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麽要玩遊戲

孩子為什麽要玩遊戲?下麵是一些原因,雖然是顯而易見的原因,但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大多數人會說孩子玩遊戲是因為他們喜歡,這不可否認。孩子喜歡各種身體和情感遊戲的體驗。我們可以通過提供材料和想法來提升孩子這兩種體驗的廣度,但是我們寧可過少地提供這類東西,也不要過多提供,因為孩子能輕而易舉地找到一些可以玩的東西,並自己發明出遊戲,他們也喜歡這麽做。

人們常說,孩子在遊戲中“釋放憎恨和攻擊性”,好像攻擊性是某種可以被排出的壞物質。這種說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真的,因為壓抑的憎恨和體驗到的憤怒對孩子來說就像是體內的壞物質。但我們還可以換一種說法:孩子會發現自己能夠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表達怨恨和攻擊性,而環境不會回報同樣的敵意和暴力,這個發現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孩子會覺得,如果攻擊性的感受是通過可接受的形式表達出來的話,一個好的環境要能夠包容這種感受。我們必須承認,攻擊性存在於孩子的天性中,偽裝在孩子的遊戲之中,如果那個明明有的東西被隱藏或者被否定,孩子會覺得不誠實。

攻擊性可能是愉悅的,但它不可避免地對他人帶來真實或想象中的傷害,所以孩子不可避免地要麵對這個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接受以遊戲的方式表達攻擊性這個準則,而不是一生氣就表達攻擊性,是從源頭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另一種方式是把攻擊性用在有終極破壞性目標的活動中。但這些隻能慢慢實現。而我們的責任就是確保自己不會忽略,孩子通過遊戲表達攻擊性(而不是在憤怒的瞬間直接表達攻擊性)的行為有其社會貢獻。我們可能不喜歡被憎恨或被傷害,但我們絕不能忽略孩子對憤怒、衝動的自我約束背後的意義。

人們很容易看到孩子為了歡樂而遊戲,卻很難看到孩子通過遊戲來控製焦慮或會導致焦慮的想法和衝動。

焦慮常常是影響孩子遊戲的一個因素,而且往往是一個重要因素。過度焦慮會導致強迫性遊戲,或重複遊戲,或過分追求遊戲的快感;如果焦慮太強烈,玩遊戲就會倒退成隻追求感官的滿足。

我並不是要在此證明兒童遊戲的背後是焦慮。但是,實際的結果很重要。因為如果孩子隻是為了愉悅而遊戲,我們就可以讓他們停止遊戲;而如果遊戲是為了應對焦慮,我們加以阻止就會給孩子帶來實際的焦慮,還可能讓孩子養成新的防禦焦慮的方式(做白日夢)。

孩子通過遊戲獲得體驗。遊戲是孩子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成年人的外部經曆和內部體驗都可以很豐富,但對孩子來說,他們主要是從遊戲和幻想中獲得豐富的體驗。通過豐富自身體驗,孩子也逐漸提高了看到外部真實世界的豐富性的能力。遊戲一直是創造力的證明,而創造力意味著活力。

成年人對此的助益在於,意識到遊戲的巨大作用,教孩子一些傳統的遊戲,但同時不要阻礙或破壞孩子自己的創造性。

孩子一開始是獨自遊戲,或者與媽媽一起遊戲,他們並不急切需要其他孩子來做自己的玩伴。在遊戲中,其他的孩子通過扮演遊戲中構想好的角色而融入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過遊戲,孩子才開始接受其他人是獨立的存在。正如一些成年人會很輕易地在工作中交友或樹敵,而其他成年人在家裏坐了幾年,隻是在空想為什麽沒有人想和自己做朋友。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在遊戲的過程中交友和樹敵,而他們在玩遊戲之外不會輕易交到朋友。遊戲給情感關係的開始提供了場合,從而使社會交往能力得以發展。

遊戲、藝術活動和宗教實踐,雖然方式不同,卻都導向了人格的統一和基本整合。比如,遊戲可以很容易地將一個人的個人內在現實同外在共享現實聯係起來。

另一種看待這個極其複雜的問題的方式是,孩子是通過遊戲把頭腦觀念和身體機能聯係在一起的。從這一點出發去檢視利用感官獲得快感的行為,以及與之相關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幻想,並將這些與真正的遊戲對比(在遊戲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觀念占主導地位,而相關的身體活動則暫停,或者被控製隻用於遊戲內容),將會有所受益。

一個孩子的強迫性白日夢行為明顯不伴隨著局部或整體的身體興奮——人們在遇到這種情形時,才能非常清楚地意識到一種健康的傾向,即遊戲將生命的兩個維度——身體機能和觀念活動——聯係起來。在孩子努力保持完整性的過程中,遊戲是感官體驗的替代物。眾所周知,當焦慮相對強烈時,感官感受會不受控製,而孩子也就不可能玩遊戲了。

同樣,如果看到一個孩子的內在現實與外在現實脫節,換句話說,這個孩子的人格在這個維度是嚴重分裂的,那我們就能清楚地認識到正常的遊戲(如對夢境的記憶和描述)能引導人格趨向整合。人格嚴重分裂的孩子是不能以一種能夠被普遍意識到的方式遊戲。現在(1968年)我要增補四點意見:

(1)遊戲本質上是創造性的。

(2) 遊戲總是令人興奮的,因為它涉及主觀的東西和可能被覺知為客觀的東西之間的不穩定的邊界。

(3) 遊戲發生在嬰兒和母親形象之間的潛在空間中。當與媽媽融為一體的寶寶感受到要和媽媽分離時,我們一定要考慮到其中會發生的變化,潛在空間就與這個變化有關。

(4) 遊戲在這個潛在空間發生的前提是,寶寶在沒有真正與媽媽分離時有了分離的體驗。這種情況之所以可能發生,是因為寶寶雖不再與媽媽融為一體,但是媽媽能適應寶寶的需求。換句話說,遊戲的啟動與信任母親形象的寶寶的生活經驗相關。

遊戲可以是一種“對自己誠實”的表現,正如成年人著裝一樣。這一點可以在很小的時候就發生反轉,因為遊戲像演講一樣,可以用來隱藏我們的想法,不過是深層的想法。壓抑的潛意識一定要被隱藏起來,但潛意識的其他部分是我們每個人都想要了解的,而遊戲同夢境一樣,可以起到自我揭示的作用。

在對小孩子進行精神分析時,可以利用他們想要通過遊戲來溝通的願望,來取代成人的談話治療。一個3歲的孩子通常非常相信我們的理解能力,因此精神分析學家會難以滿足他們的期待。伴隨著孩子在這方麵的幻想破滅,巨大的痛苦會隨之而來。孩子因我們無法理解他們通過遊戲傳達的信息而感到痛苦,沒有什麽比這更能刺激分析家們去深入探尋了。

所有的孩子(甚至一些成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有重新相信自己可以被理解的能力,在他們的遊戲中,我們總可以找到通往潛意識的入口,也能看到兒時的誠實;可奇怪的是,這種誠實在嬰兒時期全麵綻放,卻隨著成長,一點點收攏為一個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