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創新

◆椅子是怎樣誕生的

椅子是離人最親密的物件之一,現在請思考一下椅子的起源。

大自然中很少出現像椅子這種形狀的物體。我們的前輩可能坐在身邊的岩石上或者地上的樹葉上。他們可能靠在樹幹上,或者山洞的洞壁上。他們可能隻能將就著坐沒有靠背的草地,靠沒有座位的岸壁,直到有一天某個人進行了某種細微的創新思維。椅子看起來確實不那麽複雜,但是,它也並非完全是那種顯而易見的構造。與橫跨在小溪上的木頭明顯地構成了一座橋不同,大自然沒有提供椅子的形狀,它沒有將其直接交給人類。

創傷數十年來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不是什麽問題了,這都是因為抗生素的緣故,而誰又曾想到像黴菌這樣的微生物會製造出能夠防止細菌感染的藥劑呢?

世界上的多數語言都有音標字母,它們的特征更注重於表示聲音而不是人們的思想,這就是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案。數百年以來,藝術家們都以一種模糊的透視法來表達他們筆下的建築物的屋頂和牆體線的交匯。意大利文藝複興初期建築師菲利普·布魯內爾萊斯基和其他藝術家,通過認真思考光學對繪畫的意義和光線的路徑,終於使得文藝複興早期有了真正的透視畫法。帶子使我們冬季穿的皮製大衣的兜帽緊扣在我們的頭上,這看起來不是那麽複雜,但是加上那些不那麽明顯的小修飾,比如紐扣、拉鏈和尼龍搭扣,我們的外套實際上就體現了拉鏈發展的整個曆史。

各式各樣的小玩意、哲學思想、政治、符號係統、工業流程和其他許多進步都不是通過穩步改進得來的,而是通過在過去的基礎上大躍進實現的。這不是說累進式思維沒有什麽創造性的貢獻,大量的非常值得稱道的創新思維最終產生的思想和產品都並沒有打破既定框架。但是我們這裏要說的是,當我們要考察真正的創新思維時,我們麵對的是某種真正特殊的東西。

◆創新是21世紀的通行證

當你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正身處什麽地方?

你可能正在書店內,在公交車廂裏,在月台裏等候地鐵,或者正舒舒服服地坐在家裏的沙發上。不管你在什麽地方,請仔細觀察四周,一件小飾物、一張椅子、一支筆、一件衣服、一個垃圾筒、一台電腦、一份報紙、一輛汽車……無論你看到什麽東西,它們都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我們大部分的生活所需,工廠的生產線,商場內的購物服務,酒樓飯店,甚至是社會的種種製度,也是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的。

在這些東西出現之前,都是經過一些人的想像、設計和付諸行動,才可能成為現實的。當你來到一家餐廳門前,從門前的菜式廣告牌開始,安排宣傳,到吸引你的雙腳踏入餐廳門口,到你點菜,享受美味,直到結賬離去,整個流程都是經過設計安排,都是由一群人分工合作製作出來的;一位經驗老到的木匠,在沒有圖樣的情況下,也可以隨手製造一件獨特新穎、美輪美奐的家具,因為設計的圖樣早已經印在他的腦海中。

這些也可以說是一種創新。

創新是設想、熱情、行動和汗水的結合物,是把設想變成真實的過程,是人類偉大而獨有的特質。創新無處不在,創新絕不是科學家、設計師的專利,而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你無法躲避的必要技能。

把一粒種子放進顯微鏡下進行分析,會發現它隻是由組織、碳水化合物及其他一些化學物質所組成的,沒什麽特別。但是把它放在泥土裏,加些水和陽光,神奇的事情就出現了,它會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它可以是養活眾生的稻米穀物,可以是為世界添上色彩的鮮豔花卉,也可能是為生命提供氧氣的參天大樹。

