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曹仁置酒與操解悶,眾謀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慟。眾謀士皆曰:“丞相於虎窟中逃難之時,全無懼法;今到城中,人以得食,馬以得料,正需整頓軍馬複仇,何反痛哭?”操曰:“我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

這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少有的痛哭場麵,男兒有淚不輕彈,隻是未到傷心處。赤壁慘敗後,曹操痛哭,並不是在悔恨這次失敗,也不是在埋怨手下的謀士,因為賈詡等人都在之前向曹操提出過不宜過快攻打東吳的建議。可是曹操為什麽還要痛哭呢?

隻因為一個人!

在慘敗之時,這位奸雄都沒有留下過一滴眼淚,當他脫險後,首先想到的是郭嘉,這個他曾經最鍾愛的年輕人。想起這位才俊的夭亡,曹操不禁潸然淚下!

《三國演義》中對郭嘉這個人的描寫挺多,比如他一看到旗杆斷了,就知道劉備要來劫營,是個比較神的人物。

其實正史中的郭嘉不是個神乎其神的人物,他是普普通通的人,隻是要比常人更聰明,隻不過死得太早了!

戲誌才的影子

在講郭嘉前,必須先要提到一個人物,他叫戲誌才。

在《三國誌》荀彧和郭嘉傳記中,都提到了戲誌才,雖然戲誌才並未有太多的事跡可以尋找到,但是我們依舊可以覓到他在曹操身邊的痕跡。

戲誌才是潁川郡人,由荀彧推薦給曹操。曹操得到戲誌才後非常高興,凡有大計都要與他商量,可能是早期軍營裏的史官並未完備,所以曹操和戲誌才商量過什麽,我們不得而知。

遺憾的是,才子往往短命,這是個宿命!

筆者在給大學生講課的時候,常常跟他們說,上帝不可能把一切都給你,如果上帝把一切才能都給你的時候,那他一定會讓你的壽命變短,或者把你的運氣變差。

周瑜、諸葛亮都是這樣的人,兩個人把一個男人所有的優點都集於一身,可是上帝卻奪走了他們最為珍貴的壽命和運氣。

戲誌才何嚐不是如此啊?他太優秀了,優秀到還沒有出場,就遠去了,如果不是三國的發燒友的話,恐怕不知道這個人物。

但是他確實是存在的,而且曾經高調存在過,曹操在戲誌才死後,一度非常鬱悶。

戲誌才,還有能取代你的人嗎?這個問題在曹操心中憋了很久,最後他向荀彧提出了這個問題。曹操給荀彧的書信中寫道:“自誌才死後,我身旁都沒有個能商量的人。汝、潁這地方的奇士甚多。誰可以取代戲誌才?”

荀彧的回信隻有兩個字:郭嘉!

曆史就是這麽的神奇,上天竟然把另一個戲誌才給了曹操。

郭嘉!他就像是戲誌才的影子一樣,重新走到了曹操的身邊。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跟戲誌才是老鄉,自幼胸懷大誌,《傅子》稱其:“少有遠量。”郭嘉從小就顯示出來一種非常奇怪的個性,他喜歡的人他就好得穿一條褲子,不喜歡的人,讓他跟人家說句話都難。

所以,到了二十多歲,跟郭嘉好的人就幾個人,這些人都被稱為當世英雋,比較著名的就是荀彧。當時很多人不知道有郭嘉這個人,因為他太低調了,或者說他太孤傲了!

二十七歲時,郭嘉終於出山,他先是在司徒府上做了幕僚,然後像當時很多年輕人一樣,投靠了一個“大公司”的老板,袁紹。

可是郭嘉在袁紹的陣營中連試用期都沒有過(《資治通鑒》上說就十幾天),就準備跳槽了。他不僅準備辭職,還準備帶上他少時看上的兩個好友,辛評和郭圖。

剛才說過,郭嘉欣賞的人絕對都是人中龍鳳,郭嘉對辛評和郭圖說:“智者擇主而侍,才能日後成就功名大業。袁紹表麵上好像在效仿周公禮賢下士,其實他並不會用人。看問題總是抓不住重點,好出主意卻很少決斷,想要跟著他成就霸王大業,恐怕很難!我要去尋找屬於我的明主了,你們跟我一起走嗎?”

辛評和郭圖對郭嘉的選擇非常意外,要知道在東漢末年的亂世,可以投靠到袁紹是件不容易的事,而且袁紹對郭嘉十分好,為什麽要走呢?

