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流氓年年有,現在特別多

薩哈粼代表禮部,向後金國大小臣工宣布在重要節日時,貝勒、大臣向皇太極的參拜禮儀。

在重大節日,首先是八旗諸貝勒給皇太極行禮;其次,是察哈爾、喀爾喀諸貝勒行禮;再次,是滿洲、蒙古、漢官帶領各旗官員行禮。

各級官員給皇太極行禮時,先是總兵官、固山額真;其次是副將、參將、遊擊、護軍額真侍衛;再次是備禦,各分班序行禮。

代善、莽古爾泰不再與皇太極並坐,看上去也就是開會、舉行儀式時,在那裏就坐的小事兒,其實則不然。

兩個大貝勒從皇太極身邊消失,皇太極一個人在上麵獨坐,標誌著後金八王共治國政時代徹底結束,皇太極大權獨攬、朝綱獨斷的序幕正式拉開。

鑒於莽古爾泰這次表現不錯,老實聽話,皇太極對其表示關懷,將以前罰沒的5個牛錄及其中的漢民、供役漢人的莊屯等,又都還給他。

莽古爾泰對皇太極感激涕零。

盡管皇太極把罰沒的東西還給莽古爾泰,卻沒有恢複他的大貝勒爵位。但是讓莽古爾泰感覺到,自從他主動要求不與皇太極並坐之後,這位刻薄的兄弟,似乎比以前對他更關心、更照顧、更體貼了。

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莽古爾泰已不是昨天的莽古爾泰,皇太極也不是昨天的皇太極。

莽古爾泰對皇太極又恨又怕,他在皇太極麵前,隻有老老實實地夾著尾巴做人,規規矩矩地按吩咐做事,才能保命、保住位子和待遇。否則,他就有被貶、下崗、失業,甚至像阿敏一樣,被終身囚禁的危險。

莽古爾泰認賬了,認命了,但是,皇太極卻沒有對他放鬆警惕。表麵上,皇太極一改常態,對這位曾經的大貝勒尊重無比;背地裏,他卻派心腹之人,秘密收買莽古爾泰身邊的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在皇太極看來,代善和莽古爾泰是服從他手裏的權,而不是服從他的人。他們就是落入平陽的老虎,暫時雖然如貓,但隻要不死,虎性就在,一旦回到山岡,就有可能成為林中之王。

隻有他們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皇太極才會對他們放心。這樣的人,隻有去了另一個世界,才不會對他的大汗寶座構成威脅。

兩位大貝勒從皇太極身邊消失,坐到皇太極下麵。開會時,他們一改往日有一說一的態度,堅持“羊跟大幫不挨打,人隨大流不挨罰”的原則,凡事都隨大流,遇事唯上是舉,不越雷池半步。

後金圈子裏,暫時被皇太極收拾利索了,他回頭又開始做擴大後金圈子的業務。

大淩河圍城戰役結束後,皇太極認為,大明政府樹大根深,不是一斧子兩斧子就能砍倒的。要想砍倒這棵大樹,一要清理自家後院,二要清理後金圈子後院。這兩個後院,不清理幹淨,後金就不可能專心伐明。

皇太極已經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家長,後金領導班子的班長,八旗軍的首長,自家後院和諧穩定,不必操心。但是,後金圈子的後院——漠南蒙古察哈爾部,就讓皇太極很不省心。

當時,在中國版圖上,可以劃為4個大圈子——明政府、後金政府、農民起義軍政權和蒙古各個部落。

農民起義軍政權的圈子,在明朝圈子裏,不會影響到後金政府的利益。明政府自身難保,圈子內部亂套,也不可能對後金政府構成威脅。

蒙古各部落,按其遊牧區域可分為三大部分:以戈壁大沙漠為界線,其南部稱為漠南蒙古,也就是內蒙古,也叫喀爾喀蒙古;北部稱為漠北蒙古或外蒙古;西部稱漠西額魯特蒙古。其中,漠南蒙古東邊,與後金接壤,西邊與明朝相鄰。

林丹汗,是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首領。他的祖先達延車臣汗,是成吉思汗的15代世孫。

元朝被朱元璋終結,蒙古貴族退出北京,在草原上形成了9個小圈子,其中包括敖漢、奈曼、巴林、紮魯特、克什克騰、烏珠穆沁、浩齊特、蘇尼特和鄂爾多斯。

這9個小圈子的領導雖是同一祖先的子孫,但為了自己小圈子的利益,他們經常相互殘殺。結果殺來殺去,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最後,各個圈子都走了下坡路。

