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知道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現代的孩子在得到鋪天蓋地的愛的同時,越來越多地失去了隨心所欲地玩的自由。在家裏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時,卻失去了與父母擁抱、遊戲和談話的機會。在幼兒園,教師與孩子、孩子與孩子之間有時會有一些問題發生,這些都是使孩子產生壓力感的原因。由於兒童自身的知識以及處世經驗的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比較差,因而有時不能自己解除壓力。當壓力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時,孩子會產生諸如抑鬱症、厭食症、睡眠障礙等生理或心理問題,這些都將嚴重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從而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

家庭、學校、社會都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可是有的家長隻關注子女的學業和身體健康,而置孩子的心理健康於不顧。這樣的父母是不稱職、不合格的!全社會都應該關心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如若不然,將來有可能要出現大問題。欲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首要的是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這裏我們推薦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心理健康標準,僅供每位家長參考。

1.滿意的心境

心理健康的孩子對自己,包括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總感到相當滿意。他們總是樂於學習和生活。他們的聰明才智雖然各不相同,但沒有心理障礙,其智慧能充分發揮出來,並能取得一定的成就,獲得成功的喜悅,這些又反過來促進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如果不是這樣,而是盲目地為自己長得醜、不夠聰明而羞愧萬分,或者總嫌自己命不好沒上一個好學校,或者總抱怨他人不給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而終日苦悶失望,怨天尤人,以致把學習和生活看成負擔,就不是心理健康了。

2.和諧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孩子均有自己的夥伴,總樂於和別人交往。在與人相處時,其肯定的態度(如尊敬、信任、友愛等)總多於否定的態度(如憎惡、懷疑、恐懼等)。對其所歸屬的集體,均有一種休戚相關、安危與共的情感,總樂於做出一定的個人犧牲去謀取集體的幸福。如果不是這樣,而是與集體格格不入,沒有夥伴,不願意和別人來往;或者不會以誠懇、謙遜、公平、寬厚的態度待人,不能容忍別人的短處和過失,而和別人吵鬧,不尊重人;或者沒有充分的證據就輕易地怨恨、敵視他人,總認為別人是靠不住的;或者認為別人是可以欺侮的,總想糟蹋別人以取樂,這就不是心理健康了。

3.統一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基本正確的人生觀和信念,並以它為中心把需要、願望、思想、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人生觀和信念作為人格的核心,一般來說是很少變化的,而個人具體的需要、願望會隨時間、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但是,這種改變總是與其人生觀和信念相一致,並受其製約的。如果不是這樣,欲望背棄了信念,私欲和良心相衝突,行動和思想互相矛盾,主體的自覺意識統一不了這一切,就會導致人格分裂(所謂人格分裂,就是一個兼而有兩重或多重相互對立的人格特征,隨著個人所處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交互出現,分別表現其片麵的人格),這就不是心理健康了。這樣的人,一陣子慷慨大方,一陣子慳吝小氣;一會兒待人溫柔寬厚,一會兒又冷酷無情,過後卻又悔恨自責。

4.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健康的孩子對自己均有比較切實的了解,有著正確的自我觀念。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因為一個人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他的行為舉止才能得體,才能努力地發展自己。如果自我觀念不正確,他可能自視甚高,去做他力不能及的事,做不好就責怪環境,或者把過錯推諉給別人;他可能自輕自賤“自作孽”,甚至對自己的命運漠不關心;他還可能自覺形慚,不肯以本來的麵目表現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負擔,不能心地坦然地學習、生活,這樣當然不是心理健康了。

總之,心理健康的兒童是高高興興地學習和生活的,是有自己的夥伴並樂於和別人交往的,其健康的心理與人格是統一的,是能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對自己抱肯定態度的,是能客觀地認識社會並與社會保持良好接觸的。

以上幾項是兒童心理健康與否的標準,也是家長引導孩子改善心理狀況、增進心理健康的目標。當然,並不是除了這幾項之外就沒有別的標準了。心理健康與否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它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包括智能、情感、行為、性格等各個方麵。因此,評價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必須進行綜合評定,絕不能以偏概全,草率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