辛評、郭圖不肯離開袁紹,對郭嘉說:“袁氏有恩德於天下,人多歸之,且今最強,去了又能投靠誰呢?”

郭嘉衝二人搖了搖頭,知道自己看錯人了,然後飄然而去。

給人打工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有好多人選擇先找個地方幹著,騎著馬找馬,還有人選擇我不順心就不幹了,很顯然郭嘉是後者。

縱看天下,袁紹確實是最大的一家公司,辭了他那還能去哪呢,賦閑在家的郭嘉等了多年,這放在現在就叫做啃老族,是要被媒體批判的。

可是在那時候,郭嘉的行為叫有隱士之風,他在隱居,在觀察當今天下誰才是自己能夠輔佐的明主。

而此時,曹操的重要謀士,那個被稱為“神鬼莫測”的戲誌才去世了,曹操急需補充自己的心腹謀士。

荀彧推薦了郭嘉,其實曹操一開始也不相信這世界上還有能超過戲誌才的人,所以對郭嘉進行麵試!

召見當天,曹操親自和郭嘉討論起了天下大事,這一談不要緊,來麵試的曹操對郭嘉有了以下的評價:“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來碰碰運氣的郭嘉也認定了曹操是一位少見的英主,評價曹操道:“真吾主也。”

這男女之間看對眼了,叫一見鍾情,而男人之間要是看對眼了,叫一生交情!

都說劉備遇到孔明是如魚得水,那曹操遇到郭嘉就是汽車有了汽油!

曹操立即任命郭嘉為司空軍祭酒,在他的心中,郭嘉是上天把戲誌才又還給了自己,這樣的人才能不好好珍惜嗎?

郭嘉會一直活在戲誌才的陰影中嗎?

言聽計從

曹操是一個很自負的人,但是他卻對一個人言聽計從,那就是郭嘉。這不僅僅是因為郭嘉的才能出眾,更重要的是曹操對郭嘉的一種信任,一種親人般的信任。

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早期的戰爭中,實際上隻遇到過兩個對手,一個是呂布,另一個是袁紹。袁術之流算不得BOSS級的對手,最多是遊戲通關時遇到實力較強的小嘍囉而已。

呂布和袁紹這兩個人是各有特點,呂布就是漢末版的項羽,而袁紹財大氣粗,外加四世三公,都不太好對付。

一個男人要成就霸業,困難躲是躲不過去!

一個男人要逃避困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

曹操麵前遇到的第一個敵人是呂布,而呂布此時正和劉備鬧得挺不愉快。建安元年(196年),袁術要來攻擊劉備,呂布以轅門射戟的方式解救了劉備(這個情節大家很熟悉,不再展開了)。

劉備解除危機後,不久便又得兵萬餘人。

呂布非常嫉妒劉備,嫉妒他無論在多麽困難的時候,都會有人願意跟隨,都會有人來投靠,身邊還從來沒有人背叛!

越想越生氣,呂布就想除了劉備,說幹就幹,馬上率兵攻打。劉備當時那點兵力誰也打不過,隻能到處去投靠他人,這次投靠了曹操。

這時,曹操麵對劉備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殺劉備,第二個是用劉備。

到底用,還是殺,曹操找來郭嘉商議。郭嘉給曹操的建議,在史書上說法是不一樣的。

《魏書》記載,有人建議曹操,劉備有英雄之誌,不早除,必為後患。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見,郭嘉說道:“確實如此。但是曹公您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杖信以招俊傑,還怕他們不來呢。劉備可是個有名的大英雄,窮途末路來投奔您,您卻要害他,這樣會招來害賢之名的。如此,智謀之士會懷疑您,會重新選擇投奔誰,曹公如果那樣,還有誰來幫助您平定天下呢!不能因為一個人以沮四海之望,曹公明鑒,不可不察。”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

《傅子》的說法和《魏書》完全不一樣,《傅子》記載劉備來投後,曹操待其甚厚,表劉備領豫州牧,後來我們常說的劉豫州,就是打這來的。郭嘉對曹操說:“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和關羽皆萬人不敵的大將,還死心塌地跟著劉備。依我看,劉備終不為人下,他的謀略深遠不可測。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應該早除了他。”可這時,曹操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未用郭嘉之謀。

