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與製度誰重要

20世紀70年代,日本伊藤洋貨行的董事長伊藤雅俊突然解雇了曾經戰功赫赫的岸信一雄,在日本商界引起了一次很大的震動,就連輿論界都用輕蔑尖刻的口吻批評伊藤。

人們都為岸信一雄打抱不平,指責伊藤過河拆橋,看到岸信一雄已沒有利用價值便解雇了他。在輿論的猛烈攻擊下,伊藤雅俊卻反駁道:“紀律和秩序是企業的生命,不守紀律的人一定要處以重罰,即使會因此而影響戰鬥力也在所不惜。”

事情到底是怎樣的呢?

洋貨行經理岸信一雄是由“東食公司”跳槽到伊藤洋貨行的。伊藤洋貨行是以衣料買賣起家的,它的食品部門比較弱,因此伊藤從“東食公司”挖來了岸信一雄。“東食”是三井企業的食品公司,在食品業經營的行業裏數“龍頭老大”。有能力、有幹勁的岸信一雄來到伊藤洋貨行,無疑是為伊藤洋貨行注人一劑強心劑。

事實上,岸信一雄的表現也相當好,十年間他將經營業績提升數十倍,使得伊藤洋貨行的食品部門呈現一片蓬勃的景象。

但從一開始,岸信一雄和伊藤雅俊之間的工作態度和對經營銷售方麵的觀念即呈現極大的不同,時間越長裂痕越深。岸信一雄是屬於海派型,非常重視對外開拓,經常超支交際費用,對下屬員工也放任自流,這和伊藤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同。

伊藤是走傳統、保守的路線,一切以顧客為主,不注重與批發商、零售商們的交際、應酬,對員工的要求也十分嚴格,要求以嚴密的組織作為經營的基礎。岸信一雄的做法讓伊藤無法接受,伊藤因此要求他改善工作態度,按照伊藤洋貨行的經營方法去做。

但是岸信一雄根本不加以理會,依然按照自己的做法去做,而且業績依然達到計劃以上,甚至有飛躍性的增加。因此,自信的岸信一雄就更不肯改正自己的做法了。他說:“我們做的一切都這麽好,證明這種經營方式沒錯,為什麽要改?”

如此,意見分歧愈來愈大,終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伊藤隻好下定決心解雇岸信一雄。在伊藤眼裏,這件事不隻是人情的問題,也不是如輿論所說的是“過河拆橋”,而是關係著整個企業的存亡問題。對於最重視規章製度的伊藤而言,食品部門的業績固然持續上升,但他卻無法容忍“治外法權,如此持續下去。因為,這樣做隻會毀掉過去辛辛苦苦建立的企業體製和組織基礎。從這一角度來看這件事,伊藤的做法是正確的,規章製度的確是不容忽視的。

要激發員工的士氣,除了鼓勵之外,沒有什麽比規章製度更為重要的了。規章製度能夠對人產生重要的約束力,也是團隊的精神連接紐帶。

古代統帥帶兵打仗,從來都以軍紀為約束軍隊、提高戰鬥力的關鍵。統帥向來以嚴明的軍紀來約束士兵,主張軍隊之中愛兵之道以嚴厲為主,如果過於寬厚,那麽軍心就會鬆弛而浮躁,因此絕不可因人才難得而遷就他們。舍軍令而遷就人才,好像舍本逐末,最終也將得不到人才。

過去有許多著名將領十分看重軍隊的士氣,清代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最不喜歡那些仗劍走江湖的大俠,而更看重軍隊中鐵的紀律。在祁門時,曾有一人前來投奔,自稱皖省名俠許蔭秋。他武藝一流,但曾國藩考慮到軍中紀律如鐵,俠士則以散漫、遊走為習,故不收留。幕僚問他原因何在。他說這種劍俠大多是無賴流氓,不受約束,邪多正少,不知遵守國家法度,雖武功高超,但留下來則會破壞軍紀且會影響軍中風氣。曾國藩始終沒有破壞了自己的規矩,即使對愛將也是如此。

曾國藩初帶兵時,李鴻章投到他門下做幕僚,李鴻章認為自己是進士身份,可以不參加早練,每日總是日上三竿才大夢方醒。一連三天曾國藩看在眼裏,礙於情麵暫不作聲。第四天天還沒亮,曾國藩就派人告訴李鴻章:曾大人說,每日晨練是統一軍令,即使有病也得起來,大家等你去了以後再用餐。

李鴻章這才感到緊張,趕緊披衣下床,踉踉蹌蹌地直奔餐廳,心中忐忑不安。曾國藩瞪了李鴻章一眼,端起碗吃飯,幕僚們才開始端起碗來。一言不發。吃完飯後,曾國藩放下碗筷,麵對所有人一字一句地說:“既到我這裏來,就要遵守我的規矩。此處所崇尚的,是統一的軍令,任何人也不得例外。”

說完甩手走出餐廳,這一句好像當頭棒,李鴻章半天沒轉過彎來。

從那天起,李鴻章果然十分遵守軍令,虛心學習周圍的一切,改掉了驕橫清高的文人習氣。而良好的紀律和風氣也使得湘軍成為能征善戰的勁旅,在國內影響越來越大。

可見,規章製度無論對企業還是對軍隊、或其他組織,都是十分重要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嚴格的規章製度約束,員工我行我素,那企業便猶如一盤散沙,毫無競爭力,也不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