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謀主”荀攸,當之無愧的戰術大師

操在兗州,招賢納士。有叔侄二人來投操:乃潁川潁陰人,姓荀,名彧單,字文若,荀緄之子也;舊事袁紹,今棄紹投操;操與語大悅,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為行軍司馬。其侄荀攸,字公達,海內名士,曾拜黃門侍郎,後棄官歸鄉,今與其叔同投曹操,操以為行軍教授。

——《三國演義》第十回

一提荀攸,很多三國愛好者都說他是荀彧的侄子,其實這個侄子有點遠。

荀彧的家族是嫡傳的荀氏家族,父輩號稱“八龍”,荀攸的祖父荀曇也非常厲害,雖然不是嫡傳荀氏,但也做過廣陵太守。荀曇的哥哥荀昱,是和“八龍”齊名的“八俊”之一,最後官至沛相。

荀攸和伯父荀彧雖然同在曹操的陣營中效力,但是很明顯,這兩個人對於信仰的理解和智慧特點是非常不同的。荀攸的智謀帶有很明顯的藝術特點,可以說他是當之無愧三國時代的戰術大師。

潁川出奇才

潁川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東漢末年,曹操陣營中的重要謀士大多出於此地。

荀攸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荀攸早早便失去父母成了孤兒,好在荀氏家族根深葉茂,祖父和眾家叔父合力將他撫養長大。

從外表上來看,荀攸和伯父荀彧二人可謂天壤之別。荀彧是個聰穎機智的帥哥,而荀攸在外表上絲毫看不出來是個聰明人,反倒給人一種傻乎乎的感覺。

但是,荀攸很好地詮釋了什麽叫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最基本特征就是為人非常厚道,荀攸的厚道是從七八歲時就顯示出來的。據《魏書》記載,荀攸七八歲的時候,叔父荀衢(也是位厲害的人物)有一次喝醉了酒耍酒瘋,竟然誤傷了侄子荀攸。

小荀攸不但沒有哭哭啼啼地去找大人撒嬌,反倒在平常遊戲的時候故意避開荀衢,為的是不讓荀衢知道自己受傷了。

聽聞荀攸的所作所為之後,荀衢不禁感慨,小小年紀就如此體諒別人,這就叫厚道,而厚道也是智慧的一種形式。

荀攸十三歲的時候,祖父荀曇去世了,荀曇手下一個叫張權的官吏主動找到荀家要求為荀曇守墓。守墓這事枯燥、恐怖,少有人願意前往,而張權自稱曾受過荀曇老爺子的大恩,堅持要為恩人守墓。

荀攸在一邊側眼觀看張權的表情,張權走後,荀攸對叔父荀衢說:“這個人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麽奸猾的事情!”

由於前次的“瞞傷”事件,荀衢已經暗中注意荀攸很久了,他知道這孩子雖然外表傻乎乎的,但是心非常細。於是再次招來張權問話,見張權果然目光遊移不定,已知其中有詐。

張權被荀衢毫不留情的盤問弄了個暈頭轉向,隻得一五一十交代了要求為荀曇守墓的原因。原來是因為他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為荀曇守墓的方式避禍。

這件事之後,荀衢對荀攸另眼相看,這麽多荀氏子弟,能夠這麽觀察入微的隻此一人。小小年紀就能有如此表現,而誰也不會想到荀攸這樣一個傻乎乎的孩子將是潁川之地的一個怪才。

何進執政後,想把海內名士全部集中在麾下,而潁川的諸多名士也響應了中央的號召,其地二十餘人投奔朝廷,這其中就有荀攸,他被拜為黃門侍郎。

前邊說過,何進被宦官所殺,而應何進之邀趕來的董卓也不是什麽好東西,開始了犯上作亂,獨斷專權。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章節叫《孟德獻刀》,說的是曹操刺殺董卓未遂,而謊稱自己是來獻七寶刀的故事。雖然這個情節屬於作者杜撰,但不能否認的是,曆史上確實有很多義士刺殺過董卓,而您決不會想到的是這些人中也有荀攸的名字。

荀攸雖然表麵愚鈍,卻是心中有數,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不隻心中有數,還敢作敢當。

