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唯有讀書,才能更好改變命運

舒義是“奔奔族”中的一員,同樣麵臨重重壓力。他是一個在讀大學生,但已經一年時間沒上課,現在同時在三家IT公司擔任重要職務。他每次回家都會向母親作兩

項保證:第一,沒在外坑蒙拐騙;第二,一定會將大學畢業證拿到手。他不讀書忙創業,是太自我還是自強的表現?

舒義在大一時根本不懂電腦,能夠在大二時成為IT界的新興人類,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一年前我決不放過一節課,一年後我一節課也沒去上。”舒義入讀川師大一年以來,成績名列經管學院第一,是當年川師東區唯一的學生“優秀共產黨員”,且兩次擔任最佳辯手。但從大二開始,他就忙掙錢去了。據他說,之所以投身“商海”是想掙夠自己的學費——“我爸媽離了婚,我跟著我媽和後爸,進入大學成了人,我就不希望再花他們的錢。”

其實在大一上學期,他就找到了一份勤工儉學的機會——為一份英語報紙做校內總代理,但被人告到了輔導員處,理由是在校進行商務活動。他由此得到了全校通報的警告處分,寫下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分檢討。此後他加入了四川大學生網,在為網站跑業務的同時,他開始瘋狂鑽研電腦技術……

由於對互聯網的勤奮學習和一直對全球web2.0的關注,去年12月他轉投歸國留學生edwynchan在成都的意念網絡科技公司,負責研究開發新一代搜索引擎。同時,他還是“酷部落”網站的創始人之一;兩個月前,受成都某知名媒體邀請,他又負責該媒體網站的運營工作。

“奔奔族”生於草根,長於草根,麵對空前的社會壓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想法自然空前強烈,讀書對他們來說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可以生活得更好。

可是“奔奔”們生活在特殊的時代,這一代人恰逢改革開放,一切都處於大發展之中,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物質利益永遠是最實惠的;而且原來還是“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現在也不值錢了,麵對人山人海的求職大隊,麵對遍部荊棘的社會環境,自己都覺得前途茫然、無所適從。讀書的作用越來越被“奔奔”們質疑。

中國知識分子都有自己的讀書觀。所謂讀書觀,具體來說就是——為誰讀書,為什麽讀書,讀書掌握了知識後又要去幹什麽,達到什麽樣目的。中國人兩千多年來一直深受孔老夫子的影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仍然普遍被國人奉為成功的圭臬。

妍告訴我:以前有個笑話,聽著讓她心裏堵得慌——一個哲學家跑一窮山溝裏,偶遇一放羊娃。

“你現在在幹嘛?”“放羊!”

“放羊是為了幹嘛?”“攢錢!”

"攢錢是為了幹嘛?"“娶媳婦!”

“娶媳婦是為了幹嘛?”“生娃!”

"生娃是為了幹嘛?"“放羊!”

她知道大多數人都看過這個笑話,盡管這個笑話本身一點都不好笑,其實太多人都是這麽生活的,隻是他們的攢錢方式不是放羊而已……

記得剛高考填誌願那會兒,她自己還是心比天高的,想著自己喜歡什麽專業,想著怎麽提前一年把學業修完,想著一定要在專業上有所成,想著工作一定要專業對口,想著自己一定要為了自己的喜好去工作……其實現在想來,那時想了太多,卻都隻不過是個空洞的架子,因為這個世上隻能是有了物質基礎,才能真正地去做自己的愛好,說通俗點兒,就是——隻能是有了錢才能享受愛好。

現在她覺得:想想讀書,再想想工作,真的沒有什麽區別,如果可以找到好工作,何必經過讀書的艱辛。

妍的這種困擾同樣也是很多“奔奔族”的困擾。古代的書生,尤其是貧困書生,讀書是為了中狀元。中狀元,不但可以光耀門楣,而且,從此走上仕途,衣食無憂。運氣好的,還可以取上官家小姐甚至公主,從此踏入上流社會——“我考狀元隻為把

名顯,我考狀元隻為作高官”。感覺古代的書生,似乎從讀書那天起,就立誌中狀元,於是就出現了《範進中舉》中悲情而諷刺的一幕。現代的人讀書是為了什麽呢?不過是為了找份好的工作,受人敬仰,在社會上有地位,所以我們自幼就被家長和老師耳提麵命地教導說——要好好讀書。

當然,讀書也不必諱言“功利”,讀書可以增強我們的謀生能力,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富有,使社會的物質文明更加繁榮。如果我們總是把讀書說成是很超然、很脫俗的事,隻會給人以言不由衷、故作清高之感。但是千萬別混淆了“可以”與“為了”的區別,把“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混為一談。

前陣子,跟一個朋友聊天,朋友跟我抱怨:“到目前為止,我從來沒有在讀書中找到任何樂趣。讀書的目的是什麽?這個頗有哲理性的問題,我研究到現在隻有兩個答案。在我小的時候,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拿好成績。但我是一個沒什麽虛榮心的人,所以不去努力讀書,所以就拿不到好成績,所以對讀書就不會有任何興趣!到現在我長大了,讀書的目的對我來說就是為了掙那幾個臭錢!!但到目前為止,我都還沒利用我的知識賺到過一分一毛,樂趣從何談起?”

