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要看對象

俗話說:“到什麽山唱什麽歌,見什麽人說什麽話。”如果說話不看對象,不僅達不到自薦的目的,往往還會傷害對方。反之,了解對方的情況,即使發表一些大膽的言論,也不會給對方造成傷害。

《世說新語》有這麽一則故事: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人。魏明帝察覺之後,便派虎賁衛士去抓他。

將要出門的時候,他的妻子趕出來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意思是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哀情求饒。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他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受處罰。”

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都很稱職,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他一套新衣服。

許允提拔同鄉,是根據封建王朝製定的個人薦舉製的任官製度。不管此舉是否妥當,它都合乎皇帝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抵消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來選擇說話的絕好例子。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鬼穀子曾經精辟地總結出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的辦法,其主要意思是說:和聰明的人說話,須憑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須憑辨析能力;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態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言辭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利;與地位低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要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與上司說話,須用奇特的事打動他;與下屬說話,須用切身利益說服他。

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來考慮說話的訣竅。

——年齡的差異。對年輕人,應采用鼓動性的語氣;對中年人,應講明利害,供他們斟酌;對老年人,應以商量的口吻,真誠地表示對他們的尊重。

——地域的差異。對於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采用的勸說方法也應有所差別。對我國北方人,可采用粗獷的態度;而對南方人,則應細膩一些。

——職業的差異。不論遇到從事何種職業的人,都要運用與對方所掌握的專業知識相關的語言進行交談,這樣能縮短與對方的心理距離。

——性格的差異。若對方性格豪爽,便可以單刀直人;若對方性情遲緩,則要“慢工出細活”;若對方生性多疑,切忌處處表白,應不動聲色,使其疑惑自消。

——文化程度的差異。一般來說,對於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應簡單明確,多用淺顯語句,多使用一些具體的數字和例子;對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則可以采取抽象的說理方法。

——興趣愛好的差異。凡是有興趣愛好的人,當提及有關他的愛好方麵的事情,都會興致盎然,對說話人無形中也會產生好感,這就會為下一步的遊說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