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的抉擇
由於唐朝的曆史上發生過很多宮廷政變,所以很多人的實力,被嚴重低估了,比如唐高祖李淵的太子李建成,還有一向以軟弱的麵貌出現在大唐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不能與其父太宗相提並論,但這位看似文弱的帝王,卻也有強勢的一麵。在即位後不久,他便發給了百濟國王一份詔書,書中毫不保留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姿態,他要求百濟國王立即停止對新羅的軍事行動,並把占領的新羅國土歸還給新羅,如百濟國王決意對新羅繼續采取軍事攻勢,大唐就將派遣包括契丹籍士兵在內的聯合部隊,經由遼地深入百濟。對於事件後果百濟王可先行自酌,以免後悔!
這封詔書很古怪,百濟王看得挺納悶。
因為李治並沒有發給和大唐梁子結的最深的高句麗,而是發給了百濟。這是大唐要去征伐高句麗前的離間,還是真的要對百濟動兵?思緒良久,百濟王突然冷笑了一聲:“大唐,你能奈我何?”
接下來的事態發展證明,百濟王廷上下對大唐的國家實力和戰略意誌評估發生了嚴重差錯,他們認為高宗時代的唐朝雖然已基本完成王朝初級階段建設,處於國力上升階段,但仍沒有擺脫被動處境,認定這個龐大帝國在可以看到的將來仍會繼續韜光養晦隱忍下去。並且百濟繼續用傳統眼光衡量本國處境,因為從地理上來看,百濟與唐朝陸路不通,兩者之間隔著唐朝一直沒有平定的高句麗割據政權,於海路而言,兩國隔海相望,今天的黃海對於公元7世紀的人類來說是一道難以從容逾越的天然軍事屏障,所以百濟王廷才敢對這份警告置若罔聞。
大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百濟與高句麗再次達成戰略默契,從西、北兩個方向夾攻新羅。新羅局勢再次緊張,立即向大唐中央政權告急。
這是典型的拿村長不當幹部!
請所有的讀者記住,唐高宗絕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種從來隻會說對某些事件表示遺憾之類的話軟柿子,要論說幹就幹這點上,他比起唐太宗還要堅決。他幹脆放棄單純的口頭警告,立即做出實質性應對。高宗派出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發兵擊高句麗,試圖從陸上減輕新羅的軍事壓力。
這蘇定方是何許人也?
如果各位愛聽評書的話,應該聽過這個名字,在《隋唐演義》、《薛仁貴征東》中都有此人的身影。
他本名蘇烈,字定方,冀州武翼人。他曾是竇建德的部將,歸順李唐後,又隨李靖突襲東突厥,他當時隻帶著二百騎兵,竟然直接闖進了頡利可汗的帥帳,使得他倉皇逃走。後來他又隨程咬金征討西突厥,他又隻率領了五百多騎兵,就斬殺了千餘人,但是由於程咬金的猶豫不決,喪失了徹底消滅突厥的機會,但這場戰爭還是體現出了蘇定方良好的戰爭素養。
太宗一朝將星閃耀,蘇定方的才能就被埋沒了,但是是金子就會閃光,唐高宗把東征高句麗的重任交到了蘇定方的手上,就是認可了他的才能。
蘇定方手中的兵馬並不多,高句麗對唐軍以往的作戰經曆,讓他們低估唐朝戰爭決心。結果一場遭遇戰下來,輕敵的高句麗軍隊被唐軍被斬殺千餘人。
但對於唐朝來說,由於所派兵力不足,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意圖,新羅危機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但誰也不會知道,這次攻擊同樣也是唐軍的一次布局。因為李治想讓百濟狹隘地認為,打它,唐軍隻會從陸地上來。
高句麗軍隊對唐軍的輕視,基於它認識到唐朝戰略重點還在西北方向。大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朝在西北的軍事壓力緩和下來。這年正月初二,蘇定方平定西突厥都曼的叛亂凱旋,唐高宗在乾陽殿召見。
3月,百濟繼續以高句麗為屏障,多次發動對新羅的壓倒性戰事。新羅國王金春秋無計可施,隻得通過多種渠道再次向唐朝中央政府派來求救信使。
3月12日,唐高宗下定決心,集結重兵要一舉改變長年不穩的東北局勢,這次遠征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右武衛將軍馮士貴、左驍衛將軍龐孝公,這次唐朝出兵十三萬,可謂浩浩****。
