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就從這裏開始 強大的秦朝
在這裏,我們有必要先簡單了解一下當時的秦。
秦的創始人叫“非子”,因為替周天子養馬養得好而被周天子賜予嬴姓,又將渭水上遊秦川的東岸給了他做封地,這裏就成了秦的發源地。當時掌權的周孝王本意是讓秦做一個近畿的附庸。但秦的曆代君主中不少人就如孫猴子一樣,對這芝麻綠豆大的官職當然是不會滿足的,於是秦國的君主們不斷地擴張地盤,壯大自己。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國的地盤不斷擴大,國力日漸強盛,到了秦穆公時期更是做了一回天下的霸主,但總的來說,當時秦東進的路線始終被更強大的晉國死死地擋住。
這樣的情況後來一直延續了一百多年,直到韓、趙、魏三家分晉,曆史進入了戰國時期。這個時候的秦國可以說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的一個國家,國內的政治也一度因宮廷鬥爭而陷入混亂,直到曆史等來了這兩個人——秦孝公和公孫鞅。
公孫鞅也就是後來我們說的商鞅,原本是衛國人,年輕時研習的是李悝的《法經》,本想在魏國做出一番事業。然而,公孫鞅在魏國並不受國君重視,十分不得誌。後來聽說秦國的新君秦孝公下令求賢,公孫鞅就從魏國跑到秦國去應聘。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的推薦,公孫鞅得到了三次被秦孝公單獨麵試的機會。公孫鞅抓住機會,終於深深打動了秦國的一把手秦孝公,秦孝公拍板決定聘用公孫鞅為左庶長,開始實施變法。
一說“商鞅變法”好像誰都聽過,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得到秦孝公鼎力支持的公孫鞅其實前後一共進行過兩次變法,隻不過我們熟知且重要的是第一次變法。
這次的變法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加強法治建設,以法令法規嚴格規範個人的行為。為了確保法令的實施,公孫鞅實施了連坐製度。簡單說就是,一人犯法,如果與其有一定關係的其他人不舉報的話就得一起坐牢。可別小看了這樣的製度,它對後世的影響現在依然有跡可循。現在很多國人罵人往往牽連人家家裏好幾代人,裏麵大概就有當年商鞅連坐之法的影子。
當然,變法最重要的還是第二方麵:獎勵耕戰。在生產方麵,他鼓勵百姓們多生產,一個家庭的產出與繳納給國家的賦稅成反比,生產的糧食越多,要上交給國家的比例就越少,這無疑增加了人們勞作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最最重要的是商鞅在秦國確立了軍功爵製度:當兵的隻要能在戰場上帶回一顆敵軍的人頭就授爵一級,而沒有軍功的人即便生在富貴之家也不能得到爵位。在當時的秦國,無論是誰,社會地位的高低全看爵位的高低,因此,軍功爵製度的確立極大地刺激了民眾從軍殺敵的積極性。另外,因為當時當兵的衣食住行是要自行掏腰包解決的,所以秦軍對士卒的選拔是有嚴格規定的:在秦國,隻有小康水平以上家庭裏的青壯年才有資格從軍。統治者們的觀點是“有恒產者有恒心”,隻有有固定收入的人才能不斷地保持積極向上的進取心。如果一個人整天為一日三餐發愁,那他當兵就不能保證會奮勇殺敵,當官就不能保證能夠清正廉明。
秦國在變法的影響下很快強大起來,可在那個時代,變法並非秦國的特產。戰國七雄中,除了齊國(這是個老牌強國),其他六國都在不同時期進行過變法。(齊國也有鄒忌變法,但鄒忌隻是讓齊王做了納諫、選才、去奸、獎勵一類,這本來就是明君應該做的事情,他並沒有提出什麽新建議。嚴格地說,鄒忌變法隻能算改革,不能算變法。)第一個通過變法強大起來的是魏國。魏國主持變法的人就是公孫鞅的偶像兼老師,也就是《法經》的作者李悝。
這裏有一個問題:既然變法的作用如此之大,那為什麽最後在七國中脫穎而出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五國呢?
