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領導的需要上,沒有道理可講

5月14日夜,阿敏命人把永平城裏所有的金銀財寶、布匹器皿全部裝上車,開城向遷安方向進發,準備經冷口回沈陽。

臨行前,阿敏命人殺死已經投降後金政府的永平巡撫白養粹、知府張養初、太仆寺卿陳王廷、行人崔及第、主事白養元、知縣白珩、掌印官陳清華、王業弘、陳延美、參將羅墀、都司高攀桂等人,並把這些人的妻女,分給參與行動的士卒。全城的無辜漢民,無論老幼男女,悉數被殺,將其財物,搶掠一空。

永平,在後金人離去之後,成了一座屍體堆積如山的死城。

察哈喇、範文程接到阿敏的撤退命令,很是驚詫,但是,他們也意識到,如果阿敏帶著守城的主力部隊已經撤離,他們在遵化作再多努力也是無助。況且,明軍已經向遵化進兵,如果不撤,城破人亡已經無法避免。

於是,察哈喇和範文程商議,趁明軍在遵化城下立足未穩,立即突圍撤離。

5月15日,孫承宗帶兵進駐永平城,他發現,城裏屍體如山,倉庫皆空,百姓家裏均被洗劫,便判斷後金兵負重行遲,急令祖大壽等人率輕騎兵追擊。

納穆泰為了保證後金軍安全撤離,主動要求殿後,掩護大軍撤退。

在冷口,祖大壽的騎兵追上納穆泰的隊伍。明軍有備而來,後金兵無心戀戰,一仗下來,後金軍付出傷亡200人的代價,才撤到關外。

皇太極對關內的事情,了如指掌。他安排在阿敏身邊的那麽多人,每天都會把永平4城發生的情況,如實匯報。但是,在諸貝勒麵前,皇太極卻表現出對關內情況一無所知、非常樂觀的狀態。

他得知明政府調遣20萬大軍攻打4城時,便預計一切情況都向他需要的方向發展。他又覺得,要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把不願意站在他的圈子裏的人鏟除幹淨。3個大貝勒,隻能逐個除掉,不能一鍋端,否則他們聯起手來對抗他,隻能是魚死網破。這個結果,不是他想要的。

皇太極想讓杜度陪阿敏在永平殉葬。

杜度是褚英的兒子,在皇太極即位之後,他非常低調,對後金圈子裏的任何事情,都采取回避的態度。讓他做什麽,他就做什麽,凡事不主動,不爭取。

杜度如此低調,並沒有讓皇太極對他放心。不知道手下人想做什麽,這是領導最擔心的。畢竟,在褚英被廢那件事情上,皇太極也不是幹淨的。皇太極擔心,杜度對此早有察覺。

既然杜度不能像嶽托、多爾袞、薩哈粼那樣對皇太極忠誠,那麽皇太極按照非敵即友的原則,還是把杜度除掉為好,哪怕他是冤枉的。

為了增加阿敏的罪行,打擊杜度,皇太極決定把杜度也派到永平去。

皇太極裝作對關內情況並不了解,命杜度率每旗5員大臣、每牛錄4名護軍,共1000人,赴永平協助阿敏。在會議上,皇太極當著眾貝勒的麵,命令杜度到永平後,向阿敏轉達他的指示精神。

皇太極指示說:“歸順之民,田地裏的秧苗,要禁止騷擾、破壞。其他地方想歸順後金的人,都對4城漢人的生活境遇,持觀望態度。因此,我們要加倍善待4城歸順的漢民,打消其他漢氏的顧慮。另,不要因為覺得有的平民形跡可疑,就斷定其為奸細,對其進行扣押、拷打或殺害。受過專業訓練的奸細,沒那麽容易被發現。如果亂抓亂查,會使4城官民人人自危,導致官民關係形同水火,無故增加管理4城的難度。”

還沒等杜度出發,永平4城失守的消息,就傳到了沈陽。

5月23日,皇太極召開禦前擴大會議。在會上,皇太極一副悲傷至極的樣子,痛心疾首地說:“對於永平4城失守的消息,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非常納悶,鎮守永平的阿敏、碩托,自從進入永平之後,沒有本事尋找明軍的蹤跡,沒有膽量向明軍射過一箭,卻有本事向投降我政府的永平、遷安手無寸鐵的順民,大開殺戒。把上天賜予我國的4城,悉數拋棄,自己跑了回來。這是為什麽?是因為那些貝勒不忠於國家,不忠於女真民族,隻考慮自己的利益,才有這樣的結果!”

說到這裏,皇太極連連歎氣、搖頭,表現出非常失望、痛苦的樣子。

阿敏平時飛揚跋扈,仗著自己功高官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在後金所有部門裏,沒有培養一個死黨,沒有交下一個朋友。很多人對他敢怒不敢言,都盼著他出大事,倒大黴。現在阿敏出事了,栽了大跟頭,在很多人心裏,都是值得慶祝的大事。

代善、莽古爾泰、阿濟格、多爾袞、嶽托等人,包括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都和阿敏有一定的矛盾。這些人明知道永平4座孤城,在20萬明軍攻擊之下,放在誰的身上都無法守住。守下去的結果,就是城破人亡。阿敏選擇撤軍,對後金政府、對他本人,都是上上策。

理是這個理,但沒有人站出來替阿敏說話。大家都看得出來,皇太極盼望阿敏出錯不是一天兩天了。現在誰敢替阿敏說話,那就是皇太極不共戴天的敵人。

在一把手的需要上,是無道理可講的。

於是,眾貝勒都和皇太極一樣,為失去永平4城,感到無比的悲傷、憤慨。

皇太極見自己的表演達到效果,便說道:“阿敏失去永平4城,導致我們在日後圖謀大明社稷上非常被動。他不戰而退,妄殺無辜順民,給我軍、我政府造成無法挽回的惡劣影響。日後,我們將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今天的會議就到這裏,你們回去好好想一想,如何處理二貝勒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我後金政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