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為一代妖姬平反

[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須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怎麽把《紅樓夢》裏的判詞給搬上來了。因為我覺得這首曲子所描寫的意境和我今天要介紹的這兩個人物的命運非常契合,沒錯這就是紂王與妲己。

不過改一下詞吧,這麽說大家是不是覺得就更貼切了,“一個是奇才力大,一個是美若絹畫……一個殘暴輕狂,一個荊棘毒花,一個是暴君王,一個是虛浮華……”

我寫詩、寫詞的能力非常小兒科,大家覺得不好,笑過則已。大家笑過後,我們開始今天的主題,妲己和紂王。

大多數八零後的青年人認識妲己和紂王這兩個人恐怕要從九幾年,大陸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封神榜》開始,就是毛阿敏和譚詠麟唱“花開花落”的那部,還記得吧?

我記得我當時正在上小學,看著那裏的故事還有點害怕,總是讓我老娘陪我看。

那裏的妲己給了我很深的印象。

扮演妲己的女演員叫傅藝偉。她演的妲己可謂是妖豔非常,且楚楚動人。

說實話,到現在為止,那也是我見過的最漂亮的阿姨,後來溫碧霞、範冰冰都曾經扮演過蘇妲己,但是效果差多了,聽說近期林心如也要演蘇妲己了,雖然“格格”很漂亮,但是我覺得她演妲己也不會超過“傅阿姨”了(笑)。

又說廢話了,開始講故事吧。

老樣子,先來談談妲己的男人——紂王,讀者一定會罵我,這還用你說,小說《封神演義》和電視劇裏說得很清楚啊。

但是那是小說上的,曆史上的紂王還是很值得我們去品味一下的。

紂王的原名叫“帝辛”或“子辛”,“紂”這個詞在《集解諡法》(注釋1)上說是“殘又損善”的意思,很明顯這是不滿他統治的人給他起的外號,最有可能是大周打敗商朝後,周武王為他起的“諡號”。

紂王的即位頗為戲劇性,《史記》上說:“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故啟大而庶,紂小而嫡。”

中國在西周後,嫡長子繼承製已經上升為成文法,但從這條記載來看,周朝很有可能是繼承商朝的嫡長子繼承製的習慣,也就是說在商朝,嫡長子繼承王位已經是不成文的慣例了,隻是還沒有形成法律。

但是《呂氏春秋》上的說法又讓人感到頗為奇怪,它說:“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未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後。”

這是一段令我十分費解的記載。

翻譯過來就是微子啟和紂王是一個母親,但是生微子啟的時候,他們的母親還不是正妃,而生紂王的時候,她已經是正妃了。所以太史認為微子啟不是嫡子,而紂王是嫡子。所以立了紂王做王位的繼承人。

我當時看這段記載時,腦子有點暈,母親生孩子時是庶妃,然後母親被封為正妃,孩子難道還是庶子嗎?我今天鬥膽問一下呂不韋,你這個記述和戰國時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的錯誤邏輯學說有什麽不同嗎?除非那時商朝的法律上真正的是很健全,將這條特別規定也包括在內了。但是大家想想可能性有多大?

都說《呂氏春秋》能改動一個字可以獲得千金,這條記載就是一條很矛盾的記載,如果當時我生在戰國時期,我很有自信自己可以掙下這千兩黃金(開個玩笑,年少輕狂)。

紂王的老爸老媽為什麽要廢長立幼呢?

我覺得紂王的即位和他是嫡子、庶子沒有關係。

我個人認為原因是,紂王比微子啟更具備作君王的素質,恐怕紂王的父親帝乙早就看出來這一點,所以破例將帝辛選定為王位的繼承人。

《史記》上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帝王世紀》上說:“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

從這兩條記載來看,第一紂王有才能,第二紂王勇敢且善鬥,這在當時商朝四麵戰爭的環境下是做好君王必不可少的素質。

我們再看看微子啟,商朝的滅亡和他的投敵叛國有很大的關係,比起他的兩個弟弟,他真應該被釘在中國曆史的恥辱柱上。毛主席評價他有一句話:“微子最壞。”(《黨的文獻》1995年第4期第36-45頁)

我覺得主席的評價十分中肯。

紂王的身世為大家介紹完了,他順利地登上了王位,接管了大商帝國的統治權。

下麵今天的主角妲己要正式登場了。

傳說紂王有很多女人,不隻有妲己而已,在《帝王世係表》中出現過薑皇後這個人物,傳說是被剜目而死,和《封神演義》裏的說法很接近,但關於薑皇後沒有其他記載了,所以對這個人物不再多說。

關於妲己,我們先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妲己的出身到底是什麽樣的?

