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文字獄的始祖,並不柔情的順治皇帝

對於清朝順治皇帝,我們對他的印象大多來自清宮戲。大多數人認為,順治皇帝隻是個為了董鄂妃拋棄皇位出家為僧的多情皇帝而已。

其實曆史中的順治皇帝並不簡單,白壽彝對他的評價是八個字“乾綱獨斷,銳意更新”,這完全是一個對強勢皇帝的評價,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那些認為順治是個好欺負的軟柿子的人,應該改變一下對這位皇帝的認識。

順治帝福臨是個刻苦學習,想要勵精圖治的帝王。

《清世祖實錄》中記載了他曾經說過的兩句話:

“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宴駕,皇太後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年至十四,九王(多爾袞)薨,方始親政。閱讀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發憤讀書。每晨牌至午理軍國大事外,即讀書至晚,然頑心尚在,多不能記。逮五更起讀,天宇空明始能背誦。計前後讀書讀了九年,曾經嘔血。”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

從這兩句來看,無不顯示出順治皇帝對於中原文化的熱愛,還有他刻苦學習的決心,這些對他的後輩,康熙、雍正、乾隆都有著很深刻的影響。

順治帝博聞強記,對經書也頗有研究,他尤善於思索,常以致用。大量的漢文典籍對他影響極深。在研讀典籍中,他對孔子的儒家思想有極大興趣。他想從這位聖人的思想中,汲取營養,得到自己治國安民的道理,這些都說明了順治最少從思想上很想有一番作為。

但是事與願違,順治帝的夢想被一些現實無情的打破了。

各地抗清鬥爭連綿不斷,其中南明永曆政權得到張獻忠餘部孫可望、李定國等的支持,在雲、貴、兩廣一帶活動,鄭成功此時也脫離了父親,率部堅持在閩浙沿海一帶鬥爭,這兩股抗清勢力,不斷威脅著清朝的統治。清兵在戰場上也不斷失利。

順治親政的第二年,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殺,敬謹親王尼堪遇伏衡陽身死,清朝震驚,這是在清入主中原以來少有的失敗。

而此時,一批南明的文人們也變得不安分起來,他們利用手中的筆,還有他們的言論,盡力配合著南方的明朝餘部。麵對著這些留著辮子的清人,很多漢知識分子也頗有點蹬鼻子上臉的意思。

順治這才發現,其實世界是很現實的,單純用這些所謂的儒家道理是不可能安定這個世界的,而且這些明朝餘孽,甚至用看似最簡單的文字來攻擊剛剛建立不久的大清王朝,這是順治不能容忍的。

這時順治做出了一個影響後世三代皇帝的決定,以牙還牙,用文字獄的方式將一些意圖不軌的文人幹掉。

關於文字獄,古已有之,中外都不鮮見。

周宣王時有民謠說:“月將升,日將沒,檿孤箕箙,幾亡周國。”周宣王因此內容含有譏諷之意,怒殺了許多人。古時期最著名的文字獄亦最令人唏噓哀歎的便是我們的太史公司馬遷,因表達了對李陵同情的文字而慘遭宮刑。此後的楊惲也沒有吸取教訓,以《報孫會宗書》招致漢宣帝的殺戮。明代的高啟因改修《上梁文》觸怒朱元璋而被腰斬於市。

順治帝發動的文字獄並不多,但是卻極富有代表性,因為他是清朝第一個發動文字獄的皇帝。

三件應該重判的文字案件

順治皇帝我個人認為是一個性格比較溫和的皇帝,因為他最先處理的三起文字獄案件證據比較確鑿,但是處理的卻比較寬容。

首先是順治二年的一次鄉試,兩個秀才歐陽篜、呂雲藻,竟然犯了大忌,也就是避諱。在卷子上出現皇帝的名字這在曆代都是對於皇帝的大不敬,可是順治卻沒有治兩個人死罪,隻是發配了事。

順治四年,也就是公元1647年,廣東有個和尚叫函可,這個和尚也比較沒事找事,估計他屬於魯智深之流。

他很是喜愛抗清的英雄,而且常常道聽途說,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寫了本書叫《變記》,這本書常常就揣在他懷裏,這本記錄抗清誌士悲壯事跡的史稿,裏麵充斥著複明抗清的內容。

大和尚估計以為自己是佛門弟子,就算出事,也有佛祖保佑,官府不敢動他。

所以他做事大搖大擺,毫不顧忌,當他通過南京城門時,受到了嚴格的盤查,清兵在他身上搜獲了這本書。函可萬沒想到,清兵對於和尚也不放過,這大概和當時傳的邪乎的朱三太子出家有關係。

