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退一步海闊天空

記得這是一位外國學者的話,意思是說:會生活的人,並不一味地爭強好勝,在必要的時候,寧肯後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犧牲。

曆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例證。

西漢年間,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進同在京師研修經書。胡常為官比翟方進早,但名聲地位均不如翟方進,因此在心裏總是嫉妒翟方進的才能。和別人議論時,胡常總是不說翟方進的好話。翟方進知道這事後就想了個應付胡常的法子,有意抬舉他。

每當胡常召集門生,講習經書時,翟方進就找些疑難問題派自己的門生到他那裏去請教,並一心一意、認認真真地做筆記。如此一來二去,時間長了,胡常明白了,這是翟方進在有意地推崇自己。為此,胡常心中十分不安。慢慢地,胡常在官僚中間,再也不去貶低翟方進了,而是在門生和同僚中對他多有讚揚。最後,他們兩人竟成了親密無間的好友。

翟方進用這種“以退為進”的為人處世策略,逐漸在京師擁有較高的聲譽和良好的人緣。後來,終於登上了丞相的寶座,並且一任就是十年。

明朝正德十四年六月,朝庭命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王陽明赴福建查辦亂兵,途中王陽明聞知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因寧王反叛是皇室的權力鬥爭,各郡兵馬不敢貿然進剿。王陽明果斷征集部隊率兵征討,一舉擒獲朱宸濠,立了大功。當時受到正德皇帝寵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陽明的功績,於是糾集一些小人,到處散布流言說: “最初王陽明和朱宸濠是同黨,後來聽說朝廷派兵征討,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脫。”想嫁禍並貶低王陽明,以擴大自己的功勞。

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和頗有勢力的大太監張永商議道:“如果退讓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勞讓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堅持下去,不做妥協,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牆,做出傷天害理的勾當。”為此,他將俘獲的朱宸濠交給太監張永,使之重新報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總督軍們的功勞。這樣,江彬等人便沒有話說了。

王陽明稱病到淨慈寺休養。太監張永回到朝廷,大力稱頌王陽明的忠誠和讓功避禍的高尚事跡。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對王陽明處罰。王陽明以退讓之術,避免了飛來的橫禍。

如果說翟方進以退讓之術,轉化了一個敵人,那麽王陽明則依此保護了自身。以退讓求得生存和發展,這裏蘊含了深刻的哲理。

老子曾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隻有不做,才能無所不做,唯有不為,才能無所不為。為了論證這個道理,老子進行了哲學的思辨:許多輻條集中到車轂,有了轂中間的空洞,才有車的作用;揉捏陶泥做器皿,有了器皿中間的空虛,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造房屋,有了門窗中間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所給人的便利,完全靠著“無”起作用。

就是說,“無”比“有”更加重要。不僅客觀世界的情況如此,人的行為也如此。人的“無為”比“有為”更有用,更能給人帶來益處。一味地爭強好勝,“有為”過盛,最終隻能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當然,老子貶“有為”揚“無為”的做法,並非完全正確。就社會生活而言,積極奮鬥、努力爭取、勇敢拚搏、堅持不懈的行為,其價值和意義,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就此而言,老子的思想不盡合理。但應該看到,人生的路並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麵對複雜多變的形勢,人們不僅需要慷慨陳詞,而且需要沉默不語;既需要窮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應該爭,也應該讓。如此等等,一句話,有為是必要的,無為也是必要的。就此而言,老子的無為思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