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陸軍上將伊恩·漢密爾頓

大學名言

再沒有別的任何藝術或科學,比戰爭藝術或戰爭科學更困難的了。

參戰經曆

緬甸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位於中印兩國之間,是連接南亞與東南亞的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紀初葉至17世紀70年代,緬甸就成為歐洲殖民者爭奪的目標。18世紀中葉,英國取得對印度的控製權後,即覬覦緬甸,多次派人前往緬甸談判,企圖迫使緬甸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並以此為名進行偵察活動,積極為其對緬甸殖民擴張做準備。19世紀初,英國逐步在印度站穩腳跟,為了打通印度與馬來半島英屬殖民地的聯係,並打開從西南入侵中國的門戶,進一步擴大其對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了緬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時間裏,英國殖民統治者連續對緬甸發動了三次侵略戰爭,最終侵占緬甸全境,使緬甸淪為英屬殖民地。

第三次英緬戰爭爆發後,英軍就拿著事先繪製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緬軍要塞分布和地形圖作戰,掌握了戰場主動。第三次戰爭(1885年)始於英國的又一次侵略。英國利用受到緬甸政府科以罰款的英商公司的上訴作為發動戰爭的口實,企圖兼並整個緬甸。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方接受了這項要求。盡管如此,預先部署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進攻。11月14日,英軍占領邊防要塞敏赫拉,直逼緬甸首都曼德勒。緬甸正規軍抵擋不住在數量和裝備上占有優勢的英軍。11月28日,英軍開進曼德勒。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國領地,作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獨立省。為了反擊英國的奴役,緬甸境內開展了反對占領者的遊擊戰爭。直至19世紀末,才被英國人鎮壓下去。

兩次被推薦為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獲得者候選人

漢密爾頓在1870年報讀了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在學院的第一年就成功通過錄取的考試。1871年,他駐紮在印度的戈登高地參加了阿富汗戰爭的一部分。在第一次布爾戰爭的戰鬥中他不幸受傷後被俘。但是在他回到英格蘭養傷時,在那裏他卻被視為英雄,並介紹給維多利亞女王。1882年他被任命為尼羅河探險隊的隊長,參加了1884年至1885年的冒險,獲頒"Khedive's star"勳章。在緬甸1886年至1887年,他成為名譽中校。從1890年至1893年在孟加拉他成為上校並獲頒卓越服務勳章,1897年至1898年他成為第3旅的旅長。

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漢密爾頓在從布隆方丹到比勒陀利亞這將近400英裏的戰場,參加了10場對壘布爾人的重要戰役,他兩次被推薦為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獲得者候選人(當時這被認為是不恰當的,因為他的軍階太高了)。後來漢密爾頓率領印度軍團作為日軍一方參加了日俄戰爭,他是在日俄戰爭爆發後第一個抵達日本的西方人。後來漢密爾頓在1905年至1910年之間在南方司令部服務。

基奇納任命漢密爾頓領導地中海盟軍遠征軍占領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峽及君士坦丁堡。當時漢密爾頓已經62歲了,由於當時協約國在埃及和希臘群島倉促中集結了一支近8萬人的遠征軍。但是這樣的軍隊由於國籍、信仰甚至種族都各自不一。漢密爾頓有很多新戰術想法是一些老軍人(將軍)無法接受的,加上缺乏敵方情報及輕視對手,所以整個陸地戰役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災難性的壯舉。

根據計劃,英軍和澳新軍團在同一天分別從兩個不同登陸點上岸,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準備後,協約國部隊同時展開登陸行動。但是由於澳新軍團士兵缺乏訓練,再加上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軍事情報也嚴重不足。在遭到土耳其軍隊猛烈反擊後才勉強登陸並建立了灘頭陣地,但是軍隊根本無法把部隊有效展開,陷入了難以防守的境地。

5月開始,土耳其軍隊大舉反攻協約國。隨著夏季的來臨,半島上的澳新軍團士兵因氣候不適導致非戰鬥減員持續增加。但協約國為了贏得此次行動的勝利,又調配了3個師的英軍前往半島。與此同時,土耳其軍隊也在集結,準備迎擊協約國新一輪的進攻。

進入8月,新一輪的登陸戰和5月的登陸戰一樣又開始陷入僵局。這時候漢密爾頓被召回並被解除了指揮權,察爾斯·門羅將軍接替他繼續指揮這場沒有希望的戰爭。

這場戰爭是伊恩·漢密爾頓一輩子的恥辱,他在1915年10月16日回到倫敦,結束了軍事生涯。

伊恩·漢密爾頓,全名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Ian StandishMonteith Hamilton),陸軍上將,參加過第二次阿富汗戰爭、第一次英布戰爭、馬赫迪戰爭等。他被認為是一位極具天賦的軍官,因勇敢、富有魅力和智慧出眾而聞名。

