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養

上一章,我從個人的角度探討了母乳喂養這個話題。這一章,我將從技術層麵來談論這個話題。我們首先從媽媽的視角出發,討論她們想要了解的內容,隨後我們可以從醫生和護士的視角出發,看看媽媽可能會遇到和詢問哪些問題。

有一次,和兒科醫生們討論時,有人指出我們並不確切知道母乳喂養的價值究竟何在,我們也不知道在斷奶時間的選擇上應當遵循什麽原則。顯然,在回答這些問題時,生理學和心理學都有其指導作用。生理過程的研究十分複雜,我們一定要交給專門的兒科醫生,而我們則要試著從心理學視角提出我們的見解。

盡管母乳喂養的心理學原理非常複雜,但是我們也已經了解了很多,可以清楚地闡述出來,幫助到媽媽們。但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即使寫出來的東西再正確,也不一定能夠被人接受。我們必須先來處理這個矛盾。

一個成年人,甚至一個孩子,都不可能知道作為一個嬰兒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嬰兒期的感受無疑存儲在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某個地方,但我們很難重溫這些感受。嬰兒期強烈的感受可能會在痛苦的精神病症狀中重現。嬰兒在某個特定時刻對某種特定類型的情緒的專注,重現為患者對恐懼或哀傷情緒的專注。直接觀察嬰兒時,我們會發現很難把我們的所見所聞翻譯成某種描述感受的詞語;或者我們要憑借想象,那就要盡可能地不要進行錯誤的想象,因為我們會把各種屬於後來發展階段的觀念帶到當下的場景中。照顧自己寶寶的媽媽們最能夠真正貼近寶寶的感受,因為媽媽具有與自己照顧的寶寶保持同一步調的特殊能力,而這個能力會在幾個月後消失。但媽媽們一開始很少願意講述自己所知道的這些東西,等到想要講述時,她們已經忘記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技藝嫻熟的醫生和護士也絕不比其他人更加了解作為一個人類的嬰兒,這些嬰兒剛剛開始一項艱巨的任務——成為他們自己。有人說母乳喂養過程中嬰兒與母親(或**)的連接要比任何人類關係都要強烈。我不指望大家能夠輕易相信這一點,但是當我們談論母乳喂養相較於奶瓶喂養的價值時,還是需要至少相信有這個可能性。人們不可能霎時間毫無保留地相信真理,這一點對於一般動力心理學,尤其是對嬰兒早期心理學來說,都是適用的。在其他科學學科中,如果有人發現了某種真相,人們往往可以沒有情感壓力地予以接受,但在心理學中,真相總伴隨著一種情感壓力,因此,不那麽真實的情況往往比真相更容易讓人接受。

做好了這些思想準備之後,我現在要做出一個大膽的論述了:嬰兒與母親的關係在母乳喂養期間尤其密切,而且這種關係很複雜,因為它包含了喂哺開始前因期盼而產生的興奮、喂哺期間的體驗、喂哺帶來的滿足感以及在這種滿足感帶來的本能緊張之後的放鬆。人類長大後,與性相關的感受將可以與嬰兒期母乳喂養相關的感受相媲美,個體在經曆前者時會想起後者。事實上,人們會發現性體驗模式具備源自嬰兒早期本能生活的特征。

但本能並不是全部,其中還有在喂哺的快感和排泄帶來的快感之外,其他時間裏嬰兒與母親的關係。嬰兒在早期情感發展中有一個艱巨的任務,那就是把自己與母親的兩種關係融合起來:第一種關係中,嬰兒的本能被喚起;第二種關係中,媽媽是安全、溫暖以及穩定的環境等一般生活必需品的提供者。

沒有什麽能像這些給寶寶帶來興奮和滿足的經曆那樣,幫助寶寶清晰而又愉悅地建立起媽媽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類個體的概念。隨著寶寶逐步意識到媽媽是一個完整的人類個體,他開始可以運用某些技巧來回報媽媽給他提供的東西。因此,嬰兒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類個體,能夠在欠了媽媽一些東西卻還沒能償還時,容忍自己當下的憂慮。這就是內疚感的起源,也是從這時開始,嬰兒會在自己所愛的媽媽暫時離開時感到悲傷。如果媽媽能建立起令寶寶滿意的母乳喂養模式,又同時能夠持續做寶寶生命中唯一的那個人,直到她和寶寶能感受到彼此是完整的人類個體,那麽這個媽媽就獲得了加倍的成功,嬰兒的情感發展也朝著健康的發展方向邁了一大步,而健康的發展最終會成為寶寶在人類世界中獨立存在的基礎。很多媽媽覺得自己確實在最初的幾天就與自己的寶寶建立了接觸,幾周之後,她們當然期望寶寶能夠用微笑來認可自己。這些成就都建立在媽媽良好的照料和給予寶寶本能的滿足的基礎上。一開始,喂哺過程的挫折,或者其他本能經驗中的挫折,或者環境中寶寶理解能力之外的變化,都會導致這些已經取得的成就消失不見。早期完整人類關係的建立和維持在寶寶的發展中有著最為至關重要的價值。

