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首席謀士荀彧,到底該不該堅持自己的理想?

操以是告彧。彧曰:“漢以火德王,而明公乃土命也。許都屬土,到彼必興。火能生土,土能旺木:正合董昭、王立之言。他日必有興者。”操意遂決。

荀彧曰:“將軍勇則勇矣,不知用謀。今許都新定,未可造次用兵。彧有一計,名曰二虎競食之計。今劉備雖領徐州,未得詔命。明公可奏請詔命實授備為徐州牧,因密與一書,教殺呂布。事成則備無猛士為輔,亦漸可圖;事不成,則呂布必殺備矣:此乃二虎競食之計也。”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謀士,在《三國誌》中,他的傳記排在了曹營謀士中的第一位,而且他的事跡在《後漢書》和《晉書》這些正史中也都有記載,後世的許多野史也對他倍加推崇,這說明荀彧這個人物在漢末這段曆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但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卻沒有給他一個單獨表演的機會,從《三國演義》的目錄中就能看出,沒有一回目錄是單獨留給荀彧這樣一個重要人物的,荀彧的事跡散落在《三國演義》整部書中,讓大家感覺這個人出場很多,卻不很出彩!

那麽荀彧在正史中到底是一個怎麽樣的人呢?在三國這段曆史中的地位如何?在曹操的陣營中起到了什麽樣的作用?

“留香荀令”

在許都中,人們隻要聞到一股淡淡的蘭花香氣,就知道荀彧來了。

在老版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導演找了個其貌不揚的老頭來演荀彧,其實這並不符合荀彧的形象。

其實,曆史上的荀彧,年輕時是個帥哥,中年時是個型男,晚年時是個時尚老頭!而且他還好熏香,久而久之身上總是帶著一股蘭花的香氣。據《襄陽記》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

從此之後“留香荀令”與“擲果潘郎”一樣,成為帥哥的代名詞。

荀彧,字文若,豫州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氏家族在後漢,那可是占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

荀彧的祖父叫荀淑,那是在《後漢書》的傳記中留下過十分詳盡記載的人物,他活躍在漢順帝和漢桓帝的時期。他有八個兒子,這他們都很厲害,號稱“八龍”。

荀彧的父親荀緄排行老二,官至濟南(今山東曆城東)相。他的六叔叫荀爽,這個人最為有名,據說十二歲時,經史典籍無一不通,其官位至司空。

最重要的是,荀氏家族的人都是忠於漢王朝的,荀爽見董卓專權,禍亂朝政,竟然辭去官職,遁去隱居。

荀彧從小以六叔作為自己的榜樣,正是由於從小受到這種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讓荀彧的人生充滿了矛盾,因為他遇到了曹操!

荀緄是個比較怕事的人,當時宦官專權,他怕自己官位低微,人單勢孤,所以想找個有權勢的人家聯姻。正好,中常侍唐衡有個女兒,一開始他想把女兒嫁給汝南傅公明,可是不知道為什麽傅公明就是不娶,唐衡見荀緄正在給兒子找媳婦,就把女兒嫁給了荀彧。

這事成為荀彧的一個汙點,很多人都指責荀彧父子,說他們攀附權貴,可是給《三國誌》作注解的裴鬆之卻不這麽認為。他認為既然荀緄也是八龍之一,那肯定不是湊數的。然後又舉了春秋時期的例子,鄭國的公子忽拒絕齊國的文薑,最後遭致身死國衰的下場。所以,裴鬆之認為,有勢力的家庭跟你結親,為什麽不幹呢?就為了成全一個不攀附權貴的清高名聲?

經過一段短暫的質疑聲後,一個人的出現,讓這些質疑聲全部消失了。

漢末的名士們有個特點,愛到處溜達,發現自己喜歡的人就要評價兩句,這次出場的名士是南陽的何顒。當何顒溜達到荀彧的老家許昌時,見到了青年荀彧,大為震驚。

哎呀!世間還有這樣的青年才俊,然後留下了一句話:“王佐才也。”

就像今天的炒作一樣,一個成名已久的明星捧紅了一顆新星,自從何顒說完這話後,對荀彧的所有質疑都停止了,《後漢書》上記載的原因是:“少有才名,故得免於譏議。”

前文講過,在漢朝時,想當官有很多種選擇,荀彧的家庭背景很好,完全可以選擇靠背景或是捐錢兩種方式當官。

可是荀彧沒有,他和曹操一樣,是舉孝廉,是憑其品德高尚,得到地方官的認可才推薦給政府的,這是難能可貴的。

永漢元年(189年),荀彧做了第一個官職“守宮令”,職位比較小,但是卻有一個無比巨大的優勢。

守宮令的主要職責就是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東西,有點像皇帝的私人文件保管員,也就是說無論什麽重要的文件,荀彧先看到。

當時漢室衰微,皇帝無能。同年九月董卓就廢了少帝劉辯。十一月,董卓自立為國相,開始了專權的歲月。

荀彧很看不慣這些,所以要求外調,到地方去做個小官。他被任命為亢父(今山東濟寧南)令,但是事情的發展越來越出乎意料,董卓做得越來越過分,荀彧看到國家已經被奸臣所控製,在哪當官都不會有前途,所以選擇了辭官。

荀彧躲了,回到家鄉,此時,四方戰事已起,整個中國呈現一種動亂。許昌正處於中原腹地,戰亂一開,此地肯定是受戰火侵襲最嚴重的地方。

荀彧在家鄉聞到了血腥的味道,這裏非常有可能變成一個人間煉獄,成為各路人馬殺戮的主要戰場。所以,荀彧對潁川附近的百姓們說道:“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三國誌?魏書?荀彧傳》)

中國人骨子裏非常戀家,不是萬不得已無法生存的時候,誰也不願意離開故土。冀州(今河北臨漳西南)牧同鄉韓馥派人來接荀彧,荀彧苦苦相勸,讓鄉親們和自己一起走,卻無人願意相隨。

荀彧見眾人意誌堅定,不再勸說,獨自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當時的天下是一天一個變化,“城頭突變大王旗”的事到處都是,沒等荀彧來到冀州,冀州牧就換人了,袁紹全麵接收冀州的大小事務。

不過還好,荀彧成名已久,袁紹也非常尊敬他,見其前來非常高興,待之為上賓。荀彧到這才發現,原來這裏熟人蠻多的,他的弟弟荀諶早就在袁紹手下當謀士了,同鄉辛評、郭圖也是久負才名,同樣在袁紹手下為謀臣。

荀彧並沒有被袁紹陣營中表麵的繁榮現象所迷惑,他通過仔細觀察得到了和後來郭嘉所作的相同的結論。

袁紹成不了大事!