荀攸曾策劃了一次非常著名的刺殺董卓行動。當時,他找來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人密謀,對他們說道:“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但即便他手握強兵,也不過是一介匹夫。現在我們不如直接刺殺他以謝百姓,然後據殽、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齊桓公、晉文公)之舉。”

可荀攸畢竟還是年輕,看人難免走眼,這些人中有人出賣了荀攸、何顒,二人被捕入獄。此人到底是誰不得而知,但是很明顯,除了何顒、荀攸外其他三人均有嫌疑。

麵對死亡的威脅,何顒憂懼自殺,當然他到死也沒有再吐露一個同謀者的姓名,也算是條漢子。而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荀攸的表現,這個看上去傻乎乎的人,在監獄中依舊飲食自若,毫無懼意。

可是閻王好像還沒有向荀攸招手,荀攸要感謝呂布和王允救了他一命,也要感謝這次暗殺行動的其他同謀並沒有被一網打盡,還要感謝何顒到死也沒有出賣其他同謀。

呂布和王允合力幹掉董卓後,荀攸自然是出獄了,比較可憐的是何顒——其實再挺一挺不就過來了嘛!這恐怕就是命運,有的時候真的如《紅樓夢》裏的秦可卿所說,“治得了病,治不了命”。

經過此次生死大劫,荀攸心灰意懶,辭官回家。不久李傕、郭汜攻破長安城複辟,荀攸又被征召封任城相,但是他堅決推脫,不肯就職。

荀攸心裏很明白,這種時候越是在中央就越是危險,所以請求外調,而蜀漢險固,人民殷盛,於是請求朝廷封自己為蜀郡太守,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但是由於蜀道艱險,荀攸走到一半就因為道路不通滯留於荊州,並在此定居了下來。

這個事就比較奇妙了,咱們做一個假設,如果荀攸到了蜀郡,那麽未來他會不會和劉備擦出火花呢?曆史不容假設,不過這真的是一個比較值得思考的猜想。

在本章開篇時摘錄的《三國演義》段落中,荀攸和荀彧一起來到曹操陣營,事實上並非如此。荀攸到曹操陣營的時間要比荀彧晚得多,而且也並不是通過荀彧的關係來到曹操陣營的。曹操早知荊州荀攸的大名,奉迎漢獻帝到許都後,便發信給他說:“今天下大亂,這正是有智謀的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然而您卻駐留在荊州顧盼觀望,耽誤的時光是不是太久了!”曹操讓漢獻帝封荀攸為汝南太守,令其入朝為尚書,荀攸這才來到了許都,並正式進入了曹操的視線。

曹操早聞荀攸之名,有事沒事都找他說話,每次聽荀攸慢悠悠地說話,曹操都非常高興,回來後興致勃勃地跟荀彧、鍾繇這些同樣出自潁川的名士說道:“荀攸可不是一般的人,有水平,我能夠得與他議事,天下有什麽可憂慮的呢!”而後便以荀攸為軍師。

荀攸從此便成為了曹操陣營中的重要謀士,可以說他的排位僅次於荀彧。

可是荀攸卻沒有在短期內得到曹操的充分信任,第一次獻計就被曹操無情拒絕了。

磨合期

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司機,在開上一輛新車的時候,也很難一下子就覺得順手,因為人車之間需要一個相互磨合的過程。

用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荀攸是個一等一的人才,曹操是個優秀的老板,可是人才和好老板之間也需要磨合。

建安三年(198年),荀攸隨曹操征討張繡。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不宜過快進攻,於是向曹操建議說:“張繡與劉表聯合,互為掎角之勢,但是張繡人馬靠劉表供給,時間一久,劉表力不能支,必然與張繡分裂。不如緩兵以待其變,若急切進攻張繡,劉表拚死相救,我軍必定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

可是曹操忘不了長子曹昂和大將典韋都是死於張繡之手,而他也自信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戰鬥,所以拒絕了荀攸的建議,與張繡展開會戰。