《三國演義》采用《魏書》的說法,提出殺劉備的人變成了荀彧,這個安排筆者認為還是比較符合曆史原貌的。

為什麽?因為《魏書》是國史,是由曹魏的史官記錄的,比較可信,而當時史官大多數情況下會把功勞記載在皇帝頭上,大臣的意見除非是非常重要,否則不會記載在《魏書》中。

而曹操對郭嘉從來都是言聽計從,不會不采納他的意見,這次應該也不例外。

謹慎的陳壽選擇了最保險的方法,沒有把這件事記錄在《三國誌》中,我們要感謝裴鬆之的注解,把這樣的矛盾資料展現在所有曆史愛好者麵前,所以,要分析當時的情況,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

不過後邊的結果我們知道啦,曹操派劉備回到小沛去,並給了他足夠的支持,不僅增兵增糧給他,還讓他在那收斂舊部,挖呂布的牆角,從而牽製呂布。

小沛,就是今天的江蘇省沛縣,如果您是個曆史愛好者的話,應該知道這裏就是漢高祖劉邦的老家,劉邦起事建立大漢王朝,就是在這裏起家的。

劉備第三次返回小沛,準備從這裏開始他的二次創業,當然這種生活隻是短暫的,因為劉備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這裏,他後來借著去攻打袁術的機會跑了。《傅子》記載,派劉備去小沛之前,郭嘉和程昱苦苦相勸,可曹操不聽。等劉備真跑了,曹操又悔恨不用郭嘉之言。筆者認為,曹操放走劉備是有別的原因的。

曹操不是傻瓜,袁術當時也是很強的,派劉備去打,這是一種兩頭消耗的戰術,可能曹操都沒想到劉備能打敗袁術。放走了蛟龍的曹操,沒有想到劉備變成了他日後最難解決的一位梟雄,他像一塊狗皮膏藥一樣,死死地粘了曹操一輩子。

現在,還是把話頭牽回來,無論是劉備還是袁術,此時其實都不是曹操統一北方的第一大敵。

第一大敵還是呂布和袁紹。

當然擒殺呂布,應該把首功記在荀攸的頭上,郭嘉隻是個配角。但是郭嘉卻在最關鍵的時刻,對這兩場戰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攻打呂布,那麽袁紹怎麽辦?他會不會從後邊襲擊?曹操開始考慮這個問題。

麵對老板的疑惑,郭嘉進言道:“主公不必擔心,現在正好是時機,袁紹到北方打公孫瓚去了,我們先把呂布幹掉。如果不趁此機會幹掉呂布,以後我們打袁紹時,他一定會充作外援來搗亂的,這是個心腹大患啊!”

曹操點頭同意,並且親自製定了戰爭計劃。

曹操與呂布的決戰展開後,三次打破呂布的陣營。呂布采取守勢後,曹操一時也沒有了辦法。戰場和足球場一樣,破密集防守一直是各支強隊的主要課題。

曹操的軟肋就在於糧草不濟,所以是最想速戰速決的人,見到呂布龜縮起來,他也想打退堂鼓了。

郭嘉出來勸止了曹操的行為,他說道:“當年項羽七十多戰,未嚐一敗,一朝失勢身死亡國,這是恃勇無謀的表現。現在呂布每一戰都打敗了,氣衰力盡,內外失守。呂布雖勇,但是和當年的項羽相比,還差得遠呢,我們現在已經把他逼入絕境,如果我們這個時候乘勝追擊的話,肯定能擒住他。”

曹操馬上同意郭嘉的意見,繼續急攻呂布,果然生擒了他。

這就是郭嘉,每句話在曹操那裏的分量都很大,讓曹操沒有理由拒絕!

十勝論

和袁紹相比,呂布隻是個小角色,曹操和袁紹的決戰才是統一北方的關鍵之戰。

曹操問郭嘉,我想打袁紹,但是我現在實力不行,你說該怎麽辦(《傅子》:本初擁冀州之眾,青、並從之,地廣兵強,而數為不遜。吾欲討之,力不敵,如何)?

