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氣髒腑病形第四

黃帝問岐伯:風天、雨天、寒天、暑天裏的邪氣(即外邪)都是如何侵害人體的?

岐伯說:外邪通常從人體的上部侵入人體。

黃帝又問:邪氣侵襲的部位在上還是在下,是否有固定規律?

岐伯說:出現在上半身的病症,是因為感染了風寒等外邪;出現在下半身的病症,是由濕邪所引發。但這隻不過是普遍規律罷了,實際上並不一定是這樣。因邪氣侵入人體後有一個流傳的過程,所以外邪侵襲人體後,發病部位不一定在它入侵的地方。外邪侵犯了五髒的陰經,會流傳到屬陽的六腑;外邪侵犯了陽經,會流傳至這條經往來運行的路徑上,並在那裏發病。

黃帝說:陰陽經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都屬於經絡係統,是運行氣血的組織,它們各自會合在人體的上部或下部,使經絡之間彼此貫通,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外邪侵犯人體時,有的侵犯陰經,有的侵犯陽經,而發病的地方可以在上下左右的任何位置,並不固定,這是為什麽呢?

岐伯說:手足三陽經都是在頭麵部會合的。邪氣侵犯人體,通常是在人體正氣不足時乘虛而入,或者因耗費力氣而疲憊時,或者因為吃飯而發了汗,導致皮膚紋理開泄的時候,邪氣都容易侵犯人體。因為足三陽經的運行通路,都是從頭至腳的。所以邪氣侵襲麵部,就從此處向下進入足陽明胃經;邪氣侵襲頸部,就從此處向下進入足太陽**經;邪氣侵襲頰部,就從此處向下進入足少陽膽經。假如外邪並沒有侵襲頭麵部而是直接侵襲了在前的胸膺、在後的脊背和兩側的脅肋,也會分別侵襲以上這三陽經並在它們各自所屬的運行通路上發病。

黃帝問:外邪是怎麽侵犯陰經的呢?

岐伯說:外邪侵犯陰經,常常是自手臂或足脛內側開始的。因為手臂和足脛內側的皮膚比較薄,肌肉比較潤滑,所以當身體的各部分同時感染風邪時,這些部位最易受損傷。

黃帝又問:外邪入侵陰經後,五髒會受到損傷嗎?

岐伯說:即便身體染上了風邪,五髒也未必會受影響。因此,外邪入侵陰經後,如果五髒之氣充溢,即便有邪氣入侵,也不能滯留,而會從五髒退至六腑。所以,陽經感染邪氣後,會直接導致本經發病;而陰經感染邪氣後,如果髒氣充溢,邪氣就會從內裏發至表麵,散布至與五髒融會貫通的六腑,並引發病症。

黃帝問:病邪是如何侵犯人體五髒的呢?

岐伯說:憂傷畏懼等情緒的變化過於長久和激烈,都會損傷心髒。身體受了風寒,再喝涼水,兩寒共同侵襲,就會損傷肺髒。這是因為內外兩種寒邪相互應合,會同時損傷內裏的肺髒和外在的皮毛,因此會導致肺氣失於肅降而上逆,並引發哮喘、咳嗽等病症。從很高的地方跌落受傷,會使內裏有淤血滯留,如果這個時候情緒過於憤怒,就會使氣上逆不下,血也會隨之上行,在胸脅以下鬱結,損傷肝髒。如果遭受毆打摔倒在地上,或者醉酒後行**而發汗後受了風寒,都會損傷脾髒。如果用力搬或舉起沉重的物品,或者**過度,或者出汗後用涼水衝洗,都會損傷腎髒。

黃帝問:風邪侵犯五髒的具體情形如何呢?

岐伯說:屬陰的五髒在內被損傷,屬陽的六腑在外有所感受,導致表裏都很虛弱,風邪才能入侵五髒的。

黃帝說:說得太好了。

黃帝問岐伯:人的頭麵郡與周身的各個部位,所有的筋骨都緊密相連,氣血相合循行。可是在嚴寒的天氣裏,大地被凍裂了,冰雪寒意襲人,這個時候如果天氣驟然變冷,人們通常會縮手縮腳,懶於動作,而臉頰卻能**在外,不用像身體那樣穿衣防寒,這是為什麽呢?