不出荀攸所料,見張繡被曹操圍攻,劉表馬上派兵支援,曹軍果然失利。探聽到袁紹將要襲擊許都的消息後曹操趕忙率軍撤離,花了足足兩月時間才撤回許都。

回到許都後,曹操不好意思地對荀攸說,當初沒有用你的計策才至如此啊!荀攸不但沒有埋怨曹操,反倒貼到曹操身邊,跟他耳語了幾句。

荀攸說了些什麽不得而知(荀攸的大部分計謀都失於記載),曹操怎樣執行荀攸的計劃曆史上也沒有明載,但是《三國誌》卻明確記錄了這麽一句話:“乃設奇兵複戰,大破之。”

采用荀攸的計策後,曹軍便大破張劉聯軍,一向多疑的曹操從此開始信任荀攸,而荀攸也確實沒有辜負曹操的信任。

一段時間的修整之後,曹操開始討伐呂布,攻打下邳,這是曹操與呂布的最後決戰,但是在做出作戰部署前,曹操還是對呂布軍團心有忌憚。

此時荀攸緩緩走出謀士的行列,說了這麽一番話:“劉表和張繡剛剛被我們打敗,他們不敢輕舉妄為。呂布雖然驍猛,卻害怕袁術在後邊偷襲,而橫淮、泗間這些地方的豪傑對呂布也沒什麽好感(指劉備等陶謙的老部下),肯定會響應主公您。到那時,呂布眾心未一,我們便可一戰而勝。”曹操聽後拍著大腿喊道:“善!”

果然不出荀攸所料,劉備、臧霸等人在後方搗蛋,令呂布麻煩不斷。呂布連戰連敗,隻好退守下邳。

可以說,呂布一直是個流寇,沒有固定的居所,而當他開始依賴一個根據地的時候,也就是他失敗的開始了。

但是,率先堅持不住的是曹操,一來是曹操的糧食實在是不夠了,二來是曹軍人困馬乏,難以繼續堅持。

死死咬做一團的兩隻野獸,誰先鬆口就會被對方撕得粉碎。此時荀攸和郭嘉同時站了出來:“曹公啊,你一定要堅持住!”

荀攸說道:“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敗,銳氣已無。三軍以將為主,主帥都堅持不住了,他的軍隊一定是毫無戰意。現在呂布士氣尚未恢複,陳宮謀之未定,奮進急攻,一戰可定。”

解決問題未必隻靠蠻力,世界萬物都是可以運用的。隻要運用得當,山川河流都可以變成千軍萬馬。為了給曹操吃一顆定心丸,荀攸先去看了下邳的地勢,下邳城地處低窪之地,而沂、泗兩條水係都在下邳附近。見此情形,荀攸大喜:原來下邳城外還暗伏著這樣兩支大軍,怎麽之前自己就沒有想到呢?

荀攸向曹操進獻了引水灌城的計策,曹操聞聽後不住點頭。

本就不大的下邳城被水灌了之後更是淒慘,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就像是一個燒杯盛滿了水,而這些水除了溢出來沒有別的出路。

下邳的城牆雖然頂住了曹軍多日的攻擊,卻沒有頂住河水的浸泡,短短幾日之後,城牆轟然倒塌。

城破之日,已經在大水中浸泡多日的呂布終於被活捉了。

常言道,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可惜呂布不是蛟龍,在水中卻是無計可施,隻得束手就擒。

隨著呂布、高順、陳宮等人的被殺,曹操取得了對呂戰爭的徹底勝利,和荀攸的磨合期也宣告結束。

曹操不無感慨的評價荀攸:“即使是顏子、寧武這樣的古代大聖賢,也不過如此!”而對於荀攸而言,這還隻是個開始。

官渡鏖戰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

在這場戰爭中,荀攸實際起到了一個優秀的執行者的作用,而一個優秀的執行者往往可能改變戰爭不利的局麵。

官渡之戰的第一個戰場是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在這裏《三國演義》把一切功勞都記在了關羽頭上,其實白馬之戰的勝利應該完全歸功於荀攸。

建安五年二月,袁紹仗著兵多將廣,首先派大將顏良對白馬展開圍攻,白馬告急。

曹操隻好親率大軍來到白馬,在部隊正向前開進時,荀攸看到了白馬的袁紹陣營,不禁一陣唏噓。人過一萬無邊無沿,人過十萬徹底連天。白馬地麵上到處都是袁軍的營寨。

荀攸馬上建議曹操,這場仗絕不能硬拚,曹操也是皺眉,他知道如果硬拚的話,即便能打勝,肯定也會損兵折將。

人人常問,怎樣的人才能被稱為軍事家?

