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淚灑桃花

今天要講的女性叫息媯,是春秋時息侯的夫人。

如果您沒有聽過這個名字的話不要緊,她還有一個別號叫“桃花夫人”,這個稱號可是大大有名,被曆代文人說了幾千年,曆史上對於桃花夫人的討論就從來沒有消停過。

關於桃花夫人的故事涉及了三國的故事,分別是楚國、蔡國和息國。

楚國的起源和發展我在上篇已經講過了,這裏隻說一句,在桃花夫人的這個故事裏,楚國的君王是鄧曼和楚武王的兒子楚文王熊貲(zi,一聲),雖然熊貲號稱文王,但是他的一生還是繼承了他父親以武力去征服天下的遺誌,先後滅掉了鄧國、息國和蔡國(後來複國)。

關於蔡國的起源有點周折,蔡國的祖先是周武王一母同胞的胞弟蔡叔度,後來蔡叔度竟然參加了紂王的兒子武庚的叛亂,結果被流放(相當於死刑)。

蔡叔度的兒子叫胡,這是個比較聽話的人,以循規蹈矩(《史記》:“率德馴善”)聞名天下,所以周公旦先舉薦他做了魯國的上卿,後來又向周成王求情,重新把蔡國的封地(今天的上蔡)給了胡,最後胡遷都到了新蔡。蔡國就這樣被幸運的保留了下來。蔡國今天登場的人物是蔡哀侯。

息國在蔡國的南麵。清朝的《一統誌》引《息縣誌》記載,古息裏在縣至西南十五裏,就是息國,大致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息縣。

《禮記》記載:“天子之地田方千裏,公侯田方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

如果由這些史料綜合分析的話,息國充其量就是個縣城,要放在現在,故事中登場的息國的國君息侯充其量就是個縣長。

而就是這位縣級幹部,竟然做事也頗為強悍。

在公元前712年,當時的息國國君竟然與當時的霸主鄭莊公幹了一仗,告訴大家,不是鄭國來討伐息國,而是息國主動去攻打鄭國。

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了,鄭莊公給“息縣長”生動地上了一課,息國大敗。當時就有人說,息國自己的問題都沒解決好就出來討伐別人,損兵折將,活該!(《左傳》:“其喪失也,不亦宜乎”)

當時有很多人認為息國離滅亡不遠了,不過息國的滅亡並沒有如大多數人想象的那麽快。

在三十二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680年,息國才被楚國所滅,息國滅亡的過程相當蹊蹺。它的滅亡又是與一個女人有直接關係,這個女人就是桃花夫人息媯。

我所說的蹊蹺是說,息國滅亡的過程和桃花夫人的最終命運,各種史書的記載大相徑庭,且互相矛盾。

我總結了一下,桃花夫人(為了尊重史實,以下簡稱息夫人)的說法一共有三種,分別記載在呂不韋編撰的《呂氏春秋》、左丘明的《左傳》和劉向的《列女傳》中。

這三種說法都有本質的區別,不得不仔細說一下。

《呂氏春秋》上的說法。

《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記載:“楚王欲取息與蔡,乃先佯善蔡侯,而與之謀曰:“吾欲得息,柰何?”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吾請為饗息侯與其妻者,而與王俱,因而襲之。”楚王曰:“諾。”於是與蔡侯以饗禮入於息,因與俱,遂取息。旋舍於蔡,又取蔡。”

這個說法比較簡單直白,楚文王想要占領息國和蔡國,所以先假裝和蔡侯友好,然後問蔡侯我要占領息國怎麽辦?

蔡侯比較單純,說息侯的妻子是自己的小姨子,我請他們兩口子來吃飯,您就可以趁機偷襲息國了。楚文王當然是笑納了這個主意,當他順利攻取了息國後,馬上掉過頭來又攻打了蔡國。

在這個故事裏息夫人隻是一個由頭,她的唯一作用就是她和蔡侯的關係。

這裏息侯和蔡侯是連襟,正是利用這層關係,蔡侯才能把息侯和息夫人騙出來,陰謀才得以成功。

以上是《呂氏春秋》的記載。

《左傳》的記載:

《左傳》的記載就顯得非常豐富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呂氏春秋》的記載截然相反,給楚文王出壞主意的不是蔡侯而是息侯。

據《左傳.莊公十年》記載,公元前684年,蔡哀侯從陳國迎娶了自己的夫人,這一年,息國也從陳國迎娶了夫人,當息夫人的送嫁儀仗隊路過蔡國的時候。蔡哀侯說:“這是我的小姨子”(吾姨也。)於是就把息夫人留下來相見,蔡哀侯見息夫人姿色過人,頗有輕佻之意(弗賓)。