這有點像搞對象,感覺不合適就趕快分手,不要拖拖拉拉。荀彧再次帶著自己的家族走了,去投奔當時還非常弱小的曹操。至於他為什麽去投奔曹操,史書無載,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第一批來投奔曹操的知識分子(除了曹氏家族的人之外)。

當然,我們知道這樣的投資是有風險的,荀彧的決定非常具有挑戰性。有點像買股票,曹操這支股票當時還是一支在低位運行的垃圾股而已。

可是在荀彧看,曹操就是一支潛力股,所以他義無反顧地投奔了曹操。曹操見到荀彧後,也非常高興,這種高興和袁紹不同,這是一種智者對智者的欣賞,而不是袁紹那種對於才名的崇拜。

經過一番高談闊論,曹操大悅,拉住荀彧的手說道:“你真是我的張良啊!”(《三國誌?魏書?荀彧傳》:“吾之子房也。”)

曹操任荀彧為司馬,這一年,荀彧隻有二十九歲。當時董卓挾天子,**威天下。曹操問計於荀彧,你怎麽看董卓這個家夥?

荀彧說道:“董卓太過暴虐,必然以失敗告終,他自己也沒什麽能耐的。”之後董卓派李傕等出關東,虜略各地,一直燒殺搶掠到潁川、陳留,因為董卓被殺而撤兵。荀彧勸誡過的那些鄉人多數死於這場戰亂。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不聽智者言,倒黴是當然!

事實再一次告訴我們,有“智”不在年高!

兗州變亂

跟隨在領導身邊的人,常常給人兩種印象。

首先,這個人絕對不可以小看,因為他是領導最信任的人。其次,伴君如伴虎,這個人會有好下場嗎?

荀彧就很好地詮釋了這種常常要跟隨在領導身邊的人到底是怎樣的工作狀態。

荀彧來到曹操身邊的第二年(192年),曹操領兗州(今山東金鄉西北)牧,後又被封為鎮東將軍,曹操走東闖西的這段時間裏,荀彧一直以司馬之職跟隨在他的左右。兩個人一段長達二十多年的階級感情,就是從這裏起步的。

董卓死後,天下大亂,各路諸侯開始了互相攻伐,而曹操也正式開始了他掃平北方的戰略構想。

曹操的第一個目標是陶謙。

陶謙,字恭祖,東漢末年的大軍閥之一,因為鎮壓青州、徐州一帶的黃巾起義有功,升任徐州牧。

在曹操的戰略構想中,陶謙雖然占據兵家的必爭之地徐州,但是曹操打骨子裏看不起他,並沒想把他作為第一個目標。一切隻是因為一件事情,那就是曹操的老爹曹嵩,死在陶謙的手中。

曆史對待這件事情非常的矯情,《三國演義》本著尊劉貶曹的思想,依照《後漢書》和《吳書》的記載說陶謙是一時失察,他的部將張闓見財起意,殺了正在搬家的曹老太爺及曹操弟弟的全家。

《三國誌》中的說法是,曹嵩的死及曹操家族的遇害就是陶謙指使部將幹的。

曹操很可能是為了掩飾後來的徐州屠城,特意給陶謙抹黑。《三國演義》本著矯枉過正的態度,又把這事給扳了回來。

不過不管怎麽說,陶謙對於曹嵩的死都應該負有連帶責任。誰殺了誰老爹,你都不能讓他的兒子冷靜,即便你說那是誤殺。

曹操第一次攻打徐州,是在初平四年(193年),這次戰爭尤為殘忍,曹操的青州軍就是由當年被陶謙打敗的黃巾軍整編的,雙方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大戰一場,陶謙大敗,損失了數萬人,陶謙隻好退居到了郯(今山東郯城北),然後是閉城死守。

陶謙的丹陽兵也是一支非常強悍的兵種,雖然野戰不利,但是依險死守,曹操一時也沒有什麽辦法。

因為糧草殆盡,曹操隻好退兵,但是卻做了一件讓他蒙上陰影的事情。

為了泄憤,他竟然在回師的過程中,將取慮、雎陵、夏丘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少,全部屠殺。

“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複行跡。初三輔遭李傕亂,百姓流移依謙者皆殲。”(《後漢書?陶謙傳》)

這件事情不隻惹怒了陶謙,還有一直以正義化身自詡的劉備,甚至是已經是喪家之犬的呂布。因為他們都更有理由來保衛徐州的百姓。

更重要的是曹操的屠城還惹怒了一個人,他叫陳宮。陳宮此人,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個忠義之人,《三國演義》中說他是因為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又無頭腦地冒出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才去投奔呂布的。

其實並非如此,陳宮一直都在曹操身邊,隻不過他沒有像荀彧一樣得到重用。而讓他對曹操徹底失望的是徐州大屠殺。

興平元年(194年)夏,曹操再次出發了,目標還是已經滿目瘡痍的徐州。再臨出發前,他看看了身邊的人,然後把一直不離左右的荀彧留在了兗州,任命他為留事,負責一切的留守事務,這是曹操對於荀彧的最大信任,把他的大本營交給荀彧管理,曆史證明,這是一個英明的決定。

曹操前腳剛走,後方就有人打起了鬼主意。張邈和陳宮二人立即叛亂,要和呂布裏應外合,奪占曹操的大本營。

兗州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這裏的兵馬幾乎都被曹操抽調走了,留下來的兵力少之又少。

呂布已經到了兗州城下,張邈派使臣劉翊來忽悠荀彧:“呂將軍是來幫助曹公打陶謙的,請您給點軍糧!”

