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薦貴在把握機會
宋太宗時,朝廷發生了“潘楊之案”。“潘楊”指的是潘仁美與楊延昭,一個係開國功臣、堂堂國舅;一個係鎮邊大帥、世代忠良。這個案子在當時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誰也不敢去接,生怕一招不慎,輕者革職流放,重者淩遲處死、株連九族。
當時的晉陽縣縣令寇準卻發現這是一個升遷的好機會,他認為這個案子如果辦好,有望升職為南太禦史甚至宰相,官運亨通。於是寇準果斷地接下“潘楊之案”,並實事求是地公正決斷,深得上下的信任與賞識,為自己鋪平了升官的道路,直至貴為宰相。
“幸運之神常前來叩門,但愚昧的人卻不知開門邀請。”很多人以為機會的來臨是敲鑼打鼓、披紅戴綠,來得不同凡響,其實不然。機會的最大特點就是悄悄來臨、稍縱即逝。就像古諺語說的,機會老人先給我們送上它的頭發,如果一下沒抓住,再抓就隻能碰到它的禿頭了。或者說它先給我們一個可以抓的瓶頸,如果沒有及時抓住,再摸到的就是抓不住的圓瓶肚了。
可見,機會老人是好捉弄人的。如果我們經常隻“碰到它的禿頭”,就要注意“及時行動”四個字。
科美重型機床廠的技術科長張華,畢業於名牌大學,知識豐富,做事紮實,為人也不錯。他在技術科當科長的幾年中,為廠裏成功完成了多項科研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工作,深得上級主管部門的賞識。
1996年,廠裏領導想在技術科裏挑選一名人才到德國深造。當時廠長找張華談話,暗示他可以得到名額。誰知張華卻一心牽掛科裏正在攻堅的“精密車床”項目,沒有及時打報告申請出國深造,讓科裏的副科長王力鑽了空子。
1999年,王力學成回廠,即任分管生產的副廠長,二年後,正式升任廠長。此時張華仍是技術科的科長,隻是技術職務有所提高。
機會的臉上沒有寫字,若我們不能從繁雜的事務中識別出機會、抓住機會,那麽我們就將永遠站在河的那一邊。
多數人喜歡順著命運的線索認可自己,這正是少數人得以成功的因素,其實機會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全看你的人生態度。巴爾紮克曾精辟地思道:“機會來的時候,像閃電一般短促,如果你在之前沒有做準備,根本來不及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