毫無疑問,由於種種原因而不能給寶寶喂母乳的媽媽,也能夠用奶瓶喂奶的方式給予寶寶本能的快感,因而也能夠基本建立這樣的早期人類關係。但總體來說,能夠給寶寶直接喂母乳的媽媽似乎在喂哺行為中有著更加豐富的體驗,而這對於兩個人類個體關係的建立也有所幫助。如果本能的快感本身就夠了,那母乳喂養和奶瓶喂養相比也就沒有什麽優勢了。但媽媽的整個態度在其中是頭等重要的。

此外,在對母乳喂養的特殊價值的研究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人類寶寶有自己的想法。嬰兒心靈的每種功能都是精心設計的,甚至在最早的時候,嬰兒就有與喂哺相關等極其興奮的體驗的幻想。這個幻想本身是對**的殘忍攻擊,而當嬰兒最終意識到這個被攻擊的**是媽媽的**時,這個幻想就是對媽媽的攻擊。在進食衝動這一原始的愛的衝動中,有著強烈的攻擊性成分。至於稍晚時期對媽媽的攻擊幻想,盡管可觀察到的攻擊性很少,但我們仍不能忽略嬰兒目標中的毀滅性元素。一次滿意的喂哺讓嬰兒實現生理上的快感,也讓嬰兒心理上的幻想體驗圓滿完成。一旦嬰兒開始推斷出被攻擊和清空的**是媽媽的**,嬰兒就會發展出對自己的攻擊性幻想的巨大焦慮。

被**喂養了1000次的嬰兒顯然與被奶瓶喂養了1000次的嬰兒有著截然不同的處境。在第一種情形中,媽媽的幸存對嬰兒來說是個奇跡,而在第二種情形中則不然。我並不是說用奶瓶喂養嬰兒的媽媽無論怎麽做都比不上母乳喂養的媽媽。毫無疑問,她的寶寶會與她嬉鬧,她也會被寶寶鬧著玩地咬幾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寶寶看起來與有母乳喂養的寶寶感受幾乎相同。但是,確實存在一個不同之處。精神分析的過程中,通過追溯成熟的性體驗的所有早期根源,分析師有充分的證據能夠說明,在一個滿意的**喂哺體驗中,從媽媽身體的一部分來攝取食物這個事實本身,為本能相關的各種體驗提供了“藍圖”。

嬰兒不能接受**是一個常見的情況,這並不是因為嬰兒有任何天生的缺陷(如果有,那一定也是非常罕見),而是因為有什麽東西幹擾了媽媽,讓媽媽不能去適應嬰兒的需要。堅持母乳喂養的錯誤建議帶來的災難是巨大的。在這種時候,切換到奶瓶喂養會讓寶寶消除焦慮感。常見的情形是,當寶寶不接受母乳喂養時,切換到奶瓶喂養這種不那麽個人化的方法,寶寶就願意喝奶了。同樣的,有些寶寶隻有躺在嬰兒**才可以獲得類似的體驗,因為在媽媽懷抱裏的豐富體驗被媽媽的焦慮或抑鬱破壞了。焦慮或抑鬱的媽媽喂養的嬰兒,在斷奶之後,其焦慮感會解除。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想要研究這個領域的人們就可能在理論上理解媽媽成功履行職責的重要性。成功對媽媽來說很重要,有時甚至比對寶寶更重要。當然,成功對寶寶來說也很重要。

我覺得有必要在此指出,母乳喂養的成功並不意味著所有問題就都因此消失了。成功意味著嬰兒與母親的關係更加強烈與豐富,隨之而來的是嬰兒有更大而不是更小的可能性會產生某些症狀,這些症狀表明嬰兒遇到了生命和關係中那些固有的難題。當媽媽不得不用奶瓶喂養來取代母乳喂養時,各方麵問題常常會得到緩和。從方便管理的角度上來說,醫生可能會覺得如果能夠整體上緩和問題,那他顯然是在做好的事情。但這是從疾病和健康的角度來看待生命。真正在乎寶寶的人一定要能夠從人格的貧乏和豐富這個角度來看待生命,而這完全是另一回事。

母乳喂養的嬰兒會很快發展出一種能力,能夠把某些物體當成是**的象征,因而也當成是母親的象征。嬰兒用自己與拳頭、拇指或手指、一小塊布或一個柔軟的玩具的關係象征嬰兒與母親的關係(興奮的關係和平靜的關係)。嬰兒情感對象的轉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隻有當**的觀念已經通過實際的經驗被寶寶內化之後,一個物體才能夠代表**。一開始,人們可能會覺得奶瓶是**的替代品,但隻有當寶寶已經有過母乳喂養的體驗,且奶瓶作為一種玩具在某個恰當的時間被引入,這樣才有意義。給寶寶用以替代**的奶瓶除了像**一樣能喂奶外,其餘時間隻是一個單純的物體,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代表著嬰兒與母親之間的障礙而不是連接。整體上來說,奶瓶不是好的**替代物。

