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忙需要智慧

上司搞不定的事,你出頭幫忙搞定,肯定有較大的難度。而這種難度,正是考驗你的能力和智慧的時機。

東魏渤海王高歡,身邊養了一大群侍妾,每日應接不暇,一些侍妾不免受到冷落。其中有一個叫鄭顏的,年少貌美,性欲正旺,終於耐不住寂寞,與高歡的嫡長子高澄搞上了。一個婢女告發了這件事,並有兩個婢女為之作證。兒子給父親戴“綠帽”,是**行為,更是莫大的家醜。高歡怒不可遏,叫家奴將高澄打了一百大杖,然後禁閉起來,還宣布再不見妻子婁妃(高澄之母)。同時,高歡還想立自己的寵妃爾朱氏的兒子高浟為太子,廢掉高澄。高澄見情勢緊急,連忙求救於司馬子如。

司馬子如早就想攀牢高澄這棵大樹,見機會來了,哪會放過?不過,他還是沒有貿然行事,而是靜下心來,考慮幫助高澄的辦法。他認為辦好這件事的難度很大,難就難在高歡認為這是家醜,絕口不與任何人討論,因而司馬子如必須首先設法使對方能夠心平氣和地與自己討論這件難以啟齒的問題。

司馬子如見到高歡以後,佯裝根本不知有這回事,請求見婁妃。高歡便把高澄和婁妃的事說給他聽。子如首先淡化這件事,說道:“我兒子也與卑職的侍妾私通,這種事隻可掩蓋,不可張揚。”

司馬子如不從高澄問起,避免了一開始就與高歡感情上對立。介紹自己家也有醜事,利用了心理學上的相容原理。

對話的雙方要在某一問題上取得一致的意見,常常要求雙方的言談舉止、思想觀點、個性品質等相互被對方在心理上所接受,或者是有共同的經曆、一致的利害關係、相同的興趣等等,可以使雙方感覺到對話的另一方與自己有某些類同的地方,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對方的排斥與不滿,解除敵視或戒備,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啟動對方與你交談的願望。彼此有了同一立場,找到了共同的心理體驗,就會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的情感支配、引導著行動。積極的情感,比如喜歡、愉悅、興奮,很容易激發彼此的理解、相通、相容,產生合作的效果。相反的,消極的情感,隻會使人產生厭倦、厭惡,難以和諧與支持。司馬子如知道高歡的兒子和高歡的侍妾私通,便說自己的兒子也與自己的侍妾私通,不管這是否是事實,都必然會引起高歡心理上的接近,願意聽取司馬子如關於如何處理這一棘手問題的意見,這樣雙方便有了談話的良好心理環境。

司馬子如接著以婁妃與高歡昔日真摯的夫妻感情打動高歡,說道:“婁妃是大王的結發妻,大王當年貧賤時,她常常以父母家的財產資助大王。大王在懷朔被罰以杖刑,背上被打得沒有一塊好皮,婁妃晝夜護理服侍。後來為了逃避葛榮,一同逃往並州,窮困潦倒,婁妃親手點燃馬糞做飯,親手縫製胡靴,昔日的恩義,怎可全能忘記!”

司馬子如還進一步表明婁妃撫養子女的功勞:“你們夫婦相處,家庭和諧,長女配嫁孝武帝,次女嫁於孝靜帝,兒子為世子,繼承家業。”

接著他又點明婁妃在朝廷的地位:“婁妃弟弟婁昭為領軍將軍,又怎可輕易搖動!”

最後論證犧牲一個侍妾同犧牲世子之間的輕重:“一個女子如同草芥,何況做證婢女的話不必相信呢!”

高歡被司馬子如的話所打動,但又不好直接轉彎,便叫子如重新審問。

司馬子如見到高澄,責備說:“男子漢怎麽能因為畏懼威勢而誣蔑自己!”這等於暗示高澄反口供。

接著他又教兩個作證的婢女反供,脅迫那個告發的婢女自殺。這時,司馬子如報告高歡說:“果然是虛言。”

高歡非常高興,召見婁妃及高澄,夫妻、父子又和好如初。

司馬子如因此不僅牢牢地攀緊了“新貴”高澄這棵樹,同時也取得了“顯貴”高歡的歡心。當然,他的做法極不道德,但他勇於且善於為“上司”解決難題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