在我看來,軍事家有三種,一種是理論家,比如孫武,能夠把複雜的戰爭總結出規律來;一種是實踐家,無論多難多複雜的戰爭,他都可以取勝,比如白起;第三種軍事家是謀略家,這種人從不會硬拚、不會以生命的代價去換取勝利,他們總是試圖用最少的投入換取最大的勝利,近代解放戰爭當屬林彪是這樣的將領,而在三國時,無疑荀攸就是這種人的代名詞。

仔細分析了形勢後,荀攸為曹操製定了聲東擊西的戰略,他認為白馬袁紹的兵多,要想辦法令其分散兵力,所以勸曹操引大軍先到延津,虛張聲勢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袁紹得報在延津發現了曹軍,以為中了曹操的奸計,馬上命令駐守白馬的顏良向西分兵救援。

顏良聽從命令,撤走了大部的軍隊支援袁紹。而讓顏良沒有想到的是,此時已經有兩個人站在了他的對麵。

一個是那個降漢不降曹的關二爺,而另一個是剛剛從呂布陣營投降曹操的大將張遼張文遠。顏良剛剛調走軍隊,這一對虎將就率領騎兵衝向了顏良的陣營。

這一仗打得很突然,顏良被打得措手不及。關羽在這次突擊中立下了奇功,陣斬顏良於馬下。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知道這隻是一次無關痛癢的勝利,因為戰爭一直都還是在自己的內線燃燒著,袁紹除了顏良外,並沒有損失什麽。

所以,頭腦清楚的曹操立即率六百騎兵押送糧草輜重沿河西退,以免被敵人撈去勝利果實。

可是怕什麽來什麽,袁紹見顏良被殺,才知道自己中計,派騎兵六千追來。由於曹操軍隊押運糧草,所以走得慢,被趕上了。

諸將都非常驚慌,紛紛建議曹操扔下輜重,趕快撤回大營。荀攸馳馬趕到曹操麵前說道:“這正是殲敵的好時機,為何要退呢?”

曹操知道荀攸有了主意,於是聽從他的建議,命士兵解鞍放馬,丟棄輜重,引誘袁軍。

袁軍發現大量的輜重,以為曹操已經棄物而逃,所以紛紛下馬爭搶,一時亂作一團。

荀彧和郭嘉都在曹操能夠戰勝袁紹的論斷中說過,袁紹軍紀散漫,而曹操軍紀嚴明,這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的優勢之一,恐怕二人都是在這場戰爭中悟出這個道理的。

曹軍的騎兵都在遠方注視著這隊袁軍,隨著曹操一聲令下,騎兵在前,步兵在後,一舉擊垮了這六千袁紹軍,袁紹的另一員大將文醜也死於亂軍之中(正史中沒說關羽參與了這場戰爭,所以文醜應該不是關羽所殺)。

至此,曹操在戰略防禦階段取得了空前勝利,並且未有特別嚴重的損失,這就為官渡之戰的最終勝利奠定了物質上的基礎。

官渡之戰正式展開後,經過多日的鏖戰,曹操軍糧日漸減少。無糧心慌,這是人之常情,可是荀攸想的是,我要你袁紹比我還慌。

所以他立即向曹操獻計:“袁紹運糧至此,押送糧草的將領韓猛銳而輕敵,必可破之。”曹操問荀攸誰可以擔當破敵大任,荀攸說:“徐晃最合適!”曹操於是派徐晃、史渙兵分兩路合擊韓猛,並燒毀了他所有的輜重。

接著,許攸來降,並把袁紹的糧草基地所在地這個高級機密告訴了曹操,並說袁紹派淳於瓊等率領萬餘兵馬運糧,這些運糧兵將領驕縱、士卒懶惰,攻打他必然可以戰勝。

聽了許攸的話,很多人感覺到很疑惑,作為袁紹的重要謀士,許攸會這麽輕易地投降曹操嗎?這是不是詐降呢?

