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觀察媽媽喂寶寶

我之前就說過,寶寶可能從一開始就能領會到媽媽的活力。媽媽因自己為寶寶所做的事情而感到愉悅,這讓寶寶很快就知道這些事情的背後有一個人存在。但最終讓寶寶能夠感受到媽媽是人的,或許是媽媽的特殊能力,是媽媽這種站在寶寶的角度考慮事情的能力,這種能力讓媽媽能夠知道寶寶的感受。書中的任何規則都不能取代媽媽感受寶寶需求的能力,這種能力讓媽媽有時能夠幾乎精準地適應寶寶的需求。

我會通過描述和對比兩個嬰兒的喂哺情況來闡釋這一點。其中一個嬰兒是在家裏由母親喂哺;另一個嬰兒是由機構喂哺,這個機構環境不錯,但護士們有很多工作要做,沒有時間專注於某一個寶寶。

我首先來描繪一下機構中的這個嬰兒。如果你是一個要負責照顧和喂哺嬰兒的醫院護士,請一定原諒我,我所描述的是醫院護士所能做的最糟糕的情形,而非最好的情形。

這個機構中的嬰兒到了喂哺時間,他還不知道會發生些什麽。我們正在談論的這個寶寶不太了解奶瓶,也不太了解人,但護士的準備工作讓他已經開始相信,某種讓他滿足的事情可能會發生。護士把嬰兒床裏的他支撐起來一點,用幾個枕頭把奶瓶布置得讓寶寶的嘴巴可以夠得到。護士把奶嘴放進寶寶的嘴裏,等上片刻,然後就去照顧其他哭鬧的寶寶了。一開始可能一切都很順利。寶寶餓了,吮吸奶嘴,奶就流出來了,這讓寶寶感覺很好。但是,奶嘴就那麽一直在寶寶嘴裏,沒過一會兒,它就對寶寶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寶寶或哭喊或掙紮,奶瓶就掉了出來,這緩解了寶寶的痛苦,但這隻持續了一小段時間,因為很快寶寶就想要再喝一些奶,但是奶瓶沒有過來,因此寶寶又開始哭喊。過了一會兒,護士回來,又把奶瓶放到了寶寶嘴裏。但是此刻,盡管這個奶瓶在我們眼裏和之前沒有差別,但是對寶寶來說卻似乎是一個不好的東西,一個危險的東西。這樣的情況會不斷重複上演。

現在我們來看看另一個極端,那個有媽媽在身邊的嬰兒。當我看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是如何細致地處理同樣的情形時,我常常感到震驚。她會盡量讓寶寶舒適,並布置出一個喂哺的情境,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就可以進行喂哺了。這個情境是母嬰關係的一部分。如果媽媽是用**給寶寶喂奶,我們會看到她是如何讓寶寶(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寶寶)雙手可以自由移動,這樣當她將**暴露給寶寶時,寶寶可以用手感受**的觸感和溫度;而且,媽媽的**與寶寶的距離都是可估量的,因為寶寶能夠接觸到的世界很小,就隻是寶寶的嘴巴、雙手和雙眼可以觸及的這一點地方。一開始,寶寶不知道**是媽媽的一部分。如果他的臉觸碰到了**,他不知道這美好的感受是臉的還是**的。事實上,寶寶會擺弄、抓撓自己的臉頰,就好像自己的臉頰是**一樣。這就是媽媽允許寶寶觸摸自己**的原因。毫無疑問,寶寶在這些方麵的感覺十分敏銳,而如果這些感覺敏銳,我們就可以確信它們很重要。

寶寶首先需要我所描述的這些安靜的經曆,需要感受到被人用一種有生氣的方式充滿愛意地擁抱著,但抱他的人不能過於激動、焦慮或緊繃。這就是我所說的喂哺的情境。媽媽的**和寶寶的嘴巴之間早晚都會有某種接觸。究竟發生了什麽並不重要。媽媽在那個情境之中,是那個情境的一部分,而她尤其喜歡這種親密的母嬰關係。對於寶寶應該如何表現,她沒有任何預設的觀念。

**與寶寶嘴巴的接觸會讓寶寶產生一些想法——“或許嘴巴之外有什麽值得追求的東西”。寶寶開始分泌唾液。事實上,唾液可能太多,以至於寶寶可能會享受吞咽這些唾液的感覺,甚至一度幾乎不需要乳汁。漸漸地,媽媽使寶寶能夠在想象世界裏建構出媽媽所能提供的這個東西,寶寶開始含著**,用牙齦夠到**的根部,咬它,也或許吮吸它。