岐伯說:全身的十二經詠和與它貫通的三百六十五絡脈,全部血氣的運行都是從頭麵部而起,並分注於各個孔竅之中。其精陽之氣上注於眼睛,使眼睛能夠看見;旁行的經氣從兩側上注於耳,使耳能夠聽見;其積在胸內的宗氣上出於鼻,使鼻能夠聞到;而胃腑的穀氣,自胃上達唇舌,使唇舌能有味覺。特別是各種氣產生的津液都上行熏蒸於麵部,加上麵部皮膚較厚,肌肉也較緊實,因此即便在十分寒冷的天氣裏,它也能抵抗嚴寒,不怕冷。

黃帝問:外邪侵犯人體,其表現在外的病情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虛邪侵犯人體時,病情較重,表現在外就是病人會因惡寒而戰栗。正邪侵犯人體時,病情較輕,最初隻在氣色上稍微有所反應,在身體上卻毫無感覺。像有病又像沒病,似乎所染的病邪已消退,又似乎還積留在體內,在外表上,可能會表現出一些有病的跡象,也可能一點跡象也沒有。因此很難掌握它的病情。

黃帝說:說得很對。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通過察看病人的氣色就能診斷病情的醫生,叫明;通過為病人切脈就能了解病情的,叫神;通過問詢病人的情況就能了解病痛所在之處的,叫工。我想聽你解釋一下為什麽通過觀察就能診斷病情、通過把脈就能知道病況、通過問詢就能明確病痛的所在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的氣色、脈象和尺膚,都跟疾病相互應合。這就如同用木槌敲擊鼓後,立刻就能聽到聲音一樣,一定不會有錯;這也如同樹木的根與枝葉的關係一樣,樹根死了,枝葉也一定會枯敗。病人的氣色、脈象和身體的肌肉變化,都是相統一的,它們都是內裏疾病在外的表現。所以,醫生在觀察氣色、切按脈象和觀察尺膚三者中,能掌握其一就可稱為工,掌握其二就可稱為神,能了解這三方麵並相互配合運用的就可稱為高明的醫生了。

黃帝說:我想聽你詳細說說有關氣色和脈象等方麵的問題。

岐伯說:如果病人患病過程中氣色呈青色。那麽跟它對應的脈象就是筆直而且長的弦脈;如果氣色呈紅色,那麽與它對應的脈象就是來時充實去時衰竭的鉤脈;如果氣色呈黃色,那麽與它對應的脈象應該是柔軟、虛弱的代脈;如果氣色呈白色,那麽與它對應的脈象就是虛腫而輕微的毛脈;如果氣色呈黑色,那麽跟它對應的脈象就是沉穩、堅挺的石脈。上麵所說的就是氣色和脈象之間的對應情況,假如察看氣色,不能診出跟它相生的脈象,卻診到了跟它相克的脈象,就是死脈,病人情況就十分危急,甚至會死亡;如果診到了與之相應的脈象,那麽人即便有病也會馬上痊愈。

黃帝問岐伯:五髒所發生的疾病,以及它的內裏變化和在體表的表現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隻有先明確五髒和五色、五脈的相生關係,才能辨別病情。

黃帝問:明確了氣色、脈象和五髒的對應關係後,如何辨別病情呢?

岐伯說:隻需再診察脈的緩急、大小、滑澀等情況,即可斷定是哪種病症:

黃帝問:如何診察脈象和尺膚的情況呢?

岐伯說:如果脈象來得急切,尺部的皮膚就會表現得很緊張;如果脈象來得遲緩,尺部的皮膚就會表現得很放鬆;如果脈象小,尺部的皮膚會表現得薄而少氣;如果脈象大,尺部的皮膚就會表現得大而突起;如果脈象滑,尺部的皮膚也會表現得平滑;如果脈象澀,尺部的皮膚也表現得幹澀。所有的這些變化,有的明顯,有的不明顯。因此,善於察看尺膚的醫生,有時可以不用診察寸口的脈象;善於切脈的醫生,有時可以不用觀察氣色。醫生如果能綜合運用察色、切脈和診察尺膚這三者來診斷疾病,就可以稱為上工了。上工治病,可治愈十個病人中的九個;能配合運用氣色、脈象、尺膚這三者中的兩者的醫生是中工,中工治病,可治愈十個病人中的七個;隻能掌握氣色、脈象、尺膚這三者中的一個的醫生是下工,下工治病時,可治愈十個病人中的六個。

黃帝問:請問脈象的緩急、小大、滑澀分別對應什麽樣的症狀呢?

