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之戰——劉邦與項羽的第二回合

從漢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到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四月,在一年的時間裏,劉邦和項羽兩軍在滎陽到成皋這條線上一直是小打小鬧,戰爭進入短暫的緩和期。漢二年六月,劉邦還抽空從前線回了趟臨時的國都櫟陽。就在這時,樊噲的隊伍掘開河水倒灌入廢丘。章邯的軍隊在廢丘城裏堅持一年之後,最終彈盡糧絕,章邯本人自殺身亡。劉邦終於拔掉了嵌在漢國內部的“釘子戶”,但他回到櫟陽並不是為了慶祝,而是要做兩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劉邦要把兒子劉盈送回櫟陽並確立他的儲君地位。經過沛縣的那一路狂奔,劉邦再也沒膽量把家人留在外頭。他帶著劉盈回到櫟陽,正式把劉盈立為王太子,任命丞相蕭何輔佐太子鎮守後方。

第二件事是,劉邦要進一步鞏固後方,為前線的戰鬥提供最有力的保障。當時整個關中地區大旱歉收,餓殍滿地。劉邦下令地方上鼓勵關中的災民“就食蜀、漢”,隻要不做流民擾亂社會治安,自願到蜀地和漢中去謀一日三餐的,朝廷還可以發放去蜀漢路途中的口糧。這是一個很好的決定,既解決了令人頭痛的流民問題,又充實了巴蜀地區的人口,穩定了曾經飽受秦朝壓榨的關中百姓的民心。不管在哪個年代,民心所向都是一個政權取得成功的關鍵。劉邦本人不如項羽勇武,劉邦的軍隊不如楚軍善戰,但劉邦擁有民心這一最強有力的武器,才是他最後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劉邦這個人和項羽相比,臨場作戰、指揮和帶頭衝鋒陷陣的能力可能遠遠不如項羽,但他天生具有戰略眼光,在和項羽正麵僵持的時候,他還不忘在側麵壯大自己的實力。漢二年八月,劉邦從關中回到滎陽,同時加封大將軍韓信為左丞相,命令韓信帶領步兵大將曹參、騎兵將軍灌嬰一起去進攻那個背叛自己的魏王豹。出兵之前,為了解對手的情況,劉邦詢問曾經去遊說過魏豹的謀士酈食其,兩人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劉邦:“魏豹的大將軍是誰?”

酈食其:“柏直。”

劉邦:“沒斷奶的小子,哪比得上韓信!魏豹的騎兵統領是誰?”

酈食其:“馮敬。”

劉邦:“哦,這是秦朝大將馮無擇的兒子,有些本事,但不是灌嬰的對手。步兵統領又是誰?”

酈食其:“項它。”

劉邦:“他不是曹參的對手。我沒什麽好顧慮的了。”

精準的判斷!劉邦的軍事才能從他精準的軍事判斷力上就可窺見一斑。他最後能奪取天下,靠的絕不僅僅是運氣。而這場戰鬥的結果正如劉邦所料,韓信出兵不到一個月就將魏豹生擒活捉,並押解到了滎陽。

到了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四月,歇夠了的項羽已經不耐煩再和劉邦糾纏下去,他命令軍隊開始向漢軍發起猛攻。楚軍包圍了滎陽城而且攻勢越來越密集,滎陽到敖倉的甬道多次被楚軍切斷,這讓劉邦在城裏急得團團轉。雖然城裏的士兵很多,項羽一時半會兒還攻不進來,但這麽多人總不能不吃飯吧?為解燃眉之急,劉邦找來謀士酈食其詢問對策。

酈食其到底是一個在戰國亂世中生存下來的老派謀士,走的是跟項羽一樣的套路,拿出的也是以前那套恢複六國割據來給項羽樹立更多敵人的老辦法。這時候,被楚軍逼急了的劉邦已經是有病亂投醫了,但凡有人給他拿個主意,就大呼:“此計甚好!”他不管辦法正不正確,也不跟大臣們研究可行性,頭腦一熱,馬上同意並安排手下去刻印,準備就這麽弄出一群“王”來,幫他搞定項羽。