第一,傳說她是冀州侯蘇護的女兒,這個說法也和小說一樣,但是找不到任何依據,所以不能采信。

第二種是官方的說法,皇甫謐(注釋2)在《帝王世紀》中記載:“有蘇氏美女。”

《國語》(注釋3)上說:“有蘇氏女,妲字己姓也。”, “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

以上記載主要說明了三個問題。

一,妲己是俘虜,

二,妲己不姓蘇而是姓妲,有蘇是部落名或者是國名,

三,妲己不是什麽狐狸精轉世。

夠明確吧。

為什麽後世願意把妲己說成是狐狸精呢?大概是有蘇氏是以狐狸作為部落的圖騰的,所以後人相聯係,就變成這樣了。

那好下麵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紂王是怎麽亡國的,商王朝的滅亡和妲己有什麽關係?

其實有的讀者一定會說,這還用問,這兩個家夥在曆史上幹的壞事實在是太多了,罪行累累。

為了對大家負責,即便您再清楚,我還是要總結了一下,紂王和妲己大致犯下了六條不可饒恕的罪行。

第一,重刑

大家都知道炮烙和蠆盆吧,傳說這都是妲己發明的。

蠆盆在正史中沒有記載,但是炮烙是有記載的,《史記》上說:“主而諸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

但是《史記》中並沒有詳細記述這種刑罰如何操作,沒關係,自會有其他史料相補充,《列女傳》上說:“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砲格之刑。”

明確了吧,不是象電視劇裏演的把人綁在銅柱上燒死,那樣太沒有創意了,而是讓你在燒紅了的銅柱上走,然後人會因為太燙而失去平衡,掉到熱碳中活活燒死。

南齊史家鄒誕生《注釋史記》裏的記述與上麵的略有不同:“見蟻布銅鬥,足廢而死,於是為銅格,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

這裏銅柱變成了長方形的銅板,走起來更有意思了,肯定是看著罪人在這樣銅板上“跳舞”,最後犯人體力不支,活活被燙死在銅板上。

以上記載就像是炮烙的使用說明書,誰說燒烤是韓國人的專利,中國人很早就有這種人肉燒烤了,夠變態吧。可是妲己看到這種事情,竟然還能笑得出來,並能以此為嗜好,天天看,月月看,年年看。

隻能有一句話評價:變態中的變態,惡婦中的惡婦。

第二,酒池肉林

這是老段子,不做解釋。

第三,超級**

傳說妲己和紂王都是音樂家和舞蹈家,兩人具有很高的“藝術細胞”。

《史記》上說:“於是使師涓作新**聲,北裏之舞,靡靡之樂。”

“靡靡之樂”可能就是我們今天像《哈狗幫》之類的粗口歌,或是像妓院裏,韋小寶愛聽的那種“十八摸”之類的下流歌曲,“北裏之舞”我個人認為就是最早的“**”,這點在《烈女傳》上也有印證。

紂王還讓男人和女人都脫去衣服,赤身**在酒池肉林之間相互追逐,恐怕還有下一個鏡頭吧,難以啟齒……恐怕這就是最早的“黃色電影”。

《史記》中還記載了一個不肯受此屈辱的女子:“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憙**,紂怒,殺之,而醢(注釋4)九侯。”

九侯的女兒不參與這樣的****節目,就被紂王殺了,而且還連累了自己的親族,九侯也被紂王剁成了肉醬。

我估計這就是後來小說中薑皇後和東伯侯薑桓楚的原型。

第四,修建鹿台,耗費民力

《史記》上說:“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

後來皇甫謐、劉向等多位史家形容鹿台 “大三裏,高千尺。”據說修建的時間就用了七年。

第五,聽信妲己之言

《史記》上說:“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烈女傳》上說的更具體:“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

這兩條記載裏看出紂王完全依賴妲己的喜怒來決定人的生命。

《呂氏春秋》裏說:“商王大亂,沈於酒德,妲己為政,賞罰無方”