人的創新思想也像一粒種子,在醞釀尚未成熟的階段時,是多麽平凡和不顯眼,把它放在合適的泥土裏,加入養分和水,讓陽光照耀著它,它同樣會發芽生長,成為動搖世界、影響眾生、造福萬物的神奇力量。

創新,源自拉丁文,是“生長”的意思,也是源於古羅馬五穀女神塞瑞斯的名字。創新不是從天掉下來的恩物,創新源自地上,植根於泥土,影響著生活。

人類社會發展的進步的曆史就是不斷創新的曆史。人們從科學技術日益迅猛發展進步中,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和認識到創新的重要和可貴。有識之士已提出了響亮的口號:“創新是21世紀的通行證。”

1995年5月26日,江澤民主席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後的局麵。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1998年4月29日,他在視察北京大學時再次指出:“創新,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培養同時代潮流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人才,不斷開拓新的科學研究領域,是關係我國的發展前景和國際地位的百年大計。”1998年11月24日,他在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會見科技界人士時又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1999年6月15日,他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再一次強調說:“麵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係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

◆人生瓶頸要靠創新突破

“人生瓶頸”是指一個人遇到的“關卡”——上不能上,下不能下,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怎麽辦?惟有創新才是出路。

很多人不敢創新,或者說不願意創新,是因為他們頭腦中關於得、失、是、非、安全、冒險等價值判斷的標準已經固定,這使他們常常不能換一個角度想問題。

舉一個例子,假如有一個人有100%的機會贏80塊錢,而另外一個人有85%的機會贏100塊錢,但是有15%的機會什麽都不贏。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會選擇最保險安穩的方式——選擇80塊錢而不願冒一點險去贏那100塊錢,可如果換一下來設定這個問題,一個人有100%的機會輸掉80塊錢,另外一個可能性有85%的機會輸掉100塊錢。但是也有15%的機會什麽都不輸。這個時候,人們都會選擇後者,賭一下,說不定什麽都不輸。

這個例子使我們明白,平時我們之所以不能創新,或不敢創新,常常是因為我們從慣性思維出發,以至顧慮重重,畏手畏尾。而一旦我們把同一問題換一下來考慮,就會發現很多新的機會,新的成功。

其實許多最有創意的解決方法都是來自於換一下思考方式,在對待同一件事時,從相反的方麵來解決問題,甚至於最尖端的科學發明也是如此。所以愛因斯坦說:“把一個舊的問題從新的角度來看是需要創意的想像力,這成就了科學上真正的進步。”

著名的化學家羅勃·梭特曼發現了帶離子的糖分子對離子進入人體是很重要的。他想了很多方法以求證明,都沒有成功,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不從無機化學的觀點,而從有機化學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才得以成功。

當然,作為在平凡生活中追求財富和夢想的普通人,換一下想問題的方法所取得的成效,不亞於科學家們的新發現。

麥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他麵臨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歡跟隨工作而來的豐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有隻增不減的特點。

但是,另一方麵,他非常討厭他的老板,經過多年的忍受,最近他發覺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在經過慎重思考之後,他決定去獵頭公司重新謀一個別的公司高級主管的職位。獵頭公司告訴他,以他的條件,再找一個類似的職位並不費勁。

回到家中,麥克把這一切告訴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個教師,那人剛剛教學生如何重新界定問題,也就是把你正在麵對的問題換一個麵考慮,把正在麵對的問題完全顛倒過來看——不僅要跟你以往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她把上課的內容講給了麥克聽。這給了麥克以啟發,一個大膽的創意在他腦中浮現。

第二大,他又來到獵頭公司,這次他是請公司替他的老板找工作。不久,他的老板接到了獵頭公司打來的電話,請他去別的公司高就。盡管他完全不知道這是他的下屬和獵頭公司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正好這位老板對於自己現在的工作也厭倦了,所以沒有考慮多久,他就接受了這份新工作。

