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車最要緊的是懂得刹車

在蛛網似的馬路上駕車,驀地想到開車與人生有許多相似之處。開車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能逆行、闖紅燈,否則很容易出交通事故。人生之路也有許多“交通規則”,明的有國家法令和規章製度,暗的有道德規範和操守信念。一招不慎,重則處以重刑,輕則招來指責。

對於一個開車的司機來說,刹車可謂一個至關重要的法寶。刹車及時,有準備地提前刹車,可以避免意外事故。實在不行來個急刹車也是必要的,起碼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和災難。當然,你若有閑情逸致,停車坐愛楓林晚,也別有一番情趣。若沒有刹車的習慣,信馬由韁,一味地圖痛快,小則碰人撞物,重則車毀人亡。人生不可能總是事事順意,一馬平川,遇到障礙和困難,是常有的事。這時,隻能慢行或者刹車停下,切不可莽撞。有時遇到險情,絕不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要迅速刹車,調整心態,避免陷入險境而不能自拔。再則,當我們疲憊之時,放下手中的工作和肩上的擔子,歇息修養,賞閱一下人生的風景,絮叨一下溫馨的親情,品味一下好友的情誼,也是很快慰的事。

開車最要緊的是確保安全,在此前提下富有效率地到達目的地,順便欣賞沿途的美景。人生之旅也是如此,人的一生最要緊的是不出大事,確保平安。而這份確保,在很多時候是緣於及時的一腳“刹車”。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在幾年前的一個交流會上,華人首富李嘉誠這樣對向他求教的年輕企業家說:“經營企業‘知止’兩個字最重要。我從12歲就開始投身社會,到22歲創業時就已經過了十年非常刻苦工作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60多年了。在香港我看過有些人很容易得以成功,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麽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業之所以失敗,最少一半都是因為貪婪。”

多數人更喜歡銳意進取,卻忽略在適當的時候點一下刹車。老子在《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認為,人的禍患多源於自身永不知足的貪婪本性。知足是人家給多少,你“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知止是自己看到了某個程度,你“雖很想要,但還是拒絕了”。知足是不貪,知止是不隨。弘一法師(李叔同)乃一代高僧,是一個具有大智慧的人。在出家前,他曾為一位朋友寫過一幅字——“知止”。他認為自己的這幅字說出了人世間的“一個大道理”。知止是針對“欲壑”,懂得說“夠了”,世間萬物行止各有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知止”是一種素質、一種境界、一種修養,蘊藏著很大的智慧。

人的貪欲是個無底洞,“得隴望蜀”是普通人的心理常態,能夠“得隴”而拒絕“望蜀”,沒有大胸懷絕對做不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之所以既不容易“知足”,更難得“知止”,其緣由概因一個“利”字的**。所謂“身後有路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就是對那些既不“知足”、更不“知止”者耽於窘境的極好描述。這兩句話最為絕妙的地方獨在一個“忘”字上。“忘”什麽?忘了人生的要義,忘了“既得”的後果,忘了“足”的現狀,忘了“止”的理智。人一旦利欲熏心,便會頭腦發昏,忘乎所以,因而做出不知止、不知恥的事,像什麽反目成仇,忘恩負義,落井下石,揮金如土,鼠目寸光,牢騷滿腹,沐猴而冠,寡廉鮮恥,東食西宿,瞞天過海,盡人可夫,愛財如命,投鼠忌器,暗度陳倉,衣冠禽獸,見利忘義,弱肉強食……一個跟頭栽進深淵裏,再也爬不起來,萬劫不複了。莊子說:“鷦鷯棲遲,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這是再平常不過的道理。

想起兩副著名的對聯,一副是二百多年前,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鄭板橋手書“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另一副是國學大師黃永玉的諧聯“房屋三間,站也由我,坐也由我;老婆一個,左看是她,右看是她。”兩副對聯寫得都極傳神,但它們表意的境界卻稍有差異:黃永玉傳達的是一種“知足”的幽默愜意,而鄭板橋表達的卻是一種“知止”的哲思感悟。

“知止”不是難在不知道,而是難在不舍得,不願意。知止,是從心靈出發的:心裏這麽想,付諸行動,才會成為“行為”。知止,不但是針對“欲壑”,懂得說,夠了;也要對“痛苦、煩惱”,懂得說,行了,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快樂固然短暫,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隨之而至。那些走上絕路自我了斷的人,其實也是不了解“知止”。知止功夫做到細微處,一念起來,知止,不被帶著走;一念消失了,知止,不動如山。