荀彧曾說過許攸日後必反袁紹,見許攸來降,荀攸一方麵佩服伯父的論斷,另一方麵對許攸的投降堅信不疑。

當曹操麵對許多人的質疑的時候,荀攸和賈詡力主一戰,因為無論真假,這都是曹操最後的機會了。

曹操把荀攸和曹洪留下守住大營,而自己親率騎兵朝烏巢而去,果然如許攸所說,淳於瓊是個非常驕傲卻沒有什麽本事的將領,很快被曹軍斬於陣前。

就在曹操攻擊烏巢的時候,曹軍的大本營也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袁紹的重要將領張郃、高覽來降。先是許攸,後是張郃、高覽來降,當時曹操烏巢大捷的消息還沒有傳到曹營,所以曹洪對這些先後來降的袁紹部將非常懷疑,遲遲不敢接納。同在中軍營鎮守的荀攸聽說後,馬上找到曹洪說道:“張郃是因為他的計策不被袁紹用,憤怒而來,為什麽疑惑?”曹洪見曹操獨把荀攸留在大營中,知道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也知道他的智謀過人,所以就接受了張郃、高覽的投降。

這二人後來都成了曹操的重要將領,張郃更成為曹操的心腹大將之一。

當曹操攻破烏巢,將烏巢糧草一把火燒了個幹淨後,袁紹軍心大亂。很多人要問,曹操為什麽不把袁紹的糧草運回來使用,而是要全部燒掉,太可惜了。

原因很簡單,糧草太多,而曹操的部隊是輕軍突擊,沒有帶裝運糧草的車輛,就算找到車輛來運這些糧食,等袁紹反應過來後,一定會夾擊曹操,那樣曹操就危險了。這就是智慧,即便前邊有巨大的利益,也不會改變原有的戰略意圖。

火燒烏巢後,曹操迅速率兵回到官渡,荀攸向曹操建議:“不要停下!現在是乘勝追擊的好機會。可以散布謠言,稱說我軍正在調撥人馬,我軍可派兩支部隊佯攻,一路攻取鄴郡,另一路攻打黎陽,做出要斷袁兵歸路的樣子。以袁紹的多疑性格,必會信以為真,分出兵力阻擊我軍。我方可乘他調兵拔寨之時,集中主力部隊急攻袁軍營寨的中心。袁紹的軍隊本就沒有什麽鬥誌,這樣一來,定能一攻而破。”

曹操覺得有道理,立即采用荀攸的計謀,出動人馬,四處散布謠言。聽到消息後,袁軍大亂,有人急忙報告袁紹:“曹操分兵兩路,一路往鄴郡,一路去黎陽了。”

袁紹也是不長記性,竟然信以為真,慌亂之中派兵十萬連夜急行軍,分別援救鄴郡和黎陽。曹操集中大隊兵馬乘虛而入,衝向袁紹營寨。袁軍本來已無鬥誌,官兵四處逃散。袁紹連盔甲都來不及披上,帶著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軍在後緊追不舍。為了渡河逃命,袁紹將車輛輜重全部丟棄,隻帶隨身騎兵八百多人一同逃往黎陽,曹軍獲得全勝。

分兵襲擾,引開敵人主力,再以優勢兵力強攻敵人的陣營,這就是荀攸戰術體係的核心。

有人會問了,如果袁紹沒有上當,堅守大營會怎麽樣?那我想,曹軍對鄴郡和黎陽的攻擊馬上會從虛招變成實招。那樣的話,袁紹照樣會顧此失彼。

有人可能又有疑問,為什麽曹操一開始不采取這樣的戰術?其實這就是對戰局的觀察,這種分擊戰術隻有在敵人軍心大亂、六神無主的情況下才會管用,否則即便有再多的虛招,袁紹自巋然不動,那樣的話,一切努力就都白費了。

建安七年(202年),荀攸跟從曹操討袁譚、袁尚於黎陽,雖然大獲全勝卻沒有斬草除根。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剛剛要去征討劉表,袁譚和袁尚哥倆就爭奪冀州的統治權大打出手。

袁譚不是袁尚的對手,派辛毗向曹操請降求救,曹操接受了袁譚的歸降,而後問部將:咱們是該先打劉表呢,還是先打袁尚?