這件事最美妙的地方,就在於老板接受了新的工作,結果他目前的位置就空出來了。麥克申請了這個位置,於是他就坐上了以前他老板的位置。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麥克本意是想替自己找個新的工作,以躲開令自己討厭的老板。但他的太太教他換一麵想問題,就是替他的老板而不是他自己找一份新的工作,結果,他不僅仍然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擺脫了令自己煩心的老板,還得到了意外的升遷。

一些專家在研究汽車的安全係統如何保護乘客在撞車時不受到傷害時,最終也是得益於換一下思考方式,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在汽車發生衝撞時,如何防止乘客在汽車內移動而撞傷——這種傷害常常是致命的,在種種嚐試均告失敗後,他們想到了一個有創意的解決方法,就是不再去想如何使乘客綁在車上不動,則是去想如何設計車子的內部,使人在車禍發生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傷害。結果,他們不僅成功地解決了問題,而且開啟了汽車設計的新時尚。

其實我們常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換一下想問題的方式。比如說,一個年輕的媽媽想對剛買的嬰兒床做一下改造,使它能和自己的大床並在一起,這樣就可以省去夜裏的擔心和麻煩。結果,在她想拆除小床的護欄時遇到了麻煩。她想按照床的設計,保留一個可以上下伸縮的護欄,而拆除那個固定的護欄,可是那個固定的護欄還起著床的支撐作用,一拆掉,整個床就散了,這件事隻好不了了之,直到有一天,站到床的另一麵,這位媽媽才突然發現,由於小床和大床並在了一起,所以有沒有移動護欄都是無所謂的,而這個護欄因為在設計時並不起支撐作用,拆了以後,小床依然牢固,這個問題就得以解決了。如果她不換一下位置看問題,她可能總也看不到這一點,而使自己陷入煩惱。

在現實的生活中,當人們解決問題時,時常會遇到瓶頸,這是由於人們隻在同一角度停留造成的,如果能換一換視角,情況就會改觀,創意就會變得有彈性。記住,任何創意隻要能轉換視角,就會有新意產生。

要想真正發揮創新潛能,除了要有敢於嚐試與創新的勇氣,還必須精心地培育你的創造力。

這裏羅列的,是許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

1.及時記錄下來一些想法

人們在工作、生活、交際和思考過程中,常會出現許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會因為不合時宜而被人們放棄直至徹底忘卻。

其實,在創新領域裏,從來就不存在“壞主意”這個詞匯。三年前你的某個想法也許不合時宜,而三年後卻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主意。更何況,那些看來是怪誕的遠非成熟的想法,也許更能激發你的創新意識。

如果你能及時地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那麽,當你需要新主意時,就可以從回顧舊主意著手。而這樣做,並不僅僅是為了給舊主意以新的機會,更是一種重新思考,重新清理整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輕易地捕捉到新的創新性的思想。

2.自己提問自己

如果不問許多“為什麽”,你就不會產生創新性的見解。

為了避免這個常犯的錯誤,成功總是透過所有的表麵現象去尋找真正的問題。他們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做是理所當然的結果;他們也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做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那些不明確的,看來似乎是一時衝動之中提出來的問題,往往包含著更多的創新性思維的火花。

3.經常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麽樣的想法,你都應當表達出來。如果是獨自一人,你就對自己表達一番;如果你身處群體之中,不妨告訴其他人共同進行探討。

一個人一生中的大多數想法,都被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所否決。這種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機製將一切離奇的想法都當做“雜草”,巴不得盡快地加以根除。

循規蹈矩的心境裏沒有“雜草”,但循規蹈矩的心境也沒有創造力。你想要有創造力,就必須照料好每一株“雜草”,把它們當做一株株有潛在經濟價值的新作物。

把你的不尋常的離奇想法說出來,把它們從頭腦中解放出來。一旦它們進入到交流領域之中,便能夠免受無意識領域中自我審查機製的摧殘。這樣做,使你有機會更仔細更充分地去審視、探索和品味,去發現它們真正的實用價值。