郭嘉給曹操吃了顆定心丸,我們和袁紹之間的實力雖然有差距,但是以弱勝強不是沒有可能。

郭嘉舉了楚漢戰爭的例子,說道:“當年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這主公您知道吧?劉邦用智慧取勝,而不是武力。項羽雖強,終於被劉邦圍堵在垓下。”

曹操點了點頭,表示讚同。郭嘉繼續說道:“我私下算了算,袁紹有十敗,而主公您有十勝!袁紹雖然兵力強,但是卻不可能戰勝。”

分析一下十敗十勝。

第一,袁紹:繁禮多儀;曹操:體任自然。

人的本性是懶惰的,誰也不喜歡繁瑣的禮儀,下屬對上級的禮儀過於繁多,就會讓下屬感到非常不自在,與上級產生一種生分的感覺。這個是很致命的,上下級之間如果有這種嫌隙的話,那就很有可能在執行上出現大問題。所以袁紹禮儀多,曹操這規矩少,曹操就在效率上贏了袁紹一陣。

第二,袁紹:理論上他是叛賊;曹操:理論上他是奉旨討賊。

這就是當年,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請注意用詞,不是挾天子,而是奉天子。曹操是董卓之亂中,最為積極的一個人,而筆者相信在這個時候,他還是以複興漢室為己任的。袁紹即便再強,也沒有一個正式的理由向曹操開戰。一旦開戰,就變成了反叛。而曹操呢,無論他做什麽,都是在奉天子詔。開戰之前最起碼要找個理由,即便這個理由十分牽強,打仗終歸不是小事,肯定會死人,要給所有人一個交代,為什麽打?如果這個理由不充分,那在道義上又輸了一陣。

第三,袁紹:治軍太寬厚,曹操:以嚴厲治軍著稱。

寬厚在亂世中是不可能震懾得住下屬的,而嚴格的軍紀,並且可以嚴格地執行軍紀,這在亂世中是一劑猛藥,隻有這樣,一支軍隊才能形成自己的秩序、打法和戰爭素養,將領才能讓士兵聽自己的指揮,徹底執行自己的戰術!

第四,袁紹:用人疑心,曹操:用人不疑。

人最信得過的當然是身邊的親戚,但是人最信不過的也是這些人,因為他們會在你的信任下假公濟私!而用人最成功的方式應該是信任你的每一個下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操雖然疑心很重,但是派一個人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總是非常信任這個人。曹操用人無論與自己關係遠近,都唯才是舉,隻要有能力,就可以獲得重用,所以很多人願意為他效力,這樣的人能不成功嗎?而袁紹卻恰恰相反。

第五,袁紹:多謀少斷,曹操:定了計劃就去實行。

沒主意是個比較要命的事,更要命的是一會兒變一個主意,這就是袁紹!給他出主意的人非常多,大麵積的信息量,讓他總是困擾到底該聽誰的,所以總拿不定主意,很長時間也搞不出個總體計劃和方針來,這樣會影響工作效率。而曹操的做法正好相反,那就是對於大的方向,總是以最快的速度定下來,然後計劃隨著變化作微調。這樣的話,下屬做事方向有了,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活動空間,主觀能動性也就提高。

第六,袁紹:靠的是祖上的威名,曹操:靠的是誠信待人。

袁紹四世三公,從小就在這樣的威名下活著,聽慣了人們對他的讚譽,而他手下的人也大多以善於吹捧的人為主。而曹操不一樣,他從小就被人看不起,就是因為是宦官的後代(他爺爺曹騰是名副其實的太監,老爹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歧視的眼光從小就伴隨著他。曹操從小就懂得靠自己的真誠打動對方,不以虛詞為美,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可以真心誠意地幫助自己,所以曹操手下多忠義之士。

第七,袁紹:婦人之仁,曹操:恩加四海。

袁紹總是搞一些慰問之類的不痛不癢的麵子工程,而曹操不是,他小事不管,大事不放,比如常常赦免犯人,減輕徭役,鼓勵農耕,這些民本的東西,曹操重視。百姓想看到的不是袁紹來看自己時皮笑肉不笑的那張臭臉,而是曹操給他們的利益,曹操的人心就是這麽攢下的。

第八,袁紹:大臣爭權,曹操:下屬和睦。

家和萬事興,大家總是跟鬥雞似的,你看著我不順眼,我看著你想打一架,那不可能把工作搞好。曹操的團隊裏,無論有多少智囊,大家總能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雖然意見也時常相左,但是卻從來沒發現他們中間有太大的矛盾,這和曹操這位大領導在中間的調和有很大關係。

第九,袁紹:聽不進去批評的話,曹操:可以接受逆耳之言。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這個道理不用多講了。

第十,袁紹:不懂兵,曹操:諳熟兵法。

袁紹雖然人多勢眾,但是卻沒有領略行軍打仗的要領,而曹操用兵如神,善於以少勝多,所以他的軍隊往往是還沒開到前線,敵人就開始畏懼了。這就像是經理,如果精通業務,那麽下屬就不敢欺騙,如果不精通,下邊說什麽是什麽,騙你沒商量。

曹操麵對郭嘉的評論,不禁得意地笑道:“如卿所言,我何德以堪之!”

