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卷鐮戰車的布狄卡女王

布狄卡(Boadicea)是家喻戶曉的公元1世紀的戰鬥女王。她是英國古時愛西尼(Iceni)部落的女王,愛西尼位於如今的東安格利亞(East Anglia)地區。在羅馬統治者霸占部落財產、鞭笞布狄卡並奸汙她的兩位女兒後,她向羅馬統治者宣戰。

首先,我們來說說她的名字。安東尼婭·弗雷澤(Antania Fraser)在其著作《女王戰士》(The Warrior Queens)一書中寫道,公元1世紀的羅馬曆史學家塔西佗將這位與其同時代的女王的名字翻譯為“Boudicca”。但是,弗雷澤認為“塔西佗……把這個名字翻譯錯了”,正確的拚寫應為“Boudica”。有趣的是,弗雷澤指出古威爾士語中有“bouda”一詞,詞義為“勝利”。這表明“布狄卡女王(Queen Boudica)”和“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兩個名字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

托馬斯·桑尼克羅夫特(Thomas Thornycroft)曾雕刻名為“布狄卡與其女兒(Boadicea and her Daughters)”的青銅雕像。該雕像於1902年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堤岸豎立起來。隻見女王手拿長矛,朝向敵人猛衝過去,十分引人注目。(在這一雕像中,兩位女兒在受到淩辱後雖仍**上身,但是卻目標堅定,不受影響。)著名考古學家格雷厄姆·韋伯斯特(Graham Webster)在《布狄卡》一書中指出這一雕像中的戰車“車身由重金屬製成,車輪堅固,即便是由……精神高昂的駿馬牽引,也很難在泥地裏遠行”。他還補充說,“最讓公眾神往的是固定在車軸上的卷曲的大刀,看起來十分凶猛”。

但是,弗雷澤指出布狄卡乘坐的戰車“實際上並沒有大刀(或鐮刀)固定在車輪上”,並繼續說道,“盡管布狄卡女王充滿著神秘色彩,這一點卻是少數幾個毫無疑問的事實”。韋伯斯特認為對布狄卡女王的戰車的這一番描述隻不過是“浪漫小說中寫得十分精彩的一部分”。《凱爾特世界》(The Celtic World)一書的作者米蘭達·格林(Miranda Green)指出,“卷鐮戰車的存在沒能消除大眾對凱爾特人的誤解,反而使得傳說代代相傳,神秘色彩有增無減”。韋伯斯特認為“人們喜歡這種恐怖色彩,毫無疑問,這種神秘會繼續深植大眾腦海之中,每每說到英國人和布狄卡,就會出現這一形象”。

桑尼克羅夫特有可能在古代亞洲的卷鐮戰車上獲得了雕刻這一青銅像的靈感。4世紀作家維蓋提烏斯(Vegetius)在其作品《兵法簡述》(Epitome of Military Science)一書中指出,在1世紀,“敘利亞的安條克國王(King Antiochus of Syria)和本都國的米特裏達特國王(Mithridates, King of Pontus)都會在作戰時使用卷鐮戰車”。維蓋提烏斯也吐露說,“卷鐮戰車剛出現時,大家都十分警覺,但是很快這種車就成了笑柄”,因為“在戰場上使用這種戰車時,羅馬人會突然朝戰場上投擲蒺藜(一種四角尖尖的武器)”。飛奔之中的戰車一遇到蒺藜就被毀掉了,其效果就好比如今警察在惡棍的四輪驅動汽車前拋出的“釘刺”一樣。

公元前3世紀的波斯人在對抗亞曆山大大帝時也使用了卷鐮戰車,但是並沒有取得更好的效果。瓦爾德馬·赫克爾(Waldemar Heckel)在《亞曆山大大帝之戰》(The Wars of Alexander the Great)一書中說,亞曆山大大帝的“標槍手”在遇到卷鐮戰車時,是不會讓自己的雙腿被卷鐮砍斷的,他們會“分開隊列,朝駕駛戰車的人投擲標槍”。

至於英國古時戰車到底長什麽樣,韋伯斯特說,愷撒就喜歡講奔馳中的“英國戰車”的故事來娛樂自己的部下,而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了解英國戰車真正的用法,“戰車駕駛者駕駛戰車進行訓練……因此他們可以在完全控製馬匹的情況下,熟練地駕馬衝下最陡的陡坡”。這些技藝嫻熟的戰車駕駛者可以“快速勒馬掉頭,沿著轅杆奔跑,還可以站在馬軛之上,然後駕馬飛奔回戰車旁”。看起來,1世紀的英國戰車駕駛者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靈活性,而不是花裏胡哨的裝備。這些裝備也許看起來十分威風,但到頭來卻是毫無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