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另一麵

包公是一位婦孺皆知的曆史人物,是清官的代名詞。

包公生於公元999年,他一生在許多地方和部門做過官,小到縣令,大到樞密使。近千年來,包公實際上成了清官的代名詞,俗稱包青天,以包公為題材的戲劇、電影、電視劇數量極多,五花八門,影響巨大,比如,鍘美案,打龍袍等。包公的戲如火如荼,可謂熱鬧非凡,死後的包公受到人們的極大推崇。人們覺得這樣還不夠,於是又推出電視連續劇《少年包青天》,少年包公的形象更是大放異彩,少年包公成了中國的福爾摩斯。

說心裏話,我是很敬佩包公這個人物的,他的剛正不阿、執法如山有口皆碑,他受到人們喜愛是順理成章之事,不過,鋪天蓋地的包公戲正將包公一步步推向神壇,包青天有被神化之勢,這就不能不讓人擔憂了。

“我們要清官,不要貪官”這是沒有錯的。這也確實反映了老百姓的共同心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強調和重視人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清官文化”,從皇上到老百姓都要求官員當清官,上下如此自覺地意見相一致這是絕無僅有的。清官治國成為一種共識,大家都一致認為,官員都成了清官,那麽國家就會興旺發達,百姓也會安居樂業,如果百姓受苦受難、民不聊生那是奸臣給造成的。就連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都認為他們之所以被逼上梁山,他們之所以受盡苦難,那都是奸臣造成的。因而把“革命”目標定為反貪官不反皇帝。而曆代統治者都變著方法說,天下老百姓受苦受難那都是奸臣造成的,隻要有了清官問題就解決了,很少有人說老百姓災難的根源是腐朽的社會製度。其實,清官治國是人治思想的一種具體表現,現代政治學的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結論是:要保證一個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隻能靠法製,不能靠人治。從這一點講,清官治國是靠不住的,清官也是靠不住的,包公也不例外。

在封建社會貪官禍害百姓是不言而喻的,而清官雖然給老百姓帶來了一些好處,但清官對老百姓產生的負麵作用、對老百姓的麻痹是不可低估的。封建君主總是千方百計地樹立起清官典型,以示“皇帝聖明”“治國有方”,來掩蓋封建社會貪汙腐化的真實情況,使老百姓甘心受封建統治。而清官之所以成為清官,是因為當時貪官盛行,清官本來是當官的平常之道,保廉是應該履行的責任,而在眾多貪官的反襯之下,清官反而光彩奪目,成了英雄豪傑,倍受敬重,甚至被美化成神仙。把一個清官捧到如此的高度,到底是一個民族的驕傲還是一個民族的悲哀,這還真不好說。

也許你會說,你說包公靠不住,總有點事實根據吧。其實,包公執法中存在的問題或者說不公的例子很多。

包公用鍘刀處死了陳世美,史稱鍘美案,被傳為千古美談。其實這裏就有不公之處。鍘美案大概內容是,有一個叫陳世美的人,出身貧苦,但是他學習勤奮,後來考中了狀元。他在考中狀元以前已娶了一個妻子,叫秦香蓮,而且有了兩個孩子,可是他又和一位公主結了婚,搖身一變成了附馬爺。秦香蓮帶著兩個孩子辛辛苦苦地趕到京城,找到陳世美,陳世美說不認識他們,還派一個武官去殺他們,沒有成功,於是秦香蓮就到開封府衙門告狀,包公頂著種種壓力鍘了陳世美。

我覺得,陳世美喜新厭舊,並想加害於秦香蓮,罪不容赦,陳世美確實令人氣憤,但罪不致死。包公處死了陳世美,從感情角度看是為人們出了一口氣,但從法律角度看他是有枉法之嫌的,陳世美犯的是“棄妻罪”,以此判陳世美死刑是缺乏根據的。

此外,史載包公在廬州做官的時候,包公的一個舅舅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百姓告發他的狀紙疊起來就有厚厚的一大摞。包公親自審問他的舅舅,在公堂上打了40大板結案。從法律上講,這有重罪輕判之嫌。而包公卻因此獲得了執法如山的美名。我猜想,那些打板子的差役,很可能是看在包公的麵子,把板子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做點表麵文章便完事大吉。而老百姓卻對包公感恩戴德。

而包公玩的打龍袍的把戲就更不能讓人恭維了。說是皇帝犯了錯,皇帝的母親指定老包來執法懲戒,其實就是讓他揍皇帝一頓。這個包公實在是一個“變通專家”,他叫人把皇上的衣服(美稱為龍袍)脫下來,令人把皇帝的衣服打了一頓交差。看來,包公的所謂執法如山,到皇帝這就得例外,盡管包公有皇帝母親的支持,但他還是不能忠於法律,他最終選擇的是忠於皇上,他玩弄了一個小小的花招,欺騙了天下人。我懷疑,如今,我們現實生活中執法的“打龍袍”現象,就是包公開的先河,這“打龍袍”的專利權歸包公才是。

包公鍘陳世美、杖責舅舅、打龍袍,這些有明顯執法不公的案例,卻成了千古美談,為我們所津津樂道,真是匪夷所思。說清官靠不住,包公靠不住,這樣也許會傷了很多人的“包公情結”、“青天情結”,我想但願我對包公這樣的大不敬引發人們更多的思考,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因為我們的“包公情結”越強,說明我們人治的觀念越堅固,不從根本上打破人治觀念,何談依法治國。事實上,就是在包公被樹為典型的宋代,還是貪官如雲,腐敗橫行。在任何朝代,都可能出現少量的類似包公的清官,但由於製度腐敗,清官不會成為主流,與貪官勢力相比,清官微不足道,老百姓喜歡的清官反而越來越少,在封建製度下,要想出現更多的清官那簡直是緣木求魚。

現在,不論是觀看反腐敗的電視劇還是讀反腐敗的小說,反腐成功的確是清官,大多清官都有十分壯烈的表現。我毫不懷疑清官的存在,也不懷疑清官的人格。我是說,清官的引人注目,清官成為人傑,恰恰說明我們的非清官太多了,我們的製度存在太多的缺陷。我們樹立清官典型是容易的,但是要從根本上遏製腐敗就不那麽簡單了。如果我們把精力放在製度、機製、法製建設上,經過不斷努力,完全可能達到這樣一個效果,由於製度優越清正,清官多多,而貪官甚少,官員中清一色的是清官,清官隻是平常的官,鐵麵無私,執行公正,那是正常現象,我們還有必要有“包公情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