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炮瞄準了錯誤的方向,導致日本占領了新加坡

1942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稱“馬來之虎(Tiger of Malaya)”的日本陸軍中將山下奉文(Tomoyuki Yamashita)攻下新加坡的要塞,成功占領馬來西亞,而彼時大英帝國在新加坡有10萬大軍。這場失敗讓英軍臉麵無光,因為新加坡要塞一直號稱是固若金湯的。彈藥短缺的山下奉文選擇不與英軍正麵衝突。在他的指揮下,日軍騎著自行車繞道,來到馬來半島後部。據說這一策略取得成功的原因是,英軍精良的海岸大炮的朝向是固定的(瞄準大海),無法調轉瞄準內陸。理查德·霍姆斯(Richard Holmes)在《牛津軍事史》一書中評價此次失敗時,引用了溫斯頓·丘吉爾的話,說這次失敗是“英國軍事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規模的投降”。如今,“新加坡的炮(the guns of Singapore)”經常被用來比喻方向錯誤的事情,因為人們認為新加坡的大炮在此次戰役中瞄準了錯誤的方向。

卡爾·哈克(Karl Hack)和凱文·布萊克本(Kevin Blackburn)在其著作《新加坡一定要陷落嗎?》(Did Singapore Have to Fall?)一書中認為,這一謠言的始作俑者是“於1942年2月初從新加坡逃跑的老兵和平民”。的確,一位誌願軍說,部署在波那維斯達炮台(Buona Vista battery)的2門15英寸(約38.1厘米)大炮“從未開過火”。《泰晤士報》(The Times)記者伊恩·莫利森(Ian Morrison)也相信這一說法。在其1942年的作品《馬來亞附筆》(Malayan Postscript)中,他說大炮“嵌在混凝土裏,無法調轉頭來瞄準內陸”。他還補充說“大多數大炮從未開過火”。丘吉爾在1951年寫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Memoir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一書中收錄了一封來自陸軍元帥阿奇博爾德·韋維爾(Archibald Wavell)的電報。該電報承認,“許多(大炮)隻能瞄準大海的方向開火”,並且“新加坡要塞就是為了防禦海上進攻而修建的”。盡管這些證據讓人恨恨不已,但是羅伯特·考利(Robert Cowley)與傑弗裏·帕克(Geoffrey Parker)編輯的《軍事史》(Military History)一書指出,“事實上,所有主要的海岸大炮都可以360°旋轉”。《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 War)一書的作者艾倫· J.萊文(Alan J. Levine)對此表示同意,所有的大炮“都可以360°旋轉。它們所防禦的海軍基地是在半島的‘後部’,麵朝內陸”。

《牛津第二次世界大戰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一書指出,“大炮是可以360°旋轉,朝內陸開火的”,但是“大炮沒有輔助設備或進行陸地戰爭的合適彈藥”。《衝突中的世界》(World in Conflict)一書的作者戈登·B.格裏爾(Gordon B. Greer)對此表示同意。他說“即便大炮朝北開火,並有充分適合的彈藥供給,這些大炮在這場戰役中也不會發揮很大用處”。他繼續解釋說,能夠真正擊退入侵日軍的是“輕型火炮和自動武器”。

所以,新加坡陷落時,英國大炮瞄準了錯誤的方向的說法隻不過是人們信口找來的理由。理查德·霍姆斯認為,這場戰役失利的原因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戰前防禦策略失當,所提供的資源太少,許下的承諾無法履行”。(此外,缺少對抗自行車的武器也可能是失利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