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

秦漢之前,陸軍的主要作戰兵種是步兵和車兵,但騎兵的出現逐漸改變了戰爭的格局。

作為步兵的宿敵,騎兵的發展也是階段性的。最初,騎兵字麵上的意思不過是騎在馬背上的步兵,裝備比較簡陋,除了**有一匹馬代步之外,普通的騎兵與尋常的步兵並無區別。這就造成了很多不便,不說騎兵在騎行過程中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一手揪著馬的鬃毛,臀部懸空,雙腿夾緊馬腹以保持平衡,甚是辛苦和疲勞,單就如何上馬就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由於戰馬的個頭兒較高,不是尋常人一下就能跨上去的,至少要會劈叉才行。但不難想象,如果一個步兵頭戴鐵盔、身披重甲、手持利刃,全副武裝地走到戰馬麵前,然後氣沉丹田,大喝一聲劈叉上馬——還沒開戰說不定就拉傷了胯。於是將士們便發明了簡易的辦法,搬來一塊大石頭墊著上馬。當然,一些善拍馬屁的狗奴才也會卑躬屈膝,以身代石,讓頂頭的將軍踩著自己上馬,這才保證了騎兵將士們在戰鬥前的身體健康。可讓士兵們隨身帶著幾十斤的上馬石,或配備與騎兵數量相當的上馬奴並不現實。終於,在反複的實踐中,人們的智慧發揮了作用,有人在馬鞍上加裝了一個用以蹬踏的吊環,不僅使上下馬變得方便快捷,在很大程度上還提升了騎乘的舒適感,這就是馬鐙的雛形。

馬鐙是中國人的發明無疑,但出現的時間尚無明確記載,大概是在秦朝之後、魏晉南北朝之前。這是一個有革命性意義的發明。武術有雲:“力從地起。”在有馬鐙之前,騎兵雙腳懸空,在戰鬥中僅靠上半身的力量作戰,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而有了馬鐙之後,將士們相當於腳踏實地,使用起較重的長兵器來更是戰鬥力倍增。騎兵衝入步兵堆裏,長槍一掃,往往就橫掃一大片。有時候,在人潮洶湧的戰場上,彪悍的武將一夾**的駿馬躍入人群,把手中的兵器隨便耍上一通,原本擁擠的人群馬上會自覺地騰出一片圓形的空地。圓形空地的中心是那個彪悍的武將,圓形的半徑等於武將的臂長加兵器的長度,煞是威風。騎兵的優勢還在於座下的戰馬保證了他們在打得贏的情況下可以一路狂追,一旦打不過了,拍拍馬屁股就可以走人,留下敵方的步兵在原地幹瞪眼。這進一步奠定了騎兵在開闊地帶戰爭中的王者地位。

當年,為了能在平原地區對付高機動性、高衝擊力的騎兵,步兵將領們也是絞盡了腦汁。有人發明了以步兵結陣的方式對付騎兵,其間還有不少陣型上的變化,比如,在步兵後麵安排弓箭手,意圖先遠距離殺傷騎兵,有用兩丈長槍戳的,也有類似撒圖釘紮馬腳的,還有近戰砍馬腳的,可謂長短器械無所不用。但現實往往不如理想豐滿,步兵正麵對抗騎兵常常效果欠佳,偶爾能獲勝也不敢深入追擊。所以,步兵在野戰中往往難以與騎兵抗衡。

那在野戰中步兵真的不如騎兵嗎?也不盡然。古往今來,以步兵對抗騎兵而獲勝的例子並不罕見,尤其是曆史上諸多名將手下的精銳步兵,常能打敗對手的騎兵。雖然名將手下的步兵能戰勝騎兵,一般將領手下的步兵卻很難戰勝騎兵。深究其中的原因,在於大多數情況下,相較於騎兵而言,步兵缺乏戰鬥力。

步兵的戰鬥力來源於紀律、凝聚力和相互協作的能力。和學習騎馬射箭一樣,紀律、凝聚力、協作能力都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把一個農民訓練成一個可以上戰場自由衝殺的騎兵需要專門的訓練,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騎兵通常都是“職業選手”。而步兵很多都是戰前臨時抓來的壯丁,是“業餘選手”。這些人可能前一天還在地裏掄耙子,今天就要到戰場上掄刀劍,哪裏適應得過來?以職業對業餘,打都不用打,勝負便一目了然。

盡管通過使用一些複雜的手段,步兵在與騎兵的對戰中也有可能取勝,但一般情況下,在野外想要對付一支騎兵隊伍,最好的辦法還是用另一支騎兵隊伍。

以往長於抓壯丁的劉邦,這次要使用騎兵對付項羽。那騎兵又從哪裏來呢?繼續抓壯丁不成?即便抓來了壯丁,什麽時候才能學會騎馬打仗?這些問題,劉邦統統不需要考慮,因為他的隊伍一路走來走的就是混搭路線,說白了就是一群雜牌軍,裏麵混雜了許多秦朝投降過來的士兵,其中就有不少騎兵。最初,為了組建騎兵部隊,劉邦找來了手下的校尉李必和駱甲兩人,任命他們做將軍,並把組建騎兵隊伍的事情交給他們。

李必和駱甲在秦朝軍隊中本就是騎兵,也願意為劉邦將隊伍裏原來的騎兵召集起來,可因為自己是秦朝舊臣,自覺公信力不足,便希望劉邦能讓手下善於騎射的親信來做這個將軍。於是,以灌嬰為將軍,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秦朝騎兵為骨幹力量的漢軍第一支正式的騎兵隊伍迅速組建起來,他們要給楚軍的騎兵以出其不意的一擊。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楚軍的前鋒軍隊正漸漸向滎陽逼近,根據他們以往的經驗,漢軍的步兵根本不敢在平原地帶主動攻擊楚軍的騎兵,隻能躲在城池後堅守,伺機而動。所以,在沒有接近滎陽之前,楚軍的行軍隊伍十分鬆散,反正在馬上可以憑高遠眺,遠遠地看見步兵衝過來再排兵布陣也來得及。但這次在滎陽南邊的京縣附近,楚軍看到的是席卷而來的滾滾黃塵,還沒有緩過神來,漢軍的騎兵已經衝到了身前,戰刀已經劃過了楚軍士兵的胸口,戰馬踏碎了楚軍將士的幻想,受到攻擊的楚軍將士亂作一團。灌嬰這位布販出身的年輕將軍率領漢軍剛組建的騎兵軍團出其不意地給了楚軍以重創。

出師不利的楚軍暫時撤退,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楚軍一直沒有能力越過滎陽攻擊漢國。漢軍也沒有實力出滎陽進攻西楚國。滎陽成了漢軍和楚軍僵持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