戰爭也正如郭嘉的預言,曹操勝利了!

其實袁紹也有很多機會戰勝曹操,隻不過他沒有把握住!

這些機會,就是勝敗的關鍵因素!

勝敗的關鍵

劉備走了,可他成為曹操的一塊心病。曹操想打袁紹,但是對劉備非常不放心,因為當時有件事曝光了。建安五年(200年),董承等人謀害曹操的事泄露,在許都中董承等人全部被誅三族,經過調查,曹操發現原來想謀害自己的人中還有劉備。

劉備此時已經叛逃,保住了家小的性命。他參加這次秘密暗殺活動,竟然就是在曹操花了大力氣籠絡和重用他的時候,滿臉笑容的劉備,竟然背地裏幹這種事!

這件事實在是太讓人心驚肉跳了,曹操決定與袁紹開戰前就先幹掉劉備。

可是很多人反對,做事要分清主次,放著袁紹那樣的大鱷不去處理,而把注意力放在劉備這種小魚小蝦上麵,真是不值得。

郭嘉告訴曹操,他覺得劉備此時應該打,而且是痛打!

郭嘉先前告訴曹操,劉備不能殺,是因為他的英雄之名,殺了他就沒有人敢來投奔了。

而現在不同,劉備已經脫離了曹操的勢力範圍,郭嘉很明白這種人養著是隻金絲雀,放出去就是隻插翅虎!所以他對曹操說:“劉備,人傑也,今天不打,必然是後患!”可問題是,如果去打劉備,那袁紹偷襲許都怎麽辦?曹操做事之前,總會想各種可能。

郭嘉一笑,說道:“袁紹性遲而多疑,他遇事得琢磨會兒呢,即便是來,也快不了,而劉備剛剛組建起自己的新隊伍,眾心未附,急攻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

郭嘉看問題是準確的,劉備才是心腹大患。可是,對劉備的戰爭卻並不十分順利。

劉備大敗,發揮了他除哭以外的另一個特長,跑!

不顧一切地跑,老婆孩子,還有自己的兄弟關羽,什麽都不重要了,跑了再說!

結果劉備跑了,關羽被迫投降了曹操,劉備家眷也都落在曹操手裏。再大的勝利,沒有抓住或殺死劉備,也即宣布行動失敗,此時的郭嘉無比鬱悶。

劉備被打得滿地找牙,去投袁紹了(後來又從袁紹那繼續跑路)。曹操算是暫時緩解了心中的壓力和鬱悶的情緒,開始準備與袁紹的大戰。

袁紹解決了北邊的公孫瓚,而曹操解決了徐州的呂布,兩個吃胖了的軍閥,開始了大戰。可是戰爭大多時候不是一個人的遊戲,而是多種勢力角逐的結果。

暫時把劉備這隻爬蟲放在一邊,可是當官渡之戰真正打響的時候,又一股勢力摻和進來。

江東的孫策來了,他是帶著“誠意”撲麵而來的,就像是武俠片中兩大高手在比拚內力的時候,一個小人物跑過來捅一刀,然後弄得兩大高手兩敗俱傷。

孫策考慮再三,覺得去攻打許都好,因為那有漢獻帝,如果成功,自己也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憐的漢獻帝,比《西遊記》裏的唐僧還慘,總是被別人惦記著。

孫策的準備進攻許都的消息,讓大家非常驚懼,特別是曹操。因為許都兵力不足,幾乎沒有抵抗的力量。

所有人都慌了,很多人都萌生了投靠袁紹的想法。郭嘉在這危急的時刻再次站了出來,對周圍的人說道:“孫策剛剛吞並江東,殺了很多人,而這些人多數是江東的英雄豪傑,這樣一來,人心盡心,孫策不可能得到江東的全麵支持。另外,此人總是不提防別人,這樣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如果有刺客的話,他肯定是要一個人跟人家打。依我看,此人到不了許都就給讓草莽之人給殺了。”

