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膳食與免疫力

很多家長都想讓孩子吃好,每當看到孩子吃得少時,更是追問想吃什麽,隻要是孩子想吃的、愛吃的就盡量做給孩子吃。也有的家長認為雞鴨魚肉才是最好的,總是做肉類食品給孩子吃。這一切看似是營養豐富,其實不然,甚至可以說是利少弊多。

平衡膳食是指膳食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膳食中所供給的營養素與機體的需要保持平衡。平衡膳食需具備以下兩個特點:

1.膳食中應該有多樣化的食物

人們知道,人體需要各種營養素,這不是幾種食物就能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如果隻吃一、兩種或少數幾種比較單調的食物,就不能滿足人體對多種營養素的需要。長期吃較單調的食物對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是不利的。因各種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不盡相同,隻有吃各類食物,才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

2.膳食中各種食物的比例要合適

人的身體需要各種營養素,而各種營養素在人體內所發揮的作用又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互相製約的。如:人體需要較多的鈣,而鈣的消化吸收必須有維生素D參與完成。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如果腸道裏缺少脂肪,它也不能很好地被腸道吸收,隻有在吃維生素D的同時,吃一定數量的脂肪(動物性食品),維生素D才能被吸收,而脂肪的消化吸收,必須要膽汁發揮作用,膽汁是肝髒分泌的,要使肝髒分泌膽汁,必須保證另一種重要營養素——蛋白質的供給。

由此可見,各種營養素之間存在著一種非常密切的關係,為了使各種營養素在人體內充分發揮作用,不但要注意各種營養素攝入齊全,還必須注意各種營養素的攝人比例要適當。那麽,各種營養素應該保持一個怎樣的比例才合適呢?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類應占全天總熱量的60%~70%,脂肪應占20%~25%,蛋白質應占12% ~15%,還要有500克新鮮蔬菜和適量的水果,這樣的膳食結構基本上可以達到平衡。

那麽,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這三大營養素又是怎樣相互作用的呢?如果人吃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足,體內的熱量供應不夠,就會分解體內的蛋白質來釋放熱量。但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建築材料”,體內缺少了它,會嚴重影響健康。如果在吃蛋白質的同時,又吃進足夠的糖和脂肪,就可以減少蛋白質的分解,用它來修補和建造新的細胞和組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新陳代謝”。

平衡的膳食因各種營養素數量充足、比例合適,而且種類齊全,不僅能滿足機體的各種生理需要還能提高抵抗力、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平衡的膳食結構包含糧穀類、肉蛋奶魚類、豆類及其製品、蔬菜水果類和油脂類食品。

★孩子的營養經常缺什麽

依現在的條件,如果說孩子缺乏營養,家長們是不會相信的,即使家裏的條件再不好,苦了誰也不能讓孩子受苦,這是中國人的觀念和做法,然而孩子真的不缺營養嗎?

中山醫科大學營養學教授何誌謙認為:兒童時代,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所需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相對要比成年人多。我國有兩億以上的學齡前及學齡兒童,他們是最應當受到關注的群體之一。根據全球的統計資料顯示,學齡前階段如果營養狀況不好,生長發育不好,對以後生長發育及健康的影響會更加明顯。正如地基一定要打好,才能夠蓋高層的大樓;地基如果打不好,以後就難以彌補。但這個道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地區和地域之間的生活條件和習慣不盡相同,據全國營養調查資料表明:一個家庭或一個群體的收入狀況和他們的營養狀況往往不是並行的,也就是說,收入高了,不一定營養就好了,或是在孩子身上花了更多的費用,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不一定更好。有相當多的家長在孩子喂養方麵跟著廣告走。那些花重金做了電視、報紙等宣傳廣告的奶粉或其他食品一定被家長購買得多,造成孩子喂養上失去了科學性、理智性,出現了家庭經濟條件越好,孩子營養越缺乏的局麵。做任何事情要有科學的理念,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現時我國居民營養素的缺乏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輕中度的營養不足,即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缺乏症狀,但身體內的某些營養素已不足以滿足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這種不足往往容易被人們視而不見。目前我國兒童最容易發生的營養不足或缺乏,最為突出的是下麵幾個方麵:

1.鐵的不足或缺乏

現在大多數缺鐵的兒童,其症狀不是表現為臉色發青,而是驗血的時候發現血色素低。缺鐵可影響兒童智力發育,孩子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降低,雖學習努力卻成績不好。不明原因的父母隻怪孩子不用功、不爭氣,卻不知道應該怪自己不懂科學。如果說補,這類孩子要補充的應該是鐵質,特別是容易被身體吸收的鐵。如各種動物的肝髒、雞蛋等。