敢於開拓,勇於退出

韓國三星電子的創始人李秉喆,在韓戰後的廢墟上打造出一個世界一流企業,堪稱一個奇跡。三星的成長之路遍布陷阱,之所以沒有深陷在失誤的泥沼裏沉沒,完全是因為李秉喆及時退出的勇氣與行動。在回顧他輝煌的一生時,李秉喆說過這樣一句話:“做事應該有上陣的勇氣,也要有及時退出的勇氣。”

李秉喆的經營原則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既敢於開拓,又勇於退出。他曾說過:“如果沒有100%的把握,那就不要上馬。一旦決定某一種項目,就要全力以赴。如果認為沒有勝算,那就趕快退出來。”

1973年,三星與日本造船業的巨頭H公司合作,在韓國慶尚南道買下150萬平方米土地準備建造世界最大規模的造船廠。但當時由於石油危機,世界造船業陷入困境,有的客戶甚至放棄訂單,要求取消合同。三星一看行情不利,就毅然決定該項目暫時不上馬。後來,李秉喆先生回顧說:“如果當時那個造船廠上馬,對三星的打擊肯定是非常巨大的。做事應該有上陣的勇氣,也要有及時退出的勇氣。”

李秉喆的這次撤出雖然令自己“臉上無光”,但卻避免陷入一場不停地投資卻沒有多大回報希望的泥潭。李秉酷認為:若不及早撤出,那麽大型造船廠將很可能成為三星公司的“滑鐵盧”,與其坐等因造船而全軍覆沒,不如另辟蹊徑,別處生花。

大多數人都知道在形勢大好時,“春風得意馬蹄疾”,憑著一股子幹勁與闖勁能將事業做得風生水起;而在形勢不好時,卻不知道收縮戰線準備撤退,直至“彈盡糧絕”,連東山再起的本錢都沒有了。

做事必須能屈能伸。隻能屈不能伸的人是庸才,隻能伸不能屈的是驕兵,都不能真正順應時勢,成就一番豐功偉業。

無論做什麽事,在黎明前的黑暗一定要咬緊牙關挺住。但在實際操作之中,有些事經過仔細分析後,斷無“鹹魚翻身”的可能之時,唯有承認現實,選擇撤退。因此,“堅持”與“放棄”並不矛盾。他們是相輔相成,可以互補的。

有人經營一家餐館,大半年了還不見起色。原來在餐館周圍雖然有幾家大公司,但每個公司都為職工提供午餐,為上夜班的職工提供夜宵,難怪這家餐館的生意不好做。經過深入調查,他發現這幾家公司對辦公用品的需求量很大,同時周圍還有兩所中學、一所小學,文化用品市場巨大,於是,這家餐館的老板毅然將餐館改為文化用品商店,雖然這一折騰損失了不少,但沒過多久就獲得了可觀的效益。

在股市搏擊中,遊戲規則掌握在大戶手中,對於中小散戶股民來說,贏家大都是在“高處不勝寒”時及時抽身的人,都是在熊市來臨之際,及時“忍痛割愛”之人。可見,“善敗”者也是善退者。不善敗的創業者,一般都對“必敗之勢”缺乏判斷能力,即所謂“敗莫大於不知將敗”者;其次是,即使已感覺到失敗的壓力但仍心存僥幸,消極地觀望、等待直至重大損失出現。小企業老板要在失敗來臨之際冷靜分析,首先要對市場競爭態勢有靈敏的信息渠道並加以判斷,能清醒地認識到企業將要受損的領域和時機;其次是善於快速撤退以避免或減少損失,即抓住臨失敗之前的有利時機搶先主動收縮或撤出必敗的領域。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先生對此用過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武功高強的人,往回收槍的動作比出槍時還要快。”脫身最早、最快、最徹底的往往也是受損最小的。這些先期脫身的智者,常常會成為下一輪競爭中的贏家。

三十六計有“走為上策”一計,它蘊涵了豐富的屈伸之理。當敵人具有巨大的優勢,而我方沒有把握勝利的時候,隻有投降、和談與撤退三條路可走。投降是全麵的失敗,和談則是失敗了一半,而撤退並非失敗,且屬轉為勝利的關鍵。

應走不走,反受掣肘;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在事態嚴重,該走不走,貽誤時機的,必會招致更大的麻煩與危險。

當年西楚霸王戰敗,在烏江畔自刎收場,並不是他沒有退路,隻因他曾經破釜沉舟,帶領三千江東子弟兵打江山,如今三千子弟兵都無一生還,自感無臉見江東父老,因而以自刎收場。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的心理缺陷,如能退回江東,或許還有東山再起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