這是當年項梁等人用過的老辦法,具體內容是在全國各地弄出大大小小的諸侯來給強大的敵人樹立眾多的對手,好讓敵人疲於應付,而不是隻盯著自己。雖然這個主意理想上很豐滿,現實卻是很骨感的。即便一下子恢複到戰國末年的狀態,你就能保證其他新立的諸侯們能乖乖地聽自己的話去對抗項羽?搞不好大家聯合項羽一起對付你咧。

印刻好了,諸侯的人選選好了,劉邦的心情也緩和了,自以為得妙計的他很是滿意,一邊吃飯還一邊哼著小曲,仿佛第二天項羽就該為諸侯聯軍忙得焦頭爛額。

要是劉邦按照酈食其的主意派人重新把諸侯們都恢複起來,曆史或許又是另一個樣子。算劉邦運氣好,就在這個時候,正好張良路過他門前,他馬上叫住張良:“子房(張良的字),你過來一下,我已經有了擺平項羽的妙計。”

張良看到被困在滎陽的劉邦居然紅光滿麵,很是詫異,等劉邦跟他分享完酈食其的妙計後,張良大驚失色道:“大王,要是這麽做,那你可就完了!”

劉邦大為不解,張良告訴他:“分封其他諸侯國能成就霸業那是商湯、周武時期的事情。他們能這麽做是因為商湯伐桀、武王伐紂都有必勝的把握。我們現在的情況跟他們那時候可不一樣。大王,你跟項羽爭天下有必勝的把握嗎?”

張良一連列舉了七件湯武革命成功後所做的事情,劉邦都表示自己沒有能力辦到。這時候,張良告訴劉邦:“你的手下跟你出生入死,可以說是提著腦袋幫你跟項羽爭天下,無非是想成功後各自能得到好處。現在你倒好,把六國全恢複了,到時候你的手下還不作鳥獸散,跑回各自的故國去幫助他們的主人,還有誰跟你打天下?一旦恢複諸侯割據的狀態,到時候楚國變弱了還好,如果楚國依舊強大,其他的諸侯誰還聽你的?所以,如果你照酈食其的話做,那我們肯定就大事休矣。”

聽完張良的分析,劉邦恍然大悟,把吃到嘴裏的肉都吐了出來,大罵酈食其:“臭老頭兒,差點兒壞了老子的大事。”馬上叫人把刻好的印全都用錘子砸了。

張良原本是堅定的複國主義者,劉邦要恢複戰國諸侯割據的狀態,肯定也包括恢複韓國。如果是以前,張良肯定舉雙手讚成。現在他卻極力反對酈食其的做法,可以證明韓成死後,張良的思想境界確實比以前進步了很多。他意識到,回到諸侯割據的狀態是曆史的退步,絕不可行,隻有建立新的、統一的國家才是正確的出路。

既然不能回到過去,又頂不住項羽的進攻,劉邦隻好派人到項羽那裏求和。劉邦讓使者跟項羽說,大家都是自家兄弟,何必把人往絕路上趕呢?不如各退一步,就以滎陽為界限,滎陽往西劃歸他劉邦,東麵全歸項羽,大家化幹戈為玉帛不好嗎?

還沒等項羽說話,在一旁的範增就提醒項羽說:“大王,現在消滅劉邦易如反掌,可不能中了這種反複小人的緩兵之計。”項羽聽了,頓時清醒過來,對使者冷哼一聲,說道:“亞父說得對,回去告訴劉邦,叫他要滾就滾回巴蜀去,不然我非破城捏碎他不可。”

使者屁滾尿流地跑回城裏複命,把項羽的話一說,劉邦聽了隻能是一臉愁苦,長籲短歎道:“天天這樣打下去,什麽時候是個頭啊?”