曹操陣營中是一幫貼上毛比猴還精的謀士,他們都非常疑惑。劉翊找到的是不貼毛也比猴精的荀彧,荀彧早就覺得張邈這家夥不是東西,遲早必反,呂布多半是他叫來的。

荀彧一邊召集城內僅有的一點軍隊開始布防,一邊快馬召東郡太守夏侯惇前來救援。可這樣的布置也顯得晚了,因為張邈和陳宮的叛亂是蓄謀已久的,所以兗州諸城已經開始響應歸附呂布了,掌握地方兵權的督將大吏多與張邈和陳宮通謀。

形勢可謂是千鈞一發,就在此時,夏侯惇趕到了,飛快趕來的原因除了兗州形勢危急外,還因為曹操的所有家眷都在兗州的鄄城(今山東鄄城北)。

夏侯惇正巧在路上碰上呂布的軍隊,雙反一陣激戰,事實再一次證明論單打獨鬥,呂布很厲害,但是論打仗,呂布很菜鳥。

全師而來的呂布被隻有一郡兵馬的夏侯惇打得大敗,夏侯惇迅速進入兗州城,誅殺了十幾個叛亂的人,人心惶惶的局麵才穩定住。

可是夏侯惇的兵馬也沒有多少,兗州依然在風雨飄搖之中。

而在此時,豫州(今安徽亳州)刺史郭貢率眾數萬至城下,這數萬人是問題的關鍵,如果這數萬人已經歸附呂布,那一切都完了。但如果是來救援兗州的,那所有的一切都將轉變,即便是他兩不想幫,對呂布來說也是個震懾。

郭貢此時在城下發出邀請,要求城中最高掌管荀彧出來和他見麵,荀彧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可是其他人並不認為荀彧該去見郭貢,他們很害怕,認為郭貢早已經想呂布投降,所以都勸荀彧不要去,夏侯惇也上前勸道:“先生,您是這一州的鎮守者啊,去的話肯定有危險,不可以去。”

荀彧看了看剛才還在戰場上威風八麵大敗呂布的夏侯惇,這樣經曆過九死一生的戰將,現在也是一臉愁容,可見形勢確實非常危急,便安慰他道:“郭貢與張邈不是一類人,而且平常這兩個人也沒什麽來往和交情,現在火速前來,實際是沒拿定主意,他是試探我們來的。趁他沒拿定主意說服他,即便他沒有為我所用,讓他保持中立也不錯。如果我不出去,郭貢一定認為我們懷疑他,一怒之下跟張邈合謀去了,那樣的話我們就危險了!”

荀彧就這樣走到了郭貢的麵前。他身後什麽都沒有,而郭貢身後是幾萬人馬,他毫無驚懼之色,而郭貢此時心裏已經開始發虛。

和荀彧對過眼神後,郭貢服了,看來鄄城早有準備,不易攻打,郭貢率領本部人馬灰溜溜地跑回豫州去了。兗州算是躲過了一場大危機。

雖然此時,兗州大部分已經淪陷,但是仍有很多城池在左右搖擺之中,呂布隻是隻喪家之犬而已,就是給他外圍這些城池,他也未必待得住。也就是說,隻要說服鄄城周圍的城池堅守,收縮兵力,等待曹操回來不是沒有可能。荀彧和程昱商量,於是荀彧派程昱去遊說(程昱如何遊說三城的故事在後麵程昱的章節會詳加記述)了範(今山東範縣南)、東阿(今山東陽穀東北),再加上鄄城,兗州的三座大城被保留了下來,這就為曹操的回師贏得了時間。

曹操得到兗州告急的軍情,立即從徐州回師,在濮陽(今河南濮陽)大敗呂布,呂布隻好向東逃竄。

這是一場偉大的勝利,雖然曹操沒有攻占徐州,但是卻保住了自己的根,而這一切都要拜荀彧在關鍵時刻的冷靜與沉著。

從此,荀彧的指揮被打下了一個深深的烙印,那就是老辣!

橫掃中原

經曆了兩次大劫後,陶謙雖然勉強保住了徐州,但是卻付出了數萬兵馬,還有數十萬百姓的生命作為代價。

這場戰爭也不是沒有收獲,陶謙認識了一個仗義的青年,這就是劉備,當時還在公孫瓚陣營中的劉備,率領手裏僅有的一千多兵馬對陶謙施以援手。

很多人都在問劉備,這是為什麽?劉備的回答隻有兩個字,道義!

陶謙見劉備兵馬實在太少,就送給劉備四千丹陽兵,丹陽兵是三國曆史上厲害的精兵之一,是可以和曹操的虎豹騎相提並論的以凶猛見長的兵種。

陶謙挽留了劉備,而劉備也確實不想跟著沒什麽前途的公孫瓚混了,一個想留,一個願留。陶謙給劉備豫州刺史這樣的官職,讓劉備去守護小沛,實際就是把劉備放在抗擊曹操的第一線上。

可是,比較諷刺的是,上一節提過的郭貢才是名副其實的豫州刺史,而劉備手中其實隻有可憐的,他的高祖(劉邦)的老家小沛(江蘇沛縣)而已。

陶謙此時已經六十三歲,他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臨終前他找來糜竺,立下遺囑,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劉備成為了那個幸運兒。

陶謙變成了劉備,麵對對手的轉換,曹操絲毫沒有在意,因為他的眼中是徐州,而不是徐州由誰鎮守,況且他曾經不隻一次打敗過劉備,怎麽會怕他呢?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擊敗侵入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呂布軍。五月,曹操向駐軍巨野(今山東巨野東北)的呂布部將蔣蘭、李封發動攻擊,呂布親自援救,被曹操擊敗,撤退而走。曹操殲滅巨野守軍,斬蔣蘭、李封,乘勝進駐乘氏(今山東巨野西南)。從理論上來說,呂布暫時不會對曹操的大本營兗州造成什麽威脅。

於是,曹操製訂了先攻取徐州,再消滅呂布的計劃,第三次遠征徐州的行動即將展開。可此時老辣的荀彧攔住了曹操。

荀彧說道:“當初,漢高祖劉邦據守關中,光武帝劉秀據守河內,都是要先鞏固根據地來平定天下,這樣的話,進可以勝敵,退足以堅守,他們即使有兵敗困頓之時,卻終可完成大業。主公您本來在兗州率先舉事,平定青州一帶的黃巾軍,百姓無不心悅誠服地前來歸附。兗州是天下險要之地,現在雖然殘壞不全,但是卻容易自保,這就好比您的關中與河內,不能不先平定下來。現在我們已經打敗了李封、薛蘭,如果分兵向東再去攻打陳宮,陳宮一定不敢向西窺視。當然這些進攻隻是為我們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爭取時間,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空當去把成熟的麥子割了,儲蓄糧食,有了足夠的糧草,我們就可以一舉攻破呂布。攻破呂布後,我們就可以和劉繇共同討伐袁術。如果放棄了攻打呂布而東征徐州的話,留的兵多了,前方就兵力不足,留的兵少了,就要動用百姓來護城,百姓就不能從事正常的生產了。那時呂布一定會趁虛而入,民心一散,又變成了隻有鄄城、範、衛可以保全,其餘的地方非我所有,其實這跟失去兗州沒有什麽區別。如果徐州沒有按照計劃被攻陷,那麽主公您還能安全回來嗎?陶謙雖然死了,可徐州不是這麽容易攻下的。那裏的百姓要報往年兵敗之仇,將士謹慎,各郡縣親密結合,相為表裏。現在正是東麵麥子成熟的季節,徐州此時正在割麥子,必然堅壁清野以待主公。將軍攻城不下,又沒有什麽可以獲得的利益,那時不出十日,十萬人馬必然是不打自困。前一次攻打徐州,您屠殺了這麽多人,他們的子弟都還記著父兄的仇恨呢,人人自守,肯定不會有人投降,即便攻下了城池,也不可能為我所有。事情都有個選擇,肯定會有顧此失彼的時候,但要以大易小,以安易危,權衡利害,不能危害根本。現在沒有一條對咱們有利,還希望主公您慎重考慮。”

