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千裏馬,先愛百裏駒

人們都愛“千裏馬”,但有識之士卻更愛“百裏駒”。這並不是輕重倒置,而是因為“百裏駒”確有許多可愛之處,略舉幾點如下:

1.“百裏駒”是“千裏馬”之源

世上“千裏馬”並非天生就有,它們都是從“百裏駒”中“蹓出來的。從生理上看,“千裏馬”的成長有一個過程,而“百裏駒”正是“千裏馬”最初的雛形;從技能上看,“千裏馬”千裏之能的發展也有一個過程,而“百裏駒”的實踐努力,正是“千裏馬”的經驗之源。人才也是如此,今日著名的學者、專家、教授等等,最初也是從昨日無名小卒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憑借自己的刻苦和勤奮,積累了較常人更深刻的知識和更豐富的經驗,因而能夠做出超乎常人的貢獻和建樹。

2.“百裏駒”是事業發展的基本力量

社會進步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事業發展需要全體人員的團結奮鬥,當然,“千裏馬”做出了重要貢獻,可是大量的工作仍依靠“百裏駒”去完成。“紅花還需綠葉配”,而綠葉總比紅花多,何況,無花之綠葉或許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而片葉全無的單枝孤花則有點滑稽了。同理,一些出類拔萃的賢能之士,離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努力,則將一事無成,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所說“我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前進的”正是此道理,高級技術人員若沒有初級技術人員及全體職工的工作配合,也將無能為力。要“百裏駒”日行千裏,雖然望塵莫及,而讓“千裏馬”轉圈推磨,也將會是疲乏無力。

3.近處“百裏駒”可取,遠處“千裏馬”難尋

“千裏馬”得之雖可慶幸,但尋之卻很艱難。倘若放棄近處“百裏駒”不用,而待之以“千裏馬”效力,猶如等待遠水以救近火。韓非子曾對此種現象做過十分形象的批評:梁肉雖好,但百日不食以待梁肉者必死;同理,堯、舜雖賢,但不能待古之大賢以治當世之政;王良善馭,但當今之駿馬也不能等待古之王良駕馭;越人善遊,但中原人落水更不能等待千裏之外的越人來救。所以說,凡事因人器使,量才而用。

4.“百裏駒”也能致千裏

古人曰:“馬效千裏,不必驥騎;人期賢知,不必孔墨。”意思是說:欲至千裏,不一定非得良馬不行,“百裏駒”也未嚐不可。“百駒接力,千裏可至”;“眾駒良馭,泰山可舉”。隻要組織有方,從“駒”出力,何愁事不成,功不立,千裏不至!

由此可見,“百裏駒”確有許多可愛之處,也確有其力量所在,任何輕視、排斥“百裏駒”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千裏馬”的領先作用,但是,決不能用少數“千裏馬”來否定大多數“百裏駒”。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馬作馬用,駒作駒使,恰當安排,各得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