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於1853年1月16日出生於科孚,他是克裏斯坦·漢密爾頓和瑪麗亞的兒子。1856年,伊恩的母親在他的弟弟維若克出生時難產而死,給伊恩帶來了很大的悲傷。在1870年提出參軍申請前,他在切姆和威靈頓學院接受教育。

1872年,漢密爾頓被陸軍錄取,和薩克福團一起在桑赫斯特軍官學校參加短期培訓。不到一年時間,他於1873年11月轉調到位於印度的第92高地聯隊,開始了他長達25年的海外服役生涯。1878年11月至1880年9月,漢密爾頓參加了第二次阿富汗戰爭,並贏得弗雷德裏克·羅伯茨將軍的注意。在漢密爾頓中尉帶頭發動的強烈請願下,第92高地聯隊1881年被調往南非參加第一次英布戰爭。1881年2月,漢密爾頓隨科利將軍參加了馬朱巴山的戰鬥,戰鬥中他十分英勇,在27日一度被俘,並且左腕重傷。漢密爾頓因為這次英勇行為被推薦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但是因為過於年輕而未被批準。隨後漢密爾頓回國養傷,在國內他作為戰爭英雄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招待。在利斯特醫生的傑出醫術下,他的左腕得以保全。

在參謀學校進修之後,漢密爾頓接受了就任馬德拉斯司令的弗雷德裏克·羅伯茨勳爵的邀請,成為他的副官。隨後他於1882年2月跟隨羅伯茨回到印度,並晉升為上尉。在為羅伯茨撰寫報告和演講稿的工作中,漢密爾頓的文字功夫日趨熟練。188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未來的戰鬥》。這本書的思想被應用於駐印部隊的訓練中,尤其使部隊的步槍射擊水平獲得了提升。漢密爾頓還出版了一本詩集,並為《馬德拉斯郵報》撰寫專欄文章。在文字中,他顯示出一個思考者和理想主義者的特質。

1884年9月至1885年4月,漢密爾頓參加了為解救在喀土穆被圍的戈登而從尼羅河南下的遠征,負責指揮第1高地聯隊。這次由沃爾斯利發動的遠征最後歸於失敗,但漢密爾頓卻表現不俗,並被提升為少校。之後,他返回印度參加了1885年11月至1886年1月的第三次緬甸戰爭。1887年2月,他和簡·繆爾,一位格拉斯哥商人的女兒結婚。同年6月,漢密爾頓晉升為中校。他這時已經是一個資深軍官,並和亨利·羅林森私交甚好。漢密爾頓隨後擔任負責射擊訓練的將軍助理,得以按自己的方式進行來複槍的射擊訓練。他的努力使得駐印部隊的射擊技術獲得廣泛好評,他的訓練方法也從1893年開始在全軍得到推廣。

1891年,漢密爾頓晉升為上校。在羅伯茨離開印度之後,他在新總司令喬治·懷特的麾下擔任軍事助理。1895年8月,他被任命為駐印部隊代理軍需將軍。2年後,他結識了溫斯頓·丘吉爾,並與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同年,他在一次行動被任命為旅長,率部獲得進展,但不久因為墮馬受傷而離職。1898年2月,漢密爾頓再次負責指揮一個旅參加了在印度西北部邊界發動的蒂拉赫遠征。1898年3月,他離開印度前往位於海斯的射擊學校擔任司令,但第二次英布戰爭再次改變了他的職務。

1899年10月,漢密爾頓前往南非,就任喬治·懷特爵士的納塔爾部隊的參謀長。10月21日的埃蘭茲拉赫特之戰中,他以少將軍銜指揮第7步兵旅,取得巨大的成功,並榮獲維多利亞十字勳章。1899年11月2日至1900年2月28日,他被圍困於萊迪史密斯。由於漢密爾頓沒能充分加強他所轄防區的防禦陣地,結果在布爾人圍攻瓦根山時英軍損失慘重。盡管如此,他仍被羅伯茨勳爵任命為當地的中將指揮官,率部從布隆方丹向約翰內斯堡進軍。1900年5月,他指揮一個師在一次精心策劃的戰鬥中奪取杜倫科普。6月至11月,他參加了幾次與殘餘的布爾人小部隊的戰鬥。當羅伯茨返回英國後,他任基欽納的參謀長並指揮了幾次作戰行動,並於1902年4月11日在魯伊瓦爾取得大捷。5月31日,他出席了在費雷尼欣舉行的和平條約簽字儀式。1903年至1904年返回英國任軍需總監。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他在日俄戰爭期間擔任軍事觀察團團長,隨日軍在中國東北觀戰,其後根據其考察情況出版了《一個參謀軍官的所見所聞》。1909年起任英國南部防區的司令官和陸軍副官署署長。後在反對羅伯茨勳爵的征募計劃中起到帶頭作用。1910年10月,他出任地中海英軍總司令。1914年晉升上將。