過了一會兒,寶寶會暫停下來。他會放開**,離開這個情境。寶寶對**的觀念消退。

你能理解最後這點有多重要嗎?寶寶產生了需求,然後**和**出現了,接觸就發生了;然後寶寶的需求消退了,**也消失了。這是媽媽親喂的寶寶與剛剛描述的機構中的寶寶最截然不同的體驗。寶寶放開**後,媽媽如何處理?她不會把**強行塞回寶寶嘴裏,讓他再次開始吮吸。媽媽理解寶寶的感受,因為她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想象力的。她會等待。經過幾分鍾或者更短的時間,寶寶又會轉向媽媽的**,因此一次新的接觸產生了,就在恰當的時刻。這些情形不斷重複。寶寶不是從一個有奶的容器裏麵喝奶,而是從一處“私人財產”喝奶,而這個“私人財產”此刻被借給了一個知道該拿它怎麽辦的人。

媽媽能夠做出這樣精妙的調整,這一事實證明她是一個人,而寶寶很快就會領會到這一事實。

我們描述了媽媽如何處理寶寶放開**的情況,我想特別指出這樣做尤其重要。當她在寶寶不想要**或者不再相信**時,拿走**,尤其在這個時刻,她建立了自己作為媽媽的形象。這種操作如此精妙,媽媽剛開始時可能不能一直成功。而且,有時寶寶會通過拒絕喝奶、扭頭或睡覺等方式,來表現自己需要建立以自己的方式來行事的權力。有些急於給孩子喂奶的媽媽,會對此感到失望。有些媽媽無法忍受**發脹(除非有人跟她講過如何分泌乳汁,因而她能夠等待,直到寶寶想吃奶)。然而,如果媽媽知道寶寶把臉從**或奶瓶轉開的價值,她或許就能夠順利度過這些困難的階段。她會把轉頭或者睡覺當成是一種暗示,暗示寶寶需要特殊的照顧。這意味著媽媽做一切事情時,都要以能夠提供舒適的哺乳環境為前提。媽媽一定感到舒適,寶寶一定很舒適。喂奶時,媽媽一定不能匆匆忙忙,寶寶的手臂一定要自由,寶寶一定要有一些皮膚**在外,從而能夠直接感受媽媽的皮膚,甚至可能寶寶需要被**著放在**的媽媽身上。如果喂哺時遇到了困難,那麽絕對不能嚐試逼迫寶寶喝奶。隻有通過給寶寶提供情境,讓寶寶發現**,媽媽才有可能幫助寶寶建立恰當的喂哺體驗。而這一切的影響會在嬰兒之後的生命裏體現出來。

關於這個話題,我還想談一談剛生寶寶的媽媽的處境。她剛剛結束一段焦慮且痛苦的經曆,十分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幫助她。孕產期幫助她的人仍然在照顧她。諸多原因讓她在這個時候特別容易對他人產生依賴,也易於受到恰好在身邊的任何重要女性的觀點的影響,不管這個女性是醫院的護士長、助產士,還是她的媽媽或婆婆。她此刻處境艱難,而她已經為此刻準備了十個月。然而,出於一些我已經闡明的原因,媽媽是喂哺寶寶的最佳人選,但如果其他懂得多的人比較強勢,媽媽很難與之抗爭,直到她已經有了兩三個寶寶和豐富的經驗。當然,理想的情況常常是護士或助產士與媽媽相處愉快。

如果護士或者助產士確實與媽媽相處愉快,媽媽就會被給予一切機會來以自己的方式管理與寶寶最初的接觸。寶寶大部分時間都在她身邊睡覺,而她可以一直看向床邊的搖籃,來確定她確實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她習慣了寶寶的哭聲。如果她因為寶寶的哭聲感到不安,那她睡覺時就會有人把寶寶帶走,但之後寶寶會被送回來。當她感到寶寶想要食物,或者想要跟她的身體有一個全麵的接觸時,會有人幫她把寶寶放進她的懷裏,讓她給寶寶喂奶。在這樣的經曆中,寶寶的臉、嘴巴和手開始和媽媽的**有了特別的接觸。

人們常聽說一些年輕的媽媽生了孩子之後不知所措。沒有人向她們解釋任何事情;她的寶寶與她分開,被放在另一個房間,或許跟其他嬰兒放在一起,隻有在喂奶時間才與她相見。總有寶寶在哭喊,所以媽媽永遠都不知道哪個是自己寶寶的哭聲。寶寶在需要喝奶時被帶進來交給媽媽,身上緊緊地裹著一條毛巾。而媽媽則應該抱起這個看起來很奇怪的東西,給它喂奶(此處我故意用“它”),但是媽媽感受不到**上生命的湧動,而寶寶也沒有機會探索和產生需求。人們甚至會聽說這些所謂的幫手會因為寶寶不肯開始吮吸而惱怒,並把寶寶的臉推向奶瓶。有少數寶寶有過這樣可怕的經曆。

但即使是媽媽,也一定要通過經驗來學習如何做一個媽媽。我覺得媽媽如果能這樣看待育兒,那就會好很多。媽媽通過經驗而成長。但如果媽媽以另一種方式來看待育兒,一開始就認為自己一定要努力從書中學習如何做一個完美的媽媽,那她就誤入歧途了。長遠來看,我們需要的是懂得如何相信自己的媽媽和爸爸。這些媽媽和她們的丈夫建立起最好的家庭,從而讓寶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