呂不韋說的更厲害,那時候妲己幹脆已經親自上陣打理政事,也就是妲己正式的走上了政治舞台,紂王實際上成為了傀儡君王。

這個說法非常有市場,香港版的《封神榜》和日本漫畫《封神演義》都采用了這種說法。

這個描述劉向在《烈女傳》中總結出了一句經典的話“牝(pin,四聲,當母雞講)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這裏有一句成語就叫做“牝雞司晨”。也就是說該你幹的活你不幹,不該幹的都幹了。

第六,殘殺忠良

紂王拒諫是曆史上有名的,曆朝曆代都有這樣的皇帝。

忠臣死諫也是曆史上常見的,曆朝曆代又都有這樣的忠臣。

商朝死諫的大臣就是比幹。

《史記》上說:“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幹,觀其心。”

這是大家一個比較熟悉的情節,就不翻譯了。

《烈女傳》上把這句曆史上最血腥的話,讓妲己說了出來,“妲己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於是剖心而觀之。”

紂王的這一舉動嚇壞了其他大臣,《括地誌》(注釋5)上說;“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

箕子很聰明靠裝瘋賣傻來躲避紂王的迫害。

以後也再沒有大臣敢直諫了。

好了,這六大罪狀夠了吧,足可以滅亡一個國家,那些飲酒好色、拋開孕婦肚子之類的“小罪行”,就不提了。

不過,永遠不要忘了那條定律,誰強大誰就做老大。

無論紂王和妲己再怎麽作惡多端,商朝的滅亡並不是由內自外的。

在夏商周三代,一個統治部落的衰落意味著另一股勢力的興起,這股勢力就是西周。

大周文王姬昌曾經受到了九侯的連累,又加上讒臣的調唆被紂王囚禁在羑(you,三聲)裏(在今天河南湯陰)。

《史記》說這個讒臣就是崇侯虎,“崇侯虎譖(zen四聲,當誣陷講)西伯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鄉之,將不利於帝。””

後來,西周的散宜生想到紂王好色就到處去找美女,《括地誌》上說:“散宜生等求有莘美女獻紂者。”當然還有幾匹名馬(驪戎之文馬)和無數的金銀財寶,把這些獻給了當時的奸臣費仲,費仲又向紂王說了很多好話,紂王才釋放了姬昌。

請大家注意一個細節,商朝的開國君王湯的正妃也是姓有莘氏,商湯的有莘氏帶來一個賢臣伊尹,幫助商湯滅掉了夏朝,西周為紂王獻上了也是有莘氏的美女,結果紂王放虎歸山,自取滅亡,這是個巧合吧。這兩位有莘氏女性,一位帶來了一位賢臣,一位放走了一位賢臣,一位振興了商朝,一位間接滅亡了商朝。

想起蔡東藩先生著的《清史演義》中石碑上的一句“滅建州者葉赫”,這也許真的是曆史上的巧合,清朝太祖努爾哈赤的皇後也是葉赫氏,而最後清朝滅亡的主要當事人之一的慈禧也是葉赫氏。

這種曆史上的巧合,讓人哭笑不得,也讓我對這些朝代的曆史感到無限的感慨。怕是曆史的縫隙中真的牽著一條若隱若現的紅線,讓每個朝代都難以擺脫勝敗興衰的曆程吧。

姬昌被釋放不久就死了,武王姬發即位,發動了對商朝的大決戰,也就是牧野(今天的衛輝市區)之戰,據我們學過的官方教科書上說,奴隸們聞風倒戈,武王不戰而勝,商朝滅亡。

紂王和妲己的下場很悲慘。

《史記》上說:“紂走入,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周書》上說:“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以自焚。”

《烈女傳》上說:“紂乃登廩台,衣寶玉衣而自殺。”

雖然死法不一樣,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紂王死的頗有尊嚴,也很從容,他沒有倉皇逃走,也沒有被俘而是選擇了自殺。

《史記》上還說:“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這種說法不足信,因為很矛盾前邊剛說紂王是在鹿台自焚的,那肯定已經燒成骨灰了,就算把頭砍下來還有什麽用,誰知道那是紂王的腦袋。

相比之下,《烈女傳》的記載比較靠譜,“於是武王遂致天之罰,斬妲己頭,懸於小白旗,以為亡紂者是女也。”