結果和尚入獄,一頓嚴刑拷打,和尚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且願意痛改前非以後潛心修佛,再不問世間之事。順治皇帝對於這樣有著明確反清複明意識的人仍舊沒有動殺心,而是以私撰逆書的罪名流放沈陽。

而第三件更是不能容忍的,順治五年,也就是公元1648年,毛重倬等人為坊刻製藝寫序文,但是他們很是不拿領導當幹部,竟然在序文中不提順治的年號。

當時清朝大學士剛林實在看不下去了,便上書認為這根本就是目無本朝,目無“正統”的不赦之罪。

順治聞言大怒,把許多於此有關的人全部發配,很多出版商由此受到了牽連。

清廷也因為這件事情,下了一條特殊的法令:“自今闈中墨牘必經詞臣造訂,禮臣校閱,方許刊行,其餘房社雜稿概行禁止。”

這就是清朝最早的言論審查製度,而這項製度標誌著順治帝徹底憤怒了,被這些文人激怒了,老虎不發威你那我當病貓,事不過三,如果再有如此事件,絕對要狠狠地處理,決不能在軟弱了。

別給臉不要臉,這是順治帝給漢文人們最後的黃牌警告,如果再犯,那絕對是紅牌了。

黃毓祺詩詞案

但是漢民族的知識分子們依舊在顯示著他們的勇氣,也在試探順治皇帝的最後的底線。比如說黃毓祺。

黃毓祺,字介之,號大愚,天啟元年恩貢,家住江陰東城內。當江陰被清軍包圍時,他號召百姓和官兵據守抗敵,但是終因寡不敵眾,江陰失守。

黃毓祺沒有自殺殉國,而是偷偷從海上逃走,而後到處組織明朝餘部意圖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可是中國有句老話,叫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句話如果是說黃毓祺這種類型的人的話,我感覺還是挺準確的。

因為他們常常高估自己的理想,總想著周圍的人應該和自己有著同樣的理想,可是現實是比較殘酷的,他雖然一次又一次的組織反清,但是都因為某些人的告密而失敗,他也一次又一次的逃亡。

黃毓祺在逃亡的過程中非常鬱悶,做了一篇檄文:

“即如江上孤城,首倡人間大義。斬馘萬計,固守八旬。俯視敵人如草芥;彈丸之地,至今馬骨如山邱。亦可見我非脆骨柔腸,必不可扶之弱植;彼非四目兩口,必不可勝之雄師。特擊乎順逆之人心,與盛衰之士氣。”

這篇檄文一開始並未受到順治皇帝的重視,但是後來順治皇帝發現,還真是低估了這個黃毓祺的能量了。

因為當時明朝最有希望收複失地的隆武政權已經滅亡滅亡,本以為南方已定的順治,沒想到南方又出現了一個永曆政權。

而有證據表明,集結在永曆政權下的許多人,都是受了黃毓祺這篇檄文的影響。

但是黃毓祺隻是一個喊號子的人,而大多數明軍餘部都不願意聽從他的指揮,沒有辦法,黃毓祺最後隻能避難海上。

本就不消停的黃毓祺準備從海上發起對清廷的進攻,為了鼓舞士氣他還帶上了錢謙益那個曆史上著名的名妓老婆柳如是到海上去勞軍。

黃毓祺把第一個目標定在了舟山群島,他想奪得這裏然後利用海上的優勢和清軍分庭抗禮,想法很好,計劃也很周詳,但是這次是老天不幫他。

就在黃毓祺去攻打舟山時,突然來了颶風,把黃毓祺好不容易聚集來的水軍及戰船全部掀翻,無數將士殞命。

自己有貼身的勇士相救才勉強登岸脫險。

這次颶風對黃毓祺打擊實在是不小,他登岸後,憤然做了一首詩:

“可憐上帝無淒咽,自歎愚民與石頑。縱使逆天成底事,倒行日暮不知還。”

這首詩充分的表達了黃毓祺的無奈,也預示著黃毓祺反清複明的決心,無論前方的路還有沒有,我都將走下去,哪怕那裏隻是個死胡同。

其實黃毓祺不知道,他做的這首詩很快就傳到了和他一樣憤怒的一個人的耳朵裏。

這就是順治皇帝。

真是人善有人欺,馬善有人騎。好吧,漢人們,你們既然想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你們的反抗意誌,那我隻好抓個現行,給你們看看了。