岐伯說:我根據與五髒對應的脈象的病症一一述說吧。心脈急促的,會發生手腳抽搐;微急的,會發生心痛擴散至後背,牽引背部也痛,吃不下食物的現象。心脈緩慢的,會表現出神散而大笑不止;稍稍緩慢的,會發現潛伏在心胸下的伏梁病,堵塞感有時上行有時下行,有時還會吐血。心脈大的,會出現喉中似有異物梗塞;微大的,會發現血脈運行不暢的心痹病,心痛擴散至肩背,並引起肩背痛,還常常流淚。心脈小的,會經常發生呃逆;微小的,會發現進食過多又容易饑餓的消癉病。心脈滑的,因血熱而燥,會常常感覺幹渴;微滑的,會出現熱在於下的現象,引發心疝,並牽引臍周絞痛,還伴有小腹的腸鳴。心脈澀的,會發現嗓子沙啞,無法說話;微澀的,會因血盛而發生吐血、衄血等病症,或者發生四肢逆厥和耳鳴等頭部疾病。

肺脈甚急的,是癲癇的表現;微急的,是肺中寒氣與熱氣共存的病症,會出現疲倦無力、幹咳吐血,並牽扯腰背胸部疼痛,或者鼻中有息肉而使鼻腔堵塞不通、呼吸不暢等症狀。肺脈過於徐緩的,會出現體虛多汗;微緩的,會出現手腳軟弱無力的痿證、瘺瘡病、半身癱瘓,以及頭部不斷發汗的病症。肺脈很大的,會出現足脛部腫脹;微大的,會出現肺痹病,此病發作時會牽扯胸背疼痛,而且還不敢見光。肺脈很小的,會出現泄瀉病;微小的,會出現消癉病。肺脈甚滑的,會發生喘息氣急,肺氣上逆;微滑的,會出現口鼻和二陰出血。肺脈澀甚的,會出現吐血;微澀的,會出現鼠瘺病,此病在頸項和腋肋之間發病,還伴有下肢輕而上肢重之感,另外,病人還總是感到下肢疲軟無力。

肝脈過於急促的,會出現情緒失常,胡言亂語;微急的,會出現肝氣鬱結在脅下而引發的肥氣病,如倒置的杯子,肝脈過於徐緩的,會出現常常嘔吐的情況;微緩的,會出現水瘕痹病。肝脈大的,因肝氣鬱盛而內裏癰腫,此病表現為經常嘔吐、流鼻血;微大的,會出現肝痹病,此病表現為陰器緊縮,咳嗽時牽扯小腹絞痛。肝脈小的,會出現口渴多飲;微小的,會出現消癉病。肝脈滑的,會發生陰囊腫大的穨疝病;微滑的,會出現遺尿病。肝脈澀的,會出現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的溢飲病;微澀的,會出現因血虛而引發的筋脈拘攣不舒的筋痹病。

脾脈過於急促的,會出現手足抽搐;微急的,則會出現膈中病,症狀是脾氣不能上行,進食後反吐出來,大便有涎沫等。脾脈過於遲緩的,會出現四肢疲軟無力,發冷;微緩的,會出現風痿,症狀是四肢活動不便,但此病發生在經絡而不是在內髒,所以病人神誌清楚,好像沒病一樣。脾脈大的,會出現猝然昏厥之病;微大的,會出現疝氣,此病是由脾氣鬱滯而引起的,腹中有許多膿血但在腸胃之外。脾脈小的,會出現寒熱交迫之症;微小的,會出現消癉病。脾脈滑甚的,會出現陰囊腫大,且小便不利;微滑的,會出現因腹中的濕熱熏蒸在脾而生發的各種蟲病。脾脈澀的,會出現大腸脫出的腸潰病;微澀的,會出現腸腑潰爛腐化的內潰病,症狀是大便中有膿血。