武王砍得是妲己的腦袋,他要告訴大家商朝亡國完全是因為這個女人,殺掉這個女人順應天意。

當然關於妲己的結局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世說新語》(注釋6)中引孔融的話說:“周師進入朝歌以後,妲己為周公所得,後來成為周公的侍姬。”

因為這個記載是傳說的再傳說,我也不知道孔融是憑據什麽說的這翻話,所以我個人認為可信度不大,所以,不再做說明了。不過如果這是真事的話,大周可以算是自己抽了自己一個大嘴巴,周公旦這樣明智的人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吧。

武王還另外逼死了紂王的兩名沒有留下名字的愛妃,《史記》上說:“已而至紂之嬖(bi,四聲,當寵愛講)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

這兩個女子我估計就是《封神榜》裏的胡喜媚和柳貴人的原形吧。

好了正史和野史的記載都給大家說完了,有人要問,故事講到這裏是不是要結束了。

如果是這樣,我感覺我就沒有必要寫這篇文章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上麵這些事看似很有依據,但是真的這麽有道理嗎?

我個人認為後世史家往這段曆史裏添油加醋的成分很大,這段曆史裏有很多值得我們琢磨的地方。

史家們為什麽要這麽做呢?

我覺得有下麵幾點原因。

一是,周朝史家為了維護周王朝的統治地位,而故意將反叛說成是替天行道,故意抹黑紂王和妲己;二是,後世史家認為紂王妲己之惡,多加上點沒事,所謂“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三是,後世野史、小說中也多有附會,想象的成分。

特別是第三點,《封神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很大,讓紂王和妲己的惡人形象在中國民間階層根深蒂固。

我在以前曾經做考證過一個詞叫“梓童”(王後對自己的稱呼)。在考證的過程中,我無意中發現了一個較早的話本《武王伐紂平話》,這就是《封神演義》的雛形,裏邊多有一些未見於《封神演義》的紂王與妲己的惡行。曆代的百姓就是聽著這樣的書,看著這樣的戲,一點不懷疑地去憎恨妲己和紂王。曆史就是這麽被百姓歪曲地理解了。

我給大家的結論是紂王和妲己沒有大家想象的這麽壞,我對我看到的史料抱有懷疑態度,應該說很多也不是懷疑,是壓根就不信。

其實,我最初發現的疑點隻有一個。

那就是前朝著名的惡女妺喜的事跡。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妺喜這個人物隻字未提,這件事引起了我的懷疑。

後來我終於發現了司馬遷為什麽不記錄妺喜的事跡了。

我個人在這裏做一個大膽的判斷,我認為司馬遷是將所有關於妺喜的罪行全部加給了妲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移花接木,李代桃僵。

各位睜大眼睛的讀者一定會問,你為什麽這麽說,司馬遷又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因為兩個朝代,四個人物,很多事件驚人的相似。

妺喜和夏桀,妲己和紂王的故事太相似了。司馬遷根本不敢把兩個不同時代的記載寫的基本上一樣,所以他選擇突然失憶,不記錄妺喜的言行。

司馬遷麵對史料時一定非常矛盾,關於紂王、妲己記述簡直就是夏桀和妺喜的事跡的一次大“copy”,酒池肉林也好,變態的笑容也好,殘害忠良也好,哪點不一樣?麵對這樣的史料你怎麽辦?

隻能做一次痛苦的選擇。

司馬遷選擇了戰國時代的列國思想家的主張,將這些罪行一股腦都放在妲己和紂王身上,故意不提妺喜這個人物。紂王也真是倒黴,如果是像秦始皇一樣修修長城,像隋煬帝一樣,鑿鑿大運河,那樣亡國也不算冤,最少給後人發明了個新的東東,給後人留點經驗教訓,告訴後人這樣做也是會亡國的呀。

但是紂王就是走上了夏桀的老路,亡國都毫無新意。

既然有疑點,作為一個法律工作者,我今天要做一個曆史人物的律師,為紂王和妲己辯護,為他們翻案。

希望曆史沒有時效限製。

首先是證人上場。

證人是孔子的學生子貢,早在春秋時期,子貢就有點看不過去,他憤憤為紂王鳴不平,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後世言惡則必稽焉。”(《論語?子張》)