一向“溫柔”的順治皇帝也終於對這個黃毓祺起了殺心。

順治終於下決心簽署了對這個該死的漢族文人的通緝令,當然這個政令不光是針對黃毓祺一人的,這份通緝令中還包括他的九族。

黃毓祺跑路了,跑的很匆忙,連一個家屬都沒帶著。其門下數千人遭到了連累,他的三個兒子及許多兄弟都被官府抓進牢中。

但是黃家人的硬骨頭讓官府非常的撓頭,無論怎麽打也絕不吐露黃毓祺的行蹤。特別是黃毓祺的長子黃大湛,因為其年長,所以黃毓祺能去的地方,他都最清楚了,但是他咬緊了牙關,一個字也不說,這也保護了許多人。可是卻也再次激怒了順治帝。

順治帝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捉住黃毓祺。

黃毓祺的日子變得異常艱苦,他曾以“張睢, “趙漁”,“王夢白”,“太白行者”四度化名,到後來甚至還做了乞丐,沿路乞討逃亡在江北。

在將近兩年的逃亡生涯中,黃毓祺什麽都忍受了,但是他無法忍受的是朋友的出賣。他的老朋友張純一、張士俊最終出賣了他。

黃毓祺於順治六年被捕,下了海陵獄。

廉使夏一鶚曾想讓黃毓祺招出更多的亂黨,並承諾可以保住其性命。可是遭到黃毓祺斷然拒絕。夏一鶚勃然大怒,發狠拷打黃毓祺。當然,這一切都是順治皇帝的授權。

黃毓祺被折磨的隻剩下一口氣了,但是仍舊是鐵骨錚錚,毫不退縮,一字不招,連夏一鶚都感到無可奈何了,便問他你到底想怎麽樣?

黃毓祺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來,“求一死耳。”(《孤忠後錄》)

就是在監獄中,黃毓祺依然不忘自己的文人本色,常常是“慷慨如平時,題詠不少輟。落筆灑然,痛所誌不遂,鬱伊騷屑之情,溢於辭色。”

這些詩詞原原本本的放到了順治皇帝的麵前,憤怒的順治皇帝,頓時冷靜了下來,他無奈了,他知道自己原來對待文人的懷柔,是自己的錯,對待這些人,也許還真是要用比較強硬的手段才能讓他們屈服。

順治帝簽署了處死黃毓祺的詔書,隻有殺了這個人,才能讓天下的漢族知識分子知道,清廷是可以殺他們的,而且可以大殺特殺。

在處死黃毓祺前,他的幾個兒子和叔侄都已經被秘密處決了。黃家的男子們被滅門,而他的兒女全部被發配給旗人為奴,任旗人**樂。

而做完這一切後,順治皇帝才把黃毓祺的死期告訴了他。

順治六年三月,黃毓祺被移往金陵獄,黃毓祺明白這是自己的死期快到了。在臨刑前,黃毓祺托人換上了一身幹淨的衣服,仍舊作詩一首,閉目而逝。

順治聽到黃毓祺死於獄中,大為惱火,因為他非常想借公開斬首黃毓祺,而造出更大的輿論影響,讓漢族知識分子有所收斂。

可是黃毓祺死了,這就讓這次輿論宣傳的效果大打折扣。

沒辦法,屍體也不能放過,順治皇帝下令,戮屍。

可歎,黃毓祺,這個一生忠於大明王朝的詩人,最後落得個戮屍棄屍的悲慘下場。

順治帝處理過黃毓祺一案後,果然漢族知識分子消停了很多。可是順治皇帝的心中仍舊不滿意,因為在他的心中已經形成了真正的死結,這個死結終康雍乾三朝也未有真正的解開。

《明史輯略》案

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上來就在說一個案子,這就是莊廷龍《明史輯略》案,《鹿鼎記》中所說的朝代雖然是在康熙朝,但是這起案件卻應該不折不扣的記在順治皇帝的賬上。

莊家在今天的浙江吳興,是當地的富戶,更是書香門第。而他家莊園的旁邊還住著一家很牛的人,這就是明朝天啟年間的文淵閣大學士朱國禎。

朱國禎寫了本書叫做《明書》,是他嘔心瀝血記錄的明朝曆史。曆代記錄曆史,除了司馬遷的《史記》外,大多是後朝記錄前朝的曆史。恐怕是朱國禎自知明朝時日無多,所以也寫了本《明書》。可是恐怕他不知道,就是這本書帶來了無數的殺戮和株連。

