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該露與不該露

一個人若無鋒芒,那就是庸人,所以有鋒芒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適當的場合顯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應當的。但鋒芒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運用起來應該小心翼翼,平時應插在刀鞘裏。所謂物極必反,過分外露自己的才華容易導致自己的失敗,尤其是做大事業的人,鋒芒畢露既不容易達到事業成功的目的,又容易失去了晉升機會。

在職場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自視頗高的人,他們銳氣旺盛,鋒芒畢露,處事則不留餘地,待人則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與智慧,就十二分地表現出來。他們往往有著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這種人卻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波折。一位本科畢業剛分配到某礦務局工作的大學生,剛進單位,就對單位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順眼,沒到一個月,他就給單位領導上了洋洋萬言的意見書,上至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職工的福利,都一一綜列了現存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但效果卻適得其反,他被單位的某些掌握實權的領導視為狂妄乃至神經病,單位領導不僅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還借某些理由將他退回學校再作分配。兩年之內,他以同樣的情況,換了四個單位,而且總是後一個比前一個更不如意,他牢騷更甚,意見更多,卻也無可奈何。

那位大學生是鋒芒畢露者的典型,這類人在為人處世方麵少了一根弦,以致屢屢在新的人際關係圈子中不能處理好包括上下級關係在內的各種關係,加上在工作上又不注意講究策略與方式,結果不僅妨礙了將個人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務於社會,還招來了多種誹謗影射、妒忌猜疑和排擠打擊。隨著時光的流逝,這種人最後沒有因鋒芒畢露而走向成功,卻因屢受挫折而一蹶不振,鋒芒沒了,前程也沒了。

鋒芒畢露的結果是沒給自己留一點退路和餘地,把自己暴露在彈火紛飛的壕溝外,容易招致明攻和暗算。

鋒芒畢露者不受重用是因為人往往同患難易而共榮華難。在打江山時,各路豪傑匯聚在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本事。主子當然需要這批人傑。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不會江郎才盡,總讓皇帝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斬殺功臣之事,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也。韓信之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相比之下,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就算是比較仁義的了。

這真是一個無法調解的矛盾: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太露鋒芒,雖容易取得暫時的成功,卻容易招小人暗算。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伏下深深的危機。才華是不可不露但更不可畢露的,適可而止吧。很多聰明人在成功時急流勇退,在輝煌時退向平淡,就是表示自己不想再露鋒芒,免得從高處摔下來。而那些不知進退的人卻很難有好下場,這實在怪不得別人。成功後還要貪戀,還要鋒芒畢露,那就會遭人之忌了。

鋒芒畢露者不容易受重用還因為可能會功高蓋主。而功高蓋主不僅讓上司不高興,會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而且一有機會,他會把你踹下去。某機關的局長是很平庸的人,除了玩弄權力啥也不會。他手下的一位處長很有工作能力,業餘時間還堅持寫小說、詩歌,小有名氣。但他不知謙虛,而且時常在局長麵前賣弄自己的才華,對局長還一臉瞧不起的樣子。傳聞他有取代局長位置的野心。後來,局長放出話來,說他的作品裏有不少性描寫,這說明:第一,他的作品內容不健康,作品不健康當然就是心理不健康,有損於政工幹部的形象;第二,如果他沒有那些體驗,怎麽能描寫得那麽細致7他肯定和別的女性有交往,這就是道德敗壞了 一個道德敗壞的人怎麽能身居領導崗位呢?局長終於找了一個借口,把處長降職為一個不管事的科長。

顯然,這位原處長犯了功高蓋主的忌諱。曆史上有多少人因此而丟官喪命啊!所以,到了一定時候,一定要掩蓋自己的才華,不要給人一種咄咄逼人的感覺。畢竟,誰願意時時生活在別人的光輝裏呢?誰會背後受敵而不及早出手呢?功高蓋主,他畢竟還是領導,掌握著主動權哪!

綜合類似的事例來看待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再三複述的君子不可太露其鋒芒的思想,不難發現其合理之處。“不可太露其鋒芒”,並不是銷蝕鋒芒,而是指人應隱其鋒芒,不要恃才恃權恃財而咄咄逼人,從而使個人更易被注重秩序與習俗的社會所接受,以免身受背後之箭的傷害,招致那些無謂的煩惱與挫折,其實這也是一項強化自己的學識、才能和修養的過程,有利於培養自己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的能力與技巧,是放棄個人的虛榮心而踏實地走上人生旅途的表現。

鋒芒畢露者要學會把精明智慧放在心上,須知智慧不是一個戴在臉上的華麗麵具,不是老掛在嘴角旁的口頭禪,精明智慧隻應體現在踏踏實實的人生進程中。所以,我們在待人接物時,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尊重別人,不要動輒就口無遮攔地對別人品頭論足、議論別人的美醜賢愚,不要老揪住別人的小過失不放,須知一個人長得醜些、笨些和犯了一些小過失,多半不是他的過錯。如果我們不學會尊重各種各樣的人,就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同理,平日不可因追求一時的口語之快而作意氣之爭,不可因意氣用事而得理不饒人……總之,學會收斂鋒芒,真誠寬厚地待人,掌握話語儲蓄和行動穩重的技巧。所謂“敏於行而訥於言”,也正是君子“內精明而外渾厚”的多種表現,是不露鋒芒的訣竅。當然,這些表現都應是自然的,容不得偽裝,否則,誰倘若偽裝忠厚的麵貌來欺騙別人,總是難瞞有識之士的。

有人認為,不露鋒芒就會埋沒自己的才能和才華。其實不然,不露鋒芒者有一種實至而名歸的特色。東晉時,年少的王獻之曾將一個毛筆寫就的“太”字送到母親處炫耀,經一番細看,母親說:“此字僅那一點的功夫才算是到家啦!”獻之間言,才深感自己在書法功夫與功力方麵都尚欠火候,原來那一點正是父親王羲之剛添加在他所寫的“大”字上的。此後,王獻之以父親為榜樣,不慕虛聲浮名,依缸磨墨,刻苦練字,終於成了一名與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

曆史與現實中的那些不露鋒芒者,每每會以喜怒不形於色、少言寡語、平和恬淡的神態和以不嘩眾取寵的態度投入生活,做到為人周到,處事練達,從而得到領導的重用而獲得晉升。在這方麵,初涉人世者不妨從多動手、多動腦、多用耳朵聽與多用眼睛看,少用嘴巴說,從避免與人爭強好勝、計長較短做起,從而開始踏實地走上人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