腎脈過於急促的,會出現骨癲疾,此病病邪已深入骨髓;微急的,會出現由腎氣沉滯而導致的失神昏厥之症和腎髒積氣的奔豚證,還會出現兩足無法屈伸、大小便不利等症。腎脈過於遲緩的,會出現脊背疼痛不止的病症;微緩的,會出現洞病,症狀是進食後,食物未經消化就被吐出。腎脈大的,會出現陰痿病;微大的,會出現石水病,症狀是從臍下開始腫脹,腫脹之勢下至小腹,使之脹滿下墜,上至胃脘,這是很難治愈的死症。腎脈小的,會出現久瀉不止的洞泄病;微小的,會出現消癉病。腎脈滑的,會出現小便閉塞不通、陰囊腫大;微滑的,會出現骨痿病,發生此病時,可以坐卻不可以站立,否則會眼前一片漆黑,看不清東西。腎脈澀的,會出現因氣血阻塞而外發的大癰;微澀的,會出現婦女月經不調之症和久治不愈的痔疾。

黃帝問:那麽在疾病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六種脈象,應該如何采取相應的針刺療法呢?

岐伯說:出現急脈的各種病,通常是寒性的;出現緩脈的病,通常是熱性的;出現大脈的病,是陽盛而多氣,陰氣衰竭而血不足;出現小脈的病,是陽盛陰衰,氣血都不足;出現滑脈的病,是陽氣充實而微有熱;出現澀脈的病,是氣阻滯不暢,而且陽氣衰弱而少有寒。因此,在對出現急脈的各種病進行針刺時,要深刺並長久留針;在對出現緩脈的各種病進行針刺時,就該采取淺刺,並迅疾出針,使熱邪隨針外瀉;在對出現大脈的病變進行針刺時,應該微瀉其氣,但不可出血;在對出現滑脈的病變進行針刺時,應該在進針後立即出針,進針要淺,以疏泄體表的陽氣,驅散熱邪;在對出現澀脈的病變進行治療時,針刺時一定要刺中病人的經脈,並朝經氣運行的方向進針,長久留針,在針刺之前還要按摩經脈的運行通路,使氣血暢通利於經氣循行,出針後,要立即按壓針孔,以防出血,從而調和經脈中的氣血;對於出現小脈的各種病變,因為此症陽虛陰弱,氣血都不足,內外精氣都很少,所以不應該用針法治療,而應該用緩和之藥調治。

黃帝說:我聽說五髒六腑的脈氣都是自井穴出發,灌注於滎、輸等穴,最終進入合穴,這些脈氣是怎麽進入合穴,進入合穴後又跟哪些髒腑經脈相合呢?我希望你能講解一下。

岐伯說:您所說的是手足各陽經由別絡進入體內並跟六腑相配屬的情況。

黃帝問:滎穴、輸穴和合穴,都有其各自相應的治療作用嗎?

岐伯說:滎穴、輸穴的脈氣都浮現在較淺的部位,因此它們適合於治療那些顯現在體表和經脈上的病變;而合穴的脈氣深陷在內裏,適合於治療內腑的疾病。

黃帝問:怎麽治療人體內腑的病變呢?

岐伯說:應該取各腑之氣和足三陽經相合的部位(即下合穴)進行治療。

黃帝說:六腑的腑氣和分別與足三陽經相合的部位都各有名稱嗎?

岐伯說:胃腑的腑氣與本經的合穴足三裏穴相合;大腸腑的腑氣與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穴相合;小腸腑的腑氣與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穴相合;三焦腑的腑氣與足太陽**經的委陽穴相合;**腑的腑氣與本經的合穴委中穴相合;膽腑的腑氣與本經的合穴陽陵泉穴相合。

黃帝說:這些合穴,都如何取穴?