探究斷奶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因為斷奶會受到母乳喂養和奶瓶喂養的影響。從根本上來說,母乳喂養和奶瓶喂養這兩種情形下的斷奶過程一定是相同的。嬰兒的成長中會到達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嬰兒要放下一些東西,媽媽知道在這種狀態下,斷奶會對嬰兒的發展很有意義。從這方麵來說,不管是母乳喂哺還是奶瓶喂哺,嬰兒都做好了斷奶的準備。但從某種意義來說,嬰兒永遠都沒有辦法準備好要斷奶,盡管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寶寶會自行斷奶。斷奶總伴隨著某種憤怒的情緒,對此,**喂養和奶瓶喂養就大不相同了。在**喂養的情況下,嬰兒總要和媽媽拉鋸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嬰兒會有對**的憤怒,會因憤怒而產生攻擊**的念頭,而非因欲望而產生。要想成功斷奶,比起用奶瓶替代**這種機械的喂養方式,**喂養模式下的嬰兒和媽媽顯然會有更加豐富的體驗。斷奶經曆中很重要的一個事實是,媽媽從斷奶相關的所有感受中幸存了下來,而她之所以能夠幸存,一部分是由於嬰兒會保護她,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她會保護自己。

如果孩子將會被收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際問題:讓嬰兒有一段**喂養的時間更好,還是一點也不要**喂養更好?我想,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基於當下的知識水平,當一個非婚生寶寶的媽媽已經知道會被安排收養時,我們不確定給她怎樣的建議,是讓她用**喂養寶寶,還是一開始就用奶瓶。很多人認為,如果媽媽至少已經用**喂養過寶寶一段時間,那她在把寶寶交給別人時感受會好很多;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經曆了這樣一段時間,那麽跟寶寶分別的時候她可能會非常痛苦。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為對於媽媽來說,相比起日後想到自己被剝奪了一段自己珍視的體驗,經曆分別的痛苦可能更好,因為這份痛苦是真實的。我們要在尊重媽媽感受的前提下,視具體的情況來決定。至於寶寶,顯然成功的母乳喂養和斷奶體驗會為其收養提供一個好的基礎,但是能夠擁有這麽好的基礎的孩子,相對來說很少是要被收養的孩子。更常見的情況是,這些孩子最初的生活是混亂的,所以那些收養他們的人會發現自己要照顧的孩子已經因為過去的複雜狀況而處於不安的狀態。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些事情確實很重要。我們不可能在收養孩子時忽略孩子的喂養史和孩子在開始的幾天和幾周裏的照料史。在那些時間裏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孩子可以很容易地開始某些過程,但如果孩子已經經曆了幾周或幾個月的混亂,那這些過程就真的很難開始了。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這些領養的孩子最終都需要接受長程的心理治療,那麽在嬰兒初期與**有一些接觸會更好,因為這給豐富的關係提供了基礎,而這個基礎可能會通過心理治療而再現。但大多數孩子不會來尋求心理治療,而且長程心理治療往往是不可得的。因此,如果安排了收養,或許更好的方式是滿足於穩定的奶瓶喂養,雖然這不是最好的開始,但因為不會讓媽媽那麽親密地參與其中,盡管前後會有幾個不同的人來喂養寶寶,寶寶還是更容易感受到一致性。盡管奶瓶喂養不會提供那麽豐富的體驗,也或許正因為奶瓶喂養不會提供那麽豐富的體驗,一開始就采用奶瓶喂養的孩子即使被一係列不同的照顧者喂養,也很可能不會太過混亂,隻因為至少奶瓶喂養過程是前後一致的。嬰兒早期一定要有一些穩定可靠的東西,否則孩子絕不可能在心理健康的道路上有一個好的開始。

這個領域還有許多研究工作要做。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對這一領域的新認識最有效的來源,是對各種個案的長期持續的精神分析,包括正常個案、神經症性個案、精神病性個案、各個年齡階段的兒童個案以及成人個案。

總之,可以說我們不能輕易地繞開**喂養的替代物這一話題。某些國家和文化習慣采用奶瓶喂養,這對當地居民的文化模式一定有著某些影響。從媽媽的視角來看,**喂養如果順利的話,能夠提供最為豐富的體驗,是最讓人滿意的喂養方式。從嬰兒的視角來看,媽媽和**的幸存要遠比奶瓶和用奶瓶喂養自己的媽媽的幸存更加重要。**喂養的豐富體驗可能會給媽媽和嬰兒帶來一些困難,但這並不能成為**喂養不可取的論據,因為照料嬰兒的目標不單單是為了避免出現問題。照料嬰兒的目標不限於讓嬰兒健康,還包含為嬰兒提供條件,讓他擁有最為豐富的體驗。從長遠來看,這樣能使嬰兒的人格更加有深度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