2.鈣的不足

鈣是建造骨骼的重要成分,兒童缺鈣易患佝僂病。正值生長旺盛時期的兒童需要攝人大量的鈣質,以滿足骨骼迅速發育的需要。多年來的營養調查表明,我國人民膳食的鈣質攝入量明顯低於推薦攝入量。兒童每天需要約800~1000毫克鈣,但從食物中攝入的總鈣量隻有400 ~ 500毫克。我們主張給孩子喝奶以補充一部分鈣質,但是喝一杯奶也隻能攝取約200毫克的鈣,因此還要補充200 ~ 300毫克的鈣,以促進孩子的全麵發育,包括身高的發育。

3.維生素的不足

不少人在營養問題的認識上存在偏差,以為“吃好”就是營養好,米要白,麵要精。實際上,大米、麵粉越精越白,所含的B族維生素就越少。在我們目前的膳食中,最容易在烹調、加工過程中丟失的物質就是維生素,快餐食品中的維生素就更是少得可憐。像廣東人愛喝的“老火靚湯”,由於煲的時間久,其中有的維生素更是破壞殆盡。我們常常看一些孩子容易疲乏,懶於活動,相當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身體’內維生素不足造成的。幾年前在我國北京、天津等四個地區的調查顯示,血清中維生素A含量低的兒童,達21.4% ~ 39. 3%之多;有關研究還顯示,學齡前兒童和中小學生維生素的攝人量隻占推薦攝入量的60%左右,農村情況則更差,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要提高兒童的抵抗力,既要重視孩子的日常飲食,注意各種營養素的合理配比,提高膳食的營養質量,也要適當補充因攝取不足或缺乏的營養素,這樣才能全麵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

★如何對待孩子偏食問題

中午開飯時間,飯菜端上來了,香噴噴的飯菜引起了小朋友們的食欲。孩子們都在認真地吃,小明卻在碗裏挑來揀去的,他在挑什麽?原來他將碗裏的蔬菜挑出來,扔到了地上。當老師向家長說起這件事的時候,家長說,孩子從小就不吃蔬菜。事實上,先天性偏食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偏食都是後天形成的。在家長不經意當孩子麵說自己不喜歡吃什麽或什麽東西不好吃,看似孩子沒在聽,實際在他幼小的心靈裏已打上深深的烙印,從而可能導致孩子以後也出現偏食的習慣。家長們都知道偏食會引起孩子營養攝入失衡,對生長發育及免疫力都有很大傷害,但就是找不到很好的糾偏辦法。即使求助於醫生,似乎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其實,要糾正孩子的偏食習慣,關鍵是要找出孩子偏食的原因,隻有消除了導致偏食的因素,偏食才可能得到有效的糾正。那麽,引起兒童偏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1.想吃啥就給啥

對孩子的飲食要求總是有求必應,從而使孩子的口味越來越高,專挑自己喜歡的東西吃。

2.零食不離口

五花八門的零食對孩子極具**力,如果養成常吃零食的習慣,就會導致胃腸道消化液不停地分泌,胃腸缺乏必要的休息,最終可能引起消化功能減弱,食欲下降。

3.父母“包辦”喂食

孩子1歲左右時,父母就應該培養他自己動手吃飯的習慣,但有的孩子4、5歲了,大人還堅持喂他,以至影響孩子對吃飯的興趣。父母的過度關注,使孩子隨著味覺的分化,而對某些食物出現偏愛的傾向。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吃得多一點,明知對某種食物“偏愛”不好,也還要投孩子所好,去迎合孩子的這種不良的“擇食傾向”。許多父母在買菜之前,往往先要問問孩子:“你喜歡吃什麽菜?”隻要孩子喜歡吃的,就買。這樣,無形中就強化了孩子的這種不良的“偏食傾向”。

4.邊看電視邊吃飯

這是許多孩子的“通病”,電視中精彩的畫麵會影響孩子消化液的分泌,分散了孩子的食欲,正餐時未吃飽,孩子常靠零食來補充。

5.食物單調

年輕父母掌勺的小家庭習慣常做一種飯菜,或者孩子愛吃什麽,就總給孩子做什麽,吃慣了,偏食也就形成了。

此外咀嚼不充分,消化液分泌不足,也會影響孩子消化功能,容易造成偏食。

6.父母偏食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很多孩子的偏食往往是受父母的影響而形成的。有的父母在孩子麵前說:“我不吃青菜、韭菜。”於是,孩子也跟著不吃青菜、韭菜。有時是家庭的某個成員偏食,如照看孩子的祖父母等。這一切都會導致孩子的偏食。父母本身有偏食習慣,在飲食上挑三揀四,在孩子麵前常說這不好吃,那也難吃,這就可能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7.烹調不可口