有的人說,一個後世的證人的證詞不充分,也不足以采信。

嗯,沒錯,子貢最多就是個喊冤的。

想要翻案就必須要有其他證據。

下麵我會把我剛剛為他們總結出來的六大罪行,一條條的推翻。

第一條罪行,亂用刑罰,殘害百姓

說實話這條罪過百分之二百是後人加上去的,因為周武王在《尚書》中開列了紂王六條罪狀都沒有這一條。

《尚書》中開列了紂王六條罪狀: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用貴戚舊臣;第三是重用小人;第四是聽信婦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

不容否認的是商朝的刑法很嚴重,但是看《尚書.大禹謨》裏的記載,夏朝時就已經有了砍頭、烹煮、醢刑(把人剁成肉醬)、車裂、腰斬、絞殺、燒死、棄市、滅族等各類殘酷的刑罰。也就是說像把人剁成肉醬這種刑罰並不是商紂王發明的,而是承襲了前朝的舊製。

《韓非子》記載:“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知道孔子怎麽解釋這條法律嗎?孔子說有道理。為什麽?孔子是這麽認為的,如果揚灰時恰有路人,使其滿麵蒙塵,那此人必定發怒,怒就會鬥毆,因毆鬥致罪,按當時法律要滅三族。所以,棄灰於道看來過錯輕,實則重,這樣的重刑很有道理。所以《尚書.康誥》也說“殷罰有倫”。

因為我自己也是學法律的,我個人同意這種懲罰上的嚴厲,因為我覺得人的道德實際都是用各種製度逼出來的,光有製度人們也未必去遵守,隻有刑罰才能使人真正的畏懼。

相信炮烙這樣的刑罰在當時是有的,隻是沒有這麽“別開生麵”而已,不像後世傳的這麽變態,樣子估計就像《封神榜》裏演的,綁在一棵銅柱上,然後“燒烤”。

至於拋開孕婦肚子的說法,晉朝之前都沒有,而在晉朝,高級醫師皇甫謐(他可不隻是史學家)寫史時,不免會犯“職業病”,演繹出妲己要解剖了懷孕的婦女和看看過冰河的行人骨骼結構的變態事件。

綜上所述,我認為紂王和妲己因為刑罰過重而亡國的說法並不成立。

第二條罪行,建造酒池肉林

關於“酒池肉林”, 考古專家們在商代第一個都城,河南省偃師商城內發現規模龐大的石砌水池遺跡,證實商代帝王池苑確實存在。該水池於1999年被發現,長約130米,寬約20米,現有深度為1.5米,四壁用自然石塊壘砌而成,池底內凹。專家稱這就是傳說中的“酒池”。

但是這不是傳說意義上的大酒池,它隻不過是一間皇家莊園的池塘而已。說紂王好酒,這沒錯,商朝人都好酒,喜歡以酒佐餐、聚眾豪飲,這是那個朝代一貫的風氣。從出土器物來看,商朝後期的飲酒器具明顯激增,這表示飲酒這個習慣已經蔚然成風。百姓亦如此,更何況君王呢?

而且可以說當時的酒和現在的白酒不一樣,度數很低,絕不足以使人亂性。

對於肉林那就更是胡說了,把肉掛在林木上,用不了兩天,肉就會臭掉,招來蒼蠅蚊蟲,就算天天換肉,那裏的味道也絕不會好聞,用一個詞概括就是“腥臊惡臭”,紂王會選擇這樣的地方享樂嗎?

隻要你的鼻子沒毛病,就不會。

所以酒池肉林之罪不成立。

第三條罪行,**

關於酒池中男女**的說法,我覺得也不客觀,這個記載最早是韓非子加上去的。其實,即便紂王讓男女在沙丘苑囿裏裸奔,未必就是****。古代有“歡樂穀”的遺俗,為的是解決未婚男女的婚姻問題。

周代時,也依然組織男女“奔”於桑林裏。《周禮》規定:“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

在一年中的某些特定季節,周朝官方就會指定某些地方作為歡樂穀,令未結婚的男女聚到此處,結識性伴侶,不必履行結婚手續就可同居。

大家想想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就是隻許“周”官放火,不許“紂王”點燈了。

第四條罪行,建造鹿台,耗費民力

這個我不想多說,我們來看看對於鹿台的描寫“高千丈”。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也就是說一丈就是約等於今天的170cm,千丈的建築相當於一千七百多米高,在今天這樣的建築有幾個?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一個都沒有。