就在劉邦彷徨無措的時候,隻見群臣中走出一人來,對劉邦說:“此事倒是不難。”

劉邦定睛一看,站出來的人是護軍中尉陳平。他也是個有些計謀的人,劉邦趕緊問:“計將安出?”

胸有成竹的陳平給劉邦獻上一計:“大王,項羽身邊稱得上人才的也就是範增、鍾離眜、龍且、周殷幾個人,而真正有謀略的隻有亞父範增。項羽這個人我太了解了,他的缺點就是多疑,不信任人,隻要大王你肯花錢,用離間計除掉這幾個人,項羽就沒什麽可怕的了。”說完,他在劉邦耳邊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地耳語了一陣,劉邦聽罷大喜過望,一拍大腿:“好,就按你說的去辦,我馬上讓人通知財務給你四萬金(指黃銅),隻要能搞定項羽,錢你隨便花。”

其實陳平這個價值“四萬金”的計謀沒什麽玄乎的,簡單得很。待到項羽命人入城催促劉邦投降的時候,由陳平出麵接待。陳平先按接待使者的最高待遇擺上好酒好肉,然後假意向使者問候亞父安好:“亞父讓閣下來有什麽交代嗎?”

使者一愣,說:“我是項王派來的使者。”陳平馬上表現得大驚失色,連稱誤會誤會,命人把好酒好肉都端下去倒了喂狗,給使者重新上了一碗白菜幫子加稀飯,然後再不多說一句話,轉身離去。

這個計策過程簡單,操作簡便,乍一看根本不值“四萬金”,即便是黃銅也不值。然而,計謀是否可行要看是為誰而設的。如果要對付的是像劉邦這般心眼兒多的老油子,那簡單的計謀肯定不行,但以項羽的情商,這個“簡單”的計謀也差不多了。

使者受了冷遇,酒肉也沒吃上,餓著肚子回到項羽那裏,不由得又在陳平的言語上添油加醋一番,項羽果然就對範增產生了懷疑。等範增再次催促他攻城的時候,他便支支吾吾地不回答。範增也是硬氣,發覺項羽居然開始懷疑自己,馬上撂挑子不幹:“天下的大勢已經定了,以後的事大王你自己看著辦吧。我老漢年紀大了不中用,希望大王讓我退休回家等死,免得以後孤苦伶仃地死在外麵。”

範增的用意可能就是以退為進讓項羽認個錯。沒想到項羽是個直腸子,想不了這麽多,還真的同意了讓範增退休回家。話說出口下不來台的範增隻好即刻收拾東西回家,一路走,一路想,一路生氣,鬱結於胸,結果背上生了好大一個瘡,加上年紀大了,身體本來就不好,沒走到彭城就背瘡破裂,真的死在了外麵。

劉邦最初以為依了陳平的計謀,離間了項羽和範增,兩人矛盾爆發,項羽就會退兵,沒想到直接把範增給逼死了。還沒來得及高興,劉邦就發現陳平這次真的捅了馬蜂窩。範增一死,後知後覺醒悟過來的項羽直接氣得奓毛了。楚軍打出“為亞父報仇”的旗號,項羽親自指揮將士們不分日夜地輪番攻城,誓要拿劉邦來償命。

劉邦就這樣咬著牙又硬挺了差不多一個月。其間他也曾指揮隊伍幾次突圍,卻都沒有成功,打到最後,城裏就剩一兩天的口糧,到了再打下去就要吃死人的地步,將士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這時候,劉邦急得抓耳撓腮,再三追問陳平“為之奈何”,可陳平也不是能臨場退敵的主,到了這個節骨眼兒上,他“這……這……這……”了半天也沒個計策。

眼看劉邦隻剩下準備洗洗幹淨出門束手就擒一條路了,幸好這時他手下有個不怕死的叫紀信的將軍挺身而出,他對劉邦說:“大王,現在情況十分緊急,楚軍破城隻在旦夕之間。我的長相和大王有幾分神似,一般人遠看不一定認得出來,為今之計,隻有讓我坐上您的馬車,假裝出城投降。楚軍以為是大王您投降了,就容易懈怠,這樣您才有機會從其他地方突圍出去。”

