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曆史的締造者秦宣太後

曆史人物往往分為這麽幾種,層次比較低的是那種跑龍套的角色,這些人的作用就是當符號用,即便把他們的名字換成別人的名字也和曆史的走向沒有太大的關係。

而再高一個層次的就是曆史的推動者,這些人對曆史事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改變了曆史的走向。

而曆史人物的最高層次就是曆史的締造者,他們開創了一個時代,並最終改變了一個時代。

而秦國的曆史上,秦宣太後,就是這樣一位可以改變時代的女性。她到底牛到啥程度呢?這麽說吧,到現在都還有學者堅信,秦始皇的兵馬俑其實不是給秦始皇陪葬的,而是給這位秦宣太後的。

秦宣太後本是秦惠王身邊地位比較底下的女人,她是楚國人,從種種跡象來看,她很有可能是陪嫁來的媵妾。

秦宣太後在秦惠文王的時代被稱為羋(琇)八子,這並不是啥名字,而是一個封號。

這裏來簡要的談一下,秦漢後宮的等級,秦漢後宮比起後世的明清來說,皇帝的女人封號還是比較簡單的,秦國後宮分八級:皇後(王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後來漢朝也沿用了這套製度,並把八子等同於男性官員中的中更一級,比五大夫還高兩級,等於侯爵。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張良給劉邦立下了多少功勞,最後就是個留侯的爵位,可是在秦漢時代一旦皇帝喜歡這個女人,就很有可能被賜予侯爵待遇,誰說女子不如男?

在正式開始講這位傳奇太後之前,我們還是要複習一下功課,把秦國在戰國時的發展的背景簡要的說一下。

在第一卷中,我們講到了秦穆公及其女性故事,談到了那位著名的晉國女子穆姬嫁給了秦穆公,並且給秦穆公帶去了秦國第一位外籍雇員百裏奚。

從此,秦國開始走了一條比較有意思的發展路線,他們靠外援打天下。

這個傳統一直被延續到了戰國,戰國開始後,三晉韓、趙、魏率先變法,體製的改革,實際都要早於秦國。

但是秦國繼續發揮他們的優勢,雇傭軍模式,結果一個改變曆史的重要人物登場了,這就是商鞅。

商鞅,姬姓,是衛國的公族。

最初,商鞅的首選並不是秦國,而是他師傅李悝所在的魏國,但是魏國看不起商鞅,那沒辦法了,找工作是件挺困難的事,哪給發工資去哪巴,就這樣商鞅來到了秦國,因為商鞅知道,秦國人不排斥外來知識分子。

而讓商鞅沒想到的是秦國是知識分子的天堂,這裏不僅發工資,還給上五險一金,這下可是把商鞅美壞了。

而商鞅來到秦國的這一年正好是公元前362年,也就是秦孝公即位的當年。

很多人認為商鞅是法家,主張用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商鞅一直勸孝公學堯舜禹湯的仁義,行所謂帝王之道。

可是這套東西,就像我們小學時上的思想品德政治課一樣,太死板,都是理論,是沒有什麽人願意聽的。

政治家的思路是廣闊的,既然這種老套的思想不能打動秦孝公,那麽就換一個思路。

商鞅大談富國圖霸之術,秦孝公立刻被打動了。

怎麽富國呢,照抄一下中學曆史課本,商鞅是這樣做的,編製民戶,加強刑賞;鼓勵小農生產,崇本抑末;獎勵軍功,按軍功重新規定給予名位的標準;廢除井田製,開阡陌封疆。;推行縣製;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等。

但是這次變法裏的很多條款實際是一次政治利益的重新洗牌,財富的再分配。商鞅的新法雖得秦國民眾的歡迎,卻嚴重地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舊貴族的頑強反抗。

毛澤東同誌有句話是這麽說的:“當革命革到自己頭上,那就是不革命,甚至是反革命了。”

而對於秦國的舊貴族來說,確實是這樣的。在秦孝公死後,商鞅知道情勢不好想溜,但是沒跑遠,被逮回來了,最後被五馬分屍處死了。

雖然商鞅死了,但是他所留下的變法精神,卻沒有因為秦國政權的更替而改變,這是難能可貴的。

而這種治國精神得到了傳承,一直到秦國統一中國,甚至秦國最終的滅亡也和這種商鞅的治國精神有著很大的關係。

而秦宣太後,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登上的曆史舞台。

奪位

秦宣太後是一個比較受秦惠文王寵愛的女人,從她生孩子的數量上就能看出來,當時王宮中的女人,能夠得到秦王的一夜寵幸都實屬不易了,可是秦宣太後卻為秦惠文王生了三個兒子,可見秦惠文王對她的恩寵。

但是,羋八子的大兒子嬴稷,卻被送到了燕國去當了人質。燕國是個小國,也和秦國並不接壤,更談不上和強秦抗衡。秦國怎麽會把一位王子派到那裏去當人質呢?