郭嘉這話有點惡毒,咒孫策死沒事,隻不過死法都估計出來,那就有點懸了。而且這話,在所有人看來,都是郭嘉在給曹操寬心,有點像車到山前必有路之類的話。

可是大家沒想到的是,詛咒變成了現實。

原來,先前攻打江東吳郡時,孫策殺了當時的吳郡太守許貢,許貢一家也被孫策所殺。許貢有個小兒子,在幾個武藝高強的門客的保護下,逃了出來,隱居在江邊,伺機報複。

孫策酷愛狩獵,加緊訓練軍隊,準備奇襲許都的同時,還在狩獵場上練習武藝。由於他的馬太快了,眾多護軍全被甩在後邊,早已得悉孫策行蹤的許貢門客,埋伏在山林兩邊,見孫策孤身策馬而來,用亂箭相迎。

孫策被射中,回來後知道自己不行了,趕快交代後事,就一命嗚呼了。

年僅十八歲的孫權繼承了哥哥的位置,統領江東。劉備被打服了,而孫策也正如郭嘉所料,不幸身亡。

曹操所有的後顧之憂都沒有了,官渡之戰也由此變成了一對一的較量。

袁紹其實隻要掌握住其中一個關鍵的點,即便隻是在曹操後方襲擾一下,那麽官渡之戰的勝算也應該在他這一邊,可惜的是,他失去了郭嘉。當然,即便郭嘉在,袁紹也未必聽他的。

郭嘉用近乎完美的表現,告訴世人他再也不是誰的影子,他是可以預見出戰爭所有關鍵點的智者!

清涼的夏夜

官渡大戰曹操勝了,建安七年(203年),袁紹病亡,他的三個兒子袁尚、袁譚、袁熙變成了曹操新的狙擊目標。

為了永絕後患,曹操是一定要趕盡殺絕的,對於三袁是這樣,對後來的劉琮(劉表的幼子)也是,即便投降了也不行!

曹操開始的時候,並不想對這三個“小家夥”大動幹戈,甚至曾遣書給袁譚,願意召他做女婿。

作為袁氏長子的袁譚,父親死了,弟弟的妻子(甄氏)被曹丕強占,自己偌大的家業就這麽完了,背負著國仇家恨,他不甘心!

曹操見袁譚久不來降,大怒,於是派兵征剿。由於實力相差懸殊,曹操輕易獲勝,袁譚死於亂軍之中。客觀地說,這一戰他顯示出作為一個袁氏後代最後的血性,沒給他那四世三公的祖先丟人!

袁譚死後,袁尚和袁熙變成曹操的目標。

袁尚是袁紹最小的兒子,孔武有力,是個超級戰將,且是袁紹指定的接班人,號召力是有的。不除掉這兩人,假以時日,他們在河北地界上振臂一呼,曹操怕是哭都來不及。

袁尚見曹操向自己撲來,就跑到了哥哥袁熙那兒,哥倆一合計,當前之策隻能是繼續跑。很快哥倆進入下一個話題,往哪跑?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袁氏四世三公,哪能沒點朋友救命呢?

兄弟倆很快確定了逃亡的目標,烏丸!

烏丸是遼東一帶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的族群早先和匈奴在漠北草原上一起生活,可是匈奴冒頓單於實在是太凶惡,烏丸人混不下去了,隻好遷徙到了遼東烏丸山一帶,故此改名烏丸。

西漢末年,趁著匈奴衰落的時候,烏丸人徹徹底底地牛了一把,他們在遼東伏擊了西漢伏波將軍馬援,連同幹掉三千漢騎兵。從此聲名大振,成為遼東一帶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並把勢力逐漸擴張到遼西走廊以及幽州地區。

東漢末年,烏丸分為三部,是按比較明確的地理圖標分的,一部為遼西烏丸,一部為遼東烏丸,一部為右北平烏丸(今北京一帶)。

公元190年,最窮,但是地理位置最關鍵的遼西大人(官名)蹋頓,統一了烏丸三部。

烏丸人的統一,引起了漢政權的重視,當時在遼西一帶活動的諸侯是公孫瓚。他極為好戰,和烏丸是連戰不絕。蹋頓被打煩了,就派人到袁紹那商量。

商量什麽?

袁公,咱兩家和親,怎麽樣?

袁紹在很多問題上並不糊塗,麵對和親的提議,他馬上答應了,因為他知道他的敵人不是烏丸,而是公孫瓚。

袁紹不僅把親族的女兒嫁到烏丸,還“皆以單於印綬”。袁紹和蹋頓之間就這樣建立起了血濃於水的感情來。

曹操派袁紹降將焦觸追擊剿滅袁尚、袁熙時,才得知這兩位小爺已經遠走遼西。

真不愧是小兔崽子,竟然比兔子跑得還快!