朱國禎的後代很是不爭氣,朱國禎死後,朱家日漸衰落,朱國禎的後世子孫因為貧窮無以為生,便把朱國禎嘔心瀝血的作品《明書》賣給了莊家。

這莊家的少爺便是莊廷龍,他本是個瞎子,但卻從小好學,家中請人教他博誦群書,雖深有殘疾,但莊少爺卻是滿腹經綸。莊廷龍自得到朱國禎的《明書》後,如獲至寶。左丘失明乃著《國語》,我莊廷龍雖然眼睛看不見,但論學問也不會比左丘明差,如何不能依據這《明書》輯略一本《明史》呢?這是莊廷龍作為一個殘疾人的雄心壯誌。

他的父親莊允城見兒子有此誌向,況且家中有的是銀兩,便欣然應允。莊家用重金聘請天下的名士來協助編撰,在招攬到編撰者之後,莊廷龍開始根據朱國禎《明書》中收錄的時代史實及抄錄的公卿誌狀疏草等對此書重新進行編撰,刪潤、增補。用了五年的時間,這本書才整理完成,相傳傳記有一百多篇,後取名為《明史輯略》。

莊廷龍因為太過勞心,《明史輯略》剛剛完成不久,便死去了。

莊允城為了紀念愛子,將此書刊刻,而此時正是李自成攻擊北京的節骨眼上。可是無論北方鬧得如何嚴重,南方的生活還是很安逸的。

書編撰好之後,莊廷龍請了崇禎十三年進士李令皙為該書作序。在刊刻初始期間,承攬此事的書商們為了修正其中的批謬,更重要的是提升該書的影響力花重金請了當地茅元銘,吳楚、吳元銘、吳之鏞、張雋、蔣麟徵等十六位名士參與修訂該書,修訂此書前後又花了十幾年的時間。

其實名氣更大的查繼佐、範驤、陸麗京三人也在被邀請之列,但三人皆拒絕了邀請,但是書商為了賺錢,愣是把這三人的名字寫在了書上,名人臭捧炒作圖書看來是古來有之。

這本書問世後,很快問題就出來了,因為朱國禎是地地道道的明朝大臣,書中有關明與滿清的關係問題這朱國禎自然向著明王朝說,且此書又收錄、參補了茅瑞徵在天啟、崇禎年間記載的有關明與滿在遼東的戰爭以及滿人入關之後的一些情況,而這些記載又多貶義,民族傾向性極為明顯。

更要命的是,這本書就相當於清朝版的《明朝那些事兒》,大文學家的文筆,許多大儒的點評和修訂,再加上書商的炒作,無論什麽角度都能證明,這是一本暢銷書,所以江浙多有流傳。

更要命的是,莊家為了顯示財氣,學了白雲大媽做事的風格,很多書都是白送的,這就更增加了這本書的影響力。

而此時,兩個流氓文人趙君宋與吳之榮,他們想借助揭發這本書的缺陷而獲得升官發財的機會,所以他們兩人各買了一套《明史輯略》。

說實話,這兩本書如果真金白銀的去買並不便宜,對於並不富裕的趙、吳二人來說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投資。

可是,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為了成功,必要的投資是應該的。

而這兩個人還有股鑽研的勁頭,當然這書也不用廢啥腦子去找茬,滿篇都是對滿清政府的不滿。

從此,趙、吳二人開始告狀,但是這個過程是艱難的,有多少官員會聽兩個全身沒啥油水的無賴的無恥之言呢?

可是這兩個人就是不辭勞苦,堅持不懈一級一級的往上告。

一開始在浙江地界,地方官礙於莊家權勢,還能壓得住。而後來,再往上告,浙江通政司王之祚隻是將此書呈報到了京城通政司、禮部、督察院,並沒有審理此案,以為這樣便可以了事了。

可是,趙、吳二人非常有耐力,像彈簧一樣,壓力越大,彈力更大,終於他們讓順治皇帝知道了這件事情。

順治皇帝此時已經快要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了,董鄂妃的去世讓他悲痛極了,本來已經出家,但是他卻不忍撂下太祖給自己留下的這百年基業。