我想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秦惠文王的王後很討厭這個受到君王寵愛的女人,她想報複這個得寵的女人,怎麽報複呢,她想到了把這個女人的孩子送到外國去當人質這種惡毒的辦法。

秦惠文王辭世後,嫡長子秦武王即位,而這位秦武王是那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貨。而他任用的人也都是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主,而曆史就是這樣神奇,如果這位秦武王多活兩年的話,整個秦國的走向很可能會向負麵發展,而此時上天要把天命賦予秦國。

秦武王很快就死了,他在位隻有三年,而這一年是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的非常搞笑。

《史記》記載:“王與孟說舉鼎,絕臏。”他跟一個叫孟說的大力士比誰能把鼎舉起來,人家霸王舉鼎是因為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而秦武王純粹屬於健美教練的級別,連舉重運動員都不算。

結果,秦武王沒玩好,傷了氣,不久就死去了,這麽蠢的皇帝在日後還有很多,這些蠢皇帝的事跡請參看我寫的《他們曾經這樣蠢》一書。

而秦武王的王後是一位魏國的女子,這位女子並沒有留下子嗣。而曆史也沒有記載其他女人為秦武王生過孩子。

好了,既然沒有嫡子,那麽秦武王的兄弟就成了秦國繼承人的合法候選。而秦惠文王的兒子到底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秦宣太後的生育數量推斷,應該不會少。

王位這個東西永遠是狼多肉少,想要得到它就要費盡心機。而機會往往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

而有準備的是兩撥人,一撥是秦武王的妻子和母親,他們很快推舉了公子壯為王。

而另一個集團就是以秦宣太後為首的利益集團,原來秦宣太後早就看著秦武王不著調,早晚有一天要出事,而自己的兒子也都在壯年,很有可能作為王位的有利爭奪者,所以她做了細致的準備。

首先,她私下聯係了燕國和趙國,讓他們在外圍造勢,推舉在燕國的公子嬴稷回國即位。而趙國不知道正是這個舉動讓後來的長平之戰毀了整個趙國。

而在內部羋八子的同母異父弟弟魏冉,成為了最可依靠的外戚勢力。

結果既意外也不意外,遠在燕國的嬴稷回國即位了,而經過長達三年史稱季君之亂的王位爭奪戰以秦宣太後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勝利的一方笑逐顏開,而失敗的一方卻隻能接受悲慘的結局。

公子壯、惠文後,以及其它的惠文王王子們,都被魏冉殺得幹幹淨淨,武王後也被趕回了娘家魏國。(《史記.秦本紀》:“惠文後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後出歸魏。”)

魏冉由於秦宣太後在助子奪位的功勞,被授予將軍一職,嬴稷憑借母親和舅舅的幫助,成為新一任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

一個二流的後妃,一下子成為了一個西方強國的太後,這種轉變,有誰會想到呢?

可是誰又會想到呢,秦國從秦昭襄王到秦始皇,曆代君王都非常有作為,他們為秦國最終統一中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秦國是由秦宣太後締造的,這又有誰能想到呢?

秦宣太後的眼光

此時,雖然秦國的大局已定,但是秦國實際是萬分危險的,因為各國都在觀察秦國的動態,而秦國自身也要麵臨多線作戰的嚴重威脅。

秦宣太後為了避免這種威脅,做出了大膽的聯姻計劃。她命令兒子秦昭襄王娶楚國的公主為王後,同時也將秦女嫁給了楚國。

再加上趙、燕兩國和自己關係不錯,這就讓秦國的局勢頓時穩定了下來。

而在內政方麵,秦宣太後大膽使用了外戚,也就是自己的親戚。在楚懷王的推薦下,秦宣太後讓自己母族的壽擔任秦國的宰相。

魏冉又升官了,他掌握軍權,被封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鄧縣),後來又加上陶邑(山東定陶)。

還有一位秦宣太後的同父弟弟羋戎,被封華陽君,封地先是陝西高陵,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變成了河南密縣。秦宣太後的另兩個兒子,公子市被封為涇陽君,封地在今陝西涇陽,後來又換了一塊封地是宛(河南南陽);公子悝被封為高陵君,封地在陝西高陵,後來又換封地為鄧(河南郾城)。

這些能看出什麽來?秦宣太後任人唯親,擴張自己的勢力?

