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精於勤荒於嬉

人的本性之一是趨樂避苦,惰性也就榮影子一樣時常左右糾纏,煩擾折人們的心靈。但正如歌德所說:“我們的本性趨向於懶怠。但隻要我們的心向著活動,並時常激勵它,就能在這活動中感受真正的喜悅。”正因為這樣,勤奮的人才能獲得多餘別人的成果,沒有人能隻依靠天分成功,上天給予了人天分,勤奮將天分變為天才。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極有影響的湖湘子弟之一,據說他小的時候天賦並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讀書,一篇文章朗讀了不知多少遍,卻還沒能背下來。這時候家裏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等曾國藩睡覺之後行竊。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的誦讀那篇文章。小偷終於忍無可忍,跳出來怒斥曾國藩:“你這麽愚鈍還讀什麽書?”斥完後將那篇文章一字不差地背了一遍,揚長而去!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小偷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就能背下來,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見經傳。曾國藩卻成為了晚清的中興名臣。

天道酬勤,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可以創造出來。反之,即使你有再高的天賦,沒有加進自己的辛勤努力,那也是白白浪費。

“勤能補拙”已是一句老話,但你若是剛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這句話就不一定能經常記住了。

現在能承認自己有些“拙”的人不會太多,特別是在進入社會之初,能認識到自己“拙”的年輕人更少。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不是天才至少也是個幹將,也都相信自己在接受社會幾年的磨練之後,便可一飛衝天。但能在短短幾年即一飛衝天的人又能有幾個呢?有多少人飛不起來,有多少人剛展翅就摔了下來,能真正飛起來的實在是少數中的少數。為什麽呢?大多是因為社會磨練不夠,能力不足。

一個人能力的增強是一點一滴匯集的,一夜之間功力猛增隻是武俠小說中虛構的情節。業精於勤荒於嬉,這是一句老話,千百年來一直在人們中口耳相傳,曆久彌新。為什麽這句話有如此強的生命力?因為它反映了一種樸素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