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種人不可使用
世間萬物,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人身上也有許多似是而非的東西,看似優點,其實乃致命之缺點。所以,用人者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透過表麵現象看清其本質,才能發現和用好具有真才實學之人,而不至於魚目混珠。。人既然如物,是是非非,究竟哪些人不可使用呢?
第一,華而不實者。這種人口齒伶俐,能說會道,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乍一接觸,往往給人留下良好印象,並讓人誤認為他是一個知識豐富、又善表達的人才加以看待。但是,須要分辨他是不是華而不實。華而不實的,善於言談,而且能將許多時髦理論掛在嘴上,迷惑許多識辨別能力差、知識不豐富的人。
三國鼎立之時,北方青州有一個叫隱蕃的人,逃到東吳,對孫權講了一大堆漂亮的話,對時局政事也做了分析,辭令嚴謹正然。孫權為他的才華而打動,征詢陪坐的胡綜:“如何?”胡綜(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說:“他的話,大處有東方朔的滑稽,巧捷詭辯有點像稱衡,但才不如二人。”孫權又問:“當什麽職務呢?”“不能治民,派小官試試。”考慮到隱蕃的談吐淨是刑獄之道,於是孫權派他到刑部任職。左將軍朱據等人都說隱蕃有王佐之才,為他的大材小用叫屈,並親為接納宣揚。因此,隱蕃門前車水馬龍,賓客滿座。當時人們都對這種有人說隱蕃好,有人說隱蕃壞的情況感到很奇怪。到後來,隱蕃作亂於東吳,事發逃走,被抓回而誅。對似是而非人的辨識的確不易。
第二,貌似博學者。這一類人多少有一些才華,也能旁及到其他各門各類的知識,泛泛而談,也不無道理,似乎是博學多才的人。但是,如果是博而不精、雜而不純,未免有欺入耳目之嫌。貌似博學者大多是青少年時讀了些書,興趣愛好也還廣泛,但是因為小聰明,或者是未得名師指點,或者是學習條件與環境的限製,終未能更上一層樓,去學習更精專、更廣博的東西。待學習的黃金年齡一過,盡管有精專的願望,但是已力不從心,最終學識停留在少年時代的高峰水平上,不能更上一層樓。即使以後具有這樣那樣的深造環境,但由於意誌力的軟弱,也隻是涉獵到一些新知識的皮毛,淺嚐輒止。這種人是命運的悲劇,尚可以諒解。如果是以貌似多學在招搖撞騙,則不足為論了。
第三,不懂裝懂者。不懂裝懂的人,生活中確實不少,尤其以成年之後為甚,完全是因為愛麵子、怕人嘲笑的緣故所致。有一種不懂裝懂者是可怕的,他會因不懂裝懂,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尤其是技術上的。還有一類不懂裝懂的,是為了迎合討好某人,這種情況,有的是違心而為,在那種特殊場合下不得不如此,有的則是逢迎拍馬,一味奉承。
第四,濫竿充數者。這一類人往往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知道如何偷機躲懶,維護個人形象。總是在別人後麵發言,圍繞前麵的人講過的觀點和意見,並無新的見解和主張,如果整合得巧妙,不失為一種藝術,使人難以覺察他濫竿充數的本質,反而讓人誤為精辟見解。這種人也有他的難處,如南郭先生一樣,想混一口好飯吃,其實也不如意。如果無其他奸心,倒也不礙大事。否則,趁早解聘,或疏遠之為妙。
第五,避實就虛者。這一類人多少有一點才幹,但總嫌不足,用一些歪門邪道的辦法混到了某個職位上去。當親臨戰場時,比如現場提問,現場辦公,因無力應付,就很圓滑地采用避實就虛的技巧處理。其實,這也是一門本事。這種人當副手也還無大礙,但以小心為前提,否則他會悄悄地捅出一個無法彌補的大漏子來。
第六,鸚鵡學舌者。自己沒有什麽獨到見解和主張,但善於吸收別人的精華,轉過身來就對其他人大肆宣揚,也不講明是聽來的。不知情者,自然會把他當雄才來看待。這種性質,說嚴重一點,是剽竊,因不負法律責任(如果以文字的形式出現,比如論文、書刊,則性質比言論更為嚴重),因而會大行其道。這種人沒什麽實際才幹,但模仿能力強,這也是他的優點,也可加以利用。
第七,固執己見者。這種人爭強好鬥,不肯服輸,不論有理無理都一個樣。這類理不直、卻氣很壯的人,生活中隨處可見。對待他們一個較好的辦法是敬而遠之,不予爭論。如果事關重大,必須說服他,才能使正確的決策得以實施。首先應分析他是哪一類人。本來賢明而一時糊塗的,以理服之,並據理力爭,堅持到底;私心太重而沉迷不醒的,則用迂回曲折之道,半探半究地講到他心坎上去;實在是個糊塗蟲,不可理喻,頑固不化的,就動用權力壓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