如果隻看到這點,未免就太小看秦宣太後了,我們應該看到的是秦國的擴張,這些外戚的封地,其實都並不在秦國的疆域之內,很明顯是掠奪來的。

穰、宛、鄧三地,是公元前310年和前291年從韓國搶來的,而新城則是公元前300年從楚國掠來的。山東定陶是齊國的土地。

掠地隻是表麵,秦宣太後更為厲害的是她對於人才的重視,比如後來的武安侯白起就是魏冉發掘出來的人才,其實如果當時沒有秦宣太後的認可,恐怕白起也隻能在魏冉那裏做個馬前卒。

而秦宣太後也繼承了秦國先輩愛引入外援的特點,很想在外國引入更多的人才,而她率先看重的就是齊宣王的庶弟孟嚐君。

而秦國要請這位強力外援來當國相,是下了血本的,秦宣太後命令自己的兒子涇陽君去齊國當人質,換孟嚐君過來。

涇陽君毫不在意,大搖大擺的去了,涇陽君有母親和強大的秦國在後邊撐腰,去齊國,沒關係啊,就當公款旅遊了。可他到了齊國才發現,原來齊國壓根就不敢留這位爺。好吃好喝遊覽了一番後,齊王讓孟嚐君和涇陽君一起上路回國去了。

而有些人天生的就有親和力,孟嚐君就是如此,一路之上孟嚐君和涇陽君成了要好朋友。

但是孟嚐君的門客們勸住了他,他們認為此次去秦國是凶多吉少,而孟嚐君接受了這次建議,他第一次去秦國實際沒有去成。

而就我看來,孟嚐君一步錯,步步錯。

最初,秦國請孟嚐君來,確實是有誠意讓他來當國相的,所以當第二次來請孟嚐君的時候,孟嚐君答應了。

但是這時候,秦宣太後很可能已經去世了,所以當孟嚐君到達秦國後,事情發生了變故。

首先,秦國內部出現了重大的分歧,有人對秦昭襄王說:“孟嚐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史記.孟嚐君列傳》)

秦昭襄王一聽也覺得有道理,不但閉口不提聘相之事,反倒把孟嚐君軟禁了起來。而且還要殺了他。

涇陽君與孟嚐君私交甚好,他知道了昭王的意圖,便把真實情形告訴了孟嚐君。

孟嚐君嚇得魂飛魄散,本想到秦國來當公務員,這倒好,有可能被人當成死屍來處理了,恨不聽那些門客的勸阻啊。其實,我倒認為是早來兩年就好了。

涇陽君此時告訴孟嚐君,去找我嫂子燕姬幫忙,好使!

原來燕姬是秦昭襄王的寵妾,秦昭襄王是日夜離不開她。

孟嚐君托人跟燕姬搭上了關係,燕姬答應為孟嚐君說情,但是燕姬知道,孟嚐君來時送給了秦昭襄王一件千年白狐裘,所以自己也想要一件。

孟嚐君這下可為難了,這千年白狐裘,世上隻此一件,而且已經送給昭王做見麵禮了,怎麽辦?

正在愁苦之際,孟嚐君賓客中有一人挺身而出,前往秦宮內庫盜裘。這位門客學著狗叫,迷惑了守庫人,果然將白狐裘盜回。

孟嚐君大喜過望,連忙請涇陽君拿著去賄賂燕姬。女人會使男人智力低下,特別是男人喜歡的女人。

燕姬很快把秦昭襄王的智力搞得極低,秦昭襄王答應放孟嚐君回國。

孟嚐君出來後,一路更名帶著食客們跑到了函穀關,此時秦昭襄王的智力突然又恢複了正常,不對啊,幹嘛要放孟嚐君走呢,他身邊可是奇人異士極多。

追,秦昭襄王下令。

孟嚐君趕到函穀關時,已是半夜,照規矩是要清早雞鳴之時才能開關放行。眼見前邊大關擋道,後邊追兵將至,孟嚐君手下又一位奇人學起了雞打鳴的聲音。士兵本來就困,聽到雞叫,也分不清是何時辰,以為天快亮了,立即開門放行。孟嚐君大喜帶著人馬逃出了秦國。