曹操聽到了荀彧的剖析,終於放棄進攻徐州的計劃,把重點轉向呂布。曹操以少勝多,大敗呂布,呂布連夜棄營撤往徐州。曹操乘勝攻取定陶城,並分別派出部隊收複兗州各縣,兗州終於被徹底平定了,終於又回到曹操的掌握之中,曹操的後方再無後顧之憂。

此戰的勝利,對曹操以後統一北方,成就大業,具有重要意義,荀彧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關鍵的。此戰後,對於曹操來說,一個最重要的決定擺在他麵前。

“奉”天子以令諸侯

建安元年(196年),荀彧再次隨曹操出征,徹底掃平了在北方的黃巾軍勢力。好消息一個接著一個,就在這一年的七月,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從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返回到了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漢獻帝的一生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悲劇!

一個做了三十年皇帝的人,卻不曾有一日體會到大權在握的喜悅,整天戰戰兢兢地度日,被人當做傀儡玩弄於鼓掌之間。

一開始是董卓,接著是李傕,後來是楊奉,最後是曹操。他的一生都在被別人左著,他甚至連自己的住所都無法決定,從洛陽到長安,然後又從長安回到洛陽,後來又到了許都。他抗爭過,可是沒有用。所有人都不聽他的,所有支持他的人都先後離開了他。

從古到今,曆史上隻有兩位皇帝的命運如此坎坷,一位是後來的清光緒帝,而另一位是可憐的劉協。

洛陽已經離曹操的大本營很近了,而當漢獻帝回到洛陽的時候,才發現這裏已經被董卓搞成了廢墟,原來金碧輝煌的皇宮,現在竟然是一座連頂子都沒有的空房子。

更要命的是原來沿途還可以乞討度日,可是洛陽,現在什麽都沒有,吃飯都成了問題。而此時,可以最近接濟劉協的軍閥之一就是曹操,曹操也完全有能力養得起這個皇帝。

可是,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許縣的問題上,曹操集團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多數人不同意曹操迎奉漢獻帝,他們的理由是山東未平,韓逼、楊奉剛剛把天子送到洛陽,北部未平,如果現在迎奉的話,楊奉必然會聯係其他諸侯對我們圍攻。

漢獻帝被軍閥門搶來強去,不是因為他是個皇帝,而是因為能從他身上得到一種不可能用其他方法獲得的利益。

那就是正統的力量,看出這點的人是荀彧,他對曹操說:“當年,晉文公收納周襄王,而諸侯隻能服從,高祖劉邦東伐項羽,名義上是為義帝報仇,而天下歸心。自天子受難以來,曹公您首倡義兵,在山東平亂,但是條件所限,您未能遠赴關右,但是即便那樣您還是分遣將帥,冒著危險去探知君王的安危。雖然您一直在外平叛,但是您的心無時無刻不心係王室,這是曹公您要匡扶天下的誌願啊!現在機會就在眼前,難道您要錯過嗎?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就是因為能有人站出來,奉主上以從民望,這才是順了天下的民心啊!隻有這樣,天下豪傑才能服您,像韓暹、楊奉那樣的小人,怎麽敢去聯絡已經對您佩服得五體投地的豪傑來圍攻您呢?如果現在不去奉迎天子,四方必對您的忠誠產生疑心,以後再考慮奉天子的事可就困難了。”

曹操認為荀彧之言有理,又得到了安集將軍董承的秘密召請,所以在建安四年(199年),親率大軍進抵洛陽。

董承很好地詮釋了什麽叫做引狼入室,恐怕打死他都不會想到,打董卓和黃巾軍都很積極地的曹操,一旦得到了皇帝,竟然會比董卓還要蠻橫專權,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後來的“衣帶詔”事件。

不過開始時一切都還好,曹操被任命為司隸校尉,而洛陽也確實不容易建都,所以曹操奉迎漢獻帝劉協遷都到許縣。

到許縣後,進一步的封賞開始了,不過這根本不用皇帝掏腰包,皇帝除了許多公侯的爵位之外,沒有什麽可以給他的大臣的了。

曹操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荀彧也升為漢侍中,守尚書令。

從此,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越來越明顯,他每次出征都能拿到一個堂堂正正的理由,那就是天子詔書,是天子讓我這麽幹的,即便不合理,但卻合法。

這就為曹操發動統一北方的戰爭打下了政治基礎。

當然,曹操從此也開始了他的人生蛻變,想做皇帝了,在荀彧的心裏,曹操已經被他定義為齊桓公,自己永遠是管仲!

齊桓公雖然稱霸,卻沒有推翻周王朝,而後期管仲也特意讓齊桓公沒有作為。可是荀彧不知道的是,曹操不是那個胸無大誌的齊桓公,而是曆史第一大奸雄,在他的心裏,沒有誰可以阻擋他前進的腳步。

“奉”天子還是“挾”天子,一直都是荀彧心中隱隱的痛,一生沒有解開的結。

老成持重

曹操把漢獻帝劫持到身邊後,像是迎來了財神,“生意”做得順風順水,越做越大。可是荀彧跟諸葛亮不一樣,他不是全能的,不可能出現在曹操需要的所有位置上。

所以,後來的征戰中,曹操大多數時候把荀彧留在後方,因為隻有荀彧坐鎮後方,他才能完全放心。

可問題是,曹操身邊也要有參謀啊!