這個朋友對讀書反感的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對書的抵觸,而是因為他隻想通過讀書達到他原本設想的追求物質的目標,沒有實現後,就對讀書產生了反感。不可否認功名利祿是讀書的極大動力,這個動力好比"興奮劑”,使很多人忍受了“十年寒窗苦讀”。可是很多“奔奔族”成年以後,在社會上屢屢失意,不僅使他們開始質疑自己,還使他們開始質疑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而質疑讀書的好處。

Helen曾經跟朋友談論過“為什麽要讀書”這個話題,有個朋友給Helen講了自己的想法:"你說起這個我確實有點想法,過年的時候回老家,正在讀大專三年級的表妹,去年參加了專升本的考試,成功考取了自己想去的學校。但是正在考慮是不是要讀下去。說假如能找到工作就不讀本科了。對於咱們這種讀書人來說,按照正常情況下,按說有機會讀書就應該去呀。但是現在大家往往放棄這樣的機會。現在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也在下降,大家更願意先就業。”

Helen想到自己小時候,讀書的時候沒什麽主見,都是隨大流。中考的時候Helen跟隨高考大軍考上了重點高中,然後就是大學,接著就是隨大流考碩士,到碩士畢業的時候她就沒再想考博士了,因為她覺得,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找工作,她不喜歡科研,讀博士純粹是混文憑,沒必要。博士的文憑對她來說性價比不高。於是?Helen放棄了

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女博士的機會,開始就業。

Helen現在才開始思索,為啥讀書??Helen媽媽常說讓孩子讀書的目的是給孩子們一個好的出路,因為父母沒有太大本事不能為他們安排好的工作。當然父母們這樣說

也許大家不會計較,但作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Helen說出這樣的話,很多人就不能理解。似乎她高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才符合社會主流的聲音。可?Helen也有一種感覺:作為一個當代“奔奔族”,自己讀書的目的更多時候是為了追求一份讓人滿意的工作——至少在?Helen讀研究生的時候她是這樣想的。

Helen的想法,我不好反駁。讀書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它的本義,就是看書,閱讀書籍,另一種是引申義,指上學;在中國當前的語境中,讀書的本義反而漸漸不能彰顯,而引申義卻成為人們普遍的認知,這種現象頗值得深思。對於這樣把讀書“狹義化”的人,讀書就是等同於上學的。上學期間,“奔奔族”讀書也隻是為了應付考試,得到高分,他們不會認為讀書還有很多其他的意義。但是,真正的讀書人不該也不會是這樣:他們讀書絕不隻為了飯碗。

高中語文老師對大家說:正真的讀書人讀書是為了尋找一個已逝的世界和一個未來的世界,也是為了真正接近這個現在的世界。比如,你在歐洲的內卡河畔可以看到岸邊矗立的一處廢墟,它的名字叫海德堡。你要是一個讀書隻是為了找工作找飯碗的家夥,那你看到的就隻會是那些山坡上有一些亂七八糟的城牆,城牆上有一些亂七八糟的大窟窿———它隻是一個到處都看得到的廢墟而已。可你要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的話,你就會知道這個廢墟不同尋常的故事:兩百年前,法國與德國曾在這裏爆發過一場大戰。戰鬥中,法國的擲彈兵如何攻下外層工事,工兵又如何開始爆破。在那片山坡,何處是炮兵陣地,何處是指揮所,何處儲糧,何處屯兵。於是,這個似乎死去的廢墟一下又硝煙彌漫地活了回來。

確實,讀書給我們打開的是一個又一個無限廣闊的新世界,隻要你不拒絕智慧,它就帶給我們智慧,並把我們帶向一個新的高地。而且,我們都知道,讀書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養性。讀書能使人自信,因而也能產生力量;讀書的人會用書香熏就高雅的氣質,普通卻不平凡,隨俗而不俗氣;讀書使人睿智,談吐、言行自會與眾不同;讀書的人最能影響別人,讀書本身就足以使人相讓三分;讀書成就的是綜合素質。