曹操一邊暗罵,一邊猶豫,到底還要不要追擊袁尚和袁熙?

曆來用兵必先觀看地形,確定行軍路線,曹操的軍隊此時都集中在鄴城一帶(今河北臨漳),烏丸在今天的遼寧省錦州一帶。

路途遙遠不說,地勢對曹軍也極為不利。錦州是遼西走廊的咽喉,是狹長的遼西走廊繞不過去的一個據點,無論兵馬從哪裏來,隻能從這一路過。而且一邊是山,一邊是海,曹操繞到烏丸背後攻打的可能性不大。

錦州曾是無數防守專家的天堂,但卻是善於進攻將領的地獄!

袁崇煥親自構建的錦州防線,直到明朝滅亡,也未曾讓清軍攻破,在解放戰爭中,林彪最難啃的也是錦州!

但是事件總有兩麵性,如果打通了錦州,整個遼東和中原地區就不再有任何障礙!向南是中原,向北就是廣闊的遼東平原。

利益和風險同在!

此時,曹操的智囊團進獻了他們的意見,意見呈現一邊倒的態勢,“丞相,我們不同意攻打烏丸!”

曹操皺眉,理由?

智囊團提供的理由是:

第一,袁尚和袁熙是喪家之犬,和烏丸不是一條心的,早晚兩家會拆夥的,不用您出手。

第二,勞師遠征,荊州劉表要是來攻怎麽辦?

曹操不是一個衝動的人,雖然也時有戰敗,但是在整體的戰略上未曾有過失誤,遼西要打,但最好的時機絕不是現在。

雖然官渡大戰後,袁氏早已經是樹倒猢猻散,但是河北仍舊沒有完全穩定下來。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釀成災難,所以曹操已經基本上認同了智囊團的意見。

但一向**不羈,不在關鍵時刻不說話的郭嘉站了出來,毅然支持攻打烏丸。

說實話,這次郭嘉的突然出現,令曹操感到非常意外。所有人都對郭嘉報以懷疑的目光,郭嘉的想法往往和大家不一樣,但絕不至於糊塗到這種地步。

此次遠征烏丸不是戰術上的問題,而是戰略問題。善於軍事戰術的郭嘉,是否在戰略上看出這次遠征的危險性呢?

曹操沒有表示意見,而是把郭嘉的話聽完。

郭嘉的臉上掠過了一絲不易察覺的不安神情,對曹操說道:“胡人自持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剿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他的兒子還活著,遲早是隱患,現在四州未穩,袁家的影響還很大,如果這個時候胡人帶著兩個袁氏小子南征,袁氏舊臣肯定會複應,那時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至於劉表,不用擔心他,他是個隻知坐談的政客而已,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必然會對他有所防備而不盡其用。劉備想打我們,劉表就一定不會同意來打雖然我們是虛國遠征,但我料定劉表不會來襲擊我軍後方。”

曹操沒有察覺郭嘉臉上的那一絲不安,同意了他的建議。曹操對郭嘉報以肯定的眼神,而郭嘉的眼神中卻充滿了迷離。

遠征大軍出發了,目標,烏丸!

郭嘉一如既往隨軍出征,不離曹操左右。

當大軍到易城之時,郭嘉臉上的那一絲不安更加深重了,他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千裏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做好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之後不久,郭嘉就病倒了,《史書》上說他是因為水土不服,突然患病的。

從此,中國的成語字典裏留下了“兵貴神速”這四個字,且不知這也是一位智者留在青史中最後的四個字!

曹操聽從郭嘉的建議,帶著熟知遼東地理的田疇走小路奇襲柳城,烏丸人戰敗,蹋頓陣亡,袁氏弟兄繼續跑,跑到了遼東管轄公孫度那裏。在那裏,等待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

曹操再次回到易城的時候,一個噩耗在等著他,在此養病的郭奉孝已經病亡多日了。

在那一刻,曹操似乎明白了一切,郭嘉很可能已經知道自己得了重病,他早年曾侍從袁紹,後來才遇到了真正的英主曹操。他無從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隻想用天下的統一來回報他。可是,在官渡之戰後,他突然得了重病,自知時日不多,所以才會一反常態,支持曹操攻擊烏丸,他想在有生之年為曹操徹底掃除北方餘患。