盡管買了許多好東西,但是父母烹飪技術不過關,做得沒有滋味或缺乏變化,孩子不愛吃,不感興趣。

8.餐桌氣氛不良

父母關係不和,常在餐桌上爭執,孩子吃飯時精神緊張,導致沒有食欲,也會誘發偏食。

9.父母的負麵強化

每個父母都想看到孩子不偏食的行為,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偏食的現象,就會指責、抱怨孩子,有時候還會當著其他人的麵批評孩子。如發現孩子不吃青菜,就說:這孩子就是不愛吃青菜。久而久之,等於對孩子偏食的行為進行強化。吃飯時別指責孩子的任何方麵,否則,久而久之不僅造成孩子偏食,還會造成厭食。

麵對孩子的偏食,很多家長很著急,卻不知如何對待。專家建議:

1.從小做起

孩子出生後就可用筷子蘸各種酸甜苦辣的汁(菜、醋等)讓他品嚐,長大後就不易偏食。

2.以身作則

大約有90%左右的偏食孩子,其父母也有偏食的現象。因此糾正孩子偏食,首先應從父母做起,如果父母確實偏食,則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自己先加以糾正,才能保證孩子營養全麵,健康成長。

3.帶頭品嚐

對於孩子不願吃的某種食物,家長要帶頭品嚐,並要有意表現出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以誘導孩子進食。父母切忌對這種食物流露出厭煩的言行。

4.語言讚美

當孩子不願吃的食物擺上餐桌以後,父母除了要帶頭聞味品嚐外,還要連連稱讚“味道好極了!”父母對這種食物的稱讚會引起兒童的食欲和興趣。

5.正麵強化

當孩子的偏食有所改善時,哪怕是一點點,做家長的也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孩子出現的正當行為進行正麵強化。

6.更新烹飪

如果孩子對某種食物已經吃厭,家長可以采用更新烹飪的方法。如有的孩子煮蛋吃厭了,家長就可以把雞蛋的做法換一下,有時做荷包蛋,有時做蒸雞蛋,有時做蛋湯,不斷更新烹飪方法,孩子就不會討厭吃雞蛋了。

7.變換花樣

如果孩子長期吃某一種食物出現厭吃情緒時,家長應以變換“花樣”的方式來讓孩子吃這種食物。如果孩子紅燒肉吃厭了,不願再吃了,家長可以把肉剁成餡,包成餛飩、水餃、包子給孩子吃,當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可以告訴他,這是肉做的餛飩。

8.消除恐懼

有的孩子對於吃某種食物有恐懼心理,如有的孩子怕吃魚是因為怕被魚刺刺傷,因此,家長應想方設法去除魚刺之後,再讓孩子吃,或讓孩子吃刺少的魚。

9.淡化偏食

孩子偏食,父母不要總是說不吃這個會影響身體。對於孩子偏食,父母不要提醒而應淡化,告訴孩子該吃什麽,要用正麵語言。

長期偏食的孩子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微量元素缺乏,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是否缺鐵、鋅等微量元素,必要時應予以補充,以提升其免疫力。

★水果能替代蔬菜嗎

有些孩子不喜歡吃蔬菜,卻喜歡吃水果,父母為滿足孩子的要求就用水果替代蔬菜,而且認為用水果替代蔬菜是一樣的。

水果真的能替代蔬菜嗎?專家回答:不能!

水果和蔬菜雖然都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在種類與含量上有差別,除去維生素C較多的鮮山楂、柑橘等,一般水果,像蘋果、梨、香蕉等所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比不上綠葉菜。因此,要想獲得足夠的維生素,還是應當多吃蔬菜。

另外,水果中所含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進入肝髒後,易轉變成脂肪使人發胖,尤其是果糖會使人體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迅速升高,所以,用水果替代蔬菜大量給孩子吃並不好。

孩子不愛吃蔬菜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要幫助孩子糾正,多給孩子講吃蔬菜的好處。父母可利用聊天、故事、兒歌等形式,向孩子介紹吃蔬菜的好處。最重要的是父母更應以身作則,為孩子做榜樣。吃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先吃蔬菜後吃魚肉。在吃飯的時候充分調動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體驗吃菜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