現在世界第一高的建築是阿聯酋的迪拜大廈,高也隻有818米。

漢代劉向,把紂王鹿台的麵積和高度定義為了“大三裏,高千尺”,而到了皇甫謐大夫那裏,鹿台的建築高度直接被提高了十倍,達到“高千丈”的地步。潑髒水也得有個譜,超過限度反倒沒人信了。反正遇到皇甫大夫這樣的醫生,我是不敢找他看病的,被不住就是個小感冒,他非給我說成“豬流感”不可。

第五條罪行,紂王對妲己言聽計從

這一條更是無稽之談,妲己隻能算是紂王晚年生活的伴侶,談不上言聽計從,更不可能達到幹涉商朝的政治策略和權利核心的作用。

倘若妲己在被紂王寵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權力,何以有蘇氏的一族人,在紂王時期並沒有興旺起來呢。

再說,商人很迷信,任何重大舉措,都要求神問卜來決定,這在甲骨文中是有確切記載的,所以妲己能夠造成的影響實在很小。

第六條罪行,殘害忠良

比幹確實是被紂王虐殺的,拋開史料,就是在甲骨文中也有記載,這是曆史上的事實,勿容置疑,但是絕沒有像史書上說的這麽花裏胡哨。

關於比幹的死,曆史上的演化過程是這樣的。

在春秋時期,關於紂王的罪狀還隻限於“比幹諫而死”。到了戰國,比幹的死法就生動起來,屈原說他是被剁成了肉醬,呂不韋的門客則說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已經有了更生動的演繹,說是紂王剖開他的心是為了滿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聖人”的心是不是七竅。

史家的不負責大家領略了吧。即便是號稱“不虛美,不隱惡”的太史公也不免做出杜撰的事情來。

大家看到了吧,以上這些罪行,我已經都推倒了。

紂王沒辦法,我隻能為他作有罪辯護,誰讓你枉殺了忠臣。判他死緩也就是頂天了吧。況且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做出了補償。

妲己在我看來根本就無罪,這個女人被人謾罵幾千年,還被武王砍掉了腦袋,真是冤枉。

如果曆史的法庭有公正的法官的話,我想問問他,不知道我的這些證據能否為妲己平反昭雪?

我在這裏嚴正的向各代曆史學家抗議,如果可以我還要向司馬遷,劉向,皇甫謐,許仲琳(《封神演義》的編輯者)這些名家反訴。罪名是他們穿鑿附會,誣陷好人。

好了上麵的問題我們已經下了結論了,商朝的滅亡和紂王、妲己沒有直接的關係。

那麽下麵的問題是,商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麽呢?

我覺得原因有四點,

第一,最直接的導火索就是文王大兒子伯邑考被殺

《帝王世紀》上說:“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於殷,為紂禦,紂烹為羹,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紂曰‘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大家看這個記載和我們民間傳說是有差別的,這裏邊沒有妲己什麽事。

而且還有一個傳說伯邑考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傳說伯邑考到了朝歌後,竟然垂涎妲己的美貌,對妲己展開了追求,紂王聽說後很生氣,後果當然很嚴重……

當然這個傳說沒有什麽根據,我不想給任何人潑髒水,所以隻作為一種說法展現給大家,大家自己去判斷它的可信性。

第二,紂王對疆域的開拓過於勞民傷財

紂王其實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主。他開拓山東、淮河下遊和長江流域,商朝疆域的擴展、中原文明的傳播,這都有助於華夏大地的生產力發展。

當時商朝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他的軍隊都裝備著先進的青銅兵器和盔甲,他的部隊所向披靡,可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紂王曾在山西黎城與文王惡戰一場,把文王打得大敗,文王被俘、囚於羑裏很可能就發生在這場戰爭中。

若不是東夷作亂,恐怕姬昌早被紂王處死,而不是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被釋放回家。

紂王真正應該反省的是他發動對東夷的戰爭的時間,紂王發兵東夷,計劃一勞永逸地除掉東部威脅,永絕後患。憑著優勢兵力,商軍一直打到長江下遊,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取得大勝(很可能是在這次征伐東夷的戰爭中,路過有蘇氏部落擄獲了妲己。)紂王為了勝利甚至還采用了“象隊”,古書上就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的記載。

但是東線實在是戰線太長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征戰拖垮了商王朝。甲骨文卜辭記載商征人方(東夷的部落之一)往返一次需要200天左右的時間,這是一件非常勞民傷財的事。