在蜀漢,所有的軍政大權都被諸葛亮一個人獨占,智慧的謀臣幾乎插不進來。荀彧不一樣,他向曹操推薦了許多重要謀士,這些人成為了這個龐大陣營的多核CPU。

曹操一次出征前看了看留在後方的荀彧,皺著眉頭問他:“你說誰能代替你為我在前線謀劃呢?”荀彧笑道:“大有人在啊,我侄子荀攸,還有鍾繇他們都可以!”曹操點點頭,開始重用這兩個人。

上章提過的戲誌才,還有郭嘉都是荀彧推薦的,包括後來的一代梟雄司馬懿也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

曹操的其他謀士在荀彧麵前都是些小字輩,荀彧這樣的老成持重的老智囊,把這些有發展潛力的年輕人一個一個扶植起來,並讓曹操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

這就叫傳、幫、帶,注意人才梯次的培養,以至於人才不會斷檔。荀彧這種人才培養的眼光,客觀上講比諸葛亮要強很多。都說後來“蜀漢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可是曆數蜀漢的謀臣,除了諸葛亮之外還有誰呢?這都是不考慮人才培養而造成的惡果。

這些小字輩的謀士,對荀彧也是充滿了敬意,因為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副長者風範,毫無做作之態。

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後,袁紹知道由於自己的猶豫,走錯了一步棋,讓曹操占了先手,為了挽回政治上的劣勢,對曹操的挑釁變本加厲。

當時曹操雖然有皇帝在手,但是日子並不好過,東麵有呂布,南邊有張繡。而前邊提過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張繡,大敗而歸。

這就讓袁紹更加得意起來,他寫了封言辭傲慢的信給曹操,成心羞辱曹操。

曹操閱後大怒,拍案而起,隨曹操一起征伐張繡的鍾繇最害怕,因為主公作戰不利,隨戰的謀士、將領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

鍾繇懷著一顆不安的心來問荀彧,主公是不是因為對張繡戰敗一事,才這麽惱怒的。荀彧搖了搖頭,看來鍾繇還是不了解曹操。

荀彧安慰他說:“主公是個聰明人,他不會追咎那些往事的,他發怒是出於別的原因。”鍾繇聽到荀彧這樣說,一顆上蹦下跳的心才放下來。

荀彧知道曹操此時也正鬱悶著,所以特意來瞧瞧他。曹操見荀彧來了,把袁紹的書信給他看。

荀彧看了書信,聽曹操說道:“現在討伐袁紹沒有正當理由,而且咱們也打不過他,你說咋辦呢?”荀彧一下子明白了曹操鬱悶的原因,就像一個低年級的孩子,老受高年級學生的欺負,想打還打不過他,鬱悶啊!

荀彧笑道:“自古成敗,靠的是才幹,而不是強弱,有才的人雖然暫時弱小,日後必會強大,而一個憑借機緣巧合獲得強大勢力的人,即便再強大,也會衰弱的。劉邦和項羽的例子足可以證明。現在能跟主公您爭天下的隻有袁紹。袁紹外寬而內忌,用人疑心,而主公您唯才是舉,這就是胸襟度量上的勝利。袁紹遲重少決,總是事後才明白事情的關鍵,主公您能斷大事,應變無方,這是謀略上的勝利。袁紹禦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主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願意為您爭相死戰,這是武力上的勝利。袁紹憑世代的恩祿,他的那點智慧和名譽,都是外人看他有勢力臭捧他的,所以在他身邊多是那些小人,而主公您誠心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做事謹儉,賞賜有功者無所吝惜,所以天下忠正之士都願意來投靠您,這是道德上的勝利。您以四勝輔天子,況且正義在主公您這一邊,誰敢不從?袁紹就算再強,能有什麽用呢?”

大家前邊都讀過郭嘉的十勝論,和荀彧所說的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和荀彧相比,郭嘉的話對曹操的讚揚多少有點過分,而荀彧的四勝論,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荀彧善於抓住事物最為關鍵的部分,並且用最簡潔的,毫不虛美的語言表達出來,而這也是曹操最喜歡的聆聽方式。

曹操聽到荀彧的分析後大喜,荀彧見他恢複了信心,便又說了攻占天下的順序:“在北方,如果不先解決呂布的話,河北之地就不好打下來。”曹操不住地點頭,說道:“是啊!我所擔心的,是我去打呂布的時候,袁紹會趁此從後邊襲擊關中,連帶勾結羌、胡地區的少數民族,最後給蜀地的劉璋一些好處,讓他們都來找咱們的麻煩,我就不得不獨自對抗擁有天下六分之五的諸侯了,那時咱們該怎麽辦呢?”

荀彧心中好笑,袁紹怎麽會想到這一步呢?曹操想得實在是太多了,可是荀彧也不好責怪想法一直很怪且很多的曹操,因為這種可能性,在理論上確實是存在的。

荀彧分析道:“關中的諸侯很多,有十多位呢,其中以韓遂和馬超最強。他們看到山東地區的爭鬥一開始,必然會各擁其眾堅守自保。我們現在就派出使者去和西邊的諸侯聯合與示好,雖然這種關係不能維持永久的安定,但是卻可以在您平定山東的期間,讓他們按兵不動。我推薦鍾繇去做使臣,讓他全權負責西路,那樣的話主公就可以無憂了。”

後麵發生的一切基本上都是按照荀彧的構想實現的,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大敗張繡,十二月,曹軍攻入下邳,誅殺呂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將北渡黃河,擊斬依附袁紹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製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曹操放棄了外線,把全部兵力集中在袁紹腹地的內線作戰,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逐步由弱變強,占據兗、豫、徐等州,為抗擊袁紹集團準備了條件。

袁紹果然沒有與西邊的諸多諸侯聯絡,而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征伐公孫瓚上,他擊滅幽州公孫瓚,擁有冀(州治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青(州治臨淄,今山東淄博)、並(州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可是大片的土地掌握在一個沒有能力控製的人手裏,未必是件好事,就跟一個將就當當鄉長的材料,你非讓他做省長試試,那不出亂子才怪。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集齊了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攻擊許昌,徹底統一北方,以實現統一中國的目的。一個能力有限的人,卻有著超大的理想,這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來勢洶洶的袁紹讓許昌城內的許多人都惶惶不安,代表人物是孔融。

孔融,字文舉,孔子的二十世孫。大多數人知道這個人大概是因為一個成語,即“孔融讓梨”,所以大部分人知道的孔融是一個比較善良,懂得尊老愛幼的人。

正史上的孔融,在政治上並無多大建樹,是一個比較平庸的人,在曆史上他給筆者的印象是嘴比較損。

他幼年時和洛陽的名士李膺見麵攀談,李膺覺得這孩子非常聰明,就向另一位名士陳煒介紹他,沒想到陳煒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怎麽樣。”這話的意思原本是教育小孩子,不要仗著聰明就恃才傲物,太驕傲了。

可是孔融就受不了,他馬上回擊道:“您小時候一定非常聰明了?”弄得陳煒很生氣。這就是孔融!三歲看老,從小就容不得別人半點批評,人家說什麽就一定要把人家頂回去。

比較著名的一次是建安七年(203年),那時曹操剛把袁紹打敗,攻破鄴城後,曹操將袁紹的次子袁熙的老婆甄氏賜給了曹丕。這事本跟孔融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孔融卻給曹操發了一封書信。

這封書信原原本本地被劉義慶記錄在《世說新語》中,信上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公您這是效仿古人啊,可喜可賀!”