1914年8月戰爭爆發後,他和約翰·弗倫奇爭奪英國遠征軍總司令一職失敗,轉任英國本土陸軍總司令,負責組織防禦、擴充軍備並轉運往歐陸。1915年3月,基欽納決定對加利波利發動一次海上攻擊,控製達達尼爾海峽以進一步攻擊君士坦丁堡。在丘吉爾的支持下,漢密爾頓出任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4月25日在加利波利的登陸作戰。

由於一開始計劃以海上攻擊為主而非登陸作戰,倫敦的陸軍部沒有來得及製訂作戰計劃。漢密爾頓隻接到粗略的指示,但如何把這些指示發展成為一個緊密結合的戰役卻得不到任何幫助。他急急忙忙不帶後方勤務人員就趕往東地中海,所確定知道的隻是去指揮一支遠征軍入侵加利波利和消滅敵人而已。漢密爾頓對於他的敵人的唯一知識,來自於1912年的土耳其陸軍操典、一張不完善的作戰區域地圖和在最後一分鍾衝進書店買來的君士坦丁堡旅遊指南。在他離開倫敦的時候,他甚至沒有選定在半島的登陸地點。漢密爾頓率領的部隊大部分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還有一個法國師和本地的印度人部隊(廓爾喀人),共約7.8萬人,集合起來對付由德國將軍利曼·馮·讚德爾斯指揮的新建的有8.7萬人的土耳其第5集團軍。土耳其的宿敵希臘,誌願出兵3個師入侵加利波利和從西進攻君士坦丁堡,但沙皇政權激烈反對。俄國寧願喪失一切,也不願冒讓希臘染指土耳其領土的些微風險。

由於缺乏適當的裝備和支援、地形複雜困難、指揮官互相缺乏合作,以及穆斯塔法·基馬爾的敏捷行動,英軍的登陸作戰代價十分高昂,未能獲得穩固的灘頭陣地。隨著援兵的到達,8月6日至8日再次實施進攻,但再次以失敗告終。登陸部隊在海灘上處境十分困難,僅8月間的傷亡就在4萬人以上。麵對這種不利局麵,漢密爾頓堅決反對撤兵的提議,這導致在10月被解職並召回國內。回國後漢密爾頓獲得了北方戰區司令官的職位,但他拒絕任職,並從此沒有再擔任指揮職務。

戰後,漢密爾頓夫婦收養了一個兒子和女兒,並在複員軍人福利工作中十分活躍。他繼續寫作,出版了幾本關於其軍旅生涯和加利波利戰役的書,其中以1920年出版的《加利波利日記》和1944年出版的《聽那鼓聲》較為有名。1947年10月12日,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爵士卒於倫敦。

個人評價

漢密爾頓被認為是一位極具天賦的軍官,因勇敢、富有魅力和智慧出眾而聞名,並有著不俗的文學素養。他對加利波利的失敗隻負有部分責任,這是因為整個行動具有以下特點:措施和手段不足、指揮官們力不勝任,以及計劃不明確。

漢密爾頓是一個語言天才,除了英文,他還能說德語、法語和印度語,是個迷人、典雅和親切的典型英國上層社會精英。他兩次被推薦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但在第一次被認為太年輕了,而第二次則是軍階太高了。他的左手幾乎殘廢,因為手腕在第一次布爾戰爭中受重傷。他的左腿比右腿短是在一次墮馬而導致的傷害。

他也寫過幾本書籍,其中有一本詩集被他人描述為**讀物。他的日記中關於加裏波利之戰,他說過:“這沒有什麽,隻是其中一方一定不會贏得這場戰爭。”1934年,漢密爾頓曾經參加拍攝戰爭紀錄片《被遺忘的男人》(Forgotten Men),但是他已經83歲高齡了。

晚年生活

退休後,漢密爾頓是退伍軍人組織的領袖人物。漢密爾頓也是1928年創立的英德協會的創始成員和副主席,促進了英國親德情緒。漢密爾頓與該協會在希特勒崛起後,形容希特勒為“一個偉大的阿道夫·希特勒”,並以希特勒仰慕者自居。漢密爾頓一生完成83個各種不同工程,以8種語言出版過168本著作,許多圖書館都珍藏其作品。

漢密爾頓享年94歲。

桑赫斯特小百科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1907年1月30日考入桑赫斯特皇家陸軍學院。入校6個星期後,就被提升為一等兵。第一個學期結束後,校長對他考試成績的評語是“成績優異”。畢業後,曾任副官、旅參謀長、師二級參謀、軍一級參謀、參謀學院教官、步兵旅長和師長等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蒙哥馬利先後任軍長、東南軍區司令、第8集團軍司令;在北非,他率部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橫掃北非,徹底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