其實孟嚐君來齊國本來是秦宣太後的建議,讓秦國可以多一個賢士,沒想到讓自己的兒子秦昭襄王給辦砸了,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但是我們絲毫不能懷疑這位太後的眼光,因為如果能重用孟嚐君,他帶來的絕不隻是他個人的智慧,而是一個可以稱的上完美的團隊。

這支團隊如果在秦昭襄王的時期就歸秦國擁有,曆史的步伐很可能會更快一些。但是可惜,秦昭襄王沒有母親那樣的眼光和見識。

而同樣可惜的是這樣一支優秀的團隊,既沒有在秦國發生作用,也沒有在齊國被重用。

複雜的情感

在曆史上我們看到的秦宣太後是一個複雜的女人,我們也同樣能看到這個強勢女人背後的那種平凡的情感。

著名演員王姬曾經在自己的書中說過:“做女人難,做名女人難。”

秦宣太後的人生是很難的,她很年輕就守寡,又獨立支撐起了大秦帝國,當一切都平靜下來的時候,她感到了寂寞。

寂寞是人的最大的天敵,人為什麽害怕死亡,其實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那種與生俱來的對寂寞的恐懼。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了秦宣太後這樣的故事。

匈奴的義渠王,歸附服從了秦國,但是秦昭襄王繼位後,前來朝賀的義渠王桀驁不馴,對新秦昭襄王非常不屑一顧,大有反叛之意。

在這種情況下,外有六國,內政不穩,如果北方的匈奴在給自己點顏色看看,那可真是吃不了兜著走了。

在此情形下,秦宣太後做出了一個讓後人詬病很久的決定,私通義渠王。

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一夜情,而是那種長久意義上的犧牲,因為秦宣太後還為這位義渠王生了兩個孩子。

這種關係維持了很久,當秦國再次強大的時候,秦宣太後開始對這位“情夫”下黑手了。首先她騙義渠王到了甘泉宮,這義渠王和秦宣太後做了幾十年的情人,絲毫沒有懷疑秦宣太後對自己的感情,而有些時候,感情是不可靠的。

等待義渠王的不再是溫柔鄉,而是鬼頭刀。秦宣太後命令親兵把這個在自己**混了幾十年的男人殺了,她和他沒有感情,也沒有任何的情義,而他們所生的那兩個孩子,在曆史上也沒有任何記載,《聊齋》裏有一個女人把和霸占自己惡霸所生的孩子摔死的故事,我不知道秦宣太後是不是這樣的狠心?但是所有的曆史記載都提到了一句話,“秦乃虎狼之國”,不知道這樣的慘劇會不會發生?

自此秦國最後一個憂患被鏟除,秦國把對匈奴的防線推到了長城一線,這下秦國可以騰下手來,把目標瞄準在統一中國上了。

如果你覺得上麵的故事挺特別,那您就應該再聽聽下邊的故事。

楚國進攻韓國,韓派使者去向秦國求救。韓國使者名叫尚靳,秦宣太後把他召到了跟前,說了一番話。

這番話被日後的史家稱為躍然“史”上的**詞濫語,“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我也不翻譯了,免得編輯審稿時刪去,秦宣太後說的很明白,那就對我有好處的我就幹,對我沒好處的我就不幹,不過比喻的如此奸邪,而且躍然在《史記》之上,也真是世間罕見。

對於這件事情的解釋,我隻能用秦宣太後的寂寞和她對大秦帝國的那種責任感來解釋,這兩重感情在她的心中充斥著,交錯著,起著各種化學反應,最終她的**詞,卻也能化作一道政治符咒貼在了韓國的身上。

這就是最真實的秦宣太後。

退位

秦宣太後的輝煌是從她幫助兒子登基開始的,而秦宣太後的沒落是從秦國的另一個能人開始,這個人叫範雎。

範雎有功嗎?當然有,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就是他提出來的。

範雎有過嗎?當然有,名將白起長平之戰後的退兵就是他一手導演的,如果白起一鼓作氣,趙國早就被夷為平地了。

但是人要看他的大處,從大處來說,範雎是對秦國和整個中國曆史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的。

比如,在範雎入秦後,他馬上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秦宣太後的弟弟和兒子們都太厲害了,厲害到秦昭襄王根本沒有什麽實權。