息侯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很生氣,但是三十多年前自己的父輩攻打鄭國大敗的教訓就在眼前,所以他不肯冒這個風險攻打蔡國,所以他使了個陰招。

他派出特使告訴楚文王,你來攻打我,我向蔡國求援,蔡國如果出兵援助,你就可以趁機進攻蔡國了。(《左傳.莊公十年》:“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

楚文王欣然接受了這個主意,蔡國在九月派來了援兵,而且是楚哀侯親自帶著人來的,可沒想到蔡軍還沒到息國就在莘地中了楚國的埋伏,蔡哀侯也因此被擒(注意這裏,蔡國並沒有因此亡國)。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息侯的目光是短淺的,他沒有領會唇亡齒寒的道理,而蔡哀侯雖然比較好色,但是在原則問題上還是不含糊的。不過很遺憾,這是一次息侯設計的經典“狼來了”加強版,蔡哀侯掉進了圈套。

蔡國的國君被擒,蔡國已經在楚國的控製之下。

如果照著《呂氏春秋》的邏輯,這時的楚國一定馬上將矛頭對準了息國,捎帶腳把息國滅了。

但是楚國卻沒有這樣做,楚國為什麽沒有這麽做呢?我在後麵會講,這裏先不著急說。

蔡哀侯在莘地被俘,這次是徹底被忽悠了,蔡侯此時一定恨得牙根都癢癢了。他一直想找個機會報複息國,所以他一直在楚文王麵前讚美息夫人的美貌(繩息媯以語楚子)楚文王被蔡哀侯的話打動了,公元前680年,楚文王到了息國,設宴款待息侯,息侯中計,楚文王趁機消滅了息國,並擄走了息夫人。

《呂氏春秋》中說楚王欲取息與蔡,所以有專家認為息夫人並不是楚文王的主要目的,楚文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滅息國。

我並不同意這種意見,因為如果楚文王的想法是這樣的話,四年前動手比現在要方便的多。

我個人認為,在楚文王眼裏,息國這個“小縣城”,就像圍棋裏的一小塊死棋一樣,一般高明的棋手是不會急於叫吃、提子的。

息國的戰略位置遠沒有蔡國重要,蔡國與齊國和鄭國很近,如果實際控製了蔡國,他就可以成為楚國遠征齊、鄭的橋頭堡。所以當息侯提出那個計劃後,楚文王欣然答應了。因為蔡國早已是他的目標了,隻是一直苦於沒有機會下手。

此時,其實息國隻是一隻在楚國的眼皮子底下蹦躂的小泥鰍而已,想什麽時候踩死,就什麽時候踩死,所以楚文王開始時並沒有把滅掉息國提上議事日程。直到他得知,息夫人是這麽的美貌,他終於知道了這塊不起眼的死棋還是有它的價值的,看來還是先把它吃掉好。

所以,我隻能說,如果說明朝的滅亡是因為陳圓圓,那是胡扯;如果說息國的滅亡是因為息媯,這是事實。

楚文王終於滅掉了息國,也如願地霸占了息夫人,息夫人為楚文王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是堵敖,另一個就是後來的楚成王(相當有作為的君王)。

但是,息夫人成了楚文王夫人後,竟然從來不和楚文王主動說一句話。楚文王非常鬱悶,就問息夫人原因。

《左傳》又一次記錄了一個女人的話,“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意思是一個女人一生伺候了兩個男人,縱使不死,還有什麽好說的。楚文王對於息夫人的這番話不但沒有反感,反而對她更加敬重了(《春秋左傳注》:“彌而不衰”)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麽堂堂的《左傳》中竟然記載了這麽一句,既不是豪言壯語也不是策略陰謀,而是一個女人控訴。我認為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左傳》是一本曆史書,這本曆史書想要把最真實的情況反映給了大家而已。所以息夫人的控訴是真實的,也是真情的。我們從中看到的是一個不能掌握自己人生命運的女人對於自己悲情命運的控訴。

楚文王因為蔡侯的建議才消滅了息國,他其實非常清楚,攻占息國是為了一個女人,而攻占蔡國是為了霸業。蔡國才是自己真正要占領的地方,能與齊、鄭等國抗衡的關鍵點就在這裏,所以他在公元前680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了蔡國。

楚國占領了對抗東方諸國的橋頭堡,退可守,進可攻,這一個舉動令楚國在春秋時代占據了主動。

息夫人在《左傳》中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楚文王死後,楚文王的弟弟令尹子元想要勾引這位寡嫂。所以他在息夫人的宮殿旁建造了新的府邸,然後在屋中搖鈴跳起了“萬舞”。