當他聽說此事後,給自己的大臣們下了一道死命令,徹查,再也不能讓這些漢族文人為所欲為了,要給他們最沉痛的打擊,讓他們知道,現在已經是清朝統治了,不是什麽朱明王朝。

大臣們聽到順治帝的震怒,個個膽戰心驚,但是他們不知道這幾乎是順治帝留下的最後的強硬了。

不久,順治帝染上了天花,很快就死在了紫禁城中。

但是他臨死之前的那道徹查《明史》的命令,卻被他的幾位親信大臣堅決的執行了。

因為剛剛即位的康熙皇帝還小,所以這場清朝曆史上牽扯人數最多,殺戮最為慘烈的文字獄的執行者就是顧命四大臣之一的鼇拜。

康熙元年年末,莊允城與莊廷龍之弟莊允銊被押解到京城審問。莊允城沒過年便死於獄中。

康熙二年春,朝廷派重兵到湖州莊、朱兩家抓人,包括作序者李令皙在內的莊、朱、李三家的兄弟祖孫、奴婢、內外男女數百口統統被押解進京,這裏甚至還株連了許多無辜的鄉鄰。

作序者李令皙與吳之榮過去有過交情,且案發後李令皙曾重金賄賂過吳之榮,因而吳之榮在告發時將李令皙的序言部分撕掉了,想保住李令皙的性命。

但是趙君宋沒買李令皙的賬,在他家中的原版書中的序言,令李令皙無法辯駁,於是李令皙被全家抄斬。

而朱家的後代朱佑明雖然審理官員查清此案與他沒有幹係,但是當在查抄他家時,竟發現朱國禎題字的匾還掛在堂上,這下令朱佑明無法置辯,於是這朱佑明被淩遲,他的弟弟及子侄也被處死,妻女們則被充為官奴。

吳之榮不過是為了高官厚祿,他在舉報時並沒有把其他編撰者,如張雋,蔣麟徵以及被書商寫在修訂者之列的查伊璜等列在其內。

但是在趙君宋的名單中這些人卻赫然在列,結果編撰此書的江南名士蔣麟徵等人也都被抄家,男人被殺頭,女人充做官奴。

查、陸、範三人雖然百般推脫,稱自己並不知情自己的名字被列在此書之上,但是無濟於事,三家上百口人仍被押解到了京城,後來經過吳三桂的斡旋才勉強保住了性命。

當然犧牲並不僅僅如此,當初為了炒作賺錢的書商們一個都沒跑了,凡是售賣過此書的書商全部被處斬。

還有多位曾經對《明史》案睜一眼,閉一眼的官員們也受到了牽連,上任湖州知府不到半月並不知情的譚希閔以及推官李煥寧等都被處死在錢塘江邊。

而那位“罪魁禍首”,盲人才子莊廷龍的屍體也被挖了出來,戮屍後,被斬為三十六段,才算完。

而這一切殺戮都發生在順治皇帝死後的兩年內,我們不能把這筆帳算在年紀還小的康熙皇帝身上,隻能理解為,這是順治皇帝在臨終前授意大臣們去做的。

順治皇帝的目的也很簡單,在精神層麵和文化層麵上徹底擊垮漢民族的那一點點尊嚴。讓他們習慣清王朝的統治。

而發生在順治朝的這幾起文字獄,最為讓人恐怖的不是他的過程,也不是他懲治文人們的手段,而是這一切隻是個開始。

作為三朝文字獄的先聲,順治朝文字獄不但在發生密度上大大超過了從前的封建王朝,其打擊的對象、打擊內容、打擊方式也大致被確定。

順治朝的文字獄隻是清朝文字獄的一次很有意義的熱身,它使得滿人從對文字獄沒有什麽概念到逐漸熟悉,並利用其作為一種民族壓迫的工具。也為後來清朝一百多年的殘酷的文字獄打下了基礎。

而作為順治本人,他雖然是個熱愛漢文化且願意用儒家思想統治這個龐大帝國的皇帝,但是他卻用極為殘忍的手段開創了一個先河,這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這為皇帝。

尹劍翔獨家心理分析:我記得馮鞏和倪萍曾經演過一個小品,馮鞏演一個傻有錢傻有錢的土大款,想買很多書,來掩飾自己是個土豹子。

其實順治皇帝也是這樣,拋開民族偏見,還有曆史上那些無論誰對誰錯的殺戮,順治帝,他已經非常努力了,他用自己的努力學習,非常想融入漢文化中來。

可是漢族的知識分子們一次又一次的用他喜愛的漢字,給了他身心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讓這個本來對自己的漢文化頗為自信的青年皇帝,突然感到了一種羞辱感。

漢人們像是在用嘲笑的方式問他,就憑這點本事嗎?土豹子,滿洲狗,你還差得遠呢。

其實,人最怕別人提及自己的缺點,順治皇帝比起別的來,更怕別人蔑視滿清是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個落後的民族,他們能夠征服中國,隻是靠武力而已。

這一切的羞辱讓順治變了,他立即用文字獄的方式處理了那些不尊重自己的文人,結果一連串殺戮和株連就產生了。

而發生在康、雍、乾三代的文字獄大體也是這些滿族皇帝對於自己所掌握的漢族文化的不自信所產生的。

特別是到了乾隆皇帝,他竟然自己做了萬餘首歪詩留給後人,貽笑大方。這些都是一個在文化上落後的民族的不自信和想努力超越所帶來的那種自卑心理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