4.永遠充滿著創新的渴望

滿足於現狀,就不會渴望創造。沒有樂觀的期待,或者因為眼前無法實現而不去追求,都會妨礙創造力的發揮。

發明家和普通人其實是一樣的人,所不同的是,他們總是希望有更好的方法。

係鞋帶時,他們希望有更簡便的方法,於是便想到了用帶扣、按扣、橡皮帶和磁鐵代替鞋帶。

煮飯時,他們希望省去擦洗鍋底的煩惱,於是便有了不粘鍋的塗料。

所有這一切,都來源於改進現狀的願望。

5.換一種新的方法來思考

墨守成規不可能產生創新力,也無法使人脫離困境。

有人喜歡用比較分析法來思考問題,麵臨抉擇,他總是坐下來將正反兩方麵的理由寫在紙上進行分析比較;也有人習慣於用形象思維法,把沒法解決的問題畫成圖或列成簡表。能不能換一種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種不同的思考策略呢?

試試看。也許,最困難的抉擇也會迎刃而解。

6.有了創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實施

有了創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實施,再好的想法也會離你而去。

想努力去做,卻又因為短期內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你也會同成功失之交臂。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經驗之談。

堅持努力,持之以恒,才會如願以償。

另外,創新與創造的能力與年齡有一定的關係。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創新與創造的最佳年齡是在25歲至40歲之間,這是一個最容易取得成功的黃金時代。

美國學者萊曼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一直從事人的創造力發展的研究。他曾研究了幾千名科學家、藝術家和文學家的年齡和成就。他的結論是:一個人25歲至40歲是事業成功的最佳年齡。

而另一位學者麥爾斯則認為:在18歲至49歲這個年齡段,人的各種能力的發展幾乎都處於最高水平,尤其是比較和判斷能力,這對於創新與創造是非常有益的。

一個權威機構曾作過一次統計,發現在公元600年到1960年之間做出過1911項重大科學創造的1243位科學家和發明家,獲得成就的最佳年齡,也是在20多歲至40多歲之間。

創造與創新有個最佳年齡段,並不等於排斥人們在其他年齡段做出成就的可能性。莫紮特5歲時就發現了三度音程,並據此譜寫了小步舞曲。而摩爾根發表基因遺傳理論時,卻已是60歲的老人了。一些科學家、政治家和企業家50歲以後的智力水平甚至高於他們的年輕時代。

◆小創意可以帶來大成就

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有時會有一些偶然的發現。說是偶然,其實並不神秘,當人們對所研究的對象還認識不清而又不斷和它打交道時,就可能出現一些出乎意料的新東西。

不管小創意,還是大創意,隻要能讓一個人有成就感,就是最好的。有些人看不起小創意,但是有多少大創意等待你去發現呢?

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你是否願意盡力去搜尋。

創意是思想的果實,但是隻有在適當的管理徹底實行之後才有價值。

一般的創意都很脆弱,如果不好好維護,就會破壞殆盡。從創意萌芽,直到成大事的實用方法,要經過特殊處理。請你利用下麵的方法來適當管理和發展自己的創意:

1.不要輕易放過偶然的現象

對待偶然發現,一是不要輕易放過,二是要弄清它的原因。

有些偶然發現,正因為它不在預料之中,正因為它不屬於舊的思想體係,正因為它獨樹一幟,所以往往可以成為研究的新起點,為科學寶庫增光添彩。

1820年哥本哈根的奧斯特偶然發現:通有電流的導線周圍的磁針,會受到力的作用而偏轉。這一發現說明電流會產生磁場;電學和磁從此結合起來了。

為了研究胰的消化功能,明可夫斯基給狗作了胰切除術。這隻狗的尿引來了許多蒼蠅,對尿進行分析後,發現尿中有糖,於是領悟到胰腺和糖尿病有密切關係。

20世紀初,美國墨西哥灣的海麵上忽然出現一種稀奇的現象:海水上漂著一層油花,在太陽光下閃閃發光。原來在海底下儲藏著豐富的石油。不久就在墨西哥灣建立起世界第一口海上油井,成了海底采油的先行者。

