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的飲食療法

婦女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經期延長,月經過多或過少,均屬於月經不調的範疇。見於多種婦科疾病。中醫認為本病多因血熱、氣虛、血虛、血寒、腎虛、肝鬱、肝腎不足等引起。

中醫認為,月經不調與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有關。肝鬱引起的內分泌紊亂、脾虛造成的營養不良等都導致月經不調。因此,對月經不調的食療,應該以調養為主。

1.補中升陽粥

黃茂30克,人參5~10克,柴胡、升麻各3克,粳米30克,紅糖適量。先煎黃芪、人參、柴胡、升麻,去渣取藥汁,和粳米共煮為粥。加紅糖調味。

【說明】每日1次,可連服7日。補氣攝血,升陽舉陷。適用於氣虛月經過多,過期不止,色淡而清稀如水,麵色蒼白,氣短懶言、心悸不寧,小腹空墜,肢軟無力,食欲不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弱。

2.紅花當歸粥

紅花、當歸各10克,丹參30克,糯米100克,紅糖適量。先煎上述諸藥,去渣取汁,後人糯米煮粥,調入紅糖即可。

【說明】每日2次,空腹食。養血活血調經。適用於月經不調屬血虛血瘀者。

3.當歸補血粥

黃芪30克,當歸10克,粳米或糯米100克,紅糖適量。將黃芪切片,與當歸共煎,取汁去渣,再與洗淨的粳米同入砂鍋,加水適量,共煮為粥。加紅糖調味。

【說明】分2次,溫熱服。益氣補血。適用於氣血不足月經先期,量多色淡,質地清稀,神疲倦怠,麵色不華,氣短心悸,小腹有空墜感,舌質淡,苔薄而潤,脈沉虛無力。

4.牡丹花粥

鮮牡丹花60克(陰幹品10~ 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先以米煮粥,待粥煮1~2沸後,加入牡丹花再煮,粥熟後入白糖調勻即可。

【說明】空腹服,每日2次。養血調經。適用於婦女月經不調,經行腹痛。

5.黑米阿膠粥

阿膠30克,黑糯米100克,紅糖適量。先將黑糯米煮粥,待粥將熟時,放入搗碎的阿膠,邊煮邊攪勻,稍煮2~3沸,加入紅糖即可。

【說明】每日分2次服,3日為1療程,間斷服用。滋陰補虛,養血止血,安胎,益肺。適用於血虛月經不調,及咳血,衄血,大便出血等。需要注意是,連續服用可有胸滿氣悶之感覺,故宜間斷服用,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

6.兩地槐花粥

生地、地骨皮、槐花各30克,粳米30~ 60克。將生地、地骨皮、槐花洗淨煎水去渣取汁,與粳米共煮為粥。

【說明】每日1次,可連服3~5日。清熱固經。用於月經過多,經色深紅,或紫紅,質地粘稠有塊,腰腹脹痛,心煩口渴,尿黃,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7.益母草汁粥

鮮益母草汁、蜂蜜各10克,鮮生地黃汁、鮮藕汁各40克,生薑汁2克,粳米100克。先以粳米煮粥,待米熟時,加入上述諸藥汁及蜂蜜,煮成稀粥即成。

【說明】每日2次,溫服,病愈即停。滋陰養血,調經消瘦,解渴除煩。適用於婦女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官出血,產後血暈,惡露不淨,淤血腹痛以及吐血,尿血,咳血,便血等。

注意事項:煮製時不宜用鐵鍋,大便溏薄者,脾虛腹瀉者忌用。吃粥期間忌蔥白、薤白及韭白。

8.牛腎粥

牛腎1對,陽起石、粳米各100克,鹽、蔥白、味精、胡椒各適量。將牛腎洗淨,剖為2片,去掉腎中白膜筋,切細備用。蔥白切細末,陽起石洗淨砸碎,用紗布包紮入鍋。加水煮汁,煮至2碗水時,去渣取汁,與粳米、牛腎同煮,以文火煮至米、肉爛時,放入調味品,攪勻即成。

【說明】每日空腹食,早晚溫熱服。溫補命門,壯陽補腎。適用於月經不調,女子宮冷,瘕,及男子**。需要注意的是,陰虛血燥及熱證忌用。

9.參芪白蓮粥

人參6克,黃芪30克,大棗15枚,白蓮子去心及粳米各60克。先將人參、黃芪用清水300毫升,文火煮取200毫升,去渣取汁,加入大棗(去核)、蓮子、粳米共煮為粥。

【說明】每日1次,連服1周。益氣攝血。適用於月經超前,量多,色淡,質地清稀,神疲倦怠,食欲不振,氣短心悸,舌質淡,脈沉虛無力。

10.艾薑粥

幹艾葉15克(鮮品30克),生薑1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生薑、艾葉煎取濃汁去渣,與粳米、紅糖加水煮為稠粥。

【說明】月經過後3日服,月經來前3日停。每日2次,早晚溫服。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適用於婦女虛寒性痛經,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等。注意:凡陰虛血熱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