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是什麽

我曾在《雜文選刊》上讀到一篇文章,題目是“誰是狼”。文章大意是說入世以後,狼就來了,這狼是善良的狼,不像狼。而中國的電信、電力、金融、汽車等行業才是真正的狼。文章稱:“電信、電力、銀行、汽車行業等等,差不多罷,像是狼、既是狼,卻又為何懼怕那些別的溫和的狼的到來?原來,這樣的狼隻能在圈子裏的羊群牛群中撒野,一到保護圈外,就會手足無措,活活餓死。它們對內是狼,對外是羊,這就是它們的兩重性。”

讀了這篇文章,在下別有一番滋味湧在心頭。拋開別的行業不說,單說銀行,我很難同意作者的觀點。也許我身在銀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但有道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大家見仁見智,興許把問題看得更全麵、更深入、更客觀些。

銀行給人們的印象是財大氣粗,硬氣排場,風光無限、優勢多多。有人說:“上有天堂,下有銀行”,把銀行看成是金窩銀窩,誰要說自己在銀行工作,總會有人稱讚兩句:你看人家那單位,才叫有保障呢!有道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人們的以上印象實際上隻是表麵。事實上,銀行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決不是強硬派,不是強者,更不是狼,而是實實在在的弱者。

銀行處在資金風險的風口浪尖。如今社會處於轉型期,在我國,很多地區不同程度存在執法不力、道德滑坡、信用失落、腐敗加劇、經濟失衡等問題。那麽這些由於法律、道德、經營、管理等諸方麵缺陷造成的風險是誰承擔了呢?是企業嗎?當然不是,現在辦企業,大多數企業都沒有或隻有很少的自有資金,那麽辦企業的錢從何來,無非就是向銀行借貸款。事實上,我國大多數企業是拿銀行的錢做買賣,賺了算自己的,賠了算銀行的。在中國,企業具有無比的“優越性”,那就是,它表麵承擔市場風險,實際上它根本沒有真正承擔風險,真正承擔風險的是銀行。因而,在我國很多企業都是缺乏可行性研究匆匆上馬的,有的是某些領導們的政績工程,根本不考慮風險。何以致此,其實這裏的道理很簡單:反正自己不花錢,賠錢賠銀行的,銀行的錢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實事求是地講,現在很多企業的經理、老板看上去瀟灑倜儻,風度翩翩,讓人羨慕,可他們卻是最不講信用的人,作家流沙河在《煙火記趣》一文中寫道:“一個提經理皮包的家夥來辦公室接洽商務,談妥之後,笑嘻嘻地走了。詢問此人是否講信用,太太回答:我認識這家夥,皮包裏信用卡厚厚一摞,可惜不講信用。”作家敏銳地抓住了社會問題的要害,耐人尋味。

在我國,銀行貸款到期償付率是較低的,企業逃債現象司空見慣,逃債企業多如恒河沙數,數不勝數。據《金融時報》報道,某年底,在工、農、中、建、交五家商業銀行開戶改製的企業為62656戶,涉及貸款本息5792億元,經過金融債權管理機構認定的逃債企業32140戶,占改製企業的51.29%,逃廢貸款本息1851億元,占改製企業貸款本息的31.96%。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認定數往往並不全麵,實際上,逃債企業及涉及的數額還要大於這個數字。由於大量企業逃債,銀行不良資產大幅度上升,銀行的風險加大。現在銀行大多經營困難,有很多的分支機構嚴重虧損,被迫撤並機構和裁員。事實上,企業侵害銀行權益、欺騙銀行、作踐銀行、坑害銀行已到了明目張膽、無所顧及、十分猖獗的地步,銀行表麵上風光氣派,其實苦處自己知道。常常是這樣,明明借出去的是完整的十元錢,可到後來,求爺爺、告奶奶地討債,最後連五元都收不回。有時貸款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有些銀行就成了“風險承包公司”,其工作之難,管理之難,發展之難就可想而知了。

平心而論,銀行也想保護自己的權益,我明明借出十元錢,你憑什麽隻還我一半或一點都不還,這不是天理不容嗎?問題是我們的社會法製對逃債者的處罰製裁太軟弱了,而行政對銀行幹預卻有增無減,甚至愈演愈烈。銀行常常不得不為了維護安定團結發放貸款,可結果往往是錢到企業死。對於違約企業,我們的法律常常處在無奈或根本不起作用的狀態,銀行有時采取依法收貸辦法,但成功率極低,許多時候,收回的貸款不及訴訟費用多,因而銀行不敢輕易找法院打官司,雖說有《銀行法》、《合同法》,可這法是如何執行的呢?到企業收貸,你拿出《銀行法》念一遍,不叫企業領導笑掉大牙才怪呢!現在農村流行一句順口溜:“農村工作有兩難,計劃生育和收貸款”可見,收貸難已成為公認之難。

眾所周知,銀行的錢大多來自客戶存款。客戶存款實際是銀行借客戶的錢,這種錢必須保證百分之百的償還率,銀行不敢有半點含糊。儲戶存的錢,人家來支取,你銀行敢說我沒錢,以後再說吧,或者就說我沒錢,這錢不給了。倘如此,豈不成了天下奇聞。同樣借的錢,貸款那是企業借銀行的錢,企業說,我沒錢,銀行便沒辦法了,即使采取一些措施,往往無濟於事,收效甚微。很多貸款卻收不回來了。

了解了這些,你也許會說,這銀行哪是狼呀,分明是羊嘛。事實就是如此,銀行是貨真價實被欺負的羊,銀行是名副其實的弱者,說銀行是狼,大概是隻見其表麵,沒見其本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