅式支出問題上,經濟學界的研究大多是在稅式支出製度設計和管理上,具有全麵指導性、綱領性的理論分析與具體而係統的製度設計都還不足。法學界已經對作為稅收優惠的稅收特別措施進行了研究,引入了稅收優惠措施和稅收重課措施,前者以減輕納稅人的稅負為主要內容,並往往與一定的經濟政策的引導有關,因而也稱稅收激勵措施;後者是以加重稅負為內容的稅收特別措施,如稅款的加成、加倍征收等。但是對於稅收優惠措施多是從製度介紹角度研究,對稅式支出製度的效率和公平、稅式支出的法律實質、稅式支出製度的法律價值、稅式支出製度構建的立法取向,以及稅式支出製度安排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係等還沒有係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