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無止境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筆巨大的財富,隻不過我們尚未意識到或是尚未開發出來而已。

也許有人會問:這筆財富究竟是什麽?為什麽我沒有覺察到。

這筆財富其實就是隱伏於每個人身上的巨大潛能:自我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之所以沒有覺察到的原因,是因為它猶如一座深埋的礦藏,並不是俯身可拾的,是需要一個從開發利用的過程。而成功者在現實生活中必須是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素質,並采這座礦藏。這種內在的潛能一旦與現實環境結合,便以財富的形式固定下來,包括無形的和有形的財富。

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5年內就會變的一無所有,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10年後大學裏所學的知識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因此,學習已變成生存必要的選擇。

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懂的不斷學習,才能獲得足夠的知識,大凡傑出的人,都是終身孜孜不倦追求知識的人,在漫長的人生經曆中,即使再忙再苦再累,他們也不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學習既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又是他們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在他們看來,知識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也應該是沒有止境的,學習使他們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永遠年輕,也使他們的事業日新月異。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一旦離開學校,就不再繼續學習了。幾年前,中央電視台做了一次調查,發現許多人成家後家裏根本沒有買過什麽新書,書架上放的幾乎全是在校學習期間的課本。這反映了一個事實:上班後許多人不再讀書,不在工作之外求知,往往把時間浪費在閑聊與看電視上。電視節目固然也是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並不是所有電視節目都如此。我們更應該學一些工作之外的新東西,以增強自己的綜合能,不斷提高自己適應這個社會的能力,這樣才能在飛速發展的21世紀中立於不敗之地。

學習並非單停留在書本上,社會是一所大學,到處都有學習的機會。向成功者學習就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方法。

每個人成功的方法都不一樣,譬如說,有的人成功是因為背後有一個“有能量”的爸爸,有的人是因為去了一個能幹或很有錢的老婆,有的人是因為有熟人提拔,但也確實有人從基層一步一步通過自己的苦幹實幹努力上來的……

麵對未來,遙想“成功”二字,你是不是也有無從邁步的迷惑?如果有,不妨看看別人成功的原因,學習一下他們的“成功模式”。

也需要你會問:學習別人的而成功模式就會成功嗎?

答案是:“不一定。”因為一個人是否成功還受個人條件、努力的程度和機遇等因素影響,並不是學習別人的成功模式就可以成功。但至少他們的成功模式是一種借鑒,讓你有方向可循,這絕對比漫無頭緒,不知何去何從好過千百倍。

那麽,如何才能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成功模式”?

首先,你要找出一位你認為可以借鑒,值得效仿其“成功”的目標人物。這個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可以是你的親戚、長輩、同事,也可以是有名望的社會人士,更可以是那些勵誌書裏的傳記人物。你可以向他們學習,嚐試他們的成功之道。一般來說,人人都喜歡談成功而忌諱談失敗,所以他們會吝嗇的告訴你他們的成功經驗。至於社會人士的成功之道,則可以從報章雜誌得知,傳記人物的成功之道,傳記裏也會說的很清楚。

任何人的成功模式都有可能套用在你的身上,但有幾種“模式”你必須排除,絕對不可簡單地“套用”。

——因機遇而成功的人。因為他有機遇,而你不一定也有那麽好的機遇,而且機遇是不可等待的。

——因家族支持而成功的人。例如有一位“有能量”的父親或龐大的產業。這種人的成功比一般人省力許多,你若無此條件,則這種人的成功是根本不值得學習的。

——因配偶的才幹或金錢而成功的人。你不一定會有個能幹或有錢的配偶。

——因某人提拔而“成功”的人。因為你不一定會碰到願提拔你的人。

——因不走正道而“成功”的人。不走正道危險性很高,這種險不能冒,也不值得冒。那麽,該選用什麽樣的“成功模式”?你應該選擇那些靠自己而成功的“成功模式”加以借鑒,而且這個“模式”最好是和你同行,所處的環境、個人條件和你接近。你可以把他的成功經驗歸納成以下幾點:

——他是如何踏出第一步以及第二步、第三步?

——他如何積累實力?

——他如何突破困局,超越自己?

——他如何管理內外的人際關係?

——他如何規劃一生的事業?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照著做,當然也可以隻模仿其中的若幹方法,或是根據他的模式來修正你的方向。不過,“成功模式”再好,關鍵還在於執行,你若不當一回事,則這模式就不可能發揮效用。說穿了,成功模式隻不過是自己“努力”而已,肯努力,就會有實力,有實力才會帶來好機遇。

生活是一部“無字書”,唯有善讀者,方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我們不僅可以以成功者為師,還可以以失敗者為師。“以成功者為師”強調的是學習別人的成功之處以自用,而“以失敗者為師”強調的是學習別人的失敗之處以避免重蹈覆轍。因此,它們其實是辯證的統一。

任何失敗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不過要了解失敗者的失敗原因不太容易,失敗者往往不願意談失敗的過去,因為這會觸痛他的傷心之處。如果你找到失敗者本人談,他大概也不會告訴你真相,他隻會告訴你,他的失敗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朋友拖累、銀行緊縮銀根,或是被出賣、被騙、被倒賬……屬於他個人的能力、判斷、個性上的問題,他是不會告訴你的;何況有些失敗者根本不知道他失敗的真正原因。因此要了解失敗者的失敗原因,還得多方收集資料,參考專家的分析,了解同行的看法,至於這位失敗者的個人條件,可從他的朋友處了解。

當把資料收集夠了,把它一條條列出來,仔細分析,再歸納成幾個重點。

不過並不是了解到就可以變成自己借鑒的模式,還必須把你所觀察、分析到的東西用來在實踐中檢驗,和失敗者的經曆做個對照比較。如果你的個性、能力和其他主客觀因素都有和那位失敗者相似之處,那麽就要提高警覺。弱的地方要加強,不好的地方要改善,這樣才可避免和失敗者犯同樣的錯誤,成功的概率自然會大大提高。

除了自己經營事業要以失敗者為師之外,一般做人做事也應以失敗者為師。

在做人方麵,看看誰和誰處不好,誰得罪了誰,誰不受歡迎,參考他們的個性,觀察他們平日的來往和作為,你就可以知道他們做人失敗的原因在哪裏。

在做事方麵,“失敗者”的例子更多,這裏所謂的“失敗”包括做得不盡完善的事,這些事一般都會由旁人進行評論,這種評論有時隻是應付應付,但因為近在身邊,所以不管評論是不是在“應付”,你都會有不錯的收獲。

曾有一將軍說過,兩軍對陣,誰犯的錯誤少,誰就得勝。做事也是一樣,犯的錯誤少,成功的概率就高,而要減少錯誤,就是“以失敗者為師”,這種教訓並不需要你以失敗去換取!

學以致用方為正道。知識隻有在運用時才能產生力量。一個人不能為學習而學習。人之所以學習,其目的應該是增加智慧,使我們更向上、更幸福、更有用,在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的時候,使我們更善良,更熱情,更能幹。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這是成功者必須做到的。

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後,又作了補充,他說:“學問並不是各種知識本身,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也就是說,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的過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的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

我們應結合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提高自己運用知識和活化知識的能力,使自己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我們還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並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最佳位置,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潛力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