萬舞據張明正先生的《楚史》記載是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巴蜀戰士在戰場上跳起的一種英勇豪邁的舞蹈,紂王的軍隊看完這種舞蹈後,都被其氣勢所震懾紛紛倒戈投降。這種舞姿後來被改編,逐漸演變成了子元所跳的萬舞。

當然子元跳這個舞並不是為了顯示其多麽威武強悍,而是想讓息夫人注意到自己,好與其私會通奸。

息夫人聽到子元跳舞時所伴隨的鼓點音樂後,哭了。

我感覺息夫人哭的很傷心。

息夫人麵對要勾引自己的子元說出了這樣一番話來:“先王當初跳萬舞是為了演習軍備,可令尹你確是為了勾引一個寡婦,太莫名其妙了。”

子元雖然好色,但還算是一位有皮有臉的男人,聽到息夫人的話後,自己感歎道:“女人都沒有忘記敵人,而我卻忘記了。”(婦人不忘襲仇,吾反忘之。)於是子元率領戰車六百輛突襲鄭國,以表示自己是個男子漢,這一仗打得確實漂亮,鄭國人都以為守不住城池了準備逃亡,可是子元此次來隻是為了向息夫人顯示自己並未忘記自己的身份,並證明自己還有與外敵作戰的勇氣,所以他並沒有一鼓作氣,攻下鄭國的都城,而是在戰爭取得初步勝利後,各國的援軍開始向鄭國集結前趁著夜色撤退了。

以上就是《左傳》中關於息夫人的故事。

從《左傳》的記載裏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真實的息夫人,她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情懷,她雖然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卻一直在與不公平的待遇而抗爭。

不過我要告訴大家,息夫人除此之外還有更為讓人傷感的形象。

《列女傳》中的息夫人

我看了很多寫古代女性的書,裏邊記載的息夫人,一直都是以《列女傳》上記述為基礎的。

其實,我也想過用這個故事來寫息夫人,因為這裏的息夫人讓我看到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在瓊瑤或席絹的小說中到處都是,可是在現實世界中卻是少之又少,它的名字叫**情。

不過,我要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列女傳》中的息夫人不是真的。

《列女傳》中的楚國滅亡息國的過程被一帶而過,上來就說息夫人被納入了楚國的宮中,而息侯卻被派到了楚國的城門去守城門。

一日楚王出行巡遊去了,息夫人悄悄地跑到城門處私會自己的丈夫,息夫人見丈夫如此,對他說:“人大不了一死而已,幹嘛要在這個世上受罪。我一刻都沒有忘記夫君你,我的生命中再也不能容下第二個男人,我們既然在人間要分別,那我們就到地下在一起吧。”

別以為這是我演繹的對話,這是我翻譯的《列女傳》中的原話,大家看看是不是頗有瓊瑤小說的口氣。

說完,息夫人作詩一首。這首詩被保存在了《詩經.王風.大車》中。

“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

大車啍啍,毳衣如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

穀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這是一首絕命詩,說出這首詩的息夫人已經抱有了必死的決心,自殺而亡。息侯阻攔不及,眼看自己的妻子香消玉殞,頓時萬念俱灰,所以把心一橫,也自殺於城門旁。

楚王出遊回來,聽說了這件事,黯然神傷,有感於二人的真情,以諸侯之禮將息侯與息夫人合葬。

《續輯漢陽縣誌》:“桃花洞在大別山下,有桃花夫人祠即息夫人。”後來何光嶽先生的《中國古國源流史》記載,這裏後來成為了漢陽月湖八景之一的“古洞仙蹤”。

我還沒有機會去過桃花夫人祠,也不知道現在那裏的香火怎麽樣?但是聽聞祠中有兩副對聯頗為有趣:

“列女傳從劉向定;夫人心隻息侯知。”

“息宋興亡隨逝水;死生恩怨問桃花。”

很明顯,寫這副對聯的人相信劉向的《列女傳》中的記載。

這個故事非常淒美,但是我要說這裏有太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不過,這個故事真的非常令我感動,那些不合情理的地方我也不想把它指出來了,因為有時候,我寧願相信很多被捏造出來的故事。

好了,麵對同一個曆史事件,對於一個女人的記載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不同呢?

其實這個事情是很好解釋的,因為這三段的作者或編者是三個不同職業的文人。

《呂氏春秋》的主編是呂不韋

職業:商人(奸商)

《左傳》作者左丘明

職業:史官

《列女傳》作者劉向

職業:文學家

呂不韋是個商人,商人最講究什麽?

