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征求意見是如何說話

戰國時期,魏文侯派大將樂羊攻伐中山,取得了勝利。魏文侯把中山分封給自己的兒子。這時,魏文侯問群臣: “我是怎樣的君主?”群臣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您是仁義的君主。”魏文侯聽了,心中喜滋滋的。

這時,突然有人發表不同的看法:“您得到了中山,不把它分封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分封給您的兒子,怎能算是仁君呢?”發言的是大臣任座,他竟敢否定魏文侯是仁君,魏文侯發怒了。看見國君發怒,任座急忙走了出去。

魏文侯看到局麵這麽僵,接著又問大臣翟璜:“你也說說,我到底是怎樣的君主?”翟璜不假思索地說:“您是仁君。”魏文侯的臉上又浮現出笑容,笑得和開頭一樣舒心。他接著又問:“那你說說,為什麽說我是個仁君呢?”翟璜不慌不忙地講道:“我聽說:‘君王仁義,下臣就耿直’。剛才任座的話說得那麽直率,他敢當著您的麵批評您,這不正說明您是仁義的君主嗎?”

魏文侯又笑了,這次笑得比前麵更加燦爛。因為翟璜不光讚揚他是仁君,而且講出了道理。這道理從根本上大有益於魏國。於是他立即命令翟璜去把任座請回來,他親自走下殿堂去迎接,並把任座當作上客。

同樣是批評魏文侯不要把中山分封給自己的兒子,任何人在眾人麵前直斥國君不仁,國君聽來“逆耳”,大發雷霆;而翟璜用“忠言順耳”的方式,首先讚揚魏文侯是個仁君,根據則是“君仁則臣直”,用任座的耿直來證明國君的仁義。既讚揚了國君,也肯定了任座。乍聽起來,其中沒有一點對國君批評的意思,但實際上包含著對國君的嚴肅批評,達到了使國君改正錯誤的目的。

在單位裏,也經常有領導像魏文侯一樣主動地找自己的下屬了解情況,征求他們對自己工作的意見。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如果真是對上司的工作或本部門的現狀有一些看法,要不要向上司和盤托出呢?這取決於你對上司的認識和了解。有些人盡管總是喜歡向下屬征求意見,也的確采納人們正確的看法,但並不真正喜歡愛提意見的人,這樣做不過是裝裝門麵。對於這種上司的征求意見,你當然應該慎重,不要被一時的表麵現象所迷惑。

另外,凡是一個新來的上司,也常常喜歡首先深入群眾,掌握第一手資料,從而征求人們的意見。此時,你也最好是比較客氣地推卻。這樣不是說害怕承擔責任,也不是協助上司工作,而隻是如何承擔和協助的問題。如果是你比較熟悉和認識的上司,知道他的這種做法並不是形式,而是真心實意,則完全可以實言相告。如果是你不大熟悉或認識不夠的上司非要你提,且態度也的確十分誠懇,在這種情況下,一味地推辭,或婉言拒絕,都是不合適的,而且,這也容易引起上司的不滿,並從中知道你肯定有看法,不過不願提而已。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也不妨通過合適的形式表達你的一些看法。

例如,你可以首先表達對上司某些做法的稱讚,這樣可以先得到其好感。然後,便進一步指出,如果在某件事情上能夠如何如何,那麽,結果可能會更好一些。這樣,便比較容易得到上司的認同。

又如,你不一定要直接地指出上司工作中的缺點和問題,而是間接地告訴他存在什麽不足。如果說,這位上司並不關注下屬的住房問題,你則可以說現在要解決住房問題有什麽難處,以及本單位在解決住房方麵的條件還準備不足。這樣,把本來是上司的缺點借助對客觀條件的埋怨而表達出來,這也同樣可以取得比較好的結果。

最後,你還可以通過不直接針對上司,而是指出本部門中的某些不良現象來暗示上司工作的不力。這樣,既可以顧全其麵子,也能夠起到表達自己意見的作用。

可見,一種好的建言方式可以左右你與上司的關係。

魏太祖曹操的二兒子曹植才思敏捷,聰明能幹,很得曹操的寵愛,他下決心廢掉太子一長子曹丕,而立曹植。

廢長立幼在封建社會被認為是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事情,往往會引發動亂不安,所以大臣們總要力爭,往往不惜獻出生命。但做皇帝的人卻往往不願意聽從臣子的意見,雙方會鬧得很僵。曹操也是這樣,自己下了廢長立幼的決心,便不再願意和臣子討論這件事。

有一次,曹操退下左右侍從的人,引謀士賈詡進入密室,向賈詡問話,賈卻沉默不語。曹操再問,賈還是不答。這樣一連幾次發問後,曹操生氣了,責問賈詡:“和你講話卻不回答,到底為什麽?”

賈詡回答:“對不起,剛才正好考慮一個問題,所以沒有立即回答。”

曹操追問:“想到了什麽?”

賈答:“想到了袁本初、劉景升父子。”

曹操大笑,決心不再廢長立幼了。

袁本初、劉景升父子是怎麽回事呢?為什麽曹操聽到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就會回心轉意?袁本初即袁紹,是東漢末年崛起的大軍閥,占據了青、幽、並、冀四州,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者。袁紹有四個兒子:譚、尚、熙、實。袁紹認為二兒子袁尚長得像自己,有心培養他為接班人,留他在身邊,而把其他幾個兒子放為外任,讓他們一人領一個州。大兒子袁譚不服氣,於是弟兄兩個各自組成一個派別,彼此爭鬥,勢如水火。袁紹死後,曹操坐收漁人之利,各個擊破了袁譚、袁尚。

劉景升即是劉表,東漢末任荊州牧,成為一方霸主。劉表和妻子都喜歡小兒子劉琮,想立他為後嗣。最有實力的將領蔡帽、張允攀附劉琮,結為死黨。劉表把長子劉琦趕出去,到江夏做了太守。許多大臣便尊奉劉琮為劉家繼承人,於是弟兄兩個結下怨仇,終生不和。

袁紹、劉表都廢長立幼,釀下了苦酒,這些事情又都是剛剛發生過的,“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曹操為自己長遠的政治利益考慮,自然願意接受批評,改正原來的決定。

賈詡並不是不知道爭太子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情,他也不可能不提前做周密的考慮,設想多種方案。他對曹操開始的提問不予回答,難道真的是聽不見?賈詡隻是為了使曹操發問,自己為自己製造一種說話的環境而已。曹操一追問,賈詡便很自然地托出自己早已想好的話。

對待上司的提問,我們可以在賈詡身上學到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