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漩渦中看到機會,有人在機會中看到漩渦

1838年9月6日早晨,在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蘭斯頓燈塔裏,一位年輕的女子被尖銳恐懼的呼叫聲驚醒。外麵正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如注,海浪在怒吼翻滾,淒厲的呼叫聲穿越過呼嘯的風聲與咆哮的海浪聲一陣陣地傳來,而她的父母卻什麽也沒有聽見。通過望遠鏡,她看見9個弱小的身影,他們正拚命地抓住一艘失事船隻漂浮的木板,而船頭卻懸掛在半英裏之外的岩石上。

“我們對此無能為力。”燈塔的看守人威廉姆·達琳望著排山倒海的浪濤與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漩渦,無可奈何地搖搖頭說。“不,一定會有辦法的,想想辦法吧。我們必須把他們救出來。”女兒含著淚苦苦地懇求父母。父親終於動搖了:“好吧,格琳,我就按你的要求去試一試,但我知道這樣太冒險。”

隨後,一葉小舟如同狂風中飄零的一片羽毛,在洶湧澎湃的大海上顛簸前行,穿過疾風驟雨,鑽過驚濤駭浪,躲開巨大漩渦,駛向失事的船隻。不知道從哪兒來的一股勇氣與力量,格琳與父親一道,奮力地劃著槳在暴風雨中穿行。9個船員最終得救了,他們安全地到達燈塔上。

“願上帝保佑你,親愛的姑娘。沒想到你這麽一位單薄瘦弱的姑娘,卻在驚濤駭浪中救了這麽多的人。”一位船員難以置信地看著這位女英雄,不禁脫口稱讚道。她的所作所為讓全英國的人都感到無比光榮,她的英雄氣概讓高貴的君王在她麵前也黯然失色了。

茫茫世界風雲變幻,漫漫人生沉浮不定,而未來的風景卻隱在迷霧中。向那裏迸發,有坎坷的山路,也有陰晦的沼澤,深一腳淺一腳,雖然有危險,但這卻是在有限的人生中通往成功與幸福的捷徑。

有人在機會中看到漩渦,有人在漩渦中看到機會。世界上大多數人卻不敢走有漩渦的航道。他們熙來攘往地擁擠在平平安安的大路上,四平八穩地走著,這路雖然平坦安寧,但距離人生最壯麗的風景線卻迂回遙遠,他們永遠也領略不到奇異的風情和壯美的景致;他們平平庸庸、清清淡淡地過了一輩子,直到人生的盡頭也沒有享受到真正成功的快樂和幸福的滋味。他們隻能在擁擠的人群裏爭食,鬧得薄情寡義也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穿上褲子,養活孩子。而這,豈不也是一種風險嗎?

而且,這是一種難以逃避的風險,是一種越來越無力改善現狀的風險。

所以,生命運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次探險,如果不是主動地迎接風險的挑戰,便是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

所以,康德說,人的心中有一種追求無限和永恒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理性中的最直觀表現就是冒險。

機會來時抓住它

宋太宗時,朝廷發生了“潘楊之案”。“潘楊”指的是潘仁美與楊延昭,一個係開國功臣、堂堂國舅;一個係鎮邊大帥、世代忠良。這個案子在當時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誰也不敢去接,生怕一招不慎,輕者革職流放,重者淩遲處死、株連九族。

當時的晉陽縣縣令寇準卻發現這是一個升遷的好機會,他認為這個案子如果辦好,有望升職為南太禦史甚至宰相,官運亨通。於是寇準果斷地接下“潘楊之案”,並實事求是地公正決斷,深得上下的信任與賞識,為自己鋪平了升官的道路,直至貴為宰相。

“該出手時就出手”是唱紅神州大地的《好漢歌》中的一句歌詞。它是梁山英雄好漢們的氣魄和膽識的真實寫照,令人聽了**氣回腸,熱血沸騰,躍躍欲試……

房玄齡作為李世民的心腹參謀,比別的文臣武將更具政治眼光,深謀遠慮。在唐王朝建立後圍繞皇位歸誰的政治鬥爭中,他著力促使李世民下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取得皇位。

當時的情況是:唐高祖李淵的大兒子是李建成,李世民是次子,按照嫡長子繼承皇位的規定,李淵立了李建成為太子,而李世民在長期的作戰中,不僅戰功顯赫,而且手下文武人才濟濟。所以,唐高祖也給他特殊待遇,加號“天策將軍”,位在一切王公之上。李世民的“天策府”可以自署官吏,實際上形成一個獨立王國。這必然引起鬥爭:一方麵是李建成對李世民“功高勢大”產生了極大疑慮;一方麵是李世民在暗中樹立私黨,蓄勢待發。事情終於發展到劍拔弩張的地步。有一天,李世民從太子建成處赴宴回來,食物中毒,“心中陣痛,吐血數升”,這引起李世民及其手下的極大恐慌。

形勢到了萬分危急的關頭,房玄齡深知宮闈鬥爭的凶殘,成則為王,敗則滿門抄斬甚至株連九族。他趕緊同長孫無忌勸說李世民立即下手。他對李世民說:“事情已經十分緊迫了,為了保住江山,應決心大義滅親。如果再當斷不斷,便會坐受屠戮。”猶豫不決的李世民終於被說服了。

在政變前夕,李世民命令尉遲敬德將房玄齡、杜如晦化裝成道士秘密送進秦王府,細致謀劃,然後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在這次武裝政變中,李建成、李元吉同時被殺。不久,唐高祖李淵自動退位,讓給李世民,改元貞觀。