劉邦不同意紀信的做法。上次鴻門宴的時候,劉邦為了逃命,他自己騎馬卻讓手下四位將軍步行給自己殿後,這四人中就有紀信。好在上次項羽沒有追殺劉邦,不然紀信等人的骨頭早就成灰了。即便劉邦這次再想逃、臉皮再厚,也不太可能又讓紀信去送死,不然手下的將領們會怎麽看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別人舍生取義,犧牲小你完成大我,以後哪還有人心甘情願地為他賣命?劉邦再不裝出點兒與手下同生共死的氣概,手下的人心就容易散。於是劉邦當即表示自己要親自率領全軍最後和楚軍打一場,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絕不會為了逃命而讓手下的將士們送命。

看到劉邦如此表示,紀信甚是感動,一把拉住劉邦:“天下可以沒有我紀信,可不能沒有大王您啊!”

劉邦手下的其他人可不敢去跟項羽拚命,尤其是陳平,他剛剛間接害死了範增,要是被項羽抓住,依項羽的脾氣,還不得把他活剮了。於是大家力勸劉邦,大講了一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道理。劉邦心裏也不願去送死,一看裝也裝得差不多了,就借坡下驢,應了手下們的要求。大家商議一番,準備連夜突圍。

待計議已定,劉邦找來兩千個女子,讓她們穿上漢軍的軍服,擁著坐在漢王馬車裏的紀信出了滎陽的東門。

楚軍看見漢軍居然敢出城交戰,馬上從四周圍了上來,準備將這一隊漢軍圍而殲之。待到楚軍的士兵衝到近前,卻發現漢軍士兵其實都是女人,個個走起路來都是弱柳扶風般扭扭捏捏,又見隊伍中間一人身穿漢王的衣服,乘坐漢王的馬車,邊走邊讓人大聲喊叫:“城裏沒吃的啦,我劉邦出來投降了!”

一時間,劉邦帶著一群女人出來投降的消息馬上傳遍了楚軍的軍營。在古代,女人上陣打仗是跟公雞下蛋一樣的奇事,所以大家都爭先恐後地擠過去看熱鬧,項羽也被驚動了,想出來一看究竟。但那兩千個女子被楚軍圍在中間,亂作一團,在外麵的人一時間怎麽擠得進去?項羽隻能遠遠地看見一人身穿王服坐在漢王的馬車上,樣貌與劉邦確有幾分相似,又是夜晚,一時間哪分辨得清楚,便真的以為是劉邦投降了。於是楚軍將士們認為戰爭終於結束了,都高呼萬歲,向滎陽東門集合,希望一睹劉邦投降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時刻。

有人說我純粹胡說,城裏都快要人吃人了,哪還有這麽多女子?

天地良心!天知道在那個時候、那種地方,劉邦的軍中怎麽會有兩千個女子!但既然所有的資料上都這麽說,那就這麽著吧。

劉邦趁著楚軍的注意力都被轉移到東門的時候,命令手下的將軍周苛、魏豹、樅公等替他指揮城裏的隊伍,自己隻帶著幾十個隨從,騎快馬從滎陽的西門逃了出去。當然,當時在滎陽城裏,劉邦手下肯定不止這幾十個人。您若要問其他人呢?劉邦現在逃命要緊,哪裏管得了其他人。

至於紀信,他的下場倒是很明確,因為這種李代桃僵的把戲很容易就穿幫了,被擒之後,紀信很從容地告訴項羽,劉邦已經跑掉了。得知自己又被騙後,項羽自然是大怒,把紀信綁在劉邦的馬車上給活活燒死了。

靠著紀信的犧牲,劉邦才從滎陽逃出來,一直逃到了成皋(今河南滎陽市西北汜水鎮)。但到了成皋,劉邦還是不放心,幹脆一口氣跑回關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