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圈裏人都不想做的事,別做

劉之綸,是何許人呢?

劉之綸,是標準的鳳凰男。他祖居四川宜賓,世代務農。他從小跟著父兄種地、砍柴,生計很艱難。

為了改變命運,劉之綸入私塾讀書。他是個有理想的人,把古聖人作為他的榜樣。為了激勵自己,他在書桌上刻“必為聖人”4字。同學因此給他起個外號,叫“劉聖人”。

崇禎上台,舉行科考,劉之綸中舉。他見天下大亂,有槍便是草頭王,對帶兵打仗產生濃厚的興趣,便找來幾本兵書,刻苦研讀。不論跟誰聊天,他都是張嘴不離兵法,並說得頭頭是道。

劉之綸不但對帶兵打仗感興趣,還對武器研發著了魔。他自己沒錢,借高利貸,組織人製造單輪火車、偏廂車、獸車,仿製西洋大小炮銃。他認為,他懂兵法,又懂現代化武器製造,隻要政府給他上陣打仗的機會,他就能立下不朽戰功,光宗耀祖。

劉之綸的事跡,被當地政府的有關部門知道後,就把他推薦給崇禎皇帝。崇禎親自麵試之後,覺得劉之綸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便破格提拔他任兵部右侍郎,協助兵部尚書管理北京軍務。

被皇帝賞識、重用,這讓劉之綸非常感動。他下定決心,今生要用鮮血和生命,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皇太極率兵包圍北京,袁崇煥下獄,滿桂、孫祖壽戰死,八旗軍在京東肆意占領明政府的領土。整個大明圈子裏,人人畏戰,都害怕崇禎把自己派到前線,充當明政府的炮灰。

這時,一心想報答崇禎賞識之恩的劉之綸,主動請纓。可是,他既不是東林黨圈子裏的人,也不是閹黨圈子裏的人,乃是崇禎一時心血**,從基層拎上來的鄉巴佬。崇禎雖然送給他一個有職無權的兵部右侍郎,送完之後,再也沒提過這個人、這件事。

崇禎送官,就像送帽子一樣容易。大明圈子裏的人,對此心知肚明。

在明政府圈子裏,每個人對抗滿話題,都是諱莫如深。隻要崇禎不提,兩個圈子裏的人,誰都不願意提。大家盼著皇太極折騰夠了,搶足了,就會回到沈陽去。他們便可以繼續過他們花天酒地的日子。

八旗軍從北京撤走,讓崇禎鬆了一口氣。他現在考慮最多的,不是滿洲人,而是獄中的袁崇煥,還有東林黨圈子裏支持袁崇煥的人。

崇禎身邊閹黨圈子裏的人,更不會考慮皇太極。他們一致在琢磨,如何把朝中掌權的東林黨人趕盡殺絕,由閹黨圈子裏的人取而代之。

劉之綸提出的出兵解救敵占區的老百姓,是重要的事。但是對崇禎、閹黨圈子裏的人來說,卻是重要但不需要的事。

作為明政府的老大,崇禎對劉之綸的建議,口頭表示支持。

抗滿這件事,得勢的閹黨圈子裏的人,他們不提,也不想讓別人提。他們拿後金軍沒辦法,也不想讓別人有想法。

劉之綸前去支援永平,自然需要軍隊。作為兵部右侍郎,他要求兵部給他派點京兵,兵部找借口說北京更需要軍隊,不能給他派人。他又要求兵部給他派川兵,兵部說四川地區農民叛亂,也來不了。

一心想做出成績的劉之綸,作為大明圈子裏的新人,根本不了解領導和同事的真實意圖。在政府不支持的情況下,他居然想出自己招募軍隊的辦法。不過,這也是一個辦法,因為戰爭、災荒的原因,要飯的、逃難的、軍隊被打散的,這樣的人北京城裏有很多。

當兵管吃住,對於為一頓飯發愁的人,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參軍,有50%的概率會戰死;不參軍,100%會餓死。

劉之綸很輕鬆地招募到1萬多人。有帶兵經驗的,封為副將;有打仗經驗的,封為遊擊和都司,共16人。他把這1萬多人,編成8個營。由於立功心切,劉之綸率領這支未經訓練過的雜牌部隊,便冒著雨雪,誓師東征。