青黴素的發現也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英國聖瑪利學院的細菌學講師弗來明早就希望發明一種有效的殺菌藥物。1928年,當他正研究毒性很大的葡萄球菌時,忽然發現原來生長得很好的葡萄球菌全都消失了,是什麽原因呢?經過仔細觀察後發現,原來有些青黴菌掉到那裏去了。顯然消滅這些葡萄球菌的,不是別的,正是青黴菌。

這一偶然事件,導致藥物青黴素以及一係列其他抗菌素的發明,後者是現代醫藥學中最大成就之一。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其實功夫是花了,而且花得很大,全花在“覓”字上,那證據就是“踏破鐵鞋”,如果弗來明不是存心在“覓”,那麽再偉大的奇跡也會視而不見的。

科學工作者不僅要善於發現,而且要善於從已有的發現中找出與之相關的東西。隻有那些辛勤勞動,對問題有過長期的苦心鑽研,下過大功夫的人,才會有高度的敏感性,才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2.要隨時記下來無意中的創意

我們每天都有許多新點子,卻因為沒有立刻寫下來而消失了。所以一旦想到什麽,就要馬上寫下來。

有一個經常旅行的人就是這樣,他隨身帶一塊筆記板,創意一來,立刻記下來。有豐富的創造心靈的人都知道:創意可隨時隨地翩然而至。不要讓它無緣無故地飛走,錯失了你的思想結晶。

3.定期複習你的創意

把創意裝進檔案中。這種檔案可能是個櫃子,是個抽屜,甚至鞋盒也可以用。從此定期檢查自己的檔案。其中有些可能沒有價值,就幹脆扔掉,有意義的才留下來。

4.千萬別小看無意中的創意

可以肯定,幾乎所有成大事者都是在自身實力的基礎上,看準時機,及時捕捉,借此衝向目標。

安全刀片大王吉利,未發明刀片以前是一家瓶蓋公司的推銷員。他從20多歲時就開始節衣縮食,把省下來的錢全用在發明研究中。過了近20年,他仍舊一事無成。

1985年夏天,吉利到休斯頓市去出差。在返回的前一天買了火車票。翌晨,他起床遲了一點,正匆忙地用刀刮胡子,旅館的服務員急匆匆地走進來喊道:“再有5分鍾,火車就要開了!”吉利聽到後,一緊張,不小心把嘴巴刮傷了。

吉利一邊用紙擦血一邊想:“如果能發明一種不容易傷皮膚的刀子,一定會大受歡迎。”

於是,他就埋頭鑽研。經過千辛萬苦之後,吉利終於發明了現在我們每天所用的安全刀片。他也因此成為世界安全刀片大王。

有許許多多成大事者的範例,都是由現實生活中小事所觸發的靈感引起的。

美國佛羅裏達州有位窮畫家,名叫律薄曼。他當時隻有一點點畫具,僅有的一支鉛筆也是削得短短的。

有一天,律薄曼正在繪圖時,找不到橡皮擦。費了很大勁才找到時,鉛筆又不見了。鉛筆找到後,為了防止再丟,他索性將橡皮用絲線紮到鉛筆的尾端。但用了一會,橡皮又掉了。

“真該死!”他氣惱地罵著。

律薄曼為此事琢磨了好幾天,終於想出主意來了:他剪下一小塊薄鐵片,把橡皮和鉛筆繞著包了起來。果然,用一點小功夫做起來的這個玩意相當管用。

後來,他申請了專利,並把這專利賣給了一家鉛筆公司,從而賺得55萬美元。

千萬別小看你自己無意中的小創意。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隻要你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就會發現身邊的機遇很多。

不然,為什麽有那麽多人刮胡子、用鉛筆,而發明安全刀片、帶橡皮頭鉛筆的卻隻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