郭嘉深知,曹操身邊有一幫天才的執行者,那些人給了他必勝的信心。

所以,他建議曹操以最快的速度幹掉烏丸和袁氏餘孽,如果幸運,老天還能給他一些時間的話,下一個目標應該是荊州。可是,時間沒有給這位年輕的天才更多的機會。

人一生相交,貴在交心,郭嘉病重的那一刻,曹操就已經明白其用意,他故意用水土不服,身染急症這樣的字眼來為郭嘉掩飾。

曹操知道,郭嘉此次用險是不恰當的,是在賭博!但是他明白,郭嘉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郭嘉真的很想看到他統一天下的那天。

但是,曹操不能滿足他這個願望了,隻給了他最後一絲安慰,在有生之年,他看到曹操徹底統一了北方,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而荊州的劉表,郭嘉也賭對了。雖然劉備一再勸諫,但他還是沒有出兵。烏丸之戰的第二年,曹操就出兵攻打荊州,而此時劉表已經病死了。

對於郭嘉兵行險招,曹操回到易城後依舊是心有餘悸,他特意嘉獎了反對攻打烏丸的智囊團成員,說道:“這一仗打得險,你們的意見是長久之計,我的勝利是僥幸的!”

這是曹操對於郭嘉最後一戰的解釋,他並不認同郭嘉的最後一戰,但是卻認同了這個和自己情意深重的青年。

郭嘉死後,曹操痛哭不止,對荀彧等人說:“你們都和我差不多年紀,隻有奉孝最年輕。等到天下事竟,我還要將後事托付給他,但他卻夭折在巔峰之年。難道這就是命運嗎?”

是啊!這就是命運!一個謀士的命運!

毛澤東同誌曾這樣評價郭嘉:“智謀之士要多謀,謀劃國家安危大計,預見事態發展大勢,消除隱患於未發之際,匡正君主過失,解決疑難問題,輔主正確決策。君主要善任,以摯誠之心待智謀之士,隆禮重義,勿施以欺,勿施以詐,君無禮遇則智謀之士不至,君不摯誠則智謀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謀之士、能否得到智謀之策全在於君主對治世大道的追求。”

郭嘉死時三十八歲,為曹操服務十一年,官職是軍師祭酒(品級很低的謀士官爵),但他從無怨言,一個人最快樂的時候,並不是高官厚祿之時,而是有人承認了自己的價值!

所以郭嘉拚盡最後那點精力,去報答欣賞自己的人。

以這樣特殊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貞侯”這樣的諡號,算是曹操對於他這位忘年之交的一種最為貼切的獎賞。

雪萊說:“死亡是涼爽的夏夜。”

當烏丸兵敗的消息傳來時,郭嘉緩緩閉上了雙眼,他的心瞬間冰冷了下來,在他的意識中,恐怕隻留下曹操那劍指中原的形象。

在他的心中,無數次地默念著:“主公,我相信,你能做到!”

郭嘉的悼詞:

誰最有資格為郭嘉寫一篇悼詞,這個人應該是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毛主席特別推崇郭嘉,1959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說:“希望大家看看《三國誌》中的《郭嘉傳》。郭嘉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謀臣,才識超群,足智多謀,長期追隨左右,出謀劃策,功績卓著。曹操則倚為股肱,常常問計於他。郭嘉三十八歲時病歿。令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足智多謀,而曹操能夠問計於郭嘉等謀臣,聽取他們的意見,果斷作出決策,這說明他是一個知人善用、多謀善斷的人物。”

確實,郭嘉是一個絕對應該推崇,並大說特說的人物。郭嘉智慧淵深,通達事理,十餘年為曹操出謀劃策,動無遺失,過絕於人。

智謀之士的人生境遇不在於其是不是多謀,而在於他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賞識信賴。

“國無智謀之士不強,君無智謀之士不立,事無智謀之士不成,兵無智謀之士不勝。有國家者,未有不任智謀而成王業也。”

所有的領導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可是能做到真正的理解並包容一個能力遠遠在自己之上的智者的領導,實在是少之又少。從這點上說,郭嘉是幸運的,他遇到了曹操這樣禮賢下士的領導,並且願意和他做朋友!

可是郭嘉的人生實在是太過短暫了,這又是一場悲劇!

然而細想起來,人生再長不過百年而已,還有什麽比活得精彩更重要呢。郭嘉已經用自己的行動壓倒了當時的所有英傑!

人的一生如果短暫,但如郭嘉一般精彩,雖死何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