那是因為其他五國的變法和秦國變法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於五國的變法都隨著主持變法的大臣或君主的去世而終止。變法之前,五國都如同衣衫襤褸的乞丐,變法就如同給乞丐換上了一件華麗的衣服,但乞丐的本質是沒有改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再華麗的衣服也終究會褪色,當華麗不再之時,乞丐的襤褸依然。而秦國的變法則不同。雖然秦孝公死後,公孫鞅就被對他積怨已久的秦國君臣聯合起來五馬分屍,但即位的秦惠文王隻拋棄了公孫鞅,並沒有拋棄公孫鞅推行的政治改革。秦國變法的腳步沒有因秦孝公和公孫鞅的死停下來。可以說公孫鞅推行變法是給秦國這個乞丐指引了一條謀生的道路,讓秦國擺脫了乞丐的宿命,最終成了貴族。
公孫鞅變法讓處於秦國社會底層的人們第一次切實地有了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機會。即便出身卑微,隻要肯勤勞工作也能致富,致富就能參軍,參軍就能殺敵,殺敵就能提高社會地位。可以說就是這樣的製度,讓秦軍逐漸蛻變成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每一次戰鬥,軍隊從主帥到士兵都目標一致,勇往直前。他們對戰爭的渴望、對勝利的渴望、對殺敵的渴望超過了以往曆史上任何一支軍隊。兵法有雲:“上下同欲者勝。”哪怕你對這種激勵鬥誌的方式並不讚同,但你不可否認秦軍是一支相當可怕的軍隊。
可以想象,當時在戰場上,從六國軍隊一方看過去,對麵全是神情亢奮、眼冒青光、口中流涎的虎狼之師;而在秦軍眼裏,對麵全是金光閃閃的人頭,有時候可能還沒開打呢,勝負就已經有了分曉。秦軍就是以這種“搶人頭”的**不斷地衝擊著地盤、人口都十倍於己的東方六國,逐漸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並逐漸開始了兼並六國的大業。
公孫鞅變法以後,秦國與東方六國的戰爭逐漸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一種態勢。從爭奪土地的攻防戰發展為以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我們列舉一下一些比較大的戰役便可見端倪:
公元前331年,秦與魏交戰,斬首八萬。
公元前317年,秦破韓於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南),斬首八萬二千。
公元前312年,秦破楚於丹陽,斬首八萬。
公元前307年,秦拔韓宜陽,斬首六萬。
公元前300年,秦取楚襄城,斬首三萬。
公元前298年,秦出武關擊楚,斬首五萬。
公元前293年,秦敗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市南),斬首二十四萬。
公元前280年,秦取趙光狼城,斬首兩萬。
公元前275年,秦伐魏,破韓援軍,斬首四萬。
公元前274年,秦伐魏,斬首四萬。
公元前273年,秦敗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並沉趙援軍兩萬於黃河。
公元前264年,秦伐韓,斬首五萬。
公元前260年,秦大敗趙於長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坑卒四十五萬。
公元前256年,秦取韓陽城,斬首四萬,伐趙,斬首九萬。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商鞅變法對秦軍的刺激有多大。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據不完全統計,僅秦軍消滅的六國軍隊人數就超過二百萬。而且秦滅六國的腳步在一步步加快。終於,在秦孝公過世近百年以後,秦國又出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嬴政。
雖然即位的時候年紀還很小,權力也掌控在太後和權臣的手中,但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嬴政幹掉權臣呂不韋和嫪毐,開始親政,秦統一六國的進程真正進入了加速期。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滅韓。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滅魏。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滅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滅燕,滅趙。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齊。
嬴政指揮著這支虎狼之師在短短的十年時間裏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第一次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一個家天下的帝國——秦帝國。嬴政則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始皇帝。
接下來,秦始皇嬴政再接再厲,國中沒有了敵手,他便向北驅逐了匈奴,向南擴張到了南越,建立起一個空前強大的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然,如果考慮到公元前3世紀的古希臘在馬其頓人統治下奄奄一息,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已經開始分崩離析,古埃及早已經被羅馬人幹掉,而羅馬人還沒有稱霸地中海,我們甚至可以把“之一”這兩個字去掉。
然而,如此強大的國家也有極深的隱患,那就是統治者不了解“可以在馬上取天下,卻不可以在馬上治天下”這個道理。當國家的主題不再是戰爭,當社會生活的關鍵詞從“對外征戰”轉變成“休養生息”的時候,統治者卻仍然在以老眼光看待新問題,換句話說,就是他們不了解社會的新常態。
不了解當然就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