部隊來到通州,劉之綸請求通州守將開城門,讓他的部隊進城休息。通州守將根本不給劉之綸的麵子,不許他的軍隊入城。

在一個圈子裏,大家都不想幹的事,一個人冒出來非得去幹,是絕對違反圈子潛規則的。別說得到圈裏人支持,他們不拆台不使絆子,就已經不錯了。

劉之綸不屬於任何圈子,自然不懂圈子裏的潛規則,吃苦受罪倒黴是正常的。

這時,天氣進一步惡化,先下大雨,後下大雪,異常的寒冷。劉之綸的士兵,進不了通州城,隻好到城外的古廟裏躲避風雪,生火取暖。

別看沒人支持劉之綸東征,但是劉之綸帶著他私募的軍隊一上路,關注他的人就多了。沒有人說通州守將不配合的事,絕對有人關注劉之綸的軍隊夜宿古廟的事。這事很快就被捅到崇禎那裏,被說成劉之綸貪生怕死,逗留不前。

崇禎很生氣,命令劉之綸部繼續前進,不得逗留。

劉之綸不敢怠慢,帶著人馬趕到薊州城下紮營。他得知駐守遵化的後金軍和明偽軍,號稱有10萬眾,就算打個3折,也有3萬訓練有素的正規部隊,而他隻有1萬多剛剛拚湊而成、未經訓練的雜牌部隊,根本不是對手。

於是劉之綸派人聯係駐守薊州的馬世龍、吳自勉兩位總兵,請求他們一起出兵,3家聯合起來對抗後金軍。

馬世龍、吳自勉是職業軍人,看到不職業的劉之綸,要幹職業軍人都不敢幹的事,心裏自然不舒服。

現在當兵的人都知道,非常有必要征討遵化,把後金軍趕出山海關。但是袁崇煥的事還不明朗,大家都處於觀望階段。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在這個非常時期,說錯一句話,都可能殃及九族,更別說打一次敗仗了。

兩個人一商量,認為征討遵化後金軍,是劉之綸的主張,如果兩個人派兵配合,打了勝仗,功勞屬於劉之綸;打了敗仗,上邊肯定要追究他們的責任。對他們來說,最保險的辦法,就是按兵不動,讓這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體驗一下後金軍的脾氣有多壞,戰馬有多快。

於是兩個人寫信給劉之綸,讓他先行,兩家兵馬緊隨其後。

劉之綸見馬、吳兩位總兵答應出兵,非常高興,一路急行軍,趕到遵化城下。劉之綸回頭一看,傻眼了,兩家總兵的軍隊,連影兒都沒有。既來之,則戰之。他自信自己兵書戰策讀得不少,以少勝多,也不是不可能的。

劉之綸沒有實戰經驗,就按著兵書上所言,紮好營盤。1萬多人剛想躺下休息,待明日擺陣勢出戰。沒想到,皇太極不按套路出招,連個招呼都不打,就開炮轟擊。

炮擊完畢,皇太極命令騎兵衝進劉之綸的大營,一陣砍殺。兩營明兵,全部死在後金軍的馬刀之下。毫無作戰經驗的劉之綸,驚慌失措,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阻擊,隻好帶領殘部,退到離遵化城8裏遠的娘娘山上,據險而守,以防後金騎兵衝擊。

皇太極命代善圍困娘娘山,並派代表與劉之綸談判,要他無條件投降。

劉之綸拒不投降。代善命人攻山。

劉之綸居高臨下,命令炮兵向衝上來的後金兵開炮。由於炮兵根本不會用炮,導致大炮炸膛,炸死炸傷很多明軍。明軍不戰自亂。劉之綸手下的人,都是為了吃飯保命才參軍的,怎麽可能會和後金兵決一死戰?他們紛紛請求撤退。

劉之綸嗬斥道:“我深受萬歲爺崇禎皇帝的賞識,知遇之恩,應以死相報,死得其所!今天,我寧可戰死,決不退一步!”

說罷,他把配印交付給家人,叫他們回去向朝廷報告。

此時,代善命令後金兵一齊向劉之綸的陣地射箭。箭如雨下,劉之綸身如刺蝟。

主帥陣亡,剩下的明兵陣腳大亂。後金兵衝上來,一陣砍殺。6營兵,隻有1營,趁著夜色,倉皇逃命,其餘全部陣亡。

劉之綸,其心可嘉,其情可憐,其擇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