魏冉等“四貴”在秦國已經習慣了唯我獨尊的生活,可此時一個來自魏國的小子,要徹底改變這一切了。

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派王稽出使魏國,來到了魏都。範雎的摯友鄭安平,聽說秦使來到,認為這是範雎的好機會,便應聘做館驛的仆役,找機會接近王稽。鄭安平好不容易見到了王稽,說範雎是個能人,請求秦使見上一見。

王稽同意了,因為任用六國的人才,一直都是秦國的傳統。

王稽麵見到了範雎,他頓時對範雎的才識膽氣十分佩服,就將範鄭二人都帶回了秦國。

但是範雎到了秦國一直沒有受到秦昭襄王的召見,不是秦昭襄王不想見他,是因為秦昭襄王壓根就沒有權利召見他,召見了,怕母親不高興。

後來,魏冉帶兵去攻打齊國的剛(今山東寧陽縣東北)、壽(今山東東平縣東南),範雎利用這個機會向秦昭襄王上書。這次,範雎終於得到了秦昭襄王的召見。

範雎此時有很多話要說,但是他知道秦國現在並不在秦昭襄王手中,他不敢貿然進言,秦昭襄王也知道這些,所以喝退了左右。

據《史記.範睢蔡澤列傳》記載,範睢這才說道:“呂尚遇見文王,文王厚待呂尚,呂尚就把掏心窩子的話都說了出來,所以文王取得了天下。我現在僅不過是秦國的一個過客,跟王沒有交情,而我現在要說的事牽涉您的骨肉之親。我願以一片忠心進說,但不知王的心是怎樣的。我不是因為害怕不敢講。我知道今天講了明天就會被害,然而我無所畏懼。人都免不了要死,如果能夠對秦國有些好處,這是我最大願望。我所害怕的是我死了以後,天下的人知我是盡忠而死。”

這幾句話說的秦昭襄王很感動,便說道:“我有幸今天得見先生,事無大小,上至太後,下至大臣,希望先生都說,不要懷疑我。”

範睢展開他的宏篇大論:“秦國地勢險要,軍隊眾多,軍民勇敢,可以成就霸王的事業。但閉關十五年,不敢進兵山東,這是因為穰侯為秦謀不忠。”

範雎毫不退讓,矛頭直指魏冉。

範雎見秦昭襄王沒有怒氣,便接著說道:“穰侯越過韓魏去攻打齊國的剛、壽,這是失計。出兵少了,不能對齊國怎樣。出兵多了,對秦國有害。今天秦跟鄰國的關係都不怎麽樣。過去齊王南攻楚國,破軍殺將,辟地千裏,但是最後一寸土地也沒有得到,齊國難道不想得地嗎?形勢不允許呀!各國看到齊國很疲憊,君臣不和,就興兵伐齊,大破齊國。齊國所以大敗,是因為伐楚而肥了韓魏,這就是所謂借給敵人武器,送給敵人糧食啊。”

戰略不對頭就給改,範雎提出了最新的作戰方案,這也就是著名的遠交近攻的作戰方針。

從此,範睢日益得到秦王的信任。

又過了幾年,範雎又對秦昭襄王進言了,這次不是批評魏冉有戰略性的失誤了,而是直接告訴他,秦國很危險,危險的根源就是太後一黨。

“我在山東時,隻聽說齊國有孟嚐君,沒有聽說齊王。隻聽說秦有太後,穰侯,華陽、高陵、涇陽君,沒聽說有秦王。王是一國的首腦,國家大事由王決定,有生殺予奪的權威。今太後能夠擅自行事,穰侯能夠把持對外大權,華陽、高陵、涇陽君可以自行決斷,這是秦國的“四貴”。四貴的權勢盛,國家就危險,大王的權力怎麽能不傾覆,令怎麽能從王出?有四貴,也就沒有王了。崔杼、淖齒是齊國的臣,齊君被他們害死。李兌是趙國的臣,主父被困於沙丘,百日餓死。今秦國太後、穰侯專權,高陵、華陽、涇陽君為羽翼,這跟崔杼、淖齒、李兌有什麽兩樣?今天秦國從有等級的官吏到諸大臣,以及王左右的人,都是屬於相國魏冉的,王在朝廷是孤家寡人。我實在為王惶恐不安。在這樣下去的話,擁有秦國的不會是王的子孫了。”