時機來到,有的人從漩渦中發現機會,有的人卻從機會中發現漩渦。後者容易在把握機會上猶豫徘徊,左顧右盼,不能當機立斷,最終遺失良機。

三國時代的袁紹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他是名門望族之後,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被推為盟主。一時間,天下英雄豪傑、仁人誌士,紛紛投其麾下。那時,他擁有四州之地、數十萬大軍,帳下謀士如雲、戰將林立,成為當時北方勢力最大的割據者。然而,這樣一個人物,最後竟然敗在曹操的手下。袁紹的敗北,固然有許多原因,但其中主要的一點就是“多謀少決”,錯過了不可複得的戰機。

袁紹第一次發兵討曹失敗,退軍河北。這時曹操乘機征伐劉備,許都兵力空虛。謀士田豐勸說袁紹抓住良機,再次攻打許都。

田豐說:“老虎正在捉鹿,熊可以乘機闖進虎穴吃掉虎子。老虎前進捉不到鹿,退又找不到虎子。現在曹操親率大軍征討劉備,國內空虛。將軍長戟百萬,騎兵千群,徑直攻打許都,搗毀曹操的巢穴,百萬雄師,從天而降,就像舉烈火燒茅草,傾溝水澆火炭,能不成功嗎?兵機的變化非常之快,戰爭的勝利可在戰鼓聲中獲取。曹操得知我們攻下許都,必然丟下劉備,回攻許都。那時,我軍占據城內,劉備在外麵攻打,反賊曹操的腦袋肯定懸掛在將軍您的旗杆上了。反之,失去這個機會,不去攻打許都,使曹操得以歸國,休兵不戰,休養百姓,積儲糧食,招攬人才,加上現在大漢的國運衰微,綱紀不存,曹操利用他的勢力,放縱他的貪欲,那必然釀成篡逆的銀謀。到了那時,即使有百萬兵馬攻打他,也無濟於事了。”

可惜的是,袁紹對上一次慘敗仍心有餘悸,居然以兒子有病加以推辭,不許發兵。田豐用拐杖敲著地說:“遇到這樣難得的機會,卻因為嬰兒的緣故失掉了,大勢去矣!痛哉!”

沒有機會怎麽辦

愚者錯過機會,弱者等待機會,智者把握機會,強者創造機會。

漢武帝曾下很大決心,要花很大力量抗擊匈奴的侵擾,他要求臣下都要為抗擊匈奴盡力,要他們挺身而出、殺敵立功。為此,他大力獎賞了作戰有功的衛青、霍去病等人,對臨陣怯逃、失節或戰敗的王恢、狄山、李陵、蘇建等,予以嚴厲的處置。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決定命衛青、霍去病率50萬大軍從山西定襄出發打擊匈奴。為了鼓舞士氣,漢武帝親自到郎署,那裏的數百文官武將一齊跪倒:“願吾皇萬歲、萬萬歲!”

漢武帝看他們個個精神抖擻,說:“你們都願意隨軍出征、冒死殺敵嗎?”“願為陛下效力,肝腦塗地,在所不辭!”數百名文武官員一齊喊道。

漢武帝高興地點點頭,心想部下的士氣是多麽高啊!可是,就在這時,忽然聽見從一個角落裏傳來了一聲低弱的、但十分清楚的老者聲音:“小臣年邁體弱,不願出征!”

漢武帝一愣,左右更是大吃一驚,在這樣的氣氛下說不肯上陣,這是要處死罪的啊!

漢武帝問:“你是幹什麽的,叫什麽名字?”

那老者白發蒼蒼,行動蹣跚,走過來向漢武帝叩頭:“小臣顏駟年已61歲,江都人氏,從文帝時代就在下署為官了。”

漢武帝遲疑了一下,問道:“卿年逾花甲,為官幾十年,為什麽得不到提拔、升遷呢?”

老顏駟說:“陛下容稟,恕臣直言,小臣曆來想忠貞報國,何嚐不希望建立功名。臣已曆經三代了,但都不逢時。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年輕,陛下您呢,喜歡提拔、重用少壯之人。可是,臣已經老了,所以三世都不得重用,不是我不圖長進,大概是命該如此罷了!”

漢武帝聽了顏駟的陳述頗有感觸,歎了口氣,同情地說:“光陰如水,轉眼百年,一個人一生能有多少時光,有賢才不知,知而不重用,以至使你大半生為郎,這都是作入主的疏忽啊!”接著,武帝又說:“顏駟白發皓首,辛勞多年,他不願隨軍出征,恕他無罪。”他又轉臉對顏駟說:“你這樣大年紀,懷誌不遇,我命你為會稽都尉,趕快準備赴任吧!”

顏駟年過花甲仍碌碌無為,全因缺少一個施展自己的舞台。值得慶幸的是,他終於在垂暮之年主動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

其實,有沒有機會,關鍵在於個人的主觀態度。機會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從天而降,機會也不可能像路標一樣,就在前麵靜靜地等著我們。機會具有隱蔽性,是隱藏著的;機會具有潛在性,等待著開發;機會具有選擇性,隻垂青那些在追求中、捕捉中的人。

這裏有一點十分關鍵:是被動、消極地等待機會,還是主動地去爭取機會?等待機會不像等待班車,到點兒車就來,而是要看等待機會的狀況如何。是不是碰上了機會,是不是捉住了機會,是不是錯失了機會,是不是再也沒有了機會,這些都是一種現象。而主要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是否真的在認真地準備著、在刻意地追求著。有許多人看起來好像沒有機會、沒有前途,但是偏偏就有.天發生了轉折,他們便獲得了機會。其實,許多成功者都曾有過這樣一種經曆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