大多數部將都認為劉表強,打就應該打強的,袁譚、袁尚他們的老爹咱們都不怕,怕他們幹啥?一邊呆著去吧!

前邊說過,在這個問題上荀彧反對過,因為他不想曹操這麽快統一天下,而荀攸也姓荀,他們的血管中留著同樣的血,對漢室的忠誠之血,所以他也不同意先攻伐劉表,他對曹操說道:“天下大亂,劉表坐領江漢之間,大家都知道他並沒有稱霸四方的誌向。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十萬,袁紹以寬厚得眾心,想使其二子和睦以守其業,現在他們兄弟反目成仇,已經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了。若二人合,則難以攻打。如果現在趁亂攻打,河北就可趁此機會迅速平定,機不可失啊。”

曹操見伯侄二人說的幾乎一樣,便開始幫助袁譚攻擊袁尚。袁尚是個被驕縱慣了的富二代,別看窩裏鬥很厲害,但是遇到曹操卻一點抵抗力能力都沒有。後來袁譚叛亂,荀攸又跟從曹操在南皮斬殺袁譚。之後,冀州徹底落入了曹操之手。

遺憾的是,和伯父荀彧一樣,在官渡之戰後,荀攸就再沒有什麽驚豔的表現了。不過荀攸的韜光養晦,卻和他的伯父荀彧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轉變

在最初的時候,荀攸也是讚成維護漢室的,但和荀彧不同的是,荀攸對於天下大勢的判斷更為理性。

當一種堅持已經無法改變大勢的時候,許多人選擇了轉變,這種轉變絕不是當漢奸那種叛變,而是在理智判斷大局之後的順勢而為。

荀攸何等聰明,他明白,赤壁之戰後荀彧幾乎不發一言,正是在無聲地對抗曹操。官渡之戰之後,荀攸也開始琢磨,一旦曹操真的有了取代漢室的意思,自己該站在哪一邊呢?

按理說,荀家世代漢臣,荀攸也是讀著聖賢之書長大的,理應為漢室盡忠。問題是這個已經超過了四百年的大漢王朝是不是已經過了質保期,到了腐朽不可救藥的程度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自漢靈帝以來,宦官專權,內政動**不安,三公人選不停變換。然後又出現了嚴重的黨爭,先是以宦官張讓為首的鴻都門學壓製太學,然後是宦官和外戚掐得你死我活。大貴族趁機競相兼並土地,百姓失去土地流離失所,生活極為困苦。各路地主豪強互相攻伐,死傷人數可以以百萬計。

這樣的時代,難道還要繼續下去嗎?必須要找一個強勢的人物結束這個時代,而就當時的情形來看,曹操無疑是結束亂世的最合適人選。

荀攸逐漸轉變了觀念,從渴望維護正統、匡扶漢室,轉變到寄望於結束亂世、拯救萬民。

天下需要荀彧一樣的殉道者,隻有這樣的人存在,天下才會有人堅持正義,才能再次使這個世界回到正軌上來;天下同樣需要荀攸一樣的轉變者,因為在原有的統治秩序下,這個世界隻能走向滅亡,需要有人站出來改變世界原有的軌道,讓他重新走上新的正軌。

官渡戰後,荀攸也選擇了沉默,但是他的沉默與伯父不同,他是在默默地支持曹操。荀攸放棄了在前線的謀劃工作,改為負責軍中典選舉、刑獄及監軍。曹操對他的新工作也十分滿意,稱“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下令論功行賞:“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荀彧)是也。公達(荀攸)其次也。”荀攸增加封地四百,並前七百戶,轉為中軍師。

這就是說,荀攸是荀彧之後的二號人物。可見荀攸雖然遠離了謀略的舞台,但依然在曹操的心中有著重要的位置。

曹操曾讓曹丕以尊師之禮敬荀攸,而曹丕也真正做到了奉老師為君父的禮儀。當荀攸生病時,曹丕甚至獨拜床下問候。荀攸得到曹氏如此禮遇,《三國誌?魏書》中絕無二例,而《三國演義》中說荀攸受到荀彧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非正常死亡的說法,是演義的,並非史實。