曹操也是飽讀詩書,《史記》上說武王把妲己給殺了啊,沒聽說武王還把妲己賜給周公旦啊?回到許都後曹操向孔融請教,孔融笑道:“妲己是大美人,武王才沒有這麽傻把她殺了呢,送給周公旦那不是兩全其美嗎?哈哈!”

曹操知道自己被耍了,孔融這是在嘲笑自己貪戀美色。從此之後,曹操就恨上了孔融,想方設法找人給他收集罪證,終於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將其下獄處死。

但是孔家人就是牛,孔融的兩個幼子聽到父親被抓的消息,依舊在下棋,毫不驚慌,別人問他們為什麽不逃走,他們竟然泰然自若地回答:“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孔家人要的就是這個“範兒”,即便死了也不掉價!後來這兩個幼子也被曹操殺害了。

可是有時光靠嘴上的功夫是辦不成任何事情的。我們把話頭拉回到建安四年,麵對袁紹的攻勢,孔融認為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都是智謀之士,為袁紹謀劃,審配、逢紀,都是忠臣,盡忠職守,顏良、文醜,勇冠三軍,為他統兵,很難攻破。

因為孔融是名士,影響很大,他這麽一說必然會影響曹軍的軍心,這時荀彧狠狠地瞪了孔融一眼,反駁道:“袁紹兵雖多,而軍法不嚴。田豐剛烈而犯上,許攸貪財而不治。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敢卻剛愎自用,袁紹把審配和逢紀二人留在後方,如果許攸家族犯法,這兩個人必不能縱容他,不縱容,許攸肯定會叛變。至於顏良和文醜,一介勇夫,一戰可擒!不足為慮。”

孔融從來沒在嘴上輸過給誰,但是麵對荀彧的分析,沒話了,因為他根本不懂政治,隻是個嘴上厲害的豎儒而已。

荀彧的分析,徹底為曹營穩住了軍心,曹操此時也有了戰勝袁紹的信心,這信心是老成持重的荀彧給他的。

內線與外線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

筆者在前邊的章節中,沒有從正麵描寫這場戰爭,原因有三個:第一,隻要是三國迷,對這場戰爭都很熟悉,幾乎可以說得出來每一個細節,所以不相關的人物筆者不想做更多的贅言;第二,前邊的那些人物,在官渡之戰中其實並沒有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第三,筆者要把對官渡之戰的理解留給後麵的一個重要的人物。

曹操的軟肋就是糧草太少,難以供給。所以當糧草將盡的時候,他就開始心虛,可是由不想退兵,因為和袁紹幾次交兵,曹軍並不占下風。可是如果讓袁紹知道自己沒有糧食分給士兵了,那很可能會被他碾殺致死。

曹操在進退兩難的時候,放棄了向周邊謀士問計,冒險地派人快馬送信給荀彧,問自己該不該退守許都。

當然曹操也有其他考慮,利用自己退守的機會,袁紹一定會追來,那時再伺機而動,找尋破綻,就可以一舉殲滅袁軍。

可是曹操這個退守的托辭,被荀彧製止了,他立即給曹操回信,告訴曹操現在絕不能退!

信上說:“現在軍糧雖少,未及楚、漢之爭時滎陽、成皋間的鏖戰。那時候劉邦和項羽都不肯先退,因為先退的在士氣上就輸了!曹公您用袁紹十分之一的兵力,在官渡堅守了半年,扼住了地勢上的咽喉,讓袁紹不能前進一步。您堅持不住了,袁紹那頭也好不到哪去,我看他那頭也就這幾日,必然會變亂,您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奇襲他!主公啊,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荀彧一定對楚漢爭霸有過非常詳細研究,每次舉例子幾乎都離不開楚漢之戰。當時的形勢也確實如荀彧所說,曹、袁兩軍就像兩個撕咬得筋疲力盡的老虎,誰先退縮,誰就會被對方吃掉,而且後果是連骨頭估計都不會剩下。

這就是賭博,曹操采納了荀彧的建議,決定繼續堅守,尋覓戰機。不久,荀彧對孔融的那番分析終於一步一步地應驗了。

先是顏良、文醜臨陣授首。

然後,許攸因為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一怒之下背叛袁紹,許攸來到曹營,獻計曹操偷襲烏巢。烏巢是袁紹的糧倉,曹操知道這就是荀彧所說的奇襲之機,所以派兵偷襲烏巢,斬守將淳於瓊等人,殲滅袁軍七萬餘人。

而田豐也不出荀彧所料,屢屢向袁紹諫言,終被袁紹所殺!

官渡之戰在烏巢劫營後便宣告結束,袁紹僅帶八百多騎兵渡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終取得這場戰略決戰的勝利,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能做到這一步,除了歸功於曹操的臨場應變,與在後方的荀彧起到了穩定軍心的作用不無關係。

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袁紹敗走北方,遣軍屯於倉亭(今山東陽穀境)。曹操一時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開始犯迷糊,他有點可憐袁紹了,因為怎麽說袁紹也是他少時的好友。

在沒有徹底解決袁紹的情況下,曹操就開始把目光集中在了劉表的身上,他一生用兵神速,這是製勝的關鍵,卻也是失敗的主要因素。

如果曹操真的這麽做了,那麽北方的局勢可能又會是一種模樣了,好在曹操的陣營中還有老成持重的荀彧。

荀彧一聽曹操的想法,就氣不打一處來,因為曹操現在最重要的不是和南方的劉表糾纏,而是要從自己的內線打到外線去,從防守變為對袁紹的進攻,徹底摧毀袁紹,統一北方。

所以,荀彧建議道:“袁紹大敗,他的部署現在是離心離德,我們正好趁其內憂外困之際,把他徹底打敗。如果他明白過來,收拾殘兵遊勇趁虛而入,在背後捅你一刀,曹公您就真的大勢已去了。”

曹操一拍腦門,糊塗啊!即便自己再怎麽努力,其實還是在自己這一畝三分地折騰,。袁紹雖然折兵,而他並沒有失去多少土地和人口,如果讓他養精蓄銳,恢複過來,那麽之前自己所作的努力就都白費了。

曹操立即決定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並喊出了“打到外線去”的口號。

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曹操揮師北上,揚兵於黃河之上,對駐守倉亭的袁紹軍發起最後的攻擊,一舉殲滅倉亭袁軍。至此,袁紹主力喪失殆盡。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紹因兵敗慚憤,嘔血而亡,一代梟雄走完了他的一生。