岐伯說:取足三裏穴時,使腳背放低、放平才能取準;取上、下巨虛穴時,需要舉足才能取準;取委陽穴時,要先屈仲下肢找準胴窩橫紋的位置,然後在胭窩橫紋的外側取穴;取委中穴時,要屈膝才能準確取到;取陽陵泉穴時,要身體端正地蹲坐,並豎起膝蓋,然後沿膝蓋外緣一直向下,在委陽穴的外側取得。另外,在取淺表經脈上的滎輸各穴治療外經疾病時,也要在牽拉屈伸四肢,使經脈平順、氣血通暢後,再取穴。

黃帝說:請你說說六腑的發病情況吧。

岐伯說:如果臉部發熱,則表明足陽明胃腑有了疾病;如果手魚際部位的絡脈有淤血,則表明手陽明大腸腑發生了病變;如果兩足跗上側(衝陽穴處)的動脈堅實而豎或者虛軟下陷,也表明足陽明胃腑有了疾病,另外,這個動脈(衝陽脈)也是觀察胃氣的要脈。大腸發生病變時,表現為腸中一陣一陣地疼痛,同時伴有因水氣在腸中來回衝**而發出的腸鳴;冬季天寒的時候,倘若再受到寒邪的侵襲,就會很快引起泄瀉,同時肚臍周圍也會感到疼痛難忍,病人很難長時間站立。由於大腸發病的症狀與胃相似,故應取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穴來醫治。

胃腑病變的症狀是腹部脹滿,在胃脘部的心窩部位有絞痛感,而且疼痛感從此處向上移,牽引兩側的胸脅疼痛,胸膈和咽喉之間滯塞不暢,致使食物無法下咽,治療時應該取胃腑的下合穴,也就是本經(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裏穴。

小腸腑疾病的症狀是小腹疼痛,睾丸受腰脊牽連而疼痛,並常常有小便困難或下腹部不適很想排出大便,又無法一泄為快的現象。此外,還會在小腸經運行的通路上發生以下這些情況:耳前發熱或發冷、僅肩部發熱、手的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發熱、絡脈凹陷不起等。這些症狀都是小腸腑一類疾病的反應。對於手太陽小腸腑的疾病,取穴治療時應取小腸腑在下肢的下合穴,也就是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穴。

三焦腑疾病的症狀是由氣滯所引發的腹氣脹滿,小腹尤其滿硬堅實,小便不利而尿意急迫;小便不利則水道不利,水道不利則水液不出,如果水液滿溢於肌膚就會造成水腫,如果水液滯留在腹部就會造成脹病。三焦腑的病變,會顯現在足太陽**經外側的大絡上,這個大絡在足太陽**經和足少陽膽經之間。另外,此病變還會表現在其本經(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上。三焦腑發生疾病時,應該取三焦腑在下肢的下合穴,也就是足太陽**經的委陽穴進行治療。

**腑病變的症狀是小腹偏腫而且疼痛,如果用手按摩疼痛的地方,會立即想小便,卻又便不出來。同時,在**經運行的通路上會出現肩背部發熱,肩背部經脈所在的地方下陷不起,足小趾的外側、脛骨和足踝後都發熱,或者這些部位的經脈運行的地方下陷不起的現象。治療這些病變時,都可以取用**腑的下合穴,也就是本經的委中穴。

膽腑病變的症狀是常常歎息並長出氣,嘴裏發苦,因為膽汁上溢而吐苦水;精神不安定,內心畏懼,心狂跳不止,像怕被人捉到似的;咽部梗阻似有異物,總想往外吐,卻什麽也沒有。在足少陽膽經運行通路的出發點或終結點處取穴,即可治療此類病變,或者找到因血氣不足而引起的經脈下陷的地方,在那裏進行針灸治療;如果出現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的病症,取穴治療時應取膽腑的下合穴,也就是本經的陽陵泉穴。

黃帝問:針刺以上各穴,是否有固定的規律?

岐伯說:針刺這些穴位時,必須刺中氣穴,千萬不能刺在皮肉之間或骨節相連接的地方。如果刺中了氣穴,那麽醫生手下就會有針尖在空**的街巷中遊行的感覺,針體進出流暢;如果誤刺在皮肉之間或骨節相接的地方,不但醫生會有針體進出澀滯的感覺,病人也會有皮膚疼痛之感。假如應該月補法卻誤用了瀉法,或者應該用瀉法而誤用了補法,就會加重病勢。假如誤刺在筋上,就會損傷筋脈,使之弛緩不收,卻終究也不能驅除病邪,邪氣和真氣在體內抗爭,就會使氣機逆亂,可邪氣不僅無法驅散,反而會內陷,加重病情。這些惡果都是由於用針不謹慎、錯誤診察病的性質和妄用刺法所致。