建安十八年(213年),荀攸以中軍師的身份在董昭的策動下領導群臣上表,勸進曹操尊魏公、加九錫。七月,魏國正式建立。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的官職,荀攸受封首任尚書令。

前次荀攸被封為中軍軍師,同樣受封還有前軍師鍾繇、左軍師涼茂和右軍師毛玠。這個以荀攸為首的團隊很好地完成了丞相府中的行政任務,並在魏國建立後順利過渡為魏尚書台,荀、涼、毛分任尚書台最重要的尚書令、尚書仆射、吏部尚書,組成魏初的政府機構總理內閣,鎮撫新都。

可是天意弄人,正當荀攸拋去所有顧慮,準備重新走向前台,幫助曹操謀劃軍事的時候,他卻在跟從曹操征討孫權的路上突然去世了,時為建安十九年七月,荀攸做尚書令還不到一年,享年五十八歲。

曹操曾經哭過兩個謀士,一個是早年死去的郭嘉,另一個正是荀攸。每次提起荀攸,曹操總是以淚洗麵。

曹操不是劉備,江山是哭出來的,曹操很少流淚,而當他流下眼淚的時候,我相信這份情感的真實。

荀攸和鍾繇是潁川同鄉,二人不僅同時出道,又相互舉薦,私交甚密。相麵奇人朱建平曾給荀、鍾二人相麵說:“荀攸雖然年紀比鍾繇小,不過他一定會將身後之事托付鍾繇。”

鍾繇聽後打趣荀攸:“死後你就別擔心了,我把你的漂亮老婆阿騖嫁人。”不想荀攸真的死在了鍾繇之前,其子荀緝年幼,於是鍾繇負責管理荀攸家務,並幫荀攸遺孀阿騖改嫁。

荀攸一生共為曹操提出過十二條奇謀,這十二條奇謀都是在曹操的帷帳中的秘密計劃,大多不為人知,就連荀攸的兒孫們也未曾聽荀攸提起過。而這些奇謀隻有鍾繇最清楚,可是鍾繇為荀攸撰寫文集尚未完成便去世了。裴鬆之說,鍾繇是在荀攸死後十七年才去世的,什麽樣的書也應該完成了,這肯定是荀攸死時囑托過鍾繇不得將奇謀外傳,鍾繇才沒有寫進書裏。

荀攸雖然沒有把生前的智謀留給後世,卻也在尚書台百忙之中著有史書《魏官儀》流傳於世,我們可以在其中了解荀攸其人,也算是一種補償。

正始五年(245年)冬,魏帝曹芳下詔祭祀荀攸於太祖廟庭,追加荀攸諡號敬侯。荀攸善始善終,而且名聲不錯。正如曹操對他的評價:“(荀攸)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智可及,愚不可及。”

大智若愚也成為了荀攸形象的最好描述。

荀攸的悼詞:

荀攸是曹魏智囊團中的一個異類,如果把他丟在人群中,實在是難以辨認,因為他是那麽的普通,但是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曹魏的未來,他又是那麽重要。一個極其重要的人,卻可以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遺忘,這其實就是一種酷似變色龍的保護色。

在三國時期,謀略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純智謀,而是人格的體現。荀攸把智謀和道德演繹得非常完美,即便是他為曹操服務了一輩子,即便是後世曹操變成了大白臉,他的形象卻依然不倒,被稱以“謀主”的稱號,被小說說成是維護漢室的君子。

曹操愛才,身邊有才的小人也不在少數,荀攸得寵,一定會引起他人的嫉妒,但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破之地。這就是荀攸,永遠是這麽深不可測。

更關鍵的是,對於維護正統和拯救黎民這兩種思想,荀攸做出了更為先進的選擇。他毅然拋棄了家族的正統理想,選擇幫助曹操徹底結束這個亂世。

隻可惜天意弄人,當年在董卓的牢房中都沒有倒下的荀攸,卻在自己事業即將到達頂峰的時候突然離世,曹操最終沒有統一天下,也和荀攸的死不無關係。

這就是命運,是上天對人才的一種妒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