我告訴大家,用現代經濟學理論證明商人最重視的是現金流,企業也好,商店也好隻要還有現金流在,就還能繼續經營下去。

而使現金流正常的運轉的方式隻有一個,就是快買快賣,讓進貨和銷售的渠道暢通。所以呂不韋把這種理念也帶到《呂氏春秋》之中,無論什麽事情,都是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實現現金流的最快運轉。所以楚國伐息的過程是這麽的簡單明了,雙方走了一個回合而已,這個故事中的息夫人隻是一個被利用的賣點而已。

而左丘明是一個史家。

可以說他是我最為尊重的史家。後世的司馬遷在《史記》的寫作中大多帶有了自己的感情傾向。而縱觀《左傳》,左丘明大部分時候都是在用平和的心態敘述著曆史。就我看來隻有平和的心態才能寫出相對真實的曆史。所以,他寫的春秋史到現在為止都是我們研究春秋,最為信賴的史料。

但是真實的曆史就有一個缺點,它拖遝,沒有重心,重要的事情總是包夾在無關緊要的記述中。所以息夫人的故事瀝瀝拉拉的在曆史中前後延續了18年,這十八年中,息夫人曾兩次表明心跡,卻無法改變任何的事情。而讀者呢也因為息夫人的故事不能夠連貫,所以不太了解《左傳》中的息夫人,其實這個息夫人才是曆史上最真實的。

劉向是一個文學家。

文學家的一大特點就是想讓更多的人去看他的書,因此文學家寫出的書一定要好看。所以,劉向寫出了息夫人的結局最讓人撕心裂肺,且最讓人難忘。

其實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所謂曆史,真實了未必好看,好看了未必真實。

對於息夫人的探討和爭論遠沒有結束,從西漢一直到民國,總有這樣那樣的文人拿她說事兒。

汪遵、杜牧、王維、洪吉亮、鄧漢儀、納蘭容若等人都曾經以息夫人為主題作過詩。這些詩有的讚揚、有的痛罵、有的同情,各種各樣。

杜牧曾經寫過《題桃花夫人廟》一首詩,詩的意思是說息夫人最終還是選擇苟活下來,比起晉朝跟息夫人一樣情形卻跳樓報石祟的那個綠珠(這個故事我講到魏晉南北朝時會仔細講),息夫人就差得太遠了。作這首詩的杜牧常年流連煙花之地,他看女人的價值就是種商品,所以我覺得他根本不配去評價女人!

唐孟棨(qi,三聲)《本事詩》記載,唐代開元八年(公元720年)的某一天,寧王李憲,在王府中舉行了一場酒宴。在一年多前,寧王將一位長得非常美麗的餅師之妻奪為己有。在這次宴會上,寧王醉醺醺地問這位美人:“你還想你原來的丈夫嗎?”少婦一句話也不說。寧王趁著酒意,召來餅師。結果,夫妻見麵之後,少婦情不自已地雙淚垂頰,在座的賓客們也無不為之難過。當時,年僅20歲的王維此時正是寧王的座上賓,他即席寫下了著名的《息夫人》一詩:

“莫以今時寵,能忘昔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王維用這首詩,委婉地提醒寧王,不要再讓息夫人的曆史悲劇重演了。寧王看了王維的詩,頓生成人之美之心,讓餅師夫妻破鏡重圓。王維此舉可謂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與息夫人有關的作品,以清朝的鄧漢儀的詩作最別出心裁,他用息夫人作比喻,諷刺那個被《清史稿》編入《貳臣傳》的著叛徒洪承疇,可謂是把息夫人的曆史價值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對於息夫人的曆史評價,到了民國時仍然不消停,魯迅的弟弟周作人說:“她以傾國傾城的容貌,做了兩任王後,她替楚王生了兩個兒子,可是沒有對楚王說一句話。喜歡和死了的古代美人吊膀子的中國文人於是大做特做其詩,有的說她好,有的說她壞,各自發揮他們的臭美,然而息夫人的名聲也就因此大起來了。老實說,這實是婦女生活的一場悲劇,不但是一時一地一人的事情,差不多就可以說是婦女全體的運命的象征。”

周作人雖然是個漢奸,但是他對息夫人的這番評價是中肯的。

我是學法律的,但我一直不想做律師,因為律師沒有什麽原則,他的職責就是為當事人辯護,隻要有利的證據都可以拿來用,然後就是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

其實文人也是一樣,特別是中國文人,隻要可以達到他們的目的,無論是人和事,善與惡,男或女,他們都可以拿來用,想怎麽說就怎麽說,想從什麽角度出發,就從什麽角度出發。

所以我素來不喜歡中國的文人,更不喜歡他們那些張“臭嘴”。

不管怎麽說,息夫人的故事都是個悲劇,這個女人不應該被這麽“重點照顧”。

所以,我謹以此文,還原最真實的息夫人,希望她能擦幹她麵頰的眼淚,也希望中國的文人們能停止對她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