契珂夫的小說《打賭》講了這麽一個故事:一個銀行老板和一個有些文化的人打賭,要是他能在一間房子裏住滿15年,不出門隻是看書,銀行老板就願意輸給他兩百萬盧布。讀書人答應了,兩人簽了合約。銀行老板在後花園為他準備了一間房門緊閉、隻開了一個小窗的房子,飲食用品都從窗口送進去。於是這個人就在房子裏靜靜讀書。起初,他讀的都是些娛樂性很強的書籍;接著,他閱讀古今文學作品;往後,他讀曆史、傳記、自然科學、邏輯學、哲學……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後來銀行老板破產了,為了不必為賠償那筆巨款而打官司,在即將15年期滿的時候,銀行老板深夜摸進後花園的小屋裏要殺掉那個人,但是發現

那人留下一張字條,已經走了。字條上說他已悟透人生,不願領取巨款。這使銀行老板大感愧怍。

這位讀書人大有得真道者羽化登仙的風骨,他參透的禪機是什麽呢?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時代,除了讀書之外,恐怕誰也給不出答案來罷,讀書之高,高在品位,高在情趣。與不讀書者談讀書,隻是一種幽默。

我們到底為什麽讀書?用著作《論語心得》的於丹教授的話回答就是:讀書是為了心靈的圓滿。的確如此,不讀書,心靈如同沙漠,荒涼而貧瘠。如果一個人不讀書,即使他有權有勢,他的心靈沒有經受過書的滋潤、養育,他就不會成為一個受眾人敬仰的人,更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雜談]

“奔奔族”自述:咱們的尷尬事

1.文憑如一張廢紙

小學咱學習一般,畢業時趕上發揮超常,上了個好初中,成績在班裏不好不壞,中考時老天長眼了吧,上了個“流氓”高中,整日瞎玩瞎鬧,不務正業,但成績一直位列前五。老師好言相勸,高三痛改前非,發奮圖強,上了個不錯的大學,誰知我們這撥開始“擴招”,大街上十有八九都是本科生,還有一個TMD的研究生。

我們“奔”在學海無涯中!

2.就業=失業

大學時渾渾噩噩過了前兩年,加入個社團是為玩,做個外聯是為吃,每周唱歌是為樂,平時進bar是為喝。。輕鬆過了四級後,拚了小命地考過六級,最後發現,有沒有這證沒用啊,找到的工作要不就是不滿意,滿意的還不找你,有的朋友啊還找不到……可悲啊!!

我們奔在就業浪潮中!

3.工作不如民工

畢業了,拚死拚活的擠進了廣告界的大腕公司,怎麽著也是世界500強啊!從上班那天開始,腰杆子也直了,說話也有底氣兒了,咱也裝起“白領”了!!殊不知,這500強的公司有499家在北京都安營紮寨了,臭遍大街了。不僅承受壓力大、天天加班,而且掙得比民工多不了幾個子兒。唉,有時發發牢騷,老板一拍桌子,衝著你大聲喊:“你什麽玩意兒啊,現在把你fire了,我下午就能找來10個比你強的!”我看我們幹的還沒民工痛快呢!

我們奔在“小不忍則亂大謀的”理論裏!

4.考證才是硬道理

我們現在嘴裏講的是素質教育,但是依然沒有擺脫應試教學的“變態”製度。感覺什麽都要學,什麽都隻學個皮毛,剛想深入,就“哢”了!我學的廣告,在學校那些課程啊,沒一點實用的。大四去一家廣告公司,人家中專小姑娘幹得都讓我欽佩呢!得大把大把的花錢考一堆證,培訓班上完了,證考完了,自我感覺還是一片暈乎!

我們奔在流行的“考證上癮綜合症”裏!

5.一無所有所以不怕失去

最近身邊的好朋友都發現,畢業四五年了,自己還是一事無成,一錢沒賺,一權未謀,於是乎下狠心,重新拾起了課本,走上了考“在職研究生”的漫漫長路。雖然這條通向未來的成功之路更艱險,更坎坷,但我想我們不能停留,現實如此殘酷。每月的房貸、車貸、信用卡還款……一個接一個的賬單等著你“Pay off”。一個希望緊跟著N個失望和挫折,在現實的一頓頓棒喝中,"煩惱化生存"已經成了“奔奔族”的生活常態。因此我們玩命工作,痛快享樂;因此我們的眼淚在煙頭上一暗一滅地流淌;因此我們高唱著“我的未來不是夢”,背著“三座大山”,一路嚎叫地奔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