新羅王金春秋收到唐軍出兵的消息,淚涕橫流,由於在此前數十年,唐朝的戰略重心一直未能轉移至東北亞地區,而新羅憑一國之力,應對高句麗、百濟以及日本三國壓力,苦撐局麵,大多數時間處於被動挨打地位,大片國土已淪喪,新羅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
金春秋遣將軍金庾信,領精兵五萬在半島南部策應唐軍的行動,這五萬人是新羅最後的有生力量。而就在百濟人還在犬牙交錯的戰場上與新羅對戰的時候,誰都沒有想到,唐軍這次改變以往的戰略。
這次唐朝來真的了!再也不是警告,也不是小股兵力的試探,而是浩浩****地向朝鮮開來,這是天兵,連凶悍的突厥人都懼怕的肝膽暴烈的天兵。而且更讓高句麗和百濟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唐軍根本沒有搭理高句麗,而是從海路直奔百濟而來。在唐太宗一朝就已經構想的海軍,終於在高宗的時代出現在了百濟國的海岸邊。
在高句麗與百濟混戰時代,由於高句麗對百濟形成巨大軍事壓力,百濟首都步步南遷,先從慰城遷都熊津城,後繼續南遷至泗沘城。泗沘城依山而建,下臨白江天險,地勢險峻。但百濟可守的地方,卻隻有這一座孤城而已。
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6月,戰機已經成熟,蘇定方從海路率部在仁川附近登陸,新羅王金春秋親自率兵出京城(今韓國慶州),到達今天的仁川以東數十公裏的地方。雙方於7月10日在百濟南部會合,他們神不知鬼不覺地繞到了百濟王都城泗沘城的城下。麵對十八萬唐羅聯兵突然出現,慌亂之中的百濟王廷立即組織力量在白江口處和沉峴(今韓國大田市西南)以步兵阻擊,但很顯然已經晚了。
百濟的步兵,欺負新羅兵還湊合,但遇到跟突厥、高句麗都不含糊的唐軍,劣勢盡顯無疑。
蘇定方兵分兩路,擊潰了前來阻擊的百濟先頭部隊,直撲泗沘,隨後在距離泗沘城數十裏的地方與百濟國主力部隊展開角逐,結果唐軍大獲全勝。泗沘陷入了十八萬唐羅聯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在城被圍的第二天,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帶著太子棄都而逃。留在泗沘城中的王子扶餘泰趁機自封為王,太子隆之子扶餘文思害怕扶餘泰對自己下毒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率先向唐軍投降。扶餘泰見大勢已去,也率官請降,泗沘城陷落。
7月18日,百濟國王扶餘義慈率太子扶餘隆及熊津方麵部隊自熊津城請降,之後百濟各地紛紛向唐朝臣服。
百濟大局已定,被欺負久了的新羅人終於到了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的時候了。
而搞笑的一幕發生了,不久前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新羅人終於挺起了腰板,把二十多年的一口怨氣,狠狠地吐了出來。其中最活躍的就是新羅的太子,他責令百濟太子扶餘隆跪於自己的戰馬之前,並且厲聲唾罵:“你老爹當年枉殺我妹妹,二十年了,你知道會有報應嗎?你可曾想到現在會落到我的手中!”作為亡國太子的扶餘隆伏地無言,隻有全身哆嗦的份了。
要按新羅太子的意思,就該把百濟王剁了,但蘇定方可不答應,罵兩句出出氣就完了,這些百濟王族必須押送到長安去由皇帝處置才行。
自3月10日高宗皇帝下發遠征百濟詔書,至8月12日平定捷報抵大唐京城,前後共計五個月時間,割據海東近五百年的朝鮮古國百濟在須彌間灰飛煙滅。
一代將星,在朝鮮半島閃閃發亮,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戰爭遠遠沒有結束。
百濟卻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百濟一位王子扶餘豐竟然從唐羅聯軍的重重監視下跑了出來,而他的路線並不是北上投靠高句麗,而是向南跨海投奔了一直暗中幫助百濟的日本。
日本,這股新勢力終於撕下了他們的麵紗,正式走到了這場戰爭的前沿,高句麗,百濟,新羅,還有大唐,他們的關係變得更加錯綜複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