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位媽媽說:“我家孩子從小就不太愛說話,每天我們上班後,就把他交給奶奶了。奶奶也不知道跟孩子說什麽,就讓孩子一個人玩。後來,孩子大了,他就學會了看電視,一個人打發時間。現在我們越來越感覺,這孩子幾乎不說話,每次都是我們問他什麽,他答什麽,從來不會主動跟我們說話。”

語言表達能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應從小就著力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遺憾的是,許多父母由於工作比較忙,沒有更多的時間來教育孩子,於是,就把孩子交給他人或者電視,孩子因為很少與人對話,語言表達能力沒有被開發出來,從而導致不善表達。

怎樣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1.父母要多與孩子說話

隻要父母在家,就要主動與孩子說話。哪怕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父母也要有意識地與孩子說話。他盡管還不會說,但會明白父母的意識。

孩子上幼兒園甚至上小學後,父母應該主動問問孩子幼兒園及學校裏的事情。

比如:“今天學兒歌了嗎?”“睡完覺被子是不是自己疊的呀?”“你今天上數學課都學了哪幾個乘法口訣?”“你今天值日負責掃地還是擦黑板?”“我猜你中午飯後在操場上練習踢毽子了!”等等。

父母用這種明確的問話去調動孩子說話的情緒,讓孩子多和自己交流,願意同父母講幼兒園及學校發生的趣事。在這樣的提問中,孩子就會逐漸打開話匣子,有了要表達的欲望,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和父母訴說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事情的習慣。

交談時父母要保持冷靜的心態,不要受其他事情的影響,也不要顯出不耐煩的樣子,要讓孩子感覺到輕鬆自在,而不是拘束。

2.父母要多給孩子講故事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要多給孩子講故事。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故事與兒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很明顯的,故事中所描述的對象,大都是有生命的。尤其是‘擬人’或‘擬兒童’的方式最為普遍。人性的表現,往往使故事中的人物與讀者、聽者或講者之間發生情感上的交流。這種情感的接近與交流,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他的奇遇,他的危險,他的成功,他的失敗,所有這一切,都轉化為我們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奇遇,自己的危險,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便是兒童乃至成人所以愛好故事的原因之一。”

講故事的時候,父母不要一味地想把故事講完,而是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和反映,跟著孩子的反映來調整講故事的語言和速度。

比如,剛開始時,父母可以這樣說:“今天,我們來講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中間故意停頓,然後問孩子:“有~個誰呢?”有些孩子可能會說:“哪吒!”這表明孩子想聽哪吒的故事,或者孩子對哪吒很感興趣,這樣,父母就可以給孩子講哪吒的故事。在講的過程當中,還可以故意停下來,讓孩子來想象,這樣,既激發了孩子的思維,又促進了親子溝通。

德國詩人歌德幼年時,他母親就常常給他講故事。但是,母親每天都是講到最驚險處就停住了,以後的故事讓歌德去想象。

幼年時的歌德為此作過多種設想,有時他也和奶奶一同談論故事情節,然後再等待著第二天故事情節的發展。

第二天,母親在講故事前,先讓歌德說一說自己是如何設想的,然後,母親再把故事情節講出來。這樣,歌德與母親的情感非常融洽,同時,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就被培養起來了,這也為他以後創作小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孩子所編的故事往往能夠反映出他對什麽樣的事情感興趣,父母聽了孩子編的故事,可以從中了解孩子的想法。

3.通過音樂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音樂的強烈感染力可以幫助孩子豐富詞匯,學會語言的各種表達方式。父母可以為孩子選擇一些優秀的兒童歌曲或者童謠,讓孩子在音樂的幫助下學習語言。可以讓孩子一邊聽,一邊跟著唱,從而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

4.父母可以與孩子玩語言遊戲

家庭當中的語言遊戲很多,比如繞口令、學兒歌、看誰說得快、你說我猜等。

父母可反複念一首兒歌給孩子聽。兒歌具有簡單、有趣的特點,很符合兒童的口味。父母多次強化,讓孩子逐漸理解兒歌的意思,學會重複其中的某些句子。再多次說給他聽,讓他模仿,這樣,兩歲左右的孩子就能說出簡單的兒歌了。

語言遊戲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還有助於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