袁紹的謝幕其實也是一種幸福,因為亂世實在隻適合那些強者,那種內心真正強大的強者。

“空器”疑案

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了,曹操絲毫沒有吝惜他要給予荀彧的賞賜,一個好老板是不會吝惜獎勵的。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漢獻帝(隻是形式上的),封荀彧為萬歲亭侯。

曹操的這份表文被記載在《彧別傳》上:“臣聞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逾國勳。是故曲阜之錫,不後營丘,蕭何之土,先於平陽。珍策重計,古今所尚。侍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陛下幸許,彧左右機近,忠恪祗順,如履薄冰,研精極銳,以撫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勳。”

當時荀彧正在擔任尚書令,也就是說上書的表文,都要經過荀彧這裏才能呈送給皇帝。在漢獻帝那裏這份表文當然沒有問題,上去就會批準。可是荀彧不那麽想,他自己把這份表文壓了下來。

別人問他為什麽要壓下這份表彰,荀彧說自己一直在後方,沒有戰功,不應該得到這份封賞。

曹操聞知後,怕荀彧有心理負擔,特意寫信給荀彧,信中說:“同你共事以來,你幫著糾謬輔政,薦舉人才,提出計策,周密謀劃,做得已很多。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戰,希望你不要推讓。”

當然,荀彧不接受侯爵的封賞並不隻是高風亮節,因為在他的心中有著隱隱的痛楚。荀彧的家風一向是以忠誠作為最高指導的。

但是,荀彧也非常明白,漢獻帝不可能平定天下,使這個世界重新回到統一和安寧之中。現在唯一可以依靠的是雄主曹操,可是在他的價值觀中,他又不能接受曹操篡漢自立,荀彧是多麽聰明的人啊,他知道曹氏代漢是不更改的趨勢,這讓他的心中無比矛盾。

荀彧一方麵想看到曹操盡快統一天下,一方麵又不想看到曹操統一天下,因為他知道曹操統一天下的那一天,就是他篡漢自立之日。

荀彧多麽想把這種形勢和狀態保持下去,這樣自己就可以繼續為曹操謀劃,也不用看到漢室被吞並的下場。

可是曆史的腳步從來不會停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趨勢也一直在反複循環。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鄴城,領冀州牧,這標誌著北方基本統一,曹操已經可以將戰略目光掃向南方了。

可是此時,荀彧卻給曹操說了這麽一番話,“宜複古置九州,則冀州所製者廣大,天下服矣。”

這話的意思就是說,不要這麽快南下去統一天下,您現在已經獲得了冀州,天下肯定會歸附於您了。曹操很疑惑,明明南方和西麵還沒有平定,怎麽會天下歸心呢?

荀彧見曹操不甚理解,就又做了補充:“現在冀州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並之地,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前些時候曹公您大破袁尚,擒審配,海內震駭。諸侯們肯定是唯恐不能保住自己的領地,現在一定是要閉關不出。如果現在形勢是北方的諸侯各守其地,而劉表死守江、漢,那天下就未必好攻取了。勸您先把河北徹底平定了再說,然後把被董卓焚毀的洛陽修複,這時再去責問荊州為什麽不向中央朝貢,天下就知道曹公您的意圖,就會大定。天下大定,就可以恢複古製,此社稷長久之利也。”

荀彧這番話,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告訴曹操,先不要急於攻取南方,繼續收拾北方的殘局才是關鍵;第二種是,不要隻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應該更多采取外交的方式讓其他諸侯臣服。

這是荀彧做出的最沒有水平的一個計謀。筆者的分析是這樣的,北方已經完全在曹操的掌握之中,他大量收編了袁紹等諸侯的部隊,攻占荊襄之地已經不用全師出征,可以留下大量的部隊鎮守後方。而曹操剛剛打敗袁紹,士氣正旺,正好可以借勢攻下荊州。

而荀彧所說的想要其他諸侯臣服的說法,更是扯淡,在三國那個年頭,誰也不是被嚇大的,縱觀天下諸侯,除了張繡是主動投降曹操,哪個不是死戰到底?所以這條建議根本就是一條沒有用的建議。

因為荀彧知道,曹操已經具備了席卷天下的實力和決心,若是如他所料,曹操快速統一天下的話,那麽他必將稱帝,讓漢朝徹底結束,這就是荀彧心中那塊隱隱的痛,他不想看到的結果。

讓這個結果不發生的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讓這個亂世繼續下去,曹操不能統一天下。

這種想法,荀彧知道會冒很大的風險,而且曹操是那麽信任他,他也不忍心背叛曹操。可是當理想和現實產生了激烈衝突的時候,試圖找到一個折中的方式去調和這種矛盾,顯然是不明智的,那樣的話,事件肯定會變得越來越亂。

可是曹操還是一如既往地答應了荀彧,暫時取消南下的計劃。

令荀彧更痛的事情還在後邊,前次封侯荀彧勉強接受,但曹操要和他聯姻,把自己的女兒(曹丕稱帝後封其為安陽公主)嫁給他的長子荀惲。

荀彧不想接受,因為接受就代表他將要和曹操穿一條褲子,但是他又不能不接受,因為沒有理由不接受。荀彧痛苦地接受了,在別人看來是一個又一個幸福陸續向他砸來,在他看來是一個又一個痛苦襲過來。

首先是他的侄子荀攸受到重用,他的大哥荀衍也因為堅守鄴城,察覺並剿滅高幹(人名)叛亂,被封為侯。

荀彧也還在兢兢業業地幹著他的本職工作,為曹操推薦最適合的人才。建安十年(205年),河東叛亂,曹操讓荀彧舉薦賢才,荀彧推薦西平太守杜畿,勇足以當難,智足以應變,平定叛亂非他莫屬。

這個人是荀彧為曹操推薦的最後一個人,曹操任命杜畿為河東太守。杜畿到任後,平定叛亂,在河東廣施仁政,這一幹就是十六年,政績獲譽天下第一。卸任的時候,推舉他的恩人荀彧早已去世多年。

荀彧為曹操推薦有用的人才,據筆者推測是出於一個目的,讓曹操漸漸疏遠自己,重用他人。可是事與願違,越是這樣曹操越敬重他,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戶,前後共計二千戶。還要授以三公(當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王公),荀彧讓侄子荀攸推辭十幾次才作罷。

