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做客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因為父母在外地做生意,樂樂出生後就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因為腿腳不便,極少出門。三歲那年,樂樂上幼兒園了,但總是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樂樂不愛說話,也不怎麽與別人交往。她總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幼兒園的老師嚐試了很多方法,試圖讓樂樂“樂”起來,融入班級、融入集體,但樂樂就是不配合。

在樂樂要上中班前的那個暑假,樂樂的爸爸媽媽結束了外地的生意,回到了樂樂身邊。因為長時間在外地打拚,沒有充裕的時間走親訪友,現在終於“自由”了。他們今老同學聚會,明天訪恩師敘舊……忙得不亦樂乎。

每次出門做客,樂樂的父母總是要帶上樂樂。一個多月的暑假很快就過去,樂樂開始上中班了。幼兒園的老師驚奇地發現:原先那個悶悶不樂的樂樂,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開朗而又活潑,並且樂於助人。這是什麽原因呢?

幼兒園的老師在家訪後才知道:是樂樂父母在無意中提升了樂樂的人際交往能力。原來,樂樂原先的不合群,是因為她不知道要如何做才能和小夥伴們相處融洽。暑假期間,樂樂的父母帶她到親朋好友家做客,正好增加了樂樂的社會經驗,鍛煉了她人際交往的能力。一旦樂樂掌握了這些本領,她就變得樂於與人打交道了。

有些家長之所以不願意帶自己的孩子外出做客,是害怕孩子亂說亂動失禮,導致聚會不歡而散,令父母難堪。應該說,有這個擔心也很正常。但隻要家長注意以下幾點,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上述難堪。

首先,在做客前細心指導孩子。具體包括:

(1)向孩子提出要求,明確在外做客時應有的文明禮貌舉止。要讓孩子知道在外麵做客和在家裏做小主人不同,各家的生活習慣和規矩是有區別的,要守規矩懂禮貌,別人家的東西未經允許不能隨便拿、翻,有些事情不可自作主張。

(2)給孩子介紹去做客家的情況,特別應介紹對方家裏孩子的情況和如何稱呼等,如對方家裏的孩子是哥哥姐姐要尊敬,是弟弟妹妹要愛護。

(3)指出孩子之間玩耍時的注意點:小客人一定要尊重小主人的意見,要多用商量、征求的口吻,如:“好不好?”“可以嗎?”“我能玩一會兒嗎?”……並可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征重點強調某些要求。如孩子平時好強,事先就要告訴孩子與小夥伴玩時要謙和、忍讓;有的孩子較膽小,家長要鼓勵孩子不要害怕,如“大哥哥很喜歡你,我相信你會和他玩得很開心”。

其次,在做客中小心指導孩子。做客過程中父母也要關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任隨孩子自己玩,放手不管。可從側麵觀察孩子在與小夥伴玩耍中的情況,做一些適當的指點、暗示,幫助孩子矯正一些不適宜的言行舉止。如果小夥伴之間發生了爭吵、矛盾,可以在大人的提醒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如果發現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對,也可把孩子帶到一邊,慢慢講道理,善意地提出批評,並指導孩子該怎麽做。如需要道歉的話,也應鼓勵孩子勇敢承認錯誤,言歸於好。如果發現錯誤不在自己孩子,並吃了虧,大人也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告訴孩子“你沒有錯,但我們是客人,能謙讓就謙讓”。要真是沒法一起玩,可暫時把孩子帶開。

最後,做客後及時作出評價。這一點經常被許多家長所忽略。對孩子在做客時與小夥伴相處時的表現要及時地評價,明辨哪些行為是好的,加以肯定;哪些行為不應該,指出為什麽,今後應該怎麽做,讓孩子改有方向。如果孩子的表現實在令人失望,再三告誡也不聽從,也可以取消下次做客機會,並明確告訴孩子“等你知道怎樣做客,怎樣對待小夥伴時,我們才能帶你去,否則主人不會歡迎你的”。帶孩子在外做客,對孩子來說是他們喜歡的活動,這樣的懲罰也可作為正麵教育的補充手段,相信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家長一定要放開手腳,多帶孩子出門參加社交活動,孩子隻有經曆種種“大場麵”才能鍛煉他良好的交往素質。可以帶孩子參加故事會、聯歡活動等,還可以經常帶孩子走親訪友,或把鄰居小朋友請到家中,拿出玩具、糖果、圖書、畫報,讓孩子和小朋友們一起看書、玩玩具、吃糖果。要讓孩子逐漸養成熱情待客的良好習慣。

家中來客時,也不妨讓孩子參與接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讓座、倒茶、談話……切忌一味將孩子趕走,要讓孩子在交往中學習交往。這樣將有利於消除孩子與人交往中的羞怯、恐懼心理。孩子長期耳濡目染,就會逐漸學會待人接物之道,使孩子增長見識、增強信心,在社會交往時就會變得落落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