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孫中山先生在致李鴻章的信中曾說過:“深唯歐洲高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國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事者,富強之大要,治國之本也。”並堅信“以中國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參行新法,其不過二十年,必能駕歐洲而上之。”可見中山先生對人盡其才的強調和重視。

因人器使的目的正是在於人盡其才。所謂工作效率,首要因素在於“人盡其力”,如果“匏瓜滿腰,係而不食”,即使“任人唯賢”,也是徒勞。作好人盡其力呢?必得做到如下三條:

第一,用人之長。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如果人們“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長”,必然“智者無以稱其職”,“巧者易以飭是非”,提出要跟歐美入學習,“無論做什麽事,都要用專家,比如練習打仗要用軍事家,開辦工廠便要用工程師,對於政治也知道要用專家。”“文學淵博者為士師,農學熟悉者為農長,工程練達者為監工,商情諳習者為商董。”隻有這樣,才能人盡其才,而“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俱舉矣,則富強不及謀也。”

但是,如果“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種,責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責遍成。責焉無已,智者有不能給;求焉無厭,天地有不能贍也。所以英明的人任用人,“諂諛不邇乎左右,阿黨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張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意思是說,地不相同,而種植同一植物,不可能都長得茂盛;能力不同的人,而讓其做一樣的事,職責無界,即使是智能之士也有不盡其才,不果之事。所以,任人必因人器用,用其所長,而不能強人所難,用其所拙。

第二,擇人任勢。即根據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情況,擇其能應變自如、臨機解決問題的人而任之,也可叫“因勢擇人”。因為,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盡管沒有六韜三略以治軍,滿腹經綸以治政,但才思敏捷,能言善辯,應變能力較強,往往能夠取勝於困難之中。晏子使楚,巧答楚王,不辱使命,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但是,如果不能因勢而擇人,那麽不僅不能使其盡力勝任,甚至會招致失敗。《三國演義》中記述,諸葛亮忽聞司馬懿兵近街亭,急忙之中派馬謖帶兵前往,結果馬謖不根據實際情況,麵對強敵,錯誤決策,丟失重地街亭。使全軍“陷於死地”,大敗而回。可見馬謖隻知照搬兵書,而不能“臨機應變”,因熱決策,此錯雖在馬謖,而諸葛亮也有臨事錯擇其人之責。而實際上,馬謖並不是無能之輩,在諸葛亮率軍征南之初,馬謖曾就開發西南提出過一整套極其正確的建議,尤其是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思想,在後來的南征中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可見,馬謖確有其長,隻是諸葛亮未能因勢擇人,是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也。

當然,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人盡其才也與其他各種因素有關,諸如是否任之以專,是否組織得當,是否管理得法等,但擇其重要者則是上述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