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家天下?共天下? 大漢

項羽死後,西楚國的軍民們都投降了劉邦,隻有魯地沒有投降,因為先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直到劉邦派人拿著項羽的人頭到了城下,魯人確認項羽已死,才開城投降。隨後,劉邦以魯公的身份厚葬了項羽,並親自為項羽發喪,當場為項羽的死痛哭流涕。雖然劉邦的哭有表演的成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裏麵確實夾雜著劉邦對項羽這個偉大的對手、這個曾經的“兄弟”的懷念和感情。

劉邦與項羽之爭,在於他們都想做天下的主人。權力鬥爭從來都是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來不得仁慈,要不得手軟,可惜項羽來不及弄懂這個道理。

劉邦能一步步地由弱變強,最後戰勝項羽,雖然主要是因為他有韓信、彭越、張良、蕭何等的幫助,但他自身的能力和勇氣也功不可沒,這一點往往會被人們忽略。大家可還記得,項羽在軍事上一直沉迷於斬首行動,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項羽始終認為隻要解決了劉邦,其他人都不是問題。劉邦正是利用了項羽這一特點,屢屢以身犯險,在第一線牽製、吸引項羽,才使得韓信、彭越等人有了可乘之機,而敢於直麵天下無敵的項羽,這需要很強的能力和巨大的勇氣。

當然,還要有一點兒運氣。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經過八個年頭的努力,有能力、勇氣和運氣的沛縣平民劉邦終於走到了形式上的最後一步:照例先由大臣們聯名上表,要求劉邦為了天下的百姓著想,委屈他辛苦一點兒做這個皇帝,劉邦也照例推辭。但群臣們怎麽肯答應,他要是不當皇帝,那他們去哪裏謀個開國功臣?於是大家一再懇求,個別人甚至要以頭撞柱、尋死覓活。最後劉邦再三推辭不過,於二月甲午日“不得已”在汜水邊上即皇帝位,國號為漢。

大概就在這個時候,劉邦把自己的名字由劉季改為了劉邦。“邦”者,國也。此時的劉邦可謂實至名歸。

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把哪裏定為都城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最初的時候,漢朝的臨時都城在洛陽。洛陽是個好地方,這裏當年是周朝的國都,懶散的劉邦第一反應就是投機取巧,幹脆效仿周朝,把洛陽定為漢朝的國都。

當劉邦真決定要長期定都洛陽的時候,一個叫婁敬的齊國人站出來發表了不同的意見。他告訴劉邦,洛陽是不錯,可這個地方地小田薄,而且四麵受敵,並不適合作為一個大國的國都。反觀關中沃野千裏、關隘牢固,且人口眾多,這才是整個天下的咽喉要地。而且天下一旦有變,隻要守住幾個關隘,就不至於受製於人,因此,他建議劉邦定都關中。

如果是項羽,保不準婁敬就要去油鍋裏麵洗澡了,可劉邦畢竟是劉邦,不管臣下的話是否中聽,隻要有利於自己,他都能夠從善如流。雖然這時候大多數大臣傾向於定都洛陽,但劉邦在詢問過張良後還是接受了婁敬的建議,最終把國都定在了關中,具體地點選擇在鹹陽城附近。為了有別於秦朝,也為了取帝國長治久安之意,新的國都取名為長安。婁敬非但沒有進油鍋,還被劉邦賜姓劉,做了郎中並獲封號“奉春君”。

皇帝也當了,國都也定了,對劉邦來說,麻煩的事卻遠沒有結束,他還要麵對項羽五年前所遇到的難題:除了他自己,這個天下還該歸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