秦昭襄王被範雎打動了,他難道不知道這四貴很討厭嗎?雖然都是親戚,但是也不能常常騎在秦王頭上拉屎巴。秦昭襄王之所以沒有采取行動,是因為他顧及自己的母親,她為秦國付出的已經很多。

可現在秦國真的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邊緣,秦國在商鞅之後一直設立郡縣製,所以權利大多的時候是掌握在秦王的手中,少有地方割據的事情。而這樣的事情,就要在秦宣太後的威勢下產生了。

所以秦昭襄王在範雎的勸說下,終於下定決心,把執政的秦宣太後轟下台,然後把“四貴”解散,讓他們該幹嘛幹嘛去。

公元前266年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逐出關中,免掉穰侯相位,改用範睢為相,封為應侯(應在今河南寶豐縣西南)。而在秦國執政四十一年的秦宣太後終於走下了政治舞台。

這對她來說未必是件壞事,因為她太累了,這不應該是一個女人所承受的壓力。

最後的花邊新聞

秦宣太後給我們最後的印象,是她在《戰國策》裏的記載,這可以說是她給世人留下的最後的印象。

當“四貴”倒下後,秦宣太後也退出了政治舞台,秦昭襄王和範雎是怎麽成功奪權的,史料上並沒說,但是奪權的過程非常的順利,魏冉等人像是等著讓秦昭襄王削藩一樣,沒有做任何的反抗。

為什麽?大家想過嗎?

我感覺這裏邊是秦宣太後的作用,因為“四貴”都與秦宣太後有著血緣關係,都是她最親密的人,四貴在如此大的變故麵前顯示出了冷靜,而秦昭襄王也並沒有趕盡殺絕。

我隻能理解為秦昭襄王和母親私下裏達成了某種協議,能夠讓王權在和平的條件下過渡。秦宣太後辦到了,她說服了自己的親人,交出了他們手中的權力。包括她自己也要離開這個她苦心經營了幾十年的舞台。

從這點上來說,秦宣太後配得上任何言語的稱讚,因為她保存下的是秦國的實力。

退休的老人是寂寞的,秦宣太後當初有兩種感情在自己的心中反複衝擊,一種是寂寞難捱的那種女性情感,一種是對國家的那種責任感,現在對國家的那份感情淡了。

那種女性的情感上的空虛,自然就占領了她感情的高地。

秦宣太後有過很多情夫,但是那大多數是為了政治需要,而此時她有了另一位情夫名叫魏醜夫。

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大概七十多歲的宣太後病倒了,這離她離開那個舞台隻有短短一年的時間。她躺在病**,自知時日無多,想著心愛的小情郎魏醜夫,於是宣太後傳下命令:“為我葬,必以魏子為殉。”(《戰國策》)

魏醜夫眼見得宣太後出了這麽個主意,本來是想陪著這個老太太讓他能給自己一點好處,暗示好像現在要把命搭上了,嚇得他夠嗆,所以他就去找大臣庸芮想辦法。

於是庸芮便去求見太後,秦宣太後召見了他。

麵對已經奄奄一息的太後,庸芮說道:“聽說您要讓魏公子為您殉葬?如果人死後無知,那麽您豈不是白白犧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後有知,那麽先王(秦惠文王)這幾十年來,在地底下怒火已經積得夠多的了,太後您去了陰世,補過還來不及,哪還有機會跟魏醜夫尋歡作樂?”

秦宣太後應道:“善!”然後就打消了這個想法。我們不知道她這最後一個“善”字,到底是什麽意思,是一句怨恨的反話,還是一句真心的懺悔,或是她根本不想再殺害無辜。

我想這一切隻有秦宣太後自己知道了。

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秦宣太後薨,下葬在芷陽酈山。

很多人反駁說,秦始皇兵馬俑不可能是給秦宣太後的陪葬,我要反問,為什麽不可能呢?這個女人為秦國付出了太多太多,她一生沒有做過一件糊塗事,即便是大家反感的事情,都沒有造成惡果。就是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她犧牲了自己親族的利益,而把政權還給了兒子。所以,大秦帝國實際是由秦宣太後開創的,她是徹徹底底的曆史締造者,雖然沒有多少人願意承認,沒有她就沒有秦國的未來,這樣的貢獻豈是一座兵馬俑隨葬坑就能夠與之匹配的嗎?

當秦國統一六國,在曆史都記住了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想到過曾經有這樣一位女人呢?謹以此章紀念那些在曆史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卻被遺忘的女性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