林丹汗成為察哈爾圈子的一把手之後,積極發展本圈子的力量,夢想著光複祖業,把蒙古的各個小圈子,融合成一個大蒙古圈子,重新建立統一的蒙古政權。

圈子裏的一把手真正想幹點事兒,就沒有幹不成的,除非他把圈子當成自己的私人作坊,幹些以權謀私不務正業的事兒。

林丹汗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使察哈爾圈子的實力一度強盛,部富民豐,兵強馬壯。其他蒙古各圈子,均不具備與他叫板、對抗的實力。

按理說,林丹汗恢複祖業,光複大元,是蒙古貴族的同一夢想。但是,林丹汗仗著自己兵強糧足、能砍能殺能搶,便對其他蒙古小圈子,隻使大棒子,不給胡蘿卜,實行服者收之、不服者殺之的簡單、粗暴政策,其所到之處,大肆施行N光政策。

林丹汗在那些已經臣服他的蒙古小圈主麵前,根本沒有當大汗的樣子,卻像個黑社會老大,無休止地向這些蒙古小部落吃、拿、卡、要,收保護費。隻要小圈主們手裏有他相中的人或物,必須上繳,否則,他就進行殺伐。

科爾沁部首領土謝圖有一匹名叫“杭愛”的寶馬,據說日行千裏天不黑,夜走八百天不明。林丹汗聽說後,便提出用一副甲胄與之交換。拿一副普通甲胄換一匹罕見的寶馬,就等於拿一塊磚頭換一塊黃金,傻子都不會換。土謝圖不傻,但是怕打,隻能咬牙含淚與之交換。

林丹汗派人把一副甲胄送到阿祿部,提出要與阿祿部首領濟農換1000匹馬,這不是明擺著欺負人嗎?濟農說:“你們拿一副甲胄換我1000匹馬,認為是公平的;那麽,我拿一副甲胄換你們10匹馬,你們換不?”

使者不耐煩了:“我家大汗說公平就是公平,廢什麽話啊?我家大汗跟你做買賣,是抬舉你,別敬酒不吃吃罰酒!我們的耐心是非常有限的!”

流氓會武術,誰見誰發怵。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濟農隻能認栽,好說歹說,送上500匹馬,才把那些爺爺打發走。

……

林丹汗仗勢欺人,橫征暴斂,導致蒙古各個圈子裏的人,紛紛找到還能講點道理的後金國做保護傘。

在努爾哈赤時代,林丹汗就一直和後金對抗。努爾哈赤采取籠絡蒙古各個小圈子,孤立林丹汗的政策,使林丹汗不敢輕易向滿蒙聯盟宣戰。

皇太極認為,要想讓蒙古各部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對付明政府,林丹汗這個橛子不能不拔。他得替蒙古各部出頭,徹底消滅林丹汗,免去各蒙古部落的後顧之憂。

從皇太極對付明朝的戰略上,這個林丹汗也是非除不可的。

林丹汗控製的漠南地區,處於明朝與後金之間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位置。林丹汗一直是後金、明朝的拉攏對象。由於後金政府罩著其他蒙古部落,林丹汗就傾向於明政府。被貪欲控製的林丹汗,從明政府那裏也得到不少好處。

明政府認為,他們的最大敵人是後金,於是他們采取了“籠絡西虜,控製東夷”的外交政策。虜,指蒙古各部落,主要是林丹汗;夷,指滿洲女真。

林丹汗也清楚明政府拉攏他的目的,於是他也不客氣,年年向明政府索要辛苦費,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從4千兩白銀增至4萬、8萬、14萬兩,最後要到黃金8萬1千兩。

明政府為了讓林丹汗不搗亂,不添亂,每年除了給他黃金白銀之外,還得送上牛羊、茶果、米穀、布匹,哄著林丹汗在明、後金之間保持中立,使明政府能集中精力對付後金。

貪財好色的林丹汗,中了明政府的糖衣炮彈,橫在後金和明朝中間,理直氣壯地吃、拿、卡、要,小日子過得非常舒服。

林丹汗舒服了,皇太極肯定不舒服。林丹汗的存在,讓皇太極總感覺後金圈子後院有賊盯著,使他不能放心攻明。

因此,從這一點來說,林丹汗也是皇太極的眼中釘、肉中刺,不能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