《左傳》評價相當精辟:“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第三,內鬼難防

紂王的大哥微子啟的投敵叛國就是一個商人叛逃的最典型的例子。

《史記》上說:“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微子啟為什麽叛變大家自己去考慮吧,也許真的是因為紂王沒有聽他的正確意見,也許他還在的對當年父王母後沒有傳位給他耿耿於懷,如果是後者,我覺得當年帝乙和紂母的選擇絕對正確,雖然紂是個亡國之君,但是再怎麽說也要比微子啟強。

第四,武王的投機成功了

微子啟帶去的情報隻有一條,就是殷都空虛,現在下手正是時候。

這時候文王已經死了,年輕氣盛的武王姬發決定立即對殷都發起攻擊。這次偷襲頗像兩千年多後,明成祖朱棣遠程偷襲建文帝成功的那次靖難之役。

給我感覺這時候的姬發就是一個混小子,不過他狂賭豪贏。曆史被他的這一次突襲改變了。

雙方主力在牧野相遇了,曆史記載紂王的二哥中衍帶領十七萬大軍(也有說是七十萬,個人認為不可能,想想婦好時全國軍隊的數量),與周軍在牧野對峙,曆史著名的牧野大戰(注釋7)即將爆發。

牧野之戰打得異常慘烈,《尚書》上說,“流血漂杵,赤地千裏”,絕非後世史書上所說的什麽奴隸臨陣倒戈,周武王兵不血刃贏得勝利。但是牧野大戰還是失敗了,原因很簡單,商軍主力還在東南,牧野會戰的商軍主力是東夷戰俘及奴隸臨時拚湊起來的,而且投降的東夷部突然作壁上觀,造成了隻有少數的商軍在中衍的帶領下浴血奮戰,即便是這樣,周的損失也是很慘重的。

最後商軍終因寡不敵眾,牧野戰敗,殷都失守。每當我看到牧野之戰,我都會聯想到梅爾.吉普森主演的電影《勇敢的心》裏主人公威廉.華萊士失敗的那場戰役,蘇格蘭貴族突然不應戰,造成了華萊士的蘇格蘭聯軍的大敗。

曆史如此,中外皆同,循環往複,總有忠誠與背叛,光榮與可恥。

紂王失敗了,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也不代表周獲勝了。

我估計武王在大戰前看到商軍的整齊與氣勢,自己也不禁膽寒,那時他一定也在打退堂鼓,心想可能時機還未成熟吧。當他勝利後看到滿地的屍體,他自己也一定在為自己的僥幸勝利而慶幸。

周朝為了安撫大商的子民很是下了一番功夫,釋放箕子,封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管理殷地,但是沒有用,商朝的遺民很不服氣,在紂王的兒子武庚的帶領下起來造反。周人用了3年的時間,才把這場暴亂鎮壓下去,由此可見商朝遺民的團結與紂王的威望。

最可憐的是妲己,她本可以和其他女人一樣在曆史上不留下任何記載,或者隻是說她為紂王生了幾個孩子,可是曆史的偶然和必然讓她變成了一代妖姬。讓後世的人們對她誤會謾罵了幾千年。

但是結束了就是結束了,曆史不會因為冤枉了一個女人而停止它的腳步。

不管怎麽說,大商王朝被姬發射出的一粒金球搞的突然死亡,此刻又一個新的王朝(形式上)大周建立起來了。

可是說句實在話,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也並不隻是運氣好,大周王朝的興起也並非偶然,我個人認為周的興起與幾個女人有關,這幾個女人又是誰呢?請看下回。

注釋1:一本專門解釋君王諡號的小冊子,很有意思,大家有空去看看。

注釋2:晉朝著名曆史學家,醫學家,《帝王世紀》的作者,前邊說過。

注釋3: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太史公說作者是左丘明。

注釋4:hai,三聲,當剁成肉醬講,這是一種在古代極重的刑罰。

注釋5:唐初魏王李泰主編的一部規模巨大的地理書,但由於戰亂的原因,現在隻剩下殘篇了。

注釋6:《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的書。

注釋7:在《尚書.牧誓》中,對這次大戰的經過曾作了簡略的記載,是我們了解這次大戰的最早文獻。但《牧誓》開篇隻說:“時甲子昧爽”,僅有紀日,而無明確的年代,所以牧野大戰具體在哪一年開始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