建安十三年(208年),北方安定,不久後劉表病故,天下統一是大勢。

曹操再一次向荀彧問計如何征討荊州,荀彧歎了口氣,再也沒有理由去推脫,再也沒有理由勸阻曹操不要南征,隻好說道:“現在華夏已平,南邊已成困局,可派騎兵輕進,出其不意。”

曹操大喜,動用了最精良的騎兵部隊,虎豹騎,這一支在三國曆史上最快速,最恐怖,當然也是最強的部隊。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奪取了荊州。

虎豹騎在當陽長阪(今湖北當陽東北)把劉備追了個屁滾尿流,若不是張飛在當陽橋讓人咋舌的表現(具體細節請參看《三國演義》,小說跟正史說的差不多,並沒有虛構情節)。劉備怕是真的要死翹翹了。

這種寂寞維持了四年,建安十七年(212年),一切沉默都被打破了,所有的寂靜終將消逝。

這一年,曹操再也難以掩飾自己的野心,雖然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形成,統一天下變得越來越困難,但是曹操也覺得自己的生命在慢慢消逝,他等不及了。

他想要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

可這事傻子都知道,曹操自己提出來不合適,一般人提出來也不合適,因為分量不夠。而朝中有這樣分量的人屈指可數,算來算去,還是荀彧最合適!

所以,曹操的特使董昭踏進了荀彧的府門,已經整整四年一言不發的荀彧終於開口了。

“曹公興義兵出暴亂,平天下。為的是匡扶漢室,他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一個給予君子的最大的獎賞不是這個爵位,而是要給他道德的名聲,所以我覺得此事萬萬不可。”

董昭很吃驚,回去原原本本地把荀彧的話告訴曹操。

曹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一個我這樣信任的人,卻不能了解我的心意,一個這樣衰微的漢室,還有什麽好留戀的?

曹操把之前的事情串起來想,荀彧阻止自己南征,赤壁之戰一言不發,四年期間緘口不言,終於明白了荀彧是永遠不可能站在自己一邊的。因為在他的心裏,始終保持著對大漢王朝的那顆忠心,而自己恐怕隻是他想匡扶漢室的工具。

曹操對荀彧徹底失望了,後邊發生的事情很詭異。

《三國誌》記載:“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荀彧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行軍途中,死因是“以憂薨”,他死後的第二年,曹操才被封為魏公。

這種官方的說法鬼才相信,因為這種事根本不合理,史學家們在此時體現了難得的一致,他們一致相信《魏氏春秋》的說法。

《魏氏春秋》上說,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後毒自盡,死時隻有五十歲。

曹操愛玩這種啞謎遊戲,我們熟悉的楊修之死就是這樣,這個空空的食盒是個誇張的啞謎,因為它讓曹操第一謀士瞬間死去,這無疑變成了日後的一個大疑案,專家們認為荀彧就是服毒自盡的,而為什麽要服毒,便成了一個謎。

一個空空的食盒為什麽就能讓一個人自殺呢?

很多人認為,這是曹操示意我已經不要你了,你對我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暗示荀彧去自殺,可是這有道理嗎?

據筆者個人猜測,這要和《荀彧別傳》的記載相聯係。《荀彧別傳》上記載了一項重要內容,荀彧在臨死前把自己生前的書稿全部焚毀,所以“故奇策密謀不得盡聞也”。

荀彧為什麽要在他臨死前燒毀他所有的遺物呢?而且當時他正在行軍中,並不是在許昌的府內,這種做法是非常奇怪的。好像荀彧把大量厚重的竹簡(雖然東漢時蔡倫已經改善了造紙術,但是三國時知識分子大多還是采用竹簡書寫的形式)帶在身邊隨時準備焚毀。

對於這樣的事件,筆者認為,其實在曹操提出加魏公的建議後,荀彧就已經對他徹底失望了,他終於知道曹操終歸不是齊桓公,他也不會再是管仲。像兄弟一樣照顧了自己一生的曹操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奸雄,也不再信任他,不讓他留在後方,在出征時把他帶在身邊,以便監視。

這種境遇,聰明無比的荀彧不會不明白,所以他帶上了自己生前的所學,一起上路,就是要向曹操表明最後的心跡。

當他看到空空的食盒的時候,他在想曹操的意思,筆者也在想曹操的意思,曹操不會簡單地結束他的生命。一個為自己謀劃了二十年的戰友,一個和自己經曆過種種坎坷的老朋友,曹操難道真的舍得讓他去死嗎?那一個食盒到底意味著什麽呢?

食盒是用來盛東西的,一個空空的食盒,是曹操想讓荀彧把他的真實想法呈上來,這是筆者對食盒的解釋。

而荀彧此時也給了曹操最後的解釋,他選擇了自殺,還把他生前所學,包括他的人生履曆,為曹操生前所出謀略的記錄全部焚毀,這是與曹操徹底決裂,是一種訣別。

死亡不是終點,而是一種新的開始,荀彧的死給了曹操莫大的震撼,曹操一閉上眼睛,就會看到荀彧那雙眼睛,那雙孤獨、無助,卻又充滿了正氣的雙眼。

曹操終其一生,也未再前進一步,沒有敢取代漢室,自立為帝。

人總有理想,被曹操殺害的人大多數都有理想,禰衡、孔融、崔琰、楊修,哪個不是飽學之士,理想重於生命的人,他們都敢豁出自己的性命和曹操一較高下。

這些人即便最終被殺,也九死而猶未悔,因為在他們心中都有著那份理想,這是立世之本。

荀彧無疑是這些人中的佼佼者,他不僅是一個理想者,還是一個實踐者。如果荀彧親自謀劃赤壁之戰,那麽很有可能亂世就已經結束了。

亂世繼續,又有無數生靈塗炭。所以,就荀彧是否該堅持他維護漢室的理想,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不過曆史隻是曆史,不會給他什麽評判,也不會說這是對還是錯。

荀彧的悼詞: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

這是臧克家的名句,人活著是為了什麽?淺淺的說是為了功名利祿,但如果那就是人類追求的全部的話,那人類必將走向滅亡。

而世界上正是有一群像荀彧一樣的人,這些人,想用自己的理想讓這個世界走向一種治世的正軌來。

理想,應該是一個人,特別是一個男人一生的追求,這種理想應該拋去功名利祿的**,能夠抵禦時光歲月的侵蝕。荀彧做到了,他真正詮釋了一個男人的理想應該是什麽,這是一種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不能更改的意誌。

有理想的人必然是一個有才能的人,而有才能的人未必是一個有理想的人。隻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的人,才能使我們的世界有所改變,才能讓很多人有所敬畏。

還是那句話,人總是需